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霄汉,徐光黎,彭书林 著
图书标签:
  • 地质灾害
  • 治理工程
  • 施工技术
  • 工程地质
  • 风险评估
  • 边坡治理
  • 地基处理
  • 灾害防治
  • 工程实践
  • 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33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01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共分两篇。第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系统归纳、总结了预应力锚索、锚杆、注浆加固、抗滑桩、重力式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锚杆式挡土墙、锚喷护坡、格构护坡、砌石护坡、石笼护坡、抛石护坡、植被护坡、削方减载、土石压脚、截(排)水沟、支撑盲沟、排水隧洞、排水井、拦石网与拦石桩(柱)、防崩(落)石槽(台)、拦石坝(墙、堤)、支撑墩(柱)共24种治理工程措施的施工技术要求。每项施工措施中包括一般规定、施工前准备、材料及机具、施工、施工质量检验和施工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列出了参照的规范、术语。第二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结合FIDIC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和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编制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同时,书末还给出了10个与施工相关的常用附录。编篡如此系统、全面的施工技术手册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是从事地质灾害治理的施工、监理、业主和设计人员的必备工具手册。

作者简介

  徐光黎,男,1963年10月生,浙江省金华市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中日政府联合培养博士、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日本土木工学会、地盘工学会会员委员,日本最高国家资格技术士(建设部门)。在日本研究、工作8年余,从事加筋土技术、原位测试和地基处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2002年底回国后致力于土的原位测试、地质灾害及岩土丁程等应用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3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
  马霄汉,男,1956年4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2011年,在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专门从事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现为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从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编写出版了《湖北省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地质勘察与治理工程技术规定》、《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工作案例》;主持编写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定》;参与编写了多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技术规定和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1 总则
2 参照规范及参考文献
2.1 国家标准
2.2 行业标准
2.3 地方标准
2.4 国外相关规程规范
2.5 参考文献

3 术语
3.1 通用工程
3.2 锚固工程
3.3 支挡工程
3.4 护坡工程
3.5 削方与压脚工程
3.6 截排水工程
3.7 拦挡工程

4 施工组织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主要任务
4.3 编制原则
4.4 编制依据
4.5 编制内容
4.6 注意事项

