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学军 编
图书标签:
  • 液晶显示
  • 显示技术
  • LCD
  • 显示器件
  • 电子工程
  • 光学工程
  • 材料科学
  • 信息显示
  • 第二版
  • 技术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7799
版次:2
商品编码:115322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第一版自2008年9月出版以来,受到选用该书的院校和有关企业的关注,部分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相关成员在5年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液晶显示技术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发完善了从基础、工艺、应用到扩展系列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发展,编写组决定对该书改版。

内容简介

  本书第1版系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第2版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全书由四个模块共八章组成,具体内容在第1版基础上有较大幅度修改。基础模块介绍了液晶基础知识和液晶显示器件,工艺模块介绍了液晶显示器件工艺基础和液晶显示器件的装配,应用模块介绍了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和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应用,扩展模块介绍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平板显示技术。

作者简介

毛学军自1987年任教以来,承担过的教学课程有信息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模拟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指导第二课堂,3个项目在市电子学会组织的第二届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优秀奖

目录

绪论
0.1信息与显示技术
0.1.1信息与信息技术
0.1.2显示与显示技术
0.2液晶显示器件
0.2.1液晶的发现
0.2.2液晶显示器件的发明
0.2.3液晶显示器件的优异特性和发展前景
0.3显示器件分类
0.3.1按像素本身发光与否分类
0.3.2按显示的结构原理分类
0.4本书主要内容
第1部分基 础 模 块
第1章液晶基础知识
1.1液晶的种类
1.2液晶的物理特性
1.2.1有序参量
1.2.2液晶的各向异性
1.2.3液晶的连续体理论
1.2.4使液晶分子排列发生变化的临界电场
1.3液晶的光学特性
1.3.1光的偏振
1.3.2晶体光学简介
1.3.3液晶的双折射特性和光学性质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1-1光的偏振试验
第2章液晶显示器件
2.1液晶显示器件的分类
2.1.1根据电光效应分类
2.1.2根据工作模式分类
2.1.3液晶显示器件色彩化的实现方法和原理
2.2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
2.2.1液晶显示器件的基本构造
2.2.2液晶分子的沿面排列
2.2.3液晶显示器件的电极连接
2.3液晶显示器件的主要性能参量
2.3.1基本测试系统
2.3.2基本特性
2.4液晶显示方式与工作原理
2.4.1液晶显示方式
2.4.2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件(TN―LCD)工作原理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2-1偏光片与液晶盒的配合使用
第2部分工 艺 模 块
第3章液晶显示器件工艺基础
3.1液晶显示器件的主要材料
3.1.1液晶材料
3.1.2透明导电玻璃
3.1.3偏光片(偏振片)
3.1.4取向材料
3.1.5环氧树脂
3.1.6衬垫料
3.1.7导电粉
3.1.8金属引线
3.1.9辅助材料
3.2液晶显示器件的主要工艺
3.2.1清洗与干燥工艺
3.2.2光刻工艺
3.2.3取向排列工艺
3.2.4丝网印刷制盒工艺
3.2.5切割工艺
3.2.6灌注液晶与封口工艺
3.3彩色滤色膜
3.3.1彩色滤色膜的制造工艺
3.3.2黑矩阵的制作工艺
3.3.3对彩色滤色膜的要求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3-1液晶显示器件的生产
实训3-2液晶显示器件的检测
第4章液晶显示器件的装配
4.1液晶显示器件的装配结构件和装配方法
4.1.1外引线结构
4.1.2液晶显示器件的连接方式
4.2液晶显示器件的采光
4.2.1自然光采光技术
4.2.2背光源采光技术
4.2.3前照明光源
4.2.4投影采光技术
