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寻路中国》、《江城》作者何伟又一力作,柴静、史景迁、联袂推荐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寻路中国》、《江城》作者何伟又一力作,柴静、史景迁、联袂推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雪顺 编
图书标签:
  • 奇石
  • 纪实文学
  • 报告文学
  • 何伟
  • 中国观察
  • 东西方
  • 文化
  • 社会
  • 时事
  • 深度报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
ISBN:9787532764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48933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译者:李雪顺
  • 定价:40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ISBN号:978753276495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4-01
  • 印刷时间:2014-04-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85
  • 字数:263千字

编辑推荐语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内容提要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来自东 西方的报道译文纪实)》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 是《甲骨文》,那么,*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 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 从2000到2012,3个**,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 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 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 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译文纪实)》由彼得· 海斯勒编著。
    

作者简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佳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前言
野味
胡同情缘
徒步长城
肮脏的游戏
海滩峰会
新城姑娘
永沉江底
铀寡妇
奇石
恕我直言
当你长大
四重奏
离乡回乡
主队
汽车城
中国巴比松
去西部
多恩医生
突袭美国
桥上风景
广场上的清真寺
甲骨文
全力冲刺
阿拉伯之夏
致谢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何伟,一位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闻名于世的作家,继《寻路中国》和《江城》之后,再次为我们带来一部震撼心灵的杰作——《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这部作品并非对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也不是对社会变迁的细致描摹,而是将镜头聚焦于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顽强地生长出独特生命力的个体。何伟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和旁观者的冷静,为我们揭示了在宏大叙事之下,那些散落的、微小却异常珍贵的生命故事。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是一部关于“个体”与“世界”之间微妙关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像一块块精雕细琢的奇石,每一块都蕴含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折射出复杂而多样的文化光影。何伟的目光,一如既往地投向那些最边缘、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他不再满足于描绘一个清晰可见的中国,而是深入到那些迷雾笼罩、信息闭塞的地带,去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去捕捉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 本书并非简单地拼凑几篇独立报道,而是在主题和视角上有着内在的联系。何伟似乎在追寻一种普世的生存状态,一种在任何文化、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关于“异乡人”、“追梦者”、“失落者”的共同命运。他从东方的土地出发,却又将目光投向西方,在这东西方的交汇点上,他寻找那些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又承载了双方文化的生命痕迹。 第一部分: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 在《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的开篇,何伟将我们带入了一系列关于“迁徙”与“适应”的故事。他笔下的主人公,可能是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寻找机会的劳动者,也可能是背井离乡,在大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他们如同被风吹落的种子,在陌生的土壤中努力挣扎,试图扎根、生长。 例如,书中描绘的一位在中国南方小镇开设咖啡馆的欧洲女性。她并非带着殖民者的优越感而来,而是怀着对东方文化的深深迷恋,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当地的语言,融入当地的生活,甚至开始理解那些中国式的含蓄与内敛。她的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更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微型空间,她本人则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奇石”,在异域的土壤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又或者,书中关于一群在非洲某个偏远地区工作的中国工程师的故事。他们远离家乡,承受着语言的障碍,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文化观念的差异。然而,在共同的工作目标下,他们与当地人建立了联系,学会了尊重与理解。他们不仅是在建设基础设施,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异国的土地上,播撒着一种新的文明基因。何伟并没有将他们描绘成英雄,而是呈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孤独与坚持。 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当个体被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中时,他们会如何定义自己?他们会保留多少旧有的身份,又会吸纳多少新的元素?他们是选择抵抗,还是选择融入?何伟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这些个体在文化断裂与重塑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在熟悉的土地上流浪 并非所有的“奇石”都来自于遥远的异乡。在《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中,何伟同样关注那些在中国本土,却又显得格格不入的个体。他们可能是在传统观念下,坚持着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艺术家,也可能是被时代抛弃,却依然坚守着某种信念的老人。 他描绘了一位在中国北方,一位坚持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乐器的老人。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中,他的技艺几乎无人问津,但他依然日复一日地打磨、雕刻,仿佛在与时间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老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对技艺的虔诚,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物质的淡泊,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何伟通过他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书中还有关于一群在中国城市边缘,坚持着某种原始生活方式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可能逃离了都市的喧嚣,选择在郊区搭起帐篷,或者在乡村租下一块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试图摆脱现代社会的束缚,寻找一种更纯粹、更自由的存在。何伟并没有评判他们的选择,而是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同样是“奇石”,在现代化的水泥丛林中,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却又真实可贵。 这些故事,展现了在看似同质化的社会结构下,依然存在的个体多样性。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异类,是时代浪潮中的逆行者,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挑战,一种对生命可能性的拓展。 第三部分:记忆的碎片与身份的重构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不仅仅是关于个体在现实中的生存状态,更是深入探讨了“记忆”与“身份”的相互作用。何伟关注那些在历史变迁中,身份模糊不清,或者被集体记忆所遗忘的人们。 他笔下可能有一位经历了战乱,背负着沉重历史创伤的老人。他的记忆,零碎而模糊,却又饱含着对过去深深的眷恋与痛苦。他与外界的沟通,常常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隔阂,仿佛活在两个时代之间。何伟试图通过倾听老人的叙述,去拼凑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碎片,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试图重建自己的身份。 书中还可能描绘了一群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殊经历的群体。他们可能曾经是某个政治运动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某个阶层的牺牲者。在运动结束之后,他们的身份变得尴尬,他们的记忆也被压制。何伟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去挖掘他们的故事,去呈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困惑。他并没有试图去给他们贴上标签,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经历,让读者去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伤痕,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找回自己的声音。 这些关于记忆和身份的故事,揭示了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它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经历所构成。而个体的身份,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断被塑造与重构。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本身的关注。何伟并非一个冷酷的记录者,他用同情心去接近每一个故事,用理解去解读每一个生命。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也没有试图去改变什么,他只是将那些被忽视的生命,以最真实、最动人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柴静曾说:“何伟的书,总能让你在阅读的时候,觉得身边有人在低语,然后你抬起头,看见了远方。”史景迁则评价他:“何伟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却能穿透坚石。” 这两句精辟的评价,正是对《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最好的注解。它不是一篇篇冷冰冰的报道的集合,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雕刻在我们的心中。 这本书,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放慢脚步,去聆听那些微弱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普通生命的重量。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最终,对那些在东西方土地上,顽强生长的“奇石”们,报以最深的敬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也映照出世界的复杂与美好。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感动的旅程,让你在何伟的文字中,遇见更多值得深思的生命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倾倒的,是它那近乎偏执的细节还原能力和语言的张力。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山洪暴发般一泻千里,将人卷入事件的核心漩涡;时而又像耐心的考古学家,用极其精准的词汇和无可辩驳的证据,将那些被历史烟尘覆盖的真相缓缓剥开。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人物时的那种克制和同情——他不会轻易地去审判,而是让你自己去做那个最终的裁决者。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和尊重,恰恰是高级作品的标志。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某个情境时,作者总能用一个精妙的转折,将我的预判彻底推翻,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胜利,更是其广博学识和深厚人文关怀的体现。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震撼,简直难以用言语形容。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矛盾与肌理。读着那些文字,我仿佛被某种强大的引力拽入了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世界,那里没有简单的黑白,只有层层叠叠、难以名状的灰色地带。作者的观察角度极其独特,他似乎总能从最细微的日常事件中,捕捉到足以引发时代共鸣的宏大命题。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禁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生活的惯性与盲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力都提升了一个维度,那种久违的阅读上的“通透感”,实在太美妙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概念,比如“进步”、“代价”、“真实”。

