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城镇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规程(CECS 250:2008)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luidized-bed Drying and Incineration for Sewage Sludge]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城镇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规程(CECS 250:2008)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luidized-bed Drying and Incineration for Sewage Sludg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计划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污泥处理
  • 焚烧
  • 流化床
  • 技术规程
  • 工程建设
  • 标准
  • 环保
  • 城镇污水
  • CECS25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13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7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luidized-bed Drying and Incineration for Sewage Sludg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城镇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规程(CECS 250:2008)》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污泥接收分析鉴别和贮存、污泥干化焚烧系统、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和劳动卫生及运营管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城镇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规程(CECS 250:2008)》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CECS/TC8归口管理。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污泥接收、分析鉴别和贮存
3.1 接收
3.2 分析鉴别
3.3 贮存

4 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系统
4.1 一般规定
4.2 流化床干化系统
4.3 焚烧系统
4.4 辅助系统
4.5 烟气净化系统
4.6 电气仪表系统

5 公用工程
5.1 电气
5.2 给水、排水和消防
5.3 采暖通风和空调
5.4 建筑和结构
5.5 其他辅助设施

6 环境保护和劳动卫生
6.1 一般规定
6.2 环境保护
6.3 劳动卫生

7 运营管理
7.1 一般规定
7.2 运营条件
7.3 机构设置和劳动定员
7.4 人员培训
7.5 污泥接收
7.6 交接班和运行登记
7.7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7.8 检测、评价和评估制度
本规程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图书名称: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导则 图书简介 引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唤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效率的日益关注,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建筑模式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以低碳、节能、环保和健康为核心的绿色建筑理念。本导则旨在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包括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施工管理人员以及业主方,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以促进我国建筑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框架 本部分深入阐述了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 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石 1.1 从传统建筑到绿色建筑的演进: 探讨建筑能耗、资源消耗的现状与挑战,介绍绿色建筑从概念提出到实践落地的发展历程。 1.2 核心原则与评估标准: 详细解析绿色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五大核心原则,并重点介绍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的结构、指标体系及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1.3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阐释LCA方法论,分析建筑材料的采集、运输、建造、使用、维护到最终拆除的各个阶段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指导从业者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政策驱动力与市场机制 2.1 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分析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激励措施和强制性标准。 2.2 绿色金融与激励机制: 介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税收减免等金融工具如何支持绿色建筑项目落地,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市场价值与社会效益。 第二部分: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设计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第三章 场地规划与生态友好设计 3.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强调场地选择的原则,包括优先利用棕地、提高容积率的合理性,以及对现有地形地貌的最小化干扰。 3.2 场地水文与雨洪管理: 深入探讨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包括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实现场地内雨水的就地消纳和净化回用。 3.3 建筑形体与日照气候适应性设计: 结合不同气候区(寒冷、温和、炎热、湿热)的特点,指导如何通过调整建筑朝向、体形系数、优化窗墙比,最大化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效益。 第四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优化 4.1 高性能墙体系统: 探讨新型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施工工艺及应用要求。重点分析外墙外保温(EIFS)的系统构造、可靠性设计与防火安全措施。 4.2 门窗系统与气密性控制: 详细阐述高性能隔热断桥铝合金门窗、多腔结构玻璃的选型标准,以及窗框与墙体的连接节点构造,确保围护结构的整体热工性能。 4.3 屋面与地下室热工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屋面(种植屋面、反射屋面)提供节能设计参数,并探讨地下室外墙和底板的防潮与保温一体化设计。 第五章 暖通空调(HVAC)与能耗控制 5.1 节能型空调系统选择: 对比分析地源热泵、水源热泵、VRF多联机、全热回收新风系统(ERV/HRV)的技术特性、初投资与运行能耗,指导项目进行系统集成优化。 5.2 采暖与通风的能效管理: 介绍区域能源站的建设模式,分户计量与温控系统的应用,以及针对手术室、实验室等特殊场所的空气质量控制与能耗平衡技术。 5.3 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 介绍使用EnergyPlus、DOE-2等主流能耗模拟软件的方法,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深化阶段通过迭代模拟,确定最优的设备选型和控制策略。 第六章 节水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6.1 节水器具的选用与安装标准: 明确低流量卫生器具、节水型灌溉设备的选型参数和冲洗水量的控制要求。 6.2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介绍灰水、黑水分离收集的工艺流程,包括膜生物反应器(MBR)、人工湿地等技术在梯级利用(如冲厕、绿化浇洒)中的应用设计与水质回用标准。 第三部分: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行管理 本部分着重于将绿色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并确保建筑在实际使用中的绩效达标。 第七章 绿色施工与材料管理 7.1 节材与高效施工技术: 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PC)在减少现场湿作业、提高材料利用率方面的应用,包括标准化连接节点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7.2 建筑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制定施工现场的垃圾分类、堆放、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流程,特别是针对混凝土、木材、金属废料的回收再利用方案。 7.3 施工过程的环境控制: 详细规定施工扬尘、噪声、废水排放的控制标准与监测要求,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环保法规。 7.4 绿色建材的采购与应用: 明确可再生材料、本地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材料的界定标准,以及采购时的认证文件审核要求。 第八章 室内环境质量保障(IEQ) 8.1 室内空气质量(IAQ)控制: 深入分析建筑材料、家具、装修过程中VOCs、甲醛、苯系物等污染物的释放源头控制策略。强调新风系统(特别是全热回收)的运行管理,确保室内换气次数达标。 8.2 居住舒适性与热工性能监测: 规定竣工验收阶段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的实测方法,确保设计预期的热工舒适度得以实现。 8.3 采光与照明优化: 探讨自然光对人体生理节律的积极影响,指导人工照明系统(如LED高效照明)的设计、控制策略(日光感应调光)和眩光控制。 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运营与性能验证 9.1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 介绍BEMS的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能耗分项计量、故障诊断与预警,实现建筑运行的精细化管理。 9.2 竣工验收与性能验证: 详细说明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的“事中控制”与“竣工验收”流程,特别是性能模拟值与实际运行数据的对比验证方法(如冷热负荷实测)。 9.3 业主培训与使用指导: 强调将绿色建筑的节能潜力最大化需要使用者的配合,提供清晰的用户操作手册,培训物业管理人员对复杂设备的维护与调试。 结论:迈向零能耗建筑的未来 本导则总结了当前绿色建筑技术的成熟应用,并展望了未来零能耗建筑(Net-Zero Energy Building)和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方向,鼓励行业同仁持续创新,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环境。 适用对象: 建筑设计院(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专业人员) 施工总承包与专业分包企业 绿色建筑咨询、评估机构 房地产开发与项目管理单位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城镇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烧技术规程(CECS 250:2008)》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一份及时且关键的技术指导。我一直关注着污泥处理领域的发展,深知在当前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如何高效、环保地处置日益攀升的污泥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硬骨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一个迷雾缭绕的工地,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技术人员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更像是历经无数工程实践检验后的经验总结,对于正在规划或实施污泥干化焚烧项目的工程师来说,其参考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期待它能详尽地阐述流化床技术在处理不同性质污泥时的适用性边界、工艺参数的优化范围,以及最重要的——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能源回收效率的最大化。对于设计优化、设备选型以及现场调试环节,一份权威的规程能够极大地减少试错成本,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与经济性。这份规程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特定污染物处理技术上,正朝着更加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是行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