4.3液晶显示器件的加温装置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4-1液晶显示模块的装配与测试
第3部分应 用 模 块
第5章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
5.1液晶显示器件写入的基本条件和写入机理
5.1.1液晶显示器件写入的基本条件
5.1.2液晶显示器件写入机理
5.2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方式
5.2.1直接驱动法
5.2.2有源矩阵驱动法
5.2.3彩色液晶显示驱动法
5.3液晶静态显示驱动系统
5.4液晶动态显示驱动器
5.4.1动态驱动的实现原理
5.4.2动态驱动电路的实现
5.4.3动态驱动器的构成
5.5液晶动态显示驱动系统
5.5.1液晶显示驱动器的组合形式
5.5.2偏压电路
5.5.3液晶显示驱动系统的辅助电路
5.5.4液晶显示驱动系统
5.6液晶显示控制器
5.6.1液晶显示控制器的作用及其特性
5.6.2液晶显示控制器组成原理
5.6.3液晶显示控制器的实现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5-1液晶静态显示驱动系统的实现
实训5-2液晶动态显示驱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第6章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6.1液晶应用一览
6.1.1液晶在显示技术上的应用
6.1.2液晶在光学器件方面的应用
6.1.3液晶在计量和传感方面的应用
6.1.4液晶聚合物的应用
6.2160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简介与设计
6.2.1字符点阵型模块简介
6.2.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器HD44780U
6.2.3液晶显示驱动器HD44100R
6.2.4160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的设计
6.3160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的装配
6.3.1液晶显示模块装配场所
6.3.2静电防护
6.3.3物料准备
6.3.4任务分解与液晶显示模块的装配
6.4160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的使用
6.4.1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的软件特性
6.4.2字符显示字模的提取
6.4.3自定义字模的使用
6.5液晶显示器件故障的简易查询及排除方法
6.5.1使用中的故障排除
6.5.2简易故障查寻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6-1基于1602字符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的温度计的设计
第4部分扩 展 模 块
第7章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
7.1低温多晶硅
7.1.1简介
7.1.2LTPS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7.1.3非晶硅(α-Si)与低温多晶硅(LTPS)的比较
7.2量子点
7.2.1简介
7.2.2制备方法
7.2.3类型划分
7.2.4主要性质
7.2.5量子点封装
7.3锐比技术
7.3.1自动识别
7.3.2数字增强对比度
7.3.3数字对比映射
7.4视网膜屏幕
7.4.1简介
7.4.2视网膜屏幕的提出
7.4.3超级屏的出现
7.4.44K分辨率出现
7.5液晶拼接
7.5.1简介
7.5.2技术原理
7.5.3DID拼接
7.5.4发展方向
7.63D显示器
7.6.1概述
7.6.2技术分类
7.7触摸屏
7.7.1电阻式触摸屏
7.7.2红外式触摸屏输入技术
7.7.3电容式触摸屏
7.7.4表面声波式触摸屏输入技术
7.7.5触摸屏应用系统
7.8我国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7.8.1TFT-LCD技术发展现状
7.8.2TFT-LCD技术发展趋势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7-1电阻式触摸屏的使用
第8章其他平板显示技术简介
8.1PDP技术
8.1.1PDP的气体放电物理现象
8.1.2交流等离子体显示(AC―PDP)
8.1.3直流等离子体显示(DC―PDP)
8.1.4PDP技术发展
8.2OLED技术
8.2.1OLED的基本结构与发光原理
8.2.2OLED彩色化的实现
8.2.3OLED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8.2.4OLED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8.3FED技术
8.3.1FED结构与显示原理
8.3.2FED的构成及制作工艺
