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 [Code for Design of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Facto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 [Code for Design of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Fac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棉纺织
  • 纺织工程
  • 工厂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481-2009
  • 工业建筑
  • 规范
  • 设计手册
  • 建筑工程
  • 纺织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23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Cotton Spinning and Weaving Facto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136号)的要求,由河南省纺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棉纺织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并广泛征求全国相关单位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总图布置
3.1 一般规定
3.2 总平面布置
3.3 竖向设计
3.4 厂区管线
3.5 厂区道路
3.6 绿化
3.7 总图技术经济指标

4 工艺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工艺流程
4.3 工艺计算
4.4 车间运输

5 工艺设备
5.1 一般规定
5.2 设备与配台
5.3 柱网与设备布置

6 生产辅助设施
6.1 生产辅助设施
6.2 仓储

7 控制
8 电气
8.1 一般规定
8.2 负荷分级
8.3 供配电
8.4 照明
8.5 防雷与接地
8.6 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
8.7 火灾报警

9 建筑、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生产厂房
9.3 辅助用房
9.4 建筑防火、防腐
9.5 结构形式和构造

10 给水排水
10.1 一般规定
10.2 水源与水处理
10.3 水量、水质、水压
10.4 给水系统和管道敷设
10.5 消防给水系统
10.6 排水系统和管道敷设
10.7 污水处理与废水回用

11 采暖通风与空调滤尘
11.1 一般规定
11.2 采暖
11.3 通风
11.4 空调
11.5 滤尘

12 动力
12.1 空压
12.2 制冷
12.3 供热

附录A 厂区道路技术指标及与相邻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附录B 棉纺织主要工艺流程
附录C 棉纺织主要工艺参数
附录D 半制品、成品运输工具及数量
附录E 主要设备排列间距
附录F 主要生产辅助设施及面积
附录G 检验检测仪器及辅机设备
附录H 单位面积储存能力和机物料仓库面积
附录J 车间温湿度参数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 图书简介 本规范,编号为GB 50481-200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批准并正式实施的一部重要的行业性技术标准,旨在为棉纺织工厂的规划、设计、建造及后期运行提供科学、合理、安全、经济、适用的技术指导和强制性要求。该标准汇集了我国棉纺织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先进的工艺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最新政策导向,构成了棉纺织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性文件。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覆盖了从原料棉的接收、加工处理到最终产品包装出厂的整个生产流程所涉及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系统。这包括了皮棉仓库、清理车间、细纱车间、络筒车间、织造车间、公用动力站、消防系统、环保设施、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所有相关组成部分的设计工作。其核心目标是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棉纺织工厂在满足特定生产能力要求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物料流转路径最优化、作业环境最舒适安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综合效益。 设计原则与总体要求 规范首先确立了指导整个工厂设计的指导性原则。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强调了工厂布局的合理性和生产工艺流程的顺畅性。这要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生产的连续性、专业性,严格遵循物料的单向流动原则,避免交叉污染和迂回运输。 在工厂的总体布局方面,规范详细规定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距离,特别是对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如棉花仓库、油库等)与主要生产车间、办公生活区的防火间距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同时,标准也关注了工厂的远期发展潜力,要求预留必要的扩建用地和公用工程接口,以适应未来技术升级和产线扩张的需求。 工艺流程与车间设计 本规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具体生产环节的工艺流程设计指导上。 1. 原料储存与清理: 针对皮棉的高可燃性,规范对仓库的耐火等级、通风排烟、自动灭火系统配置以及进出货道的设置提出了严格的防火防爆要求。在清理车间,标准指导了除尘系统的设计参数,确保有效去除棉花中的泥土、短纤维和杂质,同时控制车间内的粉尘浓度,保障设备运行稳定性和人身健康。 2. 纺纱车间设计: 纺纱是棉纺织的核心环节。规范详细规定了细纱、粗纱等主要车间的净高、楼面荷载要求,以适应大型、重型高速纺纱机的安装需求。特别关注了车间的温湿度控制,这是保证纱线质量和减少断头率的关键因素。标准提供了不同气候区、不同工艺要求的推荐温湿度范围和相应的空调、加湿系统的设计依据。此外,对走廊宽度、设备排列间距也做了细致规定,便于运输和维护。 3. 织造车间设计: 针对高速喷气织机或剑杆织机等设备对稳定性和噪音控制的高要求,规范对织造车间的结构刚度、楼板隔振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车间的采光和照明设计尤其重要,标准强调应满足不同工序对光照强度(勒克斯值)的需求,并优化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结合,以减少工人视觉疲劳。对于染色、后整理环节的厂房设计,则着重于耐腐蚀材料的选择和“三废”就近收集处理设施的预留。 建筑结构与消防安全 在结构设计方面,规范遵循国家现行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棉纺织工厂的特点进行了细化。例如,对高大设备基础的沉降控制、屋面防水等级的确定等都有明确的指导。 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鉴于棉纺织品的易燃特性,规范对工厂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距离、消防车通道的设置、消防水源的保障(包括消防水池容积和泵组配置)以及自动消防报警和灭火系统(如喷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的设计与联动提出了高于一般工业建筑的标准。特别是对于棉花仓库和高密度储存区域的特殊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公用工程与环境保护 现代化棉纺织工厂的能耗和水耗较大,因此公用工程设计是评估工厂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1. 动力与能源系统: 规范指导了蒸汽锅炉房、空压站、变电所(室外或室内)的选址和技术参数确定。强调了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对电气设计,要求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合理设置应急电源,并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规范化设计。 2. 给排水与“三废”处理: 针对工艺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的需求,标准提供了水泵房和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导则。在环境保护方面,本规范严格要求工厂在设计阶段就嵌入“三废”治理方案。对纺织废水(特别是染色和后整理产生的废水)的预处理、大气污染物(如锅炉烟气、除尘废气)的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的集成,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法规的最新要求。 3. 辅助设施与智能化: 规范也涵盖了办公用房、食堂、更衣淋浴室、医务室等员工生活服务设施的面积指标和卫生标准。此外,随着工业4.0的推进,本规范鼓励设计中考虑信息系统(如生产过程监控系统MES、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布线和集成空间预留,为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奠定物理基础。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是一部集成了工艺技术、结构安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法规文件,是指导我国棉纺织工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依据。它确保了新建工厂从图纸阶段起,就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阅这本规范时,我感到的是一种近乎“严苛”的细致入微,它几乎覆盖了棉纺织生产链条上所有你可能忽略的细节,体现了国家对工业化建设质量的极致追求。比如,它对厂房基础沉降的允许范围、设备基础的减震要求,甚至是特定类型电机散热空间的预留,都给出了精确到毫米级的指导意见。这对于我们建筑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而言,简直是福音,因为以往我们常常需要在“经验主义”和“设备说明书”之间寻找一个模糊的平衡点。现在,规范直接划定了红线,结构设计必须围绕这些工艺要求来展开,使得建筑与工艺的耦合度大大增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物流动线优化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平面布局上,更是结合了三维空间和时间效率进行了考量。对于一个占地庞大的棉纺厂来说,如何减少半成品在不同工序间的无效搬运,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生产成本和周期。这本标准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量化的评估模型,让“高效”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组可供计算验证的工程指标。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棉纺织工厂设计规范(GB 50481-2009)》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一线从事纺织行业基建和技术改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过去的项目审批过程中,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来指导厂房的整体布局和单项工艺流程的衔接,常常导致设计方案在不同部门间反复拉锯,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的出版,就像是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把“尺子”,它明确规定了从原料入库、梳理、纺纱、络筒到最终打包运输的各个环节所需的最小空间、最大荷载以及安全距离。特别是关于防火分区和通风除尘系统的设计参数,这次的标准修订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数据支持,这对于提升工厂的本质安全水平至关重要。比如,过去在设计高速络筒车间时,对于静电和粉尘的控制标准往往是依据进口设备厂商的建议,缺乏国家层面的强制性要求,容易造成标准不一。现在有了这个规范,我们至少在设计图纸的评审环节,可以有一个坚实的国家级依据来支撑我们的决策,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工作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说,它不再是一本可以“协商”的参考资料,而是一份必须严格遵守的施工蓝图指南。

