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1869一1938),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於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後,於1913年当选为民国临时政府来议院议员,为配合议会活动,曾撰写时政论文;与此同时,相继发表有关清代历史的专题考证文章,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洲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研究有着较深远的影响,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祖。
我抱着极大的期望打开了这本被誉为“清史大家之作”的讲义,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风景固然壮丽,过程却着实煎熬。它不同于那些侧重于社会生活、文化变迁的“新史学”著作,这本书几乎完全聚焦于庙堂之高与权力的运作。对于一个更关心“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挣扎与生存的读者来说,书中的叙事显得有些过于宏大和抽象。人物的塑造常常服务于事件的逻辑,而非情感的真实流动。例如,描述某个起义的爆发,作者会详细剖析其背后的财政压力和地方官员的失职,但对于普通民众在饥饿和绝望中的具体感受,笔墨却显得相对吝啬。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尽管在知识增量上收获颇丰,但在情感共鸣上却总隔着一层薄纱。我总觉得,历史的温度,似乎在那一丝不苟的考据和严密的推演中,被无意地蒸发掉了,留下的多是骨架而非血肉。
评分这部厚重的《清史讲义》,我实在有些手足无措。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老派史学的严谨与沉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史料的绝对忠诚,读起来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需要靠烛光和羊皮纸来做研究的时代。孟森先生的功力毋庸置疑,他对康雍乾盛世的叙述,那种娓娓道来中透着对制度和政治运作的深刻洞察,简直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光是消化完那些繁复的官职变迁和典章制度,就已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书中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虽然论证详实,却总带着一种古典的疏离感,仿佛历史是摆在橱窗里的精美标本,美丽,却难以触摸其温度。我常常需要反复对照地图和时间线,才能勉强跟上他那严密的逻辑链条。这绝不是一本可以消遣的闲书,它更像是一套需要潜心研习的教科书,其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心性的考验。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长吁一口气,才能将思绪从那个遥远、森严的官僚世界中抽离出来。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遵循了一种极其传统的“编年体”与“纲要体”的结合,脉络清晰到近乎教条。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块块经过精确切割的方形石块,严丝合缝地堆叠起来,构筑起一座宏伟的史学殿堂。这种高度的结构化,确保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人清楚地知道“此时”发生了“何事”,以及“何人”的“作为”如何影响了“彼时”。但是,这种过于板块化的处理,也导致了历史的“流动性”被削弱了。不同事件之间的交叉影响、跨区域的互动联系,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主动建立桥梁。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陷入一种“孤岛式”的知识记忆,而非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充满活力的历史网络。我更喜欢那种能够自然地将政治、经济、文化编织在一起,让历史如同河流般奔腾而过的叙述方式,而这部讲义,更像是将河流切割成了若干个清晰的水槽,美观,却少了一份磅礴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股带着年代感的“学术清流”。如果说当代历史著作追求的是通俗易懂,那么这本《讲义》则坚守着一种近乎“文言”的精准与凝练。它的句子结构复杂,用词考究,很多地方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种文字的密度,对于提升个人的阅读能力无疑是极好的训练,每读一页都像是在做一次智力体操。然而,这种“高冷”的表达方式,也大大拖慢了我的阅读速度。我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书来确认某些名词和典故的准确含义,否则很容易在知识的迷雾中迷失方向。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古典文化基础,否则,许多精妙的讽刺或微妙的权力暗示,都会在不经意间被囫囵吞枣地放过。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书,它需要一个安静的书房和不受打扰的心境。
评分坦白说,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敬畏”而非“愉悦”。这并非贬低孟森先生的学术成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储备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才让读者深感自身的渺小。这本书更像是史学界内部的一份高水平的作业展示,它面向的是已经对清史有一定了解的进阶研究者。它详细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打磨,比如对某一块税法的变动,或是一个地方督抚的任免流程的描述,其精细程度令人咋舌。然而,对于希望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书中的推演往往停留在“事实是什么”的层面,缺少对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的探讨。读罢全书,我似乎掌握了清朝的“骨架”和“关节”,但对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复杂、矛盾又充满生命力的“灵魂”,却仍旧感到朦胧和遥远,需要借助其他更富人文关怀的史著来补充和丰满。
评分第九节 盛