8.3.3FED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8.4电子纸技术
8.4.1电子纸概念
8.4.2电子墨水
8.4.3彩色电子纸
8.4.4电子纸的特点
8.4.5电子纸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8.5显示器件的选购和评价
8.5.1显示器件的选用原则
8.5.2综合评价与规格选定
问题探讨
本章基础知识小结
实训8-1智能型OLED显示模组应用
附录A平板显示技术常用缩略语
附录B液晶显示器件名词术语(标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7.4视网膜屏幕
7.4.1简介
视网膜(Retina)屏幕是分辨率超过人眼识别极限的高分辨率屏幕,是苹果公司在部分移动产品使用的一种屏幕。第一次被人们熟知,是苹果将其用在iphone 4手机上,它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也就是说,该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326像素/英寸(ppi),称之为“视网膜屏幕”。通常电脑显示屏幕的分辨率为72ppi,iPhone 4的分辨率为电脑的4倍多。由于其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因此屏幕显示异常清晰、锐利。
ppi(pixels per inch)即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pixel)数目。因此PPI数值越高,即代表显示屏能够以越高的密度显示图像。当然,显示的密度越高,拟真度就越高。pixels per inch是图像分辨率的单位,图像ppi值越高,画面的细节就越丰富,因为单位面积的像素数量更多。
7.4.2视网膜屏幕的提出
2010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iPhone 4发布会上介绍视网膜技术时做了这样的阐述:“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这个‘神奇数字’(每英寸300个像素点)以上,你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如图7-5所示,这也就是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最初定义,iPhone 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达到了326ppi。
事实上,乔布斯所说的“人眼在12英寸外识别出像素点的视觉极限是300ppi”其实是错误的,真实数据要远远高于这个值。
乔布斯假设了一个拥有“1.0”视力水平的人作为iPhone 4的使用者,这样的使用者才符合乔布斯的“视网膜屏幕”说法。而大多数12岁以下的儿童的视力水平都处于“1.2~1.5”之间,眼睛好的,视力水平可达“2.0”。都超过了乔布斯假设的“1.0”前提,分辨能力的极限会有对应的提升,远不止300ppi。
在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定义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即距离。比如,如果距离半米外看一块1366×768的普通笔记本电脑屏幕,绝不是视网膜级别的屏幕,人眼却也无法分辨出像素点。
在苹果定义的视网膜屏幕中提到的观看距离为10-12英寸(约25-30厘米)。事实上人们在使用手机时不会有这么长距离,一般人们习惯离眼睛20厘米的距离上使用手机。实际情况比苹果提到的距离缩短的5-10厘米,会让人眼施展更细腻的分辨能力。
综合视力水平实际偏高,观看距离实际偏短这些因素,大多数人们的人眼实际分辨能力应该高达450ppi以上。
7.4.3超级屏的出现
“视网膜屏”作为苹果提出的营销概念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的认知。但提供屏幕元件的生产厂商并没有在技术上停滞不前。市面上已经出现多款分辨率达到1920*1080 Full HD级别、像素密度高达441 ppi或更高(像素/英寸)的超极屏,这块屏幕首次应用在HTC butterfly 手机上。具备超细腻的显示能力,超宽的可视角度,达到等离子技术发光能力的超高亮度。随后三星、HTC、LG、索尼、联想、中兴 诺基亚等等手机厂商相继发布了具备“超级屏”的手机。HTC one的ppi最高(其屏幕大小为4.7英寸,低于三星S4等的5.0英寸),为469ppi。
7.4.4 4K分辨率出现
在便携设备上,超极屏是下一代屏幕技术发展方向。在电视或投影领域,4K分辨率是下一次显示技术发展方向。
4K,是新一代好莱坞大片的分辨率标准。它不同于我们在家里看的所谓高清电视(1080P,1920×1080分辨率),也不同于传统数字影院的2K分辨率的大屏幕(2048×1080分辨率),而是具有4096×2160分辨率的超精细画面。用简单的比喻就是:你在家里看到的高清电视是207万像素的画面,而在传统数字影院里看到的是221万像素的画面,在4K影院里,能看到885万像素的高清晰画面。
目前来看,随着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爆炸式发展,超级屏是近几年重点发展的显示技术。

