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李白与杜甫

也说李白与杜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炜 著
图书标签:
  • 李白
  • 杜甫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人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4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162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一部讲坛的录音整理稿。《也说李白与杜甫》由听课者做出电子初稿,由专人编订,作者张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和订改,成为现在的书稿。这算不得一部古典文学研究专著,而仅仅是一部阅读者的“感言”。还由于它是与听课者“对谈”中形成的文字,所以口语化较重,所涉猎的问题也十分繁杂。全书分为七讲,各讲内容分别如下:李杜望长安,嗜酒和炼丹,李杜之异同,浪漫和现实,遭遇网络时代,批评的左右眼,苦境和晚境。书中有很多作者发前人之未发之处,并且和当下知识人的道德取向等也提出了拷问,是一部今天的知识人读后深受启发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时间是有利息的。再说李白与杜甫,时间的沉淀后给了我们丰厚的汇报,不仅仅是诗文,还有人文思想的建设。

作者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

  1999年《古船》分别被两岸三地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获得多种奖项。新作《你在高原》获鄂尔多斯奖、华语传媒奖、中国出版集团奖、茅盾文学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讲:李杜望长安
独孤明
两次进长安
不可忍受
非虚构的力与美
孟子与国王的谈话
精神的太阳
李杜与孔孟求仕之别
思君
大用是书生
从政与为文
人性的角度
人性的变与不变
拾起理性
杜甫的绯鱼袋
比较陶渊明
足够大的树
幻想和追求
公德与私德
不同的“机会主义”

第二讲:嗜酒和炼丹
李白炼丹
现代丹炉
炼丹与艺术
李白与东莱
东夷与道教
“性”与“命”李白的“走神”
我舞影零乱
迂回趋近
“灵媒”
诗仙与诗佛
李白的爱情诗
懂得异趣
女性的宽容和浪漫
贵夫人
隐性的榜样
浩然之气

第三讲:李杜之异同
两个不同的符号
来自碎叶城
杜甫是皇亲国戚
难以直面出身
拔地而起的天才
李白的口碑
齐鲁青未了
常人与异人
隐伏的血性
放纵和克制
自然天成
大舞者
常有双璧
古人重情谊
同性之谊
干谒
天才和时代
气杰旺
大寂寞

第四讲:浪漫和现实
变得锋利
顽皮和自由
两种状态的衔接
才华的来处
不能炫耀和骄傲
致命的吸引
只有浪漫主义
再一次说酒
发现和遮蔽
全都多趣和浪漫
现代学术的标准
大自然的诗篇
杰作与神品
天赋
一片静静的树林
模仿和瓦解
演变和偏移
诗的特质
诗的悲剧性格
矛盾和悖论

第五讲:遭遇网络时代
李杜遭遇网络时代
诗媒体
卓异的个体
不能讳言精神的高贵
对话的能力对文化的敌意
喧哗的传媒
网络不能兼容
阅读和反思
如何消受这一切
近在咫尺
艺术:流脉和归属
一步一步抵达
从一个词汇开始
古人的心情和故事
文字面前的呆子
危险的迁就

第六讲:批评的左右眼
有一部书
书的内外
苛责
门槛与牺牲
万夫莫挡之势
完全不着边际
关于“诗史”
无限的深邃
属于所有人
李杜和屈原的世界
凡尖音必疑之
关于底层和苦难“三吏”“三别”的分与合
读懂这个人
翻译及传统
绝对真理当代的勇气和热情

第七讲:苦境和晚境
思想灿烂的时代
对思想的辖制
阔大浩瀚的世界
众口铄金
疼得远远不够悲剧的根源
国人的价值标准
杜甫的营生
皇帝手谕及其他
自立与自尊
诗人传记
生命日历
诗人的地位
西域诗人
文章骨骼
济南名士多
最后的折腾
形单影只的独身猛人
无物之阵
假设与求证
附录

