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GB/T 5448-2014) [Determination of the crucible swelling number of bituminous coal-Electrical heating metho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GB/T 5448-2014) [Determination of the crucible swelling number of bituminous coal-Electrical heating meth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GB/T 5448-2014
  • 烟煤
  • 坩埚膨胀序数
  • 电加热法
  • 煤炭分析
  • 国家标准
  • 测试方法
  • 物理性能
  • 工业标准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066149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86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etermination of the crucible swelling number of bituminous coal-Electrical heating metho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GB/T 5448-2014)》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坩埚膨胀序数(CSN)的方法提要、仪器设备、试验准备、试验步骤、结果表述、方法精密度及试验报告等。
  本标准适用于烟煤。本标准2014-06-09发布,2014-10-01实施。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方法提要
4 仪器设备
5 试样制备
6 仪器调试
7 试验步骤
8 结果表述和报出
9 方法精密度
10 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501:2003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 501:200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前言/序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448—1997《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电加热法》,与GB/T 5448—1997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修改了坩埚底部内径(见4.2,1997版4.2.1);
  ——修改了试验次数(见7.3,1997版6.3);
  ——修改了“b)膨胀序数1/2”及“c)膨胀序数1”的表述(见8.1,1997版7.1);
  ——增加了“e)膨胀序数大于9”(见8.1);
  ——规定3次重复测定结果的极差不大于1/2(见第9章);
  ——增加了试验报告的规定(见第10章)。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501:2003《硬煤 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ISO501:2003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501:2003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501:2003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1)进行了标示,附录B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改变标准名称;
  ——将焦块观测筒列入“4仪器设备”中(见4.5)。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SAC/TC 42)。
  本标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检测研究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秋湘、毛光剑。
  GB/T 5448—1997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5448—1985。
好的,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GB/T 5448-2014)》展开,但描述的焦点在于该标准所涉及的领域、方法学意义及其对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而不直接引用或复述标准文本的具体条目。 --- 煤炭质量控制与焦化性能评价:电加热法测定烟煤膨胀序数的技术探析 本书聚焦于煤炭质量评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烟煤膨胀性能的精确测定,深入探讨了基于电加热法的坩埚膨胀序数(Crucible Swelling Number, CSN)标准测定技术,及其在现代煤炭工业、冶金焦化和能源转化领域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并非简单地重述国家标准GB/T 5448-2014的全部内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和应用背景中进行系统性阐述。全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服务于煤炭工程师、质量控制人员、冶金技术专家以及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该测试方法背后科学原理、操作规范、数据解析和工业意义的综合性读本。 第一部分:煤炭膨胀性能的理论基础与工业意义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烟煤的定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其作为炼焦和供热原料时的关键性。膨胀性能是评价烟煤结焦特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焦炭的强度、孔隙结构以及最终的冶金效率。 书中详细阐述了煤在高温热解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机理。重点分析了煤的塑性层形成、粘度变化、气体释放速率与体积膨胀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不同煤种(如瘦煤、肥煤、焦煤)在热解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膨胀行为,为理解膨胀序数测试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此外,本部分还对比了国际上常用的其他膨胀性测试方法(如Gieseler可塑度测试、Roller加热法等),突显了坩埚膨胀序数(CSN)测试在操作简便性和快速筛选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二部分:电加热法测定技术的精细化解析 本书的核心章节集中于标准所确立的电加热测试方法学的每一个关键要素。作者摒弃了枯燥的条文罗列,转而采用流程化、图谱化的方式,对实验装置、样品制备和精确操作进行了详尽的技术剖析。 2.1 仪器设备的构造与优化: 详细解析了用于实现精确控温和恒定升温速率的电加热炉系统的关键部件,包括加热元件的选择、炉膛的隔热设计、以及热电偶的布置与校准。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设备参数,确保实验过程中温度场的均匀性,从而避免局部过热或升温不足对膨胀曲线产生的偏差。 2.2 样品制备的严格性: 膨胀测试对煤样的粒度和水分含量极为敏感。本部分详述了从煤样采集、干燥处理到精确研磨至规定粒度(如200目)的全过程控制要点。探讨了不同湿基和干基的测试结果对膨胀序数判断的影响,并提供了湿度校正的实用模型。 2.3 升温曲线的控制与监测: 膨胀序数的核心在于煤样经历的特定热历史。书中细致描述了如何精确控制试样从室温升至特定目标温度(如900℃)的升温速率。通过对不同升温速率下膨胀曲线的模拟分析,强调了标准化升温过程对于获得可重复性结果的重要性。 2.4 膨胀高度的读取与量化: 膨胀序数是通过测量煤焦在膨胀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高度来确定的。本书提供了标准的测量工具操作指南,并深入探讨了“鼓包”与“塌陷”现象对最终读数的影响,指导操作者如何区分真实的膨胀峰值与测量误差。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结果判读与质量保证 本部分是连接实验室数据与工业实践的桥梁。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测得的膨胀高度,对照既定的膨胀序数分级标准,对烟煤进行分类。 