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 [Pharma Popper Lifter]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 [Pharma Popper Lift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制药机械
  • 药用料斗提升机
  • JB/T 20134-2010
  • 行业标准
  • 提升机
  • 制药设备
  • 机械工程
  • 技术标准
  • 中国标准
  • 工业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49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9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Pharma Popper Lift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是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JB20067《制药机械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则》和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编写的。本标准由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6)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兆胜、方亨志、陈永兴、周真道。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型号标记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使用说明书
9 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弹性恢复试验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 标准概述与应用范围 本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体系中,针对制药机械行业特定设备——药用料斗提升机所制定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制药工业生产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料斗提升机在固体制剂和散装物料的密闭、高效、无污染输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标准(JB/T 20134-2010)的发布与实施,旨在统一该类设备的制造精度、性能指标、安全操作规范以及验收标准,从而保障制药生产的连续性、物料的纯净性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核心技术内容聚焦 本标准对药用料斗提升机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性能测试及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其内容深度和广度,清晰地界定了“合格”药用料斗提升机应具备的技术基线。 一、 适用范围界定与术语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其适用范围,即本规范适用于制药过程中用于提升、输送粉状、颗粒状或小剂量片状物料的料斗提升设备。随后,对关键术语进行了精确定义,如“料斗提升机”、“提升高度”、“输送能力”、“洁净度等级”、“密闭性要求”等,确保了行业内交流和设备理解的一致性。 二、 技术要求——结构与材料 在结构设计方面,标准对料斗提升机的整体布局、传动系统、提升机构(链条、皮带或导轨系统)的选型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了在制药环境下,设备应具备的易清洁性和可拆卸性,以满足GMP(良好生产规范)对交叉污染控制的严格要求。 材料选择是制药设备的核心要素。本标准详细规定了与物料接触部分的材质要求。通常情况下,要求使用符合药用标准的不锈钢(如304或316L),并对材料的表面光洁度(Ra值)、耐腐蚀性及焊接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指标限定。非接触件的材料选择也需满足无毒、环保的要求。 三、 性能参数规范 本标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设备运行性能的量化指标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输送效率与能力: 规定了不同型号提升机在标准工况下,单位时间内应能稳定输送的物料质量或体积,以及允许的波动范围。 2. 运行稳定性: 对设备的振动、噪音水平设定了上限值。特别关注了在高速或满负荷运行状态下,设备结构不应产生松动或异常磨损。 3. 提升精度与高度: 明确了提升高度的允许误差范围,这对于多层车间或自动化生产线的对接至关重要。 4. 密闭性与防尘/防爆要求: 鉴于制药粉尘可能带来的交叉污染风险或潜在的爆炸危险(特别是对于某些活性药物成分),标准对设备的密封结构、轴承与物料隔离方式提出了严格的泄漏防护等级要求。 四、 安全与电气要求 作为工业机械,安全标准不可或缺。本标准涵盖了机械传动部分的防护罩设计、急停装置的设置位置和响应时间。在电气方面,强调了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电气安全标准,控制系统需具备可靠的过载保护、限位保护功能,并明确了控制箱的防护等级(IP等级),以适应制药车间可能存在的湿热或清洁蒸汽环境。 五、 检验、包装与标志 标准为制造商提供了明确的出厂检验流程(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这包括对关键部件尺寸的测量、空载及带载运行测试、密封性检测等。 同时,对于设备的运输和储存环境,标准也给出了包装材料和防护措施的建议,确保设备在到达用户现场时仍能保持其初始的技术状态。 最后,设备铭牌上必须清晰、耐久地标注制造厂名、型号、序列号、制造日期、主要技术参数以及遵循的标准号(JB/T 20134-2010),以便于后续的追溯和维护管理。 总结:行业规范的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并非简单描述一种机器,而是确立了一套在制药工程领域内,关于物料输送设备的质量控制、安全运行和技术性能的准入标准。它指导了制造商的设计方向,规范了采购方的验收依据,是确保制药生产线高效、合规运行的行业基石之一。任何声称符合此标准的设备,必须在上述所有技术维度上通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严苛的非叙事性”。它完全摒弃了任何尝试性或解释性的语言,几乎所有的句子都以“应……”、“必须……”或“标准规定……”结束,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指令感。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持续的合规性检查清单的审阅。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其清晰和绝对的权威性,但在可理解性上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例如,当描述一个特定的机械连接件的公差时,它会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值范围,但不会用任何图例或实际操作中的案例来解释,如果这个公差值在实际加工中稍微偏离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者在不同温湿度环境下如何调整。对于初次接触此类设备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灾难性的学习体验。知识点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桥梁,仿佛每一个技术点都是孤立地悬浮在空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其内在的联系。这迫使读者必须将这本书与其他更具教学性质的参考资料结合使用,这本书本身无法独立承担“传道授业”的功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那种标准化的、灰蒙蒙的色调,配上醒目的、但又缺乏设计感的标题字体,让人第一眼看到,很容易把它和一堆堆枯燥的工程图纸混在一起。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现代制药设备创新和未来趋势的书籍,结果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药机械行业标准:药用料斗提升机(JB/T 20134-2010)》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直接从档案馆里搬出来的技术文件。它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即使是行业标准,也需要一点点“人情味”或者说,现代化的视觉语言来吸引读者。内页的排版更是如此,密密麻麻的条款、图号和公式,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提升机”的书,而是在啃一份冗长的法律文书。我试着翻阅了几页,试图寻找任何关于材料科学突破、效率优化或者用户体验改进的讨论,但那里只有对螺栓规格、焊接要求和维护周期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描述。这种风格,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掌握行业规范的工程师来说或许是必需的,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从更宏观或者应用角度理解设备价值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它成功地传达了“权威”和“准确”,却彻底牺牲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评分