前言/序言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 探索视界,触碰真实 序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的传达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智能手机的便携屏幕,到高清电视的家庭影院,再到汽车仪表盘的实时信息,液晶显示技术(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以其卓越的画质、灵活的设计和日益增长的性能,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艺术的画布,是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液晶显示世界奥秘的探索之旅。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前沿的视角,理解这项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其核心原理又是什么,以及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们将剥开技术的层层迷雾,揭示那些隐藏在明亮屏幕背后的科学与工程智慧。 第一章:液晶的奇妙世界——物质的第五态 在深入LCD技术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它的灵魂——液晶。它并非固体,也非液体,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奇特物质形态,被称为“物质的第五态”。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液晶分子的微观世界,了解它们独特的长链状结构,以及在温度、电场等外界刺激下,它们如何表现出集体有序的排列,从而展现出光学活性的神奇特性。我们将探讨液晶的分类,如向列相(Nematic)、近晶相(Smectic)和胆甾相(Cholesteric),并重点介绍在LCD应用中最广泛的向列相液晶,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扭转或倾斜来控制光的传播方向。 第二章:LCD的核心——像素的诞生与工作原理 一块LCD屏幕,看似光滑平整,实则由数百万个微小的“像素”构成,每个像素都能独立控制色彩和亮度。本章将详细解析像素的构造,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我们将深入探讨LCD的四层基本结构:背光源(Backlight)、偏光片(Polarizer)、液晶层(Liquid Crystal Layer)和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背光源: 它是LCD的“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白光”。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背光源,从早期的CCFL(冷阴极荧光灯)到如今主流的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分析它们在亮度、能效、色彩表现和厚度上的优势与劣势。 偏光片: 光的“方向盘”。理解偏光原理,以及上下两个偏光片之间精确的角度关系,如何与液晶层的旋转协同作用,实现对光线的开关控制。 液晶层: LCD的“调节器”。我们将详细讲解电场如何作用于液晶分子,使其发生扭转,从而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实现不同程度的透光。 彩色滤光片: “调色师”。介绍如何通过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的组合,以及液晶层的亮度调节,最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像。 第三章:驱动像素——TFT背板技术 如何快速、精确地控制数百万个像素的亮度,是LCD技术发展的关键。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背板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本章将聚焦TFT背板,解析它是如何为每个像素提供独立控制的“开关”。我们将详细讲解TFT的结构,包括源极、漏极、栅极和沟道,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微小的晶体管,精确控制施加到液晶上的电压。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TFT技术,如非晶硅(a-Si)TFT和低温多晶硅(LTPS)TFT,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第四章:多彩世界——色彩的生成与管理 人眼感知到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LCD屏幕如何精准地还原这些色彩,是衡量其显示质量的重要标准。本章将深入探讨色彩的生成与管理。我们将从人眼对颜色的感知机制出发,介绍三原色(RGB)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基色混合来产生各种颜色。我们将详细讲解彩色滤光片的材料、结构和技术,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让每个像素精确地发出所需颜色的光。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色域(Color Gamut)、色温(Color Temperature)和色准(Color Accuracy)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LCD显示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提升视界——LCD的画质增强技术 即使是最基础的LCD面板,也需要一系列技术来不断提升其画质表现。本章将汇聚各种关键的画质增强技术。 刷新率与响应时间: 为什么快速运动的画面在某些屏幕上会拖影?我们将深入解析刷新率(Refresh Rate)和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刷新率和缩短响应时间来消除运动模糊,呈现更流畅的动态画面。 对比度与亮度: “黑”得更深,“白”得更亮,是提升画面层次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局部控光(Local Dimming)等技术,显著提升LCD的对比度,以及高亮度背光源的优势。 广视角技术: 为什么从不同角度观看屏幕,颜色和亮度会有变化?我们将介绍各种广视角技术,如IPS(In-Plane Switching)、VA(Vertical Alignment)等,以及它们如何改善LCD的视角表现。 HDR(高动态范围)显示: 体验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视觉效果。我们将解析HDR技术如何通过扩展亮度范围和色彩深度,展现更丰富的光影细节和更逼真的色彩。 第六章:LCD的未来——创新与发展趋势 液晶显示技术并非停滞不前,它仍在不断演进,孕育着新的可能性。本章将展望LCD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Mini-LED与Micro-LED: 更小的LED光源,意味着更精细的背光控制,以及更高的亮度、对比度和更低的功耗。我们将探讨Mini-LED技术如何通过成千上万个微小LED作为背光源,实现更精密的局部控光,以及Micr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潜力。 量子点技术(Quantum Dot): 提升色彩表现的利器。我们将介绍量子点如何作为一种发光材料,能够产生更纯净、更宽广的色域,显著提升LCD的色彩还原能力。 柔性与可折叠显示: 突破形态的限制。我们将探讨LCD技术在柔性基板上的应用,以及未来可折叠、可卷曲屏幕的实现路径。 节能环保: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LCD在能耗方面的优化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超越屏幕——LCD在各领域的应用 LCD技术早已超越了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范畴,它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LCD的广泛应用。 移动终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便携显示。 车载显示: 仪表盘、中控屏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智能家居: 智能音箱、智能家电的显示交互。 专业显示: 医疗成像、工业控制、航空航天的精密显示。 公共信息显示: 广告牌、电子标牌的信息传播。 结语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通过对液晶的奇妙特性、LCD核心工作原理、驱动技术、色彩科学、画质增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LCD技术的完整知识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您不仅能理解屏幕背后的科学,更能欣赏到这项技术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视界。