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軍編著的《羅盤奧秘》通過對羅盤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這個神秘之物除瞭用於磁針的指嚮定位,少數圈層用以定嚮吉凶的判彆,以及記錄瞭一些古代天文、地理、氣候和曆史知識外,雖然包括瞭許多的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但羅盤盤麵的多數內容的使用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有些說法也無充足的道理。由於古代建築定嚮與布局與堪輿術密切相關,羅盤今天則成為我們揭開建築之謎的一個有效工具,懂得一些羅盤知識,對研究曆史建築也會有所幫助。
羅盤,古稱羅經、羅鏡、經盤、羅經盤、子午盤 、風水羅盤,是中國古代堪輿傢從事堪輿活動必不可 少的工具。程建軍編著的《羅盤奧秘》係統介紹瞭中 國風水羅盤的生産、發展以及其基本使用方法,重點 以“徽盤”為例,詳解瞭三閤羅盤十八層各層盤麵的 含義和用途,並指齣其閤理成分與玄學色彩,使讀者 瞭解羅盤的本來麵目,即除瞭用於指嚮定位,確認環 境要素之關係和記錄一些古代天文、地理、曆法、氣 候及曆史知識外,羅盤中的許多圈層是沒有什麼實際 用途的。羅盤作為一個曆史存在、如今還在民間流傳 的事物,對於我們藉助其研究曆史建築與環境,以及 民俗文化等方麵還是具有一定價值,辯證地認識它的 麵目還是有必要的。
程建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理事,廣東省環境藝術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建築係曆史建築保護專業客座教授,建築專業雜誌《華中建築》《古建園林技術》編委。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傢委員會專傢委員,現主持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文化遺産保護設計研究所工作。
長期從事建築曆史與理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嚮是建築文化遺産保護修繕、傳統建築設計與理論、建築環境景觀規劃設計。齣版瞭《開平碉樓——中西閤璧的僑鄉文化景觀》《嶺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築構架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CHINESEFENGSHUICOMPASS》《風水與建築》《中國風水羅盤》《藏風得水》《三水胥江祖廟》《經天緯地》《燮理陰陽》等專著,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
主持瞭廣州光孝寺、韶關南華寺、南雄三影塔、開平碉樓、虎門炮颱、廣州南海神廟、東莞南社古村落、澳門鄭氏大屋、廣州沙麵原英領事館等多項國傢級、省市級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工程,以及茅山國際道教文化中心、順德順峰山公園、韶關邵陽樓、山東濛山風景區龜濛頂建築、花都華嚴寺、東莞長安蓮花古寺等規劃設計。
序言
第一章風水羅盤簡介
1.1羅盤發展簡史
1.2羅盤種類
1.3羅盤尺寸與圈層
1.4羅盤的構成
1.5羅盤的選擇
第二章羅盤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
2.1羅盤的持法與觀察位置
2.2定中綫
2.3定方位
2.4陰宅定綫位
第三章建築坐嚮的確定
3.1建築坐嚮的重要性
3.2判定建築坐嚮的依據
第四章三閤羅盤的基本用法
4.1二十四山的定製
4.2三層二十四山的用法
4.3羅盤的祝訣與八奇
第五章羅盤各層名稱舉例
5.1清《羅經解定》所載羅盤層次
5.2“徽盤”所列層次
5.3“建盤”所列層次
5.4三十六層羅盤所列層次
第六章三閤羅盤逐層講解
6.1第一層:先天八卦盤
6.2第二層:地母翻卦九星盤
6.3第三層:二十四天星盤
6.4第四層:地盤正針二十四山
6.5第五層:二十四節氣
6.6第六層:穿山七十二龍
6.7第七層:一百二十分金
6.8第八層:人盤中針二十四山
6.9第九層:人盤中針一百二十分金
6.10第十層:透地六十龍盤
6.11第十一層:二百四十分金盤
6.12第十二層:十二次盤
6.13第十三層:十二分野
6.14第十四層:天盤縫針二十四山
6.15第十五層:天盤縫針一百二十分金
6.16第十六層:盈縮六十龍
6.17第十七層:渾天星度五行
6.18第十八層之一:二十八宿分度
6.19第十八層之二:二十八宿分度五行
6.20第十八層之三:二十八宿界限
6.21坐山劫煞盤
6.22八煞黃泉盤
6.23天元連山盤
參考文獻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流露齣的對中國傳統建築的深厚敬意和一絲惋惜。作者在描述那些精美絕倫的木構體係時,字裏行間充滿瞭對逝去工藝的緬懷之情。他不僅僅是在介紹“是什麼”,更在探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以及“我們失去瞭什麼”。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傳統匠人行會製度的瓦解對建築技藝傳承帶來的衝擊,這讓我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完後,我不再僅僅將古建築視為旅遊景點,而是將其視為一部活著的、承載瞭無數智慧結晶的百科全書。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用心,雖然是平裝,但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印製都體現齣對內容的尊重。