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军编著的《罗盘奥秘》通过对罗盘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神秘之物除了用于磁针的指向定位,少数圈层用以定向吉凶的判别,以及记录了一些古代天文、地理、气候和历史知识外,虽然包括了许多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但罗盘盘面的多数内容的使用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有些说法也无充足的道理。由于古代建筑定向与布局与堪舆术密切相关,罗盘今天则成为我们揭开建筑之谜的一个有效工具,懂得一些罗盘知识,对研究历史建筑也会有所帮助。
罗盘,古称罗经、罗镜、经盘、罗经盘、子午盘 、风水罗盘,是中国古代堪舆家从事堪舆活动必不可 少的工具。程建军编著的《罗盘奥秘》系统介绍了中 国风水罗盘的生产、发展以及其基本使用方法,重点 以“徽盘”为例,详解了三合罗盘十八层各层盘面的 含义和用途,并指出其合理成分与玄学色彩,使读者 了解罗盘的本来面目,即除了用于指向定位,确认环 境要素之关系和记录一些古代天文、地理、历法、气 候及历史知识外,罗盘中的许多圈层是没有什么实际 用途的。罗盘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如今还在民间流传 的事物,对于我们借助其研究历史建筑与环境,以及 民俗文化等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价值,辩证地认识它的 面目还是有必要的。
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建筑系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客座教授,建筑专业杂志《华中建筑》《古建园林技术》编委。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现主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工作。
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传统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出版了《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岭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CHINESEFENGSHUICOMPASS》《风水与建筑》《中国风水罗盘》《藏风得水》《三水胥江祖庙》《经天纬地》《燮理阴阳》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了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南雄三影塔、开平碉楼、虎门炮台、广州南海神庙、东莞南社古村落、澳门郑氏大屋、广州沙面原英领事馆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以及茅山国际道教文化中心、顺德顺峰山公园、韶关邵阳楼、山东蒙山风景区龟蒙顶建筑、花都华严寺、东莞长安莲花古寺等规划设计。
序言
第一章风水罗盘简介
1.1罗盘发展简史
1.2罗盘种类
1.3罗盘尺寸与圈层
1.4罗盘的构成
1.5罗盘的选择
第二章罗盘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
2.1罗盘的持法与观察位置
2.2定中线
2.3定方位
2.4阴宅定线位
第三章建筑坐向的确定
3.1建筑坐向的重要性
3.2判定建筑坐向的依据
第四章三合罗盘的基本用法
4.1二十四山的定制
4.2三层二十四山的用法
4.3罗盘的祝诀与八奇
第五章罗盘各层名称举例
5.1清《罗经解定》所载罗盘层次
5.2“徽盘”所列层次
5.3“建盘”所列层次
5.4三十六层罗盘所列层次
第六章三合罗盘逐层讲解
6.1第一层:先天八卦盘
6.2第二层:地母翻卦九星盘
6.3第三层:二十四天星盘
6.4第四层:地盘正针二十四山
6.5第五层:二十四节气
6.6第六层:穿山七十二龙
6.7第七层:一百二十分金
6.8第八层:人盘中针二十四山
6.9第九层:人盘中针一百二十分金
6.10第十层:透地六十龙盘
6.11第十一层:二百四十分金盘
6.12第十二层:十二次盘
6.13第十三层:十二分野
6.14第十四层:天盘缝针二十四山
6.15第十五层:天盘缝针一百二十分金
6.16第十六层:盈缩六十龙
6.17第十七层:浑天星度五行
6.18第十八层之一:二十八宿分度
6.19第十八层之二:二十八宿分度五行
6.20第十八层之三:二十八宿界限
6.21坐山劫煞盘
6.22八煞黄泉盘
6.23天元连山盘
参考文献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流露出的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敬意和一丝惋惜。作者在描述那些精美绝伦的木构体系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逝去工艺的缅怀之情。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在探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及“我们失去了什么”。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传统匠人行会制度的瓦解对建筑技艺传承带来的冲击,这让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古建筑视为旅游景点,而是将其视为一部活着的、承载了无数智慧结晶的百科全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虽然是平装,但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制都体现出对内容的尊重。它提供了一种沉思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环境、技术与文化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就被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建筑的形制,更是在试图追溯那些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他对榫卯结构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让人感觉自己也成了那个在木头上雕刻时光的人。比如他提到宋代建筑中“斗拱”的演变,不仅仅是力学上的革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物化,从一开始的实用性支撑,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装饰和身份的象征。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如现代印刷品那样色彩斑斓,但那种手绘的线条感,反而更能勾勒出古建筑的骨骼和韵味。读到关于园林的部分时,我甚至关掉灯,想象自己置身于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之中,感受那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欣赏一砖一瓦的美丽时,也能听到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声音。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历史文献,带着我们去触摸历史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娓娓道来的韵味。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技巧,总能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切入非常具体的案例进行剖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北方四合院的研究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院落布局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天井”在其中扮演的微气候调节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关系。那种由物质空间折射出的社会结构和生活哲学,让人读来茅塞顿开。文字的用词也很有讲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例如,当描述到青砖黛瓦在不同光照下的光影变化时,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建筑环境的敏感性。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建筑是如何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塑造出独特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梳理脉络上的清晰度。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具逻辑性的框架,使得原本看似散乱的中国建筑知识体系变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它对“风水”这一概念的处理,没有简单地将其斥为迷信,而是将其置于古代环境科学和人居心理学的交叉点进行深入探讨,这需要极高的学术定力和开阔的视野。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从仰韶文化的早期居所讲起,一步步走过秦汉的磅礴,唐宋的典雅,直至明清的精巧。书中对于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区分,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江南水乡的湿热环境与西北高原的干燥寒冷环境,是如何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应对策略。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丰富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环境丛书”这个定位有些疑虑,担心会过于偏重技术参数而忽略了人文关怀。然而,这本书却完美地平衡了这两者。它详尽地分析了古代建筑中采光、通风、热工性能等技术指标,但每一次技术讨论的背后,都紧密地连接着古人对居住舒适度的不懈追求。比如,书中对比了不同朝代对屋顶坡度的调整,并结合当地的降雨量和风向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这远超出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古人靠经验”的简单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佐证,使得论点站得住脚,非常有说服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材料的选择,比如竹材、夯土、石材在不同地域气候下的应用策略,这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可持续建筑的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思考现代建筑设计中那些被忽略的‘本土智慧’,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书的质量可以,内容也好,看过了才来评。好书。
评分很好的书,值得拥有。
评分包装太简陋 ★【我要投诉上海仓的打包员】★,一年多了,一直不改一个塑料袋就发书的寒酸简陋包装,收到书要么被压变形,要么被奶泡过了 书都是湿的
评分正品,物流快,专业性强
评分书的内容不咋样,有待考证。
评分入门书,讲的不透彻。
评分可以
评分正品,物流快,专业性强
评分太好了,太好了,可以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