每一次点亮的屏幕,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它们如同无声的艺术家,用光影描绘出世界的斑斓,连接着我们对信息、娱乐和交流的渴望。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关于“视界”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显示技术非常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之前对《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期待,仅仅是希望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显示原理。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从液晶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显示技术和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液晶的电光效应”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电场如何影响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而改变光的偏振状态,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与偏振片配合,最终实现像素亮度的控制。书中用大量的公式和图示来解释这些原理,虽然一开始有些挑战,但一旦理解了,就会觉得豁然开朗。我第一次明白,原来我们看到的色彩和图像,是液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像无数个微小的“光阀”一样,精确地控制着每一束光的通过与否。此外,书中关于“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和刷新率”的章节,也让我对游戏和视频的流畅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深入分析了液晶响应时间过慢会导致的拖影现象,并介绍了多种优化手段,如Overdrive技术、脉冲驱动等,这些技术是如何在不牺牲画质的前提下,提升运动画面的清晰度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屏幕使用者”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屏幕“内在逻辑”的“屏幕爱好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显示技术领域有一定了解的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提供深度技术洞察力的参考书。《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系统地梳理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各个关键环节,从液晶材料的基本性质,到光电转换的物理机制,再到整机集成和性能优化,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知识框架。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液晶的驱动模式”和“光学膜系设计”的章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对主动矩阵(AM)和被动矩阵(PM)驱动方式的原理、优劣势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并着重分析了TFT(薄膜晶体管)在AM-LCD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其结构、材料选择、工艺流程以及电学特性对显示性能的影响。在光学膜系设计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偏振片、补偿膜、滤光片、扩散膜等不同功能膜片的作用、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光路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这对于理解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视角以及色彩表现至关重要。作者还提及了一些前沿的材料科学进展,例如新型液晶混合物的开发、柔性显示屏的材料选择等,这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是我案头的常备参考书,更是我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时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项目寻找关于OLED显示技术的技术资料,结果却被这本书所吸引。虽然书名是液晶显示,但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TN、STN等技术,而是对整个显示技术的发展脉络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并且对新兴技术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像素结构设计”和“驱动电路原理”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现代高端显示器的性能瓶颈和创新方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视角。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像素电极形状、改进像素隔离技术来提升显示均匀性、减少串扰,以及TFT驱动电路中,如何通过先进的补偿电路设计来解决电压漂移、漏电等问题,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像素控制。书中对“色彩管理”和“灰阶响应”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RGB三原色,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色彩空间(如sRGB, Adobe RGB, DCI-P3)的定义、色域覆盖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硬件层面实现色彩的准确还原。关于灰阶响应,作者从液晶的物理特性出发,解释了为什么会有拖影现象,并介绍了诸如“Overdrive”技术等如何通过瞬时过驱动来缩短液晶的响应时间,这对我理解高性能电竞显示器为何能够实现丝滑流畅的画面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工程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希望深入理解显示器背后“黑科技”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消费电子产品,但对底层技术了解不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它系统地解答了我心中关于显示器各种性能指标的疑问,而且是以一种非常深入浅出的方式。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手机和电视的屏幕会有如此大的价格差异,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高端显示屏”,到底贵在哪里?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液晶显示技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技术细节极其丰富的领域。例如,书中对“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的讲解,让我对“像素寻址”、“行驱动”、“列驱动”这些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扫描显示时,需要精确的时序控制才能保证每个像素都能正确地被驱动。作者还提到了不同的驱动架构,比如源极驱动IC和栅极驱动IC的设计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驱动电路来提高屏幕的亮度和降低功耗。此外,关于“显示质量的评估标准”的章节,也让我对如何客观评价一款显示器有了新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分辨率、亮度、对比度这些基础参数,还包括了色准(Delta E)、均匀性、视角、残影等多个维度的考量。作者解释了这些评估指标背后的物理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测量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款优秀的显示器,是无数个技术细节优化累积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堆砌一些高端参数。