当我开始深入研究这本书的内容时,我立刻注意到了它极度聚焦的范围。这本书似乎完全是为那些直接负责设计、采购或检验药用料斗提升机的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对于一个对制药流程感兴趣的局外人来说,它的专业术语密度简直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书中对提升机的各个部件的结构细节、运行参数以及安全联锁机制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和每一个传感器的响应时间都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这种极端的技术深度,却造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鸿沟。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这类提升机在不同GMP(良好生产规范)环境下如何适应,或者它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的讨论,但这些宏大的叙事完全缺席了。它更像是一本“如何制造并确保这个机器符合国家标准”的教科书,而不是“为什么这个机器在现代制药供应链中如此重要”的分析报告。如果你想知道提升斗的容积误差范围,这本书是圣经;如果你想了解它如何影响批次间的交叉污染风险控制,你可能需要找别的书了。这种“只说怎么做,不说为什么重要”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单薄和工具化。

评分

最后,这本书的结构组织,虽然在行业标准层面或许是逻辑自洽的,但从读者的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显得非常僵化。它将所有内容——从术语定义、设计参数到检测方法——都塞进了一个固定的章节框架中,没有提供任何方便快速检索或交叉引用的机制。如果你只想快速确认一下某个特定测试程序的要求,你可能需要翻阅好几页的前置定义和免责声明才能到达你真正关心的部分。这种“一刀切”的结构设计,完全没有考虑到现代信息检索的需求。在数字时代,我们习惯了通过索引、关键词搜索或思维导图来消化复杂信息,但这本书,像是一块坚硬的、不容侵犯的砖头,要求你必须按照它预设的顺序从头读到尾,才能确保“完整理解”。对于需要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种低效的查找过程极大地损耗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它固守了传统技术文档的编撰范式,缺乏对提升阅读效率的任何优化考量,使得这本书的“工具性”大打折扣。

评分

从历史和行业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块定格的时间胶囊,而非面向未来的指南。它明确标注的“2010”年份,在快速迭代的机械制造业中,已经意味着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我原以为,即便是一份基于2010年的标准,也会在附录或前言中,对后续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比。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保守,它严格地遵循了那个时代对药用提升机的定义和要求,对于近年来新兴的自动化、物联网(IoT)集成或者更高卫生等级(如无菌环境下的应用)的要求,几乎没有任何前瞻性的铺垫。读起来,我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仿佛在阅读一份已经过时的操作手册。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随着时间被稀释了不少。对于新入行的工程师来说,他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翻译”这些标准如何映射到当前最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材料选择上,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摩擦成本。它代表着一个确定的、被固化的过去的技术状态,但对于展望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它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