我从宏观层面审视这份标准,它代表了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对于特定环保技术的规范化努力。技术规程的意义在于建立共识、统一标准,避免因各地标准不一或理解偏差导致的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我非常关心它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流化床技术并非全新概念,但如何结合我国污水处理污泥的特殊性(如高含水率、成分复杂性)进行“本土化”的优化和固化,是判断其价值的关键。我希望它在论述中能体现出对国际主流技术的吸收与批判性继承,特别是在流化床的床层结构优化、颗粒物循环效率提升以及系统集成化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一份真正有价值的规程,应当是引领而非仅仅追随,它需要为未来十年技术的发展趋势设定一个合理的基准线,确保当前投入的项目能够适应未来可能升级的环保要求,从而保证工程的生命周期价值。

评分

从项目经济性评估的角度来看,这份规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对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的指导上。污泥焚烧项目的前期投入巨大,如何通过技术选择来平衡初始投资和长期运营成本,是业主方决策的关键。我希望规程能够在不同技术路线(如预干化与否、焚烧炉类型选择)的能耗、药剂消耗和维护周期方面,提供对比性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对于热能回收的量化评估标准,这是决定项目能否实现“近零碳”甚至“能源正产出”的关键。如果规程能够明确指出在何种特定污泥热值区间内,某种流化床配置是最经济的选择,这将极大地帮助业主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出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投资决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能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效投资,推动行业整体向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现场跑动、与各种环保设备打交道的技术人员,我更关注的是规程中关于实际操作层面的细致要求。理论上的完美往往经不起现场复杂工况的考验,比如进泥含水率的波动、进料分布的均匀性控制,以及设备长期运行中的腐蚀和结垢问题。我希望看到规程能对这些“老大难”问题提供具体的、可量化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是原则性的指导。例如,流化床反应器的流态化设计标准、所需风量和温度控制的反馈机制,以及尾气净化系统(如脱硝、脱硫和除尘)的接口要求和验收标准。这些细节决定了项目最终的稳定性和运行成本。如果规程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清晰地列出不同工况下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那对一线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毕竟,再先进的技术,如果操作复杂、维护困难,最终也难以持续有效运行。我非常看重这份标准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对于环保合规性而言,法规的严苛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深知,污泥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风险是公众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对规程中关于排放监测和控制的部分给予了极高的期待。它应该不仅涵盖常规的烟气污染物(SOx, NOx, 颗粒物等)的排放限值和监测频率,更应该对二噁英类物质的生成控制和监测要求做出详尽的规定。流化床的特点之一是其对物料的快速混合和高温停留时间控制,规程是否能明确界定保证二噁英在安全范围内的最佳燃烧条件窗口?此外,污泥焚烧残渣(灰渣)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也是规程不能忽略的一环。如果规程能将灰渣的理化性质检测标准和最终用途的许可条件纳入考量,那么这份技术规范就真正做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控制,极大地提升了工程的环保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