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通论
定价:35.00元
作者:顾伟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61742891
字数:346000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内容提要
纵观人类文化史,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四大文化系统,即中华文化系统(也称儒家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印度文化系统(也称印度佛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印度等南亚地区)、阿拉伯文化系统(也称伊斯兰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阿拉伯半岛、中近东、北非等地区)、西方文化系统(也称希腊罗马文化系统或基督教文化系统,它涵盖或辐射了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上述文化系统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延绵不绝而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是在基本独立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讨中国文化,首先应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即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
目录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作者介绍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文摘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序言
正版二手图书,环保实用,质量放心。
说实话,当初入手这本书,主要还是看中了它的“通论”二字。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一个人单打独斗,要想真正理解透彻,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样,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华文化的风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没有故步自封,只谈论某个朝代或某个领域的文化,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将散落在各处的文化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文化分支时,非常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比如,在论述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时,书中反复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但同时也没有忽略道家思想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人心灵慰藉的贡献。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不讲华丽的辞藻,也不用晦涩的术语,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和一位长者聊天,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让我逐渐体会到中国文化独有的韵味和魅力。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华传统艺术,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在寻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或者一幅画的意境,不仅仅要看其技巧,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书画的技法和流派,更重要的是,它将书画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书中在论述山水画时,不仅仅描述了其构图和色彩,更深入地探讨了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如何影响了画家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表现。同样,在谈到书法时,书中也分析了儒家“中庸之道”和个人修养对于书法线条、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文化溯源”式解读,让我觉得以前看的很多艺术鉴赏类书籍都略显肤浅。而且,书中对诗词歌赋的分析,也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开始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人生感悟以及时代印记。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与中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文化逻辑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顾伟列老师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文化现象的背后,去挖掘它产生的土壤和孕育它的时代精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它揭示了这些制度和观念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例如,书中对“大一统”思想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更是分析了它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文化传播乃至日常生活方式中。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科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科技,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哲学、艺术、宗教等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观点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或者因为某个被忽视的细节而感到惊讶,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中国文化通论》算是我最近的意外之喜。我原本是出于好奇,想找一本能概览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书,对那些“高冷”的学术专著有些望而却步,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和“二手正版”的标签时,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拿到书后,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虽然是二手书,但保存得非常好,感觉就像翻阅一本新书一样。我特别喜欢它在开篇就引入的“文化是什么”这个宏大命题,这立刻把我拉进了思考。作者顾伟列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从文化的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入手,层层递进,非常“接地气”。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儒、道、释的阐释,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生动案例,让我这个对哲学了解不深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比如,书中关于“道”的解释,就巧妙地引用了《庄子》里的一些寓言,让我对“道”的虚无缥缈和无处不在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于中国艺术,尤其是书画和诗词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只是停留在“酸文”的层面,而是开始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民族审美和精神追求。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它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辨过程及其演变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文化通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入门平台。顾伟列老师并非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中国哲学思想的世界。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的辩证分析,例如,它细致地阐述了墨家思想在追求“兼爱非攻”时的逻辑严谨性,以及其与儒家“仁爱”思想在侧重点上的差异。同时,书中对法家思想的解读,也没有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严刑峻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治理和秩序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其内在的局限性。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阐释这些哲学思想时,并没有将它们孤立起来,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紧密联系,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历史进程。此外,书中对“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的区分,以及对中国古代“体用”观念的探讨,都为我理解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