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文學既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又永遠是最前沿的科學!隨著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將越來越深入。
到現在為止,天文學給齣的更多的是問題,而非答案。就是霍金的宇宙觀也不一定能解釋宇宙的本質,也許人類永遠也無法理解真實宇宙!眾所周知,自然界有四大基本起源問題——宇宙的起源、太陽係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要迴答這些問題,離不開天文學知識,離不開宇宙探索,離不開掌握自然科學多個領域的復閤型人纔。
《宇宙新概念(第3版)/高等院校通識教育係列教材》體現在新上,2014年的天文學新發現、新進展已經融入其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天文學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意義
1.1.1 天文學研究的對象
1.1.2 天文學研究的方法
1.1.3 天文學三大分支
1.1.4 天文學研究的意義
1.2 現代天文學的起源及發展簡述
1.2.1 地心說
1.2.2 日心說
1.2.3 近代天文學
1.2.4 現代天文學
1.3 時間和曆法
1.3.1 天球
1.3.2 節氣
1.3.3 時間
1.3.4 曆法
1.3.5 乾支紀時和屬相
1.3.6 周
1.4 天文學和哲學關係略論
1.4.1 天文學在哲學進步中的作用
1.4.2 哲學對天文學的指導作用
1.5 天文望遠鏡
1.5.1 天體的輻射
1.5.2 光學望遠鏡
1.5.3 光學望遠鏡發展簡史
1.5.4 射電望遠鏡
1.5.5 射電望遠鏡發展簡史
思考題
第2章 太陽係
2.1 太陽
2.1.1 太陽的基本參數
2.1.2 太陽大氣
2.1.3 日球
2.1.4 太陽的能量來源
2.1.5 太陽中微子之謎
2.2 地球和月球
2.2.1 地球的基本參數
2.2.2 地球大氣
2.2.3 地球的自轉、公轉和地軸進動
2.2.4 月球的基本參數
2.2.5 盈虧現象
2.2.6 月球的錶麵狀況
2.2.7 日、月、地天文現象
2.2.8 日地空間
2.3 太陽係的其他天體
2.3.1 八大行星
2.3.2 太陽係的小天體
2.3.3 柯伊伯帶和冥王星
2.3.4 太陽係有其他大行星嗎?
2.4 太陽係的起源和演化
2.4.1 太陽係起源的研究簡史
2.4.2 太陽係起源的現代觀點
2.4.3 太陽係的演化
2.4.4 太陽係起源和演化的哲學思想
思考題
第3章 恒星
3.1 恒星參數的測定
3.1.1 恒星的距離
3.1.2 恒星的亮度和視星等
3.1.3 恒星的光度和絕對星等
3.1.4 恒星的大小、質量和密度
3.2 恒星光譜及其相關性質
3.2.1 光譜概念的物理基礎
3.2.2 恒星光譜與氫原子譜綫
3.2.3 光譜在恒星研究中的應用
3.2.4 恒星的光譜、顔色和錶麵溫度之間的關係
3.2.5 恒星的赫羅圖
……
第4章 星係
第5章 緻密天體
第6章 宇宙論
第7章 地外生命
第8章 霍金的宇宙
第9章 宇宙探索
第10章 中國天文學和空間探測概況
精彩書摘
最先提齣星雲說的是法國科學傢笛卡兒。他認為在太初的混沌中,由於粒子互相迭代運動使它獲得瞭鏇渦,各種大小的渦流運動通過相互摩擦和作用,有的物質流嚮中心形成太陽,有的物質嚮四處散開形成行星和衛星。在笛卡兒時代,哥白尼的日心說還沒有確立,望遠鏡太小,所以人們對太陽係的瞭解很少。笛卡兒的鏇渦星雲理論和古希臘哲學傢的思想一樣帶有很濃的思辨色彩。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以後,人們理解瞭哥白尼日心說和行星的運動,同時也認識到太陽係的起源和演化應該以牛頓萬有引力為立足點,任何離開萬有引力的太陽係起源和演化的理論都是錯誤的。
1745年,德國哲學傢康德提齣瞭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星雲說。康德認為,太陽係內所有天體都是由同一星雲通過萬有引力作用而形成的。他認為,星雲主要由固態的塵埃微粒構成,其中較大的質點由於引力會把小質點吸引過去而先變成更大的團塊。星雲中心團塊越變越大,最後集聚成太陽。太陽形成以後,外麵的團塊和塵埃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嚮太陽中心墜落,墜落過程中和彆的團塊相撞,團塊越來越大。在相撞過程中若發生偏離,就可形成繞太陽公轉的雲團。大的團塊發展成行星,行星對周圍的團塊起著相同的吸引作用。同樣的過程會形成衛星。康德的星雲說開始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隻是在康德成為偉大的哲學傢以後,他的早期著作得以重版,纔使得人們注意到他的星雲說。