评分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在显示器行业从业多年的人来说,更像是对过去经验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拓展。作者在书中对各种液晶材料的性能参数(如介电常数、粘滞系数、双折射率等)及其对显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液晶配方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应用需求来选择和开发液晶材料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液晶面板的制造工艺”的章节。从基板玻璃的清洗、TFT的形成、彩色滤光片的制作,到液晶的灌注、封装和模组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精密的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书中对这些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和解决方案,为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书中对“划伤”、“亮点”、“暗点”等常见缺陷的成因分析,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检测措施,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新一代显示技术”的探讨,例如Micro-LED、Mini-LED等,虽然这些技术在书中可能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作者的前瞻性分析和技术趋势预测,对于我们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前布局研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本书让我对液晶显示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为我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提供了更扎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当我拿到《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内容肯定会非常枯燥和理论化,毕竟是技术类的书籍。然而,实际阅读的过程却让我惊喜不已。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原理讲解清楚,并且大量地使用了各种示意图和流程图,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像素的形成与控制”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TFT(薄膜晶体管)是如何作为每个像素的“开关”,精确控制液晶分子状态的。作者不仅解释了TFT的半导体工作原理,还介绍了在制造过程中,如何通过光刻、刻蚀等工艺来形成精密的TFT阵列。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过去只知道屏幕上有很多很多小点,叫做像素,但从来不知道每个像素背后都有一个如此复杂的“微型电子元件”在工作。另外,关于“色彩表现的优化”这一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详细讲解了RGB三原色滤光片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背光光谱、使用量子点技术来扩大色域,并实现更纯净、更鲜艳的色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色温”和“白平衡”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显示器在显示白色时会有偏黄或偏蓝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来获得更准确的色彩还原。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显示器背后“硬功夫”的“半个行家”。