评分

老实说,起初我对这样一部“重量级”作品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会落入故作高深或故作艰涩的窠臼。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是如此富有生命力,即使探讨的是那些沉重、严肃的主题,其行文依然流畅、充满活力。他有着一种天赋,能将宏大的社会图景,化解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我看到那些书中人物的挣扎、他们的喜悦、他们的迷茫,仿佛他们就坐在我的对面,向我倾诉他们的经历。这种高度的代入感,使得阅读体验非常直接和震撼。它不是那种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情感与智识双重调动的阅读冒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辽阔”。这份辽阔,并非指地理上的跨度,而是指作者思维和视野的延展性。他似乎能轻易地在微观的个体命运和宏观的历史洪流之间自如穿梭,且两者之间绝无脱节之感,反而相互印证,相互诠释。这种跨越时空、融汇中西的视野,让原本可能略显单薄的故事,瞬间获得了史诗般的厚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或观点,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参照系。每次翻开它,我都像在进行一场跨学科的深度学习,那些原本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被作者的笔触串联成了一张精密而富有逻辑的网。这种被知识和理解的深度所充盈的感觉,是阅读至高无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质地,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坚硬却又富有弹性。它不回避复杂,不回避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主动拥抱了现实的粗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场景时,那种如同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色彩鲜明、层次分明,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气味,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种感官上的饱和度,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每一次阅读的暂停,都像是需要时间来消化刚刚涌入脑海中的信息和情绪。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睡前放松身心的读物,但它绝对是能让你在清醒的时刻,感受到思想被强烈激活的那种佳作。读毕,心中留下的,是久久不散的回味与对自身理解深度的敬畏。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彼得 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6年以《甲骨文》 (Oracle Bones) 一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11年9月20日,彼得海斯勒因长期报道改革中的中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金50万美元。他说可以用奖金在他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养家,并“开始新的生活”。

评分

仔细看看,有助于了解世界.

评分

彼得 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6年以《甲骨文》 (Oracle Bones) 一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11年9月20日,彼得海斯勒因长期报道改革中的中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金50万美元。他说可以用奖金在他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养家,并“开始新的生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整体还好吧 就是我的发票给漏了 给个赞吧

评分

整体还好吧 就是我的发票给漏了 给个赞吧

评分

仔细看看,有助于了解世界.

评分

彼得 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6年以《甲骨文》 (Oracle Bones) 一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11年9月20日,彼得海斯勒因长期报道改革中的中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金50万美元。他说可以用奖金在他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养家,并“开始新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