精彩书摘

  李白的爱情诗古代有人攻击李白的诗写得不好,主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他的诗写喝酒和女人太多了。这样的理由有些牵强了,因为酒与女人不但可以入诗,而且同样会写出好诗。题材对艺术品质有决定力,但不会是全部。
  今天看李白的诗,尽管写了许多女性,但好像没有多少遣述个人情怀的爱情诗,这和李商隐等人是大不一样的。他写的许多女性诗,大部分是思夫的内容,是写她们的孤独寂寞与哀愁。这样的视角也许常见,但问题是李白总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什么东西一经他写就完全不同了。
  李白的一些女性题材的诗作,并没有脱离中国大诗人屈原开辟的道路,就是将男女的爱情关系比喻为君臣的关系,这中间的艾怨嫉妒和离恨情愁,有了另一种意味。其中的一部分的确是借女人之口,写出了他自己的寂寞和愁苦。对于阴柔的艺术来说,权力有时候真的呈现出强烈的阳刚性质,这在许多类似的诗中都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比如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是十分明显的。诗人有极大的幻想和浪漫性格,有改变一切事物的巨大能力,但诗的艺术总的来说还是具有“阴性”的品质,而权力和社会现实却有“阳性”的品质。
  这样讲并不是说诗和一切艺术一定要处于软弱的地位、被支配的地位,而是说它们存在方式的区别。
  艺术也正因为其阴柔的性质,才更加韧忍和绵长,具有了培植生长的强大的母性功能。这一点“阳性”事物反而做不到。有人可能从李白的作品中感受其男性的强悍与力量,感受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并且再敏感一些,直接感受其整体基调和色谱:高亢和明亮。但这一切仍然只是一层外部的色彩,其内在的阴柔性质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它全部的滋生和成长、蔓延和孕化的过程,是在一个相对阴郁的空间里完成的。没有内向的沉吟,独自徘徊,对世俗强光的回避,就没有这样绵绵不绝的个人倾吐。
  李白这样一个到处游走、嗜酒的人,肯定要跟很多歌伎接触。再就是李白这样的一个人物,照理说应该是常常招惹事情的,他有多方面的过往,走的地方多,见的人多,爱美,好奇,浪漫。这样的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情感之中。但他为什么很少从个人视角写出男女爱恋一类的诗,这就成了一个谜团。当然也不是绝对没有,只是不多也不够彰显。他的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自然风光、山川大地、酒、神仙与心志抒发这一类。女性诗歌数量不少,但给人深刻印象的,并不占多数。
  好像杜甫这方面的作品也不多。他们两个都不够“缠绵”。
  有人说李白是一个“永结无情游”的人。比如他怀念杜甫的诗不多,而杜甫写他的诗那么多。但是李白却写了那么多怀念道士、友人,还有怀念皇帝女婿的诗。有人说李白到处奔走,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男人,对妻子儿女家庭不能尽责。比如他的孩子生下来以后,一会儿寄养在这里,一会儿寄养在那里。刚刚与家人团聚了,官家或酒肉朋友一招呼,马上又要走。
  皇帝召见,李白很高兴,孩子拉住他的衣襟不放,他很痛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这时候仍然是大喜悦,因为有了发达的前景,并没有多少离开亲生骨肉的哀伤。起码从表面看,李白是这样一个人冲动漂浮的游人。
  但李白在文章里经常讲起他的两个孩子,越是到了晚年越是如此。李白有没有别的孩子不知道,能够确定无疑的是有一个女儿叫平阳,一个儿子叫伯禽。
  经郭沫若先生考证,伯禽的这个“禽”字肯定是误写,他应该叫“伯离”。因为李白委托李阳冰为他的诗集作序的时候,跟对方交代了自己的身世和家庭。他说我的儿子叫“伯离”。也许在书写的时候“离”字加撇,误成了“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名号“伯禽”,李白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太可能拾人牙慧。但郭沫若先生也很有意思,他说千百年都叫下来了,都叫“伯禽”,那我们也这样叫吧。
  唐诗里好的爱情诗太多了,《诗经》里面也特别多。但是李白和杜甫所写的最重要的诗,脍炙人口、令人不能忘怀、成为经典名句的,好像这方面的不多。李白有一首诗,题目忘记了,好像也是写了男女私情,但不能肯定在写谁、写了哪一段恋情。像李白这种无所顾忌、挥挥洒洒、背着宝剑到处游走的人,总会旁逸斜出一些个人的情感,没有反而是不可理解的。
  比较李白和杜甫,前者更应该是一个情圣。爱情对于浪漫主义者是非常重要非常强大的一个推力。它有时候甚至是首先用强大的异性之爱笼罩了主体,然后再转移到植物、动物、朋友,所有的一切方面,产生一些变异,化为一些即时浪漫的思维。所以如果考察所谓的“浪漫主义”作家,无论是小说家还是诗人,他们都有真挚感人的爱恋生活。李煜是皇帝诗人,也是最能爱的一个人。
  对于李白这样一个人物,有人恨不能发掘出一大批爱恋诗来。李白的诗现在存世的有一千首左右,如果剔掉存疑的部分,还不足一千首。他的文章留下一些,大家并不特别注意,对这些文章谈得较少,其实这些文章的重要,一点都不亚于诗,同样是他浩瀚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部分。
  ……