5 预应力锚索
5.1 一般规定
5.2 施工前准备
5.3 材料及机具
5.4 施工
5.5 施工质量检验
5.6 施工注意事项

6 锚杆
6.1 一般规定
6.2 施工前准备
6.3 材料及机具
6.4 施工
6.5 施工质量检验
6.6 施工注意事项

7 注浆加固
7.1 一般规定
7.2 施工前准备
7.3 材料及机具
7.4 施工
7.5 施工质量检验
7.6 施工注意事项

8 抗滑桩
8.1 一般规定
8.2 施工前准备
8.3 材料及机具
8.4 施工
8.5 施工质量检验
8.6 施工注意事项

9 重力式挡土墙
9.1 一般规定
9.2 施工前准备
9.3 材料及机具
9.4 施工
9.5 施工质量检验
9.6 施工注意事项

10 加筋土挡土墙
10.1 一般规定
10.2 施工前准备
10.3 材料及机具
10.4 施工
10.5 施工质量检验
10.6 施工注意事项

11 悬臂式挡土墙
11.1 一般规定
11.2 施工前准备
11.3 材料及机具
11.4 施工
11.5 施工质量检验
11.6 施工注意事项

12 锚杆式挡土墙
12.1 一般规定
12.2 施工前准备
12.3 材料及机具
12.4 施工
12.5 施工质量检验
12.6 施工注意事项

13 锚喷护坡
14 格构护坡
15 砌石护坡
16 石笼护坡
17 抛石护坡
18 植被护坡
19 削方减裁
20 土石压脚
21 截(排)水沟
22 支撑盲沟
23 排水隧洞
24 排水井
25 拦石网与拦石桩(柱)
26 防崩(落)石槽(台)
27 拦石坝(墙、堤)
28 支撑墩(柱)
第二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合同
1 通用合同条款
2 专用合同条款
附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施工技术参考资料。它聚焦于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践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施工环节,深入剖析了各类治理工程从准备到收尾的全过程技术要点、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安全管理规范。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行业规范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力求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部现场施工的实用操作指南。 ---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述与准备工作 第一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论 1.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分析: 详细阐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区域分布特征及诱发因素。重点分析工程活动在特定地质环境下的影响。 1.2 治理工程设计原则与目标: 介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整体框架,探讨“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的设计思路,明确不同工程措施的适用性。 1.3 施工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梳理并解读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如GB、JGJ系列)和行业标准,强调规范遵从性在工程质量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工程施工准备与现场管理 2.1 施工组织设计(TSD)的编制要点: 强调针对特定地质条件和治理方案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具备的深度和精度。内容包括施工流程优化、资源配置计划、季节性施工应对措施等。 2.2 场地勘察与复核: 论述施工前对初步设计地质勘察资料的现场核查重要性,包括地表特征复核、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布设与初期观测要求。 2.3 临时设施与“三通一平”技术: 详细指导施工营地、临时道路、临时排水系统、材料堆场、机具存放点的科学规划与搭建。特别强调临时排水系统对防止施工期诱发次生灾害的控制作用。 2.4 施工测量与定位基准建立: 阐述高精度工程测量技术在复杂地形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包括控制网布设、高程基准传递与监测点位的精确放样技术。 --- 第二部分:主体工程施工技术详解 第三章:支护与防护工程施工技术 3.1 锚固技术系列施工: 岩石/土体锚杆的施工工艺: 钻孔参数(角度、深度、孔径)的现场确定与调整。灌浆材料的选择、配比控制(水泥浆、化学浆液)与压力灌浆技术,以及锚固力测试的具体操作流程。 预应力锚索的安装与张拉: 索体制作、孔道铺设、灌浆封闭、分级张拉的力学控制标准与记录要求。 3.2 桩基础与挡土结构施工: 抗滑桩/排桩施工: 针对软弱地层或浅埋基岩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包括泥浆护壁技术、成孔质量检测标准。 重力式、悬臂式挡墙的砌筑与浇筑: 强调基础处理(换填、注浆)的质量控制,混凝土的拌合、浇筑、养护工艺,以及防排水设施的设置。 3.3 喷射混凝土(干/湿法)施工: 混凝土配合比的现场适应性调整,喷射厚度、强度达标的检测方法,以及对喷射表面处理(凿毛、冲洗)的要求。 第四章:地表水、地下水控制与导排工程 4.1 截排水工程的施工要点: 地表截流沟与导流槽的修建: 结构形式的选择(砖石、混凝土、浆砌石),边坡稳定性控制下的开挖工艺,以及防渗、防淤措施的实施。 盲沟与渗沟的铺设: 填料级配控制、反滤层的设置厚度,以及出水口的保护处理。 4.2 隧道式排水与竖井工程: 隧道开挖支护技术: 针对软岩、砂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短进尺、超前支护技术,以及衬砌施工的防水处理。 竖井与横向渗沟的连接技术: 保证渗水顺畅流入导排系统的接口处理工艺。 4.3 地下水降低与封堵技术: 介绍轻型井点系统、深井抽水系统的设置与降水方案执行,以及针对涌水点的帷幕灌浆封堵技术。 第五章:特殊地质环境下的治理技术 5.1 软弱土层与液化地层处理: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如高压喷射灌注法、CFG桩)在边坡稳定工程中的应用与施工控制。 5.2 采空区与塌陷地治理: 充填材料的制备、输送与密实度控制,充填体的固化时间监测。 5.3 泥石流沟道治理工程施工: 沟道整治、谷口堵截坝、溢洪道及导流工程的施工标准,特别是对急流段的衬砌与消能设施的安装技术。 --- 第三部分:质量、安全与监测控制 第六章: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检验 6.1 原材料进场验收与配合比管理: 混凝土、钢材、水泥、砂石料的质量标准及现场取样检验流程。重点关注固化材料的水灰比和流动度控制。 6.2 关键工序的质量检验与留档: 锚杆的注浆密实度检测、挡墙混凝土的内部缺陷检测(如回弹、超声波检测),排水系统的通畅性测试。 6.3 返工与缺陷处理: 对因地质条件变化或施工失误导致的质量缺陷(如锚固失效、渗漏点)的纠正和二次治理的技术要求。 第七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安全管理 7.1 边坡开挖作业安全: 临空面管理、分层开挖的坡度控制、脚部卸载的技术要点。 7.2 支护结构施工风险管理: 锚杆和支护安装过程中的高空作业安全规程,以及对临时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动态评估。 