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明瑜,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及其组织实施工作。是邓小平同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讲话、中共中央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主要起草人,同时也是万里同志1987年全国软科学大会讲话(主要是提出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的主要组织者和起草人。也是1975年胡耀邦同志主持起草的《关于科技工作几个问题(汇报提纲)》的主要执笔人。他主持了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组织推动软科学研究,主持研究制定了14个行业的技术政策,同时,还是“星火”计划和高新技术园区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之一。本书通过吴明瑜——科学领域高层管理者的视角,不仅能基本上还原1956—1986年间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过程,而且能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主要内容及意义,更是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张劲夫、杜润生、胡耀邦、方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科技政策的制订中所具有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战略家眼光和睿智。本书的一些故事情节读来耐人寻味,似乎置身其中,一些研究和决策方法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和制订工作者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书。
◆作者简介◆
吴明瑜,出生于江苏苏州。1949年就读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先后在福建省财政厅、国务院地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科研组织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和经济研究,编辑和著作有《科研管理工作手册》《中国和变化中世界的科技战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九十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国1997-2020: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等。以主持研究制定1980年代国家十二项重大技术政策的成果“《中国技术政策》蓝皮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
杨小林,祖籍山东省荣成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编审。发表口述史作品有《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1953—1966)》。
初读此书,最令人震撼的是其叙事所蕴含的深厚历史纵深感。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一部观察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演进的活态标本。作者的视角独特而犀利,总能在关键节点上,提供出局外人难以触及的内部视角。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感受到了决策层面对技术选择和资源分配时的艰难抉择与深远考量。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政策制定复杂性的理解。文字之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对科学精神不懈追求的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与智慧的结晶,值得每一位关注中国发展轨迹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之流畅,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政策变迁和学术风云,描绘得如同波澜壮阔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那种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将个体命运与国家科技发展轨迹紧密交织的笔法,读起来让人深思。它不是那种堆砌名词的报告文学,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真挚情感的回忆录。仿佛你正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亲历过的峥嵘岁月,那些在决策桌上激烈的争论,以及幕后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坚持。文字朴实却富有力量,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领略了数十载风云变幻中的智慧与汗水,感受到一位杰出人物对事业的深沉热爱与责任担当。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相当精妙,虽然是口述回忆,但整体脉络却清晰得如同精心编排的乐章。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自然而然,仿佛是自然历史的必然走向,而非生硬的章节划分。更让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回顾重大事件时,总能保持一种极高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他并非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这种勇于直面过去,敢于自我审视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超越一般回忆录的史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是在不断的审视与修正中诞生的。
评分读完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时代弄潮儿的由衷敬佩。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坦诚和谦逊的姿态,展现了一位学者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推动国家前进步伐的历程。那些关于科学战略布局的讨论,那些关于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投入的权衡,都充满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飞跃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数次深思熟虑、筚路蓝缕的结果。这本书是理解中国科技发展底层逻辑的一扇重要窗口,其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口述体形式带来的鲜活性。它避开了官方文书的刻板与疏离,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历史当事人的距离。那种带有个人情绪和生活细节的描绘,使得那些曾经抽象的政策和理论,瞬间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小故事,它们虽然是片段式的,但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图景。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叙述,让宏大的主题变得不再遥远,反而更加贴近我们对“人”的理解,让人在共情中汲取力量。
评分挺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挺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信赖京东。。。。。。。。。。。
评分信赖京东,,,,,,,,,,,,,,。
评分挺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挺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挺有启发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信赖京东,,,,,,,,,,,,,,。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