前言/序言


天上谪仙,人间孟尝——诗歌双峰的传奇人生与千古绝唱 在中国浩瀚的诗歌星空中,李白与杜甫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两颗巨星。他们的名字,早已超越了时代与地域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符号。然而,当我们提及他们,往往更多的是将他们的诗歌并列,品味其风格的差异,感叹其艺术的辉煌。本书《天上谪仙,人间孟尝》却尝试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寻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以及他们与所处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简单罗列诗作,也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一次沉浸式的追溯,一次对他们灵魂深处的对话。 第一章:星辰初现,少年意气——李白与杜甫的童年与青年时代 在李白出生之前,他的家族已从陇西迁至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诸子百家、纵横捭阖之术以及道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狂放不羁,他的浪漫情怀,早已在年少时便显露出端倪。他好剑术,爱游历,渴望建功立业,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这种壮志凌云的少年形象,为他日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风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与此同时,在杜甫的世界里,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官僚家庭,祖父杜审言更是名噪一时的诗人。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儒家伦理道德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童年,虽不及李白的奔放,却也孕育了他内敛而深沉的性情。他勤勉刻苦,早早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这为他日后成为“诗史”的奠基石。 本章将详细勾勒这两位诗人的少年时代,通过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早期经历,揭示他们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我们将探寻他们最初的文学启蒙,以及他们对未来人生道路的初步构想,为理解他们日后的人生选择与诗歌创作埋下伏笔。 第二章:风云际会,长安求索——仕途的碰撞与诗歌的萌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带着一身才华与抱负,踏入了那个繁华却也暗流涌动的长安城。他的出现,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吸引了无数目光。他曾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翰林供奉,虽然未能真正施展政治抱负,但这段经历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也为他的诗歌注入了宫廷的华美与盛世的辉煌。他的诗歌,在此阶段充满了豪迈、浪漫、飘逸的色彩,展现了盛唐气象的极致。 而杜甫,同样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几度入京,却屡遭挫折。科举不第,求官无门,他只能在长安的街头巷尾,体验着人情冷暖,感受着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开始显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对社会的不公、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以一种悲悯的目光,审视着这个时代。 本章将深入分析李白与杜甫在长安的际遇,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集与联系。我们将重点探讨他们仕途上的起伏,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通过对他们早期诗歌作品的解读,展现他们艺术风格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漂泊的足迹,命运的转折——人生路上的殊途同归 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对于两位胸怀大志的诗人而言。李白因其狂放的性格与政治上的不合时宜,最终被放逐,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他纵情山水,结交友人,在游历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也在困顿中抒发内心的不甘。他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愈发显得飘逸洒脱,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杜甫的人生,则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巨大冲击。从官场失意到颠沛流离,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残酷,感受了百姓的苦难。他不得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甚至一度沦为俘虏。这些经历,让他的诗歌充满了沉郁顿挫的悲壮色彩,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面貌,也塑造了他“诗圣”的伟大形象。 本章将详细梳理李白与杜甫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安史之乱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在漂泊与颠沛流离中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和诗歌风格。 第四章:才情碰撞,惺惺相惜——诗歌的辉煌与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与杜甫,虽然人生轨迹有所不同,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深刻的共鸣。他们彼此欣赏,惺惺相惜,留下了关于他们交往的动人传说。李白的诗歌,以其浪漫主义的巅峰,展现了自由奔放的生命力,想象奇特,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他宛如天上的谪仙,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瑰丽而充满激情的理想世界。 杜甫的诗歌,则以其现实主义的深刻,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准确,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他被誉为“诗史”,用诗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韧。他如同人间孟尝,以一颗仁爱之心,体察民情,关怀民生。 本章将着重剖析李白与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深入解读他们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我们将探讨他们诗歌风格的异同,以及他们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简要阐述他们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们如同一座座高峰,指引着后来的诗人们前进的方向。 第五章:诗魂永存,千古绝唱——关于李白与杜甫的文化传承 时光荏苒,两位伟大的诗人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诗歌,他们的精神,却如同不灭的星辰,永远照耀着中华文明的长河。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普通百姓,都在他们的诗歌中找到了共鸣,获得了力量,汲取了智慧。他们的作品,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探讨李白与杜甫的文化传承,从历代对他们的评价,到他们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再到他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生命力。我们将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去传承、去发扬这两位诗人的精神与艺术。这不仅是对两位伟大诗人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与坚守。 《天上谪仙,人间孟尝》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诗人的传记,它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试图通过对他们人生的细致描摹,对他们思想的深入挖掘,来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以及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希望读者在翻阅本书时,能够不仅仅是欣赏优美的诗句,更能感受到两位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体悟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最终,在他们的诗歌与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也说李白与杜甫》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枯燥的文献研究,毕竟两位诗人的名头摆在那里,总觉得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读懂。但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竟然如此生动活泼,甚至带着几分市井的烟火气。它没有强行灌输理论,而是像一位饱学之士,在闲谈中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对于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并非简单地赞美其才华,而是结合当时酒文化的特点,以及李白自身放荡不羁的性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诗仙”。而对于杜甫,书中也并未停留在他“诗圣”的光环下,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晚年的漂泊与困顿,以及在这种境遇下,他的诗歌如何承载了沉甸甸的时代之痛。这种叙事方式,让两位在历史上地位崇高的诗人,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将两人在诗歌风格上的差异,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不再是干巴巴的艺术评论,而是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诗歌创作现场,去感受他们笔下的万千气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李白和杜甫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片段,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仿佛与他们共同经历了一段大唐的盛衰。

