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4年作者徐静波应《文汇报》靠前部的邀约,开始为其“行走世界”专栏写稿,陆续有十来篇小文发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宋文涛编辑获悉此事后,热情鼓励我结集出版。于是对已发表的文字作了若干增补,又增写了十来篇,长短不一,凑成了这样一本小集子《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精)》。 徐静波 著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复旦大学出版社)、《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ァ1870-1945》(合著,岩波书店)、《和食的飨宴》(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七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等十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九种,另有中外文论文近八十篇。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述日本文化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细腻的情感表达。它没有用过于激昂的语言去赞美,也没有用夸张的词汇去渲染,而是用一种平静、客观的笔触,去呈现日本文化的特点。然而,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书中传递的情感更加动人。比如,在描述一些传统手工艺时,作者仅仅是简练地介绍制作过程,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匠人精神的深深敬意;在谈论一些历史事件时,作者并没有过多的评判,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让你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复杂。这种“观”的态度,似乎本身就带有了一种日本文化的哲学意味。它让我觉得,理解一个民族,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成就,更要理解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文化的一些独特侧面,也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共鸣。
评分拿到《观知日本》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丰富的图文结合方式。不仅仅是文字的叙述,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精美插画和摄影作品,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日本文化图景。比如,在介绍某个传统节日时,书中会配上生动的节日庆典照片,让你仿佛能听到人群的欢声笑语;在描绘某个古老寺庙时,会有细腻的手绘图,展现建筑的精巧结构和历史的沉淀。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无论是精致的和服纹样,还是古朴的街巷风貌,都被摄影师敏锐的镜头和画师细腻的画笔所记录下来,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用眼睛和心灵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这片土地的奥秘,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了,更是“看见”了,甚至“触摸”到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沉静却又充满意境的淡雅色调,上面描绘的山水意象,依稀能辨出富士山的轮廓,又带着几分抽象的诗意。光是看着封面,就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日式庭院里的枯山水,或者雨后初霁的竹林,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感。我拿到书的时候,还特意仔细研究了一下纸张的质感,是那种略带哑光的、触感温润的纸,翻阅的时候手感很好,感觉出版方在细节上是很用心的。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期待的,就是它能否在阅读体验上给我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否通过文字和设计,让我暂时抽离现实的喧嚣,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世界。这本书的整体氛围,从封面到纸张,都预示着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对于我这种喜欢通过阅读来“旅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心准备的茶道仪式,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解读日本社会内在逻辑的书,而《观知日本》在这一点上,似乎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视角。它没有停留在表面化的介绍,而是试图去挖掘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比如关于集体主义、等级观念、以及对“寂”的追求等主题。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一些作者对日本社会现象的解读,与我之前了解的有所不同,但也更加合理和深刻。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日本人会有这样的行为模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审美偏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结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尝试去建立一些文化符号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观”与“知”的结合,让我对日本的认识,从零散的碎片,逐渐汇聚成一幅更连贯、更有深度的画卷。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引导,引导我去观察、去思考,去理解。
评分读《观知日本》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一次漫步式的文化探索,没有明确的路线图,但每一步都有惊喜。它没有强迫我按照既定的章节顺序去阅读,而是允许我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跳转。比如,我可能今天被书中关于茶道的某一段描述吸引,就顺着这条线索深入了解;明天又可能被介绍某个地域性民俗的章节勾起好奇,就去细细品读。这种“碎片化”但又彼此关联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感觉更加放松,也更能保持阅读的兴趣。书中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的描绘,比如通勤礼仪、商店的陈列方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便当盒里蕴含的匠心,都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更接地气。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理解一个文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对细微之处的观察与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