7.3 防洪与防雷电安全措施: 在山区多雨环境下,针对季节性汛期和雷暴天气的应急预案与现场防护设施的部署。 第八章:工程监测与竣工验收 8.1 施工期稳定性监测技术: 沉降观测、位移监测(水平、垂直)、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和数据采集频率。 8.2 结构性能测试: 锚杆拉拔试验、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的规范化操作。 8.3 竣工资料的编制与移交: 完整的施工记录、材料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竣工后的监测数据报告的整理要求,确保工程的长期可追溯性。 ---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技术阐述细致入微,旨在成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通过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与技术把控,确保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参与过数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师,我对于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倍感关注。地质灾害的防治,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的治理工程,其技术难度和风险系数之高,是毋庸置疑的。我非常看重施工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施工技术,并且能够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施工工艺,给出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的书籍。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新型材料应用、新技术推广以及如何有效监测和控制施工风险的内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许多新颖的治理方案,但往往由于缺乏成熟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指导,导致实施效果不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施工指南,帮助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我对工程管理领域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地质灾害的威胁日益严峻,而有效的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则是化解这场危机的重要手段。我深信,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不仅仅是提供操作指南,更是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经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当前国际国内最先进、最可靠的治理施工技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论述。一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前期的科学规划,但更离不开施工阶段的精益求精。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施工技术体系,帮助我们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构建更加安全、宜居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教材。学校里的课程虽然扎实,但在实际施工操作层面,我总觉得缺乏一些具象化的指导。尤其是面对那些图片和图纸难以完全展现的复杂地质情况和施工细节,我常常感到困惑。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从实际出发,详细介绍各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步骤、关键技术、难点分析以及应对措施的书籍。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工程实例,来讲解各种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优缺点。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为我们这些未来的地质工程师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让我们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和掌握相关的技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这个领域的一股及时雨。我是一名在一线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些年,我深切体会到,虽然理论知识日新月异,但实际操作中的那些“坑”和“窍门”,往往是书本上难以详尽描绘的。尤其是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项目涉及到复杂的边坡支护、滑坡治理、泥石流防治等,而这些工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技术的精细化和创新性。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施工细节、解答实际困惑的参考书,能够让我和我的团队在遇到疑难杂症时,有所依凭,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们施工现场的“万能宝典”,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地质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市民,但家乡的山体滑坡隐患一直让我心有余悸。每年雨季来临,我们都会格外担忧,生怕一不馏神,就酿成大祸。我一直关注着政府在这方面的治理工作,也希望能了解一些关于治理工程是如何进行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治理的。我尤其想知道,在施工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术是用来保证安全的,有哪些材料是用来加固山体的,以及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了解这些信息,能让我对家乡的安全更有信心,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治理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从而对家乡的未来更有安全感。

评分

好,,,,,,,,

评分

包装太差了,直接把胶水粘到了封面上,很难去掉!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有点类似标准的一本书,用的纸张很不错,但就是贵了

评分

书本纸张不错。

评分

正品

评分

替人家买的!就是发货有点延迟!一切都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