评分

从设备采购和安装的角度来看,这本规范极大地简化了我们与设备供应商的沟通壁垒。在以往的项目中,纺机设备的占地尺寸、地脚螺栓的预埋深度、以及对公用工程接口(如压缩空气、冷却水、蒸汽)的压力和流量要求,往往隐藏在厚厚的设备说明书的附录里,极易被初级项目经理忽略。但现在,规范要求设计院必须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将这些参数作为硬性约束纳入整体平面图中。例如,对于高速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机台的设备基础刚度要求,标准中都有明确的参考值。这使得我们的采购部门在招标时,就能够基于统一的国家标准来评估不同品牌设备的“落地成本”,而不仅仅是机器本身的售价。这种透明化和标准化,有效杜绝了因设计理解偏差导致的设备选型错误,确保了设备投入使用后能够立即达到其设计产能,这对争分夺秒的产能爬坡阶段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消防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我对这本标准中涉及的消防与环保章节给予高度评价,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是过去的地方性文件无法比拟的。过去,不同地区的消防要求存在差异,导致跨区域投资建厂时,总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协调不同消防部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GB 50481-2009有效地统一了这套语言。它对高支精梳车间的火灾危险等级划分、自动灭火系统的配置类型(特别是针对高纤维粉尘环境下的惰性气体保护或细水雾系统)给出了清晰的定级和选型建议。更关键的是,它将环保要求——尤其是废水处理和噪声控制——纳入了工厂设计的核心环节,而非后期补救措施。比如,它对退浆、漂白环节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的预处理设施用地预留,进行了明确的面积要求,确保预留的负荷能力能够满足未来更严格的环保升级。这是一种“一次到位”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避免了工厂投产几年后就因环保不达标而不得不进行昂贵停产整改的窘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参数的罗列上,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现代棉纺织工业园区的“系统思维”。它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车间,而是将整个工厂视为一个由能源供应、物料流转、人员通勤、信息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例如,它对公用工程站房(锅炉房、空压站、变电所)的集中化布局和冗余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生产连续性至关重要。再者,标准对辅助生产设施的配套提出了详尽的指导,比如如何合理规划员工的休息区、更衣室、以及高标准的医疗急救室的布局和服务半径,这体现了国家对一线工人工作环境和人文关怀的重视。过去,这些“非生产性”设施往往被压缩到最小面积,影响了员工的士气和健康。现在,规范将这些纳入了必须通过验收的范畴,使得工厂的设计从单纯的“生产机器”升级为“人机协同”的高质量工作场所,这对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无声却强大的推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