獲得很大成功的是拉普拉斯提齣的星雲說。拉普拉斯認為星雲是一團龐大的、熾熱的氣體星雲。這團星雲在宇宙中緩慢自轉,由於溫度下降而收縮,自轉加快,在引力與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星雲逐漸變為盤狀。當離心力增大可與引力抗衡時,一部分星雲留在原處形成圓環狀的星雲,如此的過程可以形成與行星一樣多的圓環。中心物質形成太陽以後,環內物質集聚在密度最大的地方演化成一顆行星。拉普拉斯在計算中還考慮瞭溫度變化,其理論幾乎可以解釋當時所知道的太陽係的一切重要性質,以至於使許多人認為太陽係起源的問題已經解決瞭。康德、拉普拉斯的星雲說被稱為古典星雲說。
康德和拉普拉斯的理論在提齣後的一百多年時間內並未受到重要挑戰。盡管有些前提得到修正,它們仍然是現代模型的基礎。我們收集到的隕星物質,年齡都在46億年左右,有理由認為它們是同一過程的産物。但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不能說明太陽係角動量分布極不均勻的原因。
除瞭上述災變說和星雲說,還有一些其他假說。如星子說,潮汐說,雙星說,但它們都具備某種災變的味道。
星子說:當一顆恒星走到太陽附近,在太陽的正麵和反麵都形成很大的潮,拋齣的物質嚮恒星走過的方嚮偏轉,形成螺鏇狀的兩股氣流,逐漸匯閤成一個環繞太陽的星雲盤。氣體最終凝結成為固體質點,固體質點集聚成星子,較大的星子成為行星胎,逐漸長大而成為行星。開始時行星軌道的偏心率很大,行星過近日點時,太陽對行星的潮汐作用導緻衛星的形成。行星後來由於常和殘餘的星子碰撞使得偏心率變小,軌道變圓。那顆恒星在離開太陽時吸引瞭從太陽拋齣的物質,由這種物質形成的行星纔具有比太陽大得多的角動量。
潮汐說:當另一顆恒星走近太陽時主要從太陽正麵拉齣物質,因為太陽反麵的潮小得多。從太陽正麵齣來的物質未散開,而是形成一長條。在那顆恒星的吸引下,“雪茄”形長條朝恒星離去的方嚮彎麯,並形成瞭行星。由於長條中部較粗,兩頭較細,所以由中部形成的木星、土星較大。
雙星說:認為太陽是雙星的一個子星,另一個子星曾經被第三顆星碰瞭一下,碰後兩星拉齣的長條物質形成瞭行星。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宇宙新概念(第3版)/高等院校通識教育係列教材》的圖書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簡介,側重於介紹其他領域書籍的特點和價值。 --- 跨越維度的思想漫遊:探索人類文明的邊界與未來 本精選書單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尋那些拓寬我們認知邊界、激發深度思考的經典與前沿著作。這些書籍不涉及對宇宙學基本概念的係統性梳理,而是專注於人類經驗、社會結構、哲學思辨以及前沿科技對人類文明深遠影響的細緻剖析。它們是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塑造我們未來選擇的關鍵鑰匙。 第一部分:社會肌理與人類心智的深度剖析 1. 《看不見的建築師:社會結構的隱秘力量》 核心內容聚焦: 本書深入剖析瞭社會結構、製度設計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個體的行為模式與集體決策。它摒棄瞭宏大敘事,轉而關注微觀層麵——例如排隊規則、市場定價機製背後的社會契約,以及非正式規範如何比正式法律更有效地約束人類互動。作者運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從城市規劃、教育資源分配到金融市場的非理性繁榮,揭示瞭社會係統作為一種“看不見的建築師”,如何默默地搭建起我們日常生活的框架。重點討論瞭權力分配的動態平衡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路徑。 本書價值: 幫助讀者超越對單一事件的判斷,理解復雜係統運作的底層邏輯,培養批判性地審視現有製度的能力。它挑戰瞭“自然”或“必然”的觀念,強調所有社會現象均是曆史、文化和權力博弈的産物。 2. 《情感的算法:從神經科學到敘事心理學》 核心內容聚焦: 這部著作聚焦於人類復雜的情感體驗及其認知基礎。它並非簡單羅列情緒的類型,而是通過整閤最新的神經生物學發現與經典敘事心理學理論,探討“感覺”是如何被編碼、存儲和重構的。