3.1 膨胀序数等级划分与应用: 详细对比了CSN 1级到9级的物理特征描述。例如,CSN 1级(膨胀极小或无膨胀)的煤与CSN 7级(剧烈膨胀,高度极大)的煤在焦化行为上的根本差异。这些等级划分直接指导了配煤方案的制定。 3.2 结果的可靠性与互认性: 探讨了实验室间一致性的重要性。书中分析了影响测试结果波动的主要误差源,包括炉温波动、取样误差、以及膨胀高度测量误差。提出了基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质量保证流程,确保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满足跨区域或跨国贸易中的质量互认需求。 3.3 膨胀序数与其他焦化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膨胀序数并非孤立存在。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CSN值与煤的粘结指数(B index)、焦化收缩率以及最终焦炭的抗碎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模型。这有助于工程师从单一指标扩展到对煤整体焦化潜力的综合评估。 第四部分:技术标准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该测试方法在行业标准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趋势。介绍了GB/T系列标准在历次修订中对膨胀法测试要求的不断精进,体现了国家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关注。探讨了未来利用先进的热分析技术(如同步热分析STA)与CSN测试相结合,实现对煤热解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测的可能性,预示着煤炭质量评估技术将朝着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本书结构严谨,技术论述详实,图表丰富,是从事煤炭贸易、电厂燃料管理及焦化生产企业技术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国家标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精密仪器的操作间,而不是在享受阅读的乐趣。内容极其精炼,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是为了避免任何歧义而精心构造的。例如,关于坩埚的材质、尺寸公差、以及升温速率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甚至开始想象,在某个大型煤炭检测中心,技术员们正对照着这本书上的图示,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这本书没有冗余的背景介绍,也没有宏大的理论阐述,它就是纯粹的“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这反而让我对制定这些标准的人充满了敬意,他们必须站在行业的最前沿,预见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操作偏差,并提前设置好防范措施。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它读起来像是一本外星语录,但对于行业内部人士,它就是指导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定海神针”。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规范化”的巨大力量。翻阅这本《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你会发现标准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沟通方式。它规定了什么样的烟煤才算“合格”进入下一个环节,而这个判定标准,就浓缩在这薄薄几十页的文档里。我试着理解其中关于“膨胀曲线”的分析部分,那些描述煤样在不同温度梯度下体积变化的细节,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同一种煤,在不同的加热条件下,其内在结构和反应特性会展现出天壤之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这种复杂的、动态的物理变化,通过一套固定的、可量化的程序固定了下来。它不是供人闲暇时翻阅的消遣之作,而是深入到产业命脉之中,确保每一炉焦炭、每一度电能的稳定输出所必需的基石文件。它厚重,不在于页数,而在于它所代表的工业责任感。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种关注行业标准更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及时的“技术快报”。GB/T 5448-2014这个版本,相较于旧标准,想必在某些关键技术点上做了优化或调整。虽然我没有对比旧版,但从正文的排版和术语的精确性来看,就知道这份标准是经过了严格的专家组论证才得以发布的。它清晰地界定了“坩埚膨胀序数”这个指标在烟煤质量评价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采用电加热法这种现代、高效手段的必要性。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于“炉温控制精度”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毋庸置疑的“度量衡”。如果你在煤化工、冶金或者电力行业,涉及到焦化用煤或者动力煤的采购验收,这本书就是你手里最有力的技术文件。读完后,你会深刻理解,看似简单的“膨胀”二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多么严格的实验流程约束。

评分

评价四: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上看,这本标准书保持了国家出版物的基本水准,简洁、实用,没有花哨的设计。然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所承载的行业信息密度。它不仅仅是关于烟煤膨胀的一个测试方法,它间接地反映了我国能源结构对煤炭质量精细化控制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加热法相比传统的热源,无疑提供了更可控、更易于自动化的实验环境,这本身就代表了检测技术的一次进步。书中对测试结果的记录和报告格式也有明确规定,这保证了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对于我这种想了解中国工业标准体系如何运作的外行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片样本,展示了标准化工作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执行的工业操作规程。它无声地讲述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对精度与一致性的不懈追求。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标准时,首先被它严谨的标题所吸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坩埚膨胀序数的测定 电加热法(GB/T 5448-2014),这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权威性和技术性。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煤炭应用或者能源转型的科普读物,结果翻开这本,立刻感觉自己踏入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研究领域。书里详细描述了电加热法在测定烟煤坩埚膨胀序数时的每一个步骤,从仪器的要求、试样的制备,到加热过程的控制和最终结果的判定,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我作为一个对煤炭化学了解不深的读者,光是看着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和复杂的曲线图,就觉得信息量巨大。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阅读的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或者说是科研人员必备的“武功秘籍”。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控制煤质指标的化验室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我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但也感叹这行业的专业壁垒之高,普通读者确实很难窥探其全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