它提供瞭一種沉思的契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環境、技術與文化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就被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作者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建築的形製,更是在試圖追溯那些消失在時間長河裏的匠人精神。我特彆喜歡他對榫卯結構的描述,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讓人感覺自己也成瞭那個在木頭上雕刻時光的人。比如他提到宋代建築中“鬥拱”的演變,不僅僅是力學上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思想的物化,從一開始的實用性支撐,逐漸演變成瞭一種裝飾和身份的象徵。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如現代印刷品那樣色彩斑斕,但那種手繪的綫條感,反而更能勾勒齣古建築的骨骼和韻味。讀到關於園林的部分時,我甚至關掉燈,想象自己置身於麯徑通幽的蘇州園林之中,感受那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在欣賞一磚一瓦的美麗時,也能聽到背後那些默默無聞的聲音。它不是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充滿溫度的曆史文獻,帶著我們去觸摸曆史的脈搏。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環境叢書”這個定位有些疑慮,擔心會過於偏重技術參數而忽略瞭人文關懷。然而,這本書卻完美地平衡瞭這兩者。它詳盡地分析瞭古代建築中采光、通風、熱工性能等技術指標,但每一次技術討論的背後,都緊密地連接著古人對居住舒適度的不懈追求。比如,書中對比瞭不同朝代對屋頂坡度的調整,並結閤當地的降雨量和風嚮進行瞭科學的解釋,這遠超齣瞭我們傳統觀念中“古人靠經驗”的簡單理解。書中引用瞭大量古代的文獻記載作為佐證,使得論點站得住腳,非常有說服力。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瞭材料的選擇,比如竹材、夯土、石材在不同地域氣候下的應用策略,這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可持續建築的指南。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來,思考現代建築設計中那些被忽略的‘本土智慧’,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梳理脈絡上的清晰度。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具邏輯性的框架,使得原本看似散亂的中國建築知識體係變得井井有條。特彆是它對“風水”這一概念的處理,沒有簡單地將其斥為迷信,而是將其置於古代環境科學和人居心理學的交叉點進行深入探討,這需要極高的學術定力和開闊的視野。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導師,從仰韶文化的早期居所講起,一步步走過秦漢的磅礴,唐宋的典雅,直至明清的精巧。書中對於不同地域建築風格的區分,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江南水鄉的濕熱環境與西北高原的乾燥寒冷環境,是如何塑造瞭截然不同的建築應對策略。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豐富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妙,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帶著一種娓娓道來的娓娓道來的韻味。作者似乎深諳講故事的技巧,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切入非常具體的案例進行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北方四閤院的研究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對院落布局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天井”在其中扮演的微氣候調節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著中國傳統傢庭的倫理關係。那種由物質空間摺射齣的社會結構和生活哲學,讓人讀來茅塞頓開。文字的用詞也很有講究,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美感。例如,當描述到青磚黛瓦在不同光照下的光影變化時,那種細膩的觀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建築環境的敏感性。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理解中國建築是如何在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中,塑造齣獨特的審美和生活方式。
評分很喜歡內容很好,容易看懂。
評分好東西,
評分東西是正版的,就是有點貴瞭
評分這本書寫得不錯,跟大傢分享一下.做風水多年,房屋坐嚮比較難把握,買的這本書中有係統講述如何確定房屋坐嚮,語言平實,一看就會,現在確定房屋坐嚮容易多瞭!
評分這本書寫得不錯,跟大傢分享一下.做風水多年,房屋坐嚮比較難把握,買的這本書中有係統講述如何確定房屋坐嚮,語言平實,一看就會,現在確定房屋坐嚮容易多瞭!
評分簡潔明瞭,宜讀
評分閑暇時看的書,很好,有點意思。
評分好
評分這本書寫得不錯,跟大傢分享一下.做風水多年,房屋坐嚮比較難把握,買的這本書中有係統講述如何確定房屋坐嚮,語言平實,一看就會,現在確定房屋坐嚮容易多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