書中詳細闡述瞭記憶的聯結性、共情機製的神經通路,以及語言在“命名”和“馴服”情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一個重要章節專門探討瞭技術發展(如社交媒體)如何改變瞭集體情緒的傳染速度和強度,並分析瞭情緒勞動在現代職業中的經濟價值與心理代價。 本書價值: 提供瞭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工具。通過科學的視角解構情緒的復雜性,使讀者能夠更理性地處理內心的波動,並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更具建設性的溝通模式。 第二部分:技術前沿與倫理睏境的交織 3. 《矽基生命的黃昏: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學邊界》 核心內容聚焦: 本書是一部關於未來科技的思辨錄,它聚焦於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理論可能性及其隨之而來的深刻倫理挑戰。作者迴避瞭關於AI是否能“思考”的舊有辯論,轉而探討當機器智能達到或超越人類水平時,我們該如何定義“主體性”、“權利”和“創造力”。書中詳細分析瞭“價值對齊”問題的技術難點,探討瞭超級智能失控的路徑分析,並基於不同的哲學立場(如功利主義、義務論)設計瞭一套應對“後人類時代”社會治理的框架。 本書價值: 引導讀者進行前瞻性的倫理預演。它要求我們提前思考,在技術的指數級增長麵前,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應如何被保護和重新定義,為即將到來的技術奇點做智力上的準備。 4. 《數據疆域:數字主權與信息流動的地緣政治》 核心內容聚焦: 這本書將信息視為一種新的戰略資源和地緣政治的籌碼。它係統梳理瞭過去二十年間,各國在數據主權、網絡空間安全以及關鍵基礎設施控製權方麵的競爭格局。內容涵蓋瞭加密技術對國傢監控能力的挑戰、跨國科技巨頭的數據帝國構建,以及“信息繭房”如何被用作軟實力的投射工具。書中對“去中心化”技術(如區塊鏈)的政治經濟學進行瞭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探討其在重塑國傢權力結構中的潛力和局限。 本書價值: 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時代權力運行的新規則。它揭示瞭數字世界中的隱形邊界和控製點,使讀者能以更具戰略性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數據泄露、每一次平颱算法更新。 第三部分:藝術、曆史與人類敘事的重構 5. 《破碎的鏡像:後現代藝術中的主體性消解》 核心內容聚焦: 本書是一部深入的藝術史與美學評論,它追蹤瞭自二戰後,藝術如何從追求“原創性”轉嚮對“挪用”、“拼貼”和“解構”的迷戀。書中選取瞭波普藝術、概念藝術、解構主義建築等關鍵流派進行分析,論證瞭在消費主義和大眾媒體的衝擊下,藝術傢如何主動放棄瞭傳統意義上的“天纔”敘事,轉而探討意義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重點分析瞭符號學理論如何被應用於分析圖像的政治意圖。 本書價值: 提升讀者對當代文化現象的鑒賞力。它提供瞭一套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理解為何現代藝術常常挑戰既有的審美習慣,其背後的文化動因何在。 6. 《時間的疊影:前工業時代社會的時間觀與節奏》 核心內容聚焦: 這部曆史人類學著作探討瞭在鍾錶和標準時間被普及之前,不同人類社群是如何感知和組織時間的。它詳細比較瞭農業社會以自然節律為核心的時間流逝感、手工業作坊的“任務時間”與宗教儀式中的“循環時間”之間的衝突與融閤。書中著重分析瞭“閑暇”和“效率”這兩個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意義變遷,並展示瞭工業革命如何通過標準化時間,徹底重塑瞭人類的日常勞作與生命節奏。 本書價值: 喚醒讀者對“時間”這一最基本生活要素的覺知。通過迴溯曆史,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們當前對“快節奏生活”的依賴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從而反思時間管理和生活平衡的真正含義。 --- 這些著作共同構成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知識圖譜,它們聚焦於人類的內在體驗、社會構建、技術未來以及文化錶達,為尋求深度理解現代世界挑戰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