评分

《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是说它纸质有多厚,而是内容上的扎实和内容的广度。我之前只是对手机屏幕、电脑显示器等产品有基本的使用体验,对于它们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本“解剖图谱”,把液晶显示屏这个复杂的系统,从最底层的液晶分子,到最表面的显示画面,一步步地“拆解”开来,并详细解释了每一个部分的运作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显示模式”的讲解,比如TN(Twisted Nematic)、IPS(In-Plane Switching)和VA(Vertical Alignment)这几种主流的液晶排列方式,书中不仅用了大量的图示来清晰地展示液晶分子在不同电场下的偏转情况,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排列方式如何影响视角、响应时间和对比度。举个例子,过去我一直觉得IPS屏幕的视角很大,看起来很舒服,看完书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IPS模式下液晶分子的旋转是发生在平面内的,这样从不同角度看过去,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变化更小,所以色彩和亮度的衰减也就更少。此外,书中对“背光技术”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的CCFL背光,到现在的LED背光,再到量子点LED(QLED)技术,作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能耗、亮度均匀性以及对色彩表现的影响。读到关于局部控光(Local Dimming)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一些高端电视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对比度和纯粹的黑色。

评分

翻开《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我立刻被书中那严谨而又充满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所吸引。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液晶显示技术背后的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原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液晶的相变与光学特性”的讨论。作者详细介绍了液晶在不同温度和外场作用下会发生哪些相变,以及这些相变如何影响液晶分子的有序排列和光学各向异性。书中对 TN、IPS、VA 等主流液晶模式的物理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分析,让我对它们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我过去一直觉得 IPS 屏幕的色彩准确性很高,看完书我才明白,这与 IPS 模式下液晶分子在同一平面内旋转,减小了视角变化带来的色彩偏移有直接关系。另外,书中对“彩色滤光片与色彩还原”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介绍了传统 RGB 三原色滤光片的结构和原理,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滤光片的透光率曲线、使用更纯净的色材(如量子点)来进一步提升色彩的鲜艳度和准确性。书中甚至提到了对“白光 LED 背光”光谱特性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背光来匹配彩色滤光片,从而实现更宽广的色域覆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色彩的呈现,都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科学过程,而液晶显示技术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精密工具。

评分

这本书《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了一处宁静而深邃的知识绿洲。我过去对显示器行业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卖点”和“参数”的层面,比如“120Hz刷新率”、“HDR10+”、“10bit色深”等等,但这些参数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如何实现的,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知识空白。书中关于“刷新率与运动清晰度”的章节,我看了好几遍。它不仅解释了高刷新率(如144Hz、240Hz)如何通过在单位时间内显示更多画面帧来减少运动模糊,还深入探讨了影响运动清晰度的其他关键因素,比如液晶的响应时间、像素过载(Overdrive)的设置以及显示驱动IC的处理能力。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的视觉体验联系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电竞显示器要追求更高的刷新率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同样,关于“色彩深度与HDR技术”,书中也做了详尽的解释。我过去一直认为16.7 million colors(8bit)和1.07 billion colors(10bit)的差别就是颜色数量的简单增加,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10bit色深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够实现更平滑的色彩过渡,有效避免了“色带”现象,尤其是在表现渐变色和高动态范围内容时,其优势尤为明显。书中对HDR(High Dynamic Range)技术的解读,从其背后的峰值亮度、黑电平、广色域要求,到不同的HDR标准(HDR10, Dolby Vision, HLG),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HDR内容看起来会有如此震撼的效果。

评分

这本《液晶显示技术(第2版)》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对显示技术一直充满好奇但又摸不着门道的技术爱好者,我尝试过阅读各种零散的文章和论坛讨论,但总感觉像在拼凑一幅模糊的画。直到我翻开这本书,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领我深入了解液晶显示世界的奥秘。从最基础的液晶分子排列原理,到TFT(薄膜晶体管)驱动的精妙设计,再到各种色彩增强技术、刷新率提升策略,这本书几乎无所不包。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使用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纯理论推导,而是大量结合实际的工业应用案例和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对比,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某种技术会被选择,而另一种则被淘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类型液晶面板(如TN、IPS、VA)的详细剖析,不仅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响应时间、视角、对比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最终的显示效果。读完关于像素结构和背光技术的章节,我才真正明白,我们每天看到的屏幕,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工程智慧。甚至连那些我从未注意过的细微之处,比如液晶材料的化学组成、薄膜工艺的精密控制,书中都给出了相当程度的讲解,让我对液晶显示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摆脱了过去“看个热闹”的状态,真正理解了屏幕背后那些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

评分

京东配送快快快

评分

专业书籍,待学习~~~

评分

嗯,东西很好,很好

评分

没时间认真琢磨

评分

不错,学校的教材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在学习中,希望给予帮助。TKS

评分

很好~~~增长专业知识

评分

第二次购买,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