评分

《也说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众多关于这两位诗人的书籍中,显得尤为独特。它并非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文学分析,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民间传说集锦。作者以一种极其考究又不失温度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李白与杜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两位诗人性格的细致刻画,比如李白骨子里的傲气,以及他为了实现抱负所付出的努力,甚至有时带着一丝“不羁”的色彩。而杜甫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意识融入到笔下,展现出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也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他们作品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从孤立的诗句出发,而是将其置于两人的人生经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进行层层剖析,让每一首诗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能够与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真正理解了“诗歌是时代的语言”这句话的含义,也让我更加敬佩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更是那个伟大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与反思者。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人物传记类书籍怀有较高的期待,而《也说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没有流于表面的人物事迹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两位伟大诗人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书中对李白诗歌中“仙气”的解读,让我不再觉得那只是单纯的浪漫主义,而是结合了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他复杂的人生际遇。而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不再仅仅是语言风格的形容,而是他对时代责任的担当,以及他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两人诗歌创作上的“对比”与“呼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放在对立面,而是通过对比,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通过呼应,展现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比如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理想的追求。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让两位诗人在我心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与启发,仿佛是在与两位千古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也说李白与杜甫》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平时对唐诗总是有种朦胧的敬畏,觉得那些古人的文字深邃得仿佛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说有些“家常”的语调,为我揭开了李白和杜甫这两座高峰的神秘面纱。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引用那些晦涩的诗句,而是从他们的生平往事、性格特点入手,仿佛拉着我在酒楼里、在乡野间,与两位诗人面对面地聊天。读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的狂放不羁,听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的忧国忧民,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读者,而是深深地被他们的情感所打动,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澎湃激流。书中对两人诗歌创作背景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没有枯燥的考据,而是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思潮,让我明白,那些千古名句绝非凭空而来,而是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悲欢的凝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两位诗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挣扎与困惑。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对古典文学稍显畏惧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走进他们的世界,并且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共鸣。

评分

《也说李白与杜甫》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绝对是“惊喜连连”。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李白和杜甫,必须得是文学大家,否则很容易望文生义,或者被华丽的辞藻所迷惑。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了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它并非一味地去拔高他们的成就,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以及这些轨迹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例如,书中对李白早年游历四方、寻求政治抱负却屡屡受挫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描绘,让我明白了为何他的诗歌中总是充斥着一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与失意。而对于杜甫,书中则着重描绘了他身处乱世,亲历民生疾苦的细节,让我更能理解他诗歌中那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痛与悲悯。最让我称道的是,本书对于两位诗人的诗歌,并非是孤立地进行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之中,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背后的深意。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两位老朋友聊天,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不仅认识了李白和杜甫,更认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一部讲坛的录音整理稿。《也说李白与杜甫》由听课者做出电子初稿,由专人编订,作者张炜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和订改,成为现在的书稿。这算不得一部古典文学研究专著,而仅仅是一部阅读者的“感言”。还由于它是与听课者“对谈”中形成的文字,所以口语化较重,所涉猎的问题也十分繁杂。全书分为七讲,各讲内容分别如下:李杜望长安,嗜酒和炼丹,李杜之异同,浪漫和现实,遭遇网络时代,批评的左右眼,苦境和晚境。书中有很多作者发前人之未发之处,并且和当下知识人的道德取向等也提出了拷问,是一部今天的知识人读后深受启发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时间是有利息的。再说李白与杜甫,时间的沉淀后给了我们丰厚的汇报,不仅仅是诗文,还有人文思想的建设。

评分

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

评分

东西很好,值得推荐!

评分

十几天了,还有两本书没有收到,没想到京东现在有点乱啊? 坑人啊!

评分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书籍,不错的服务。

评分

李白 李太白 哈哈哈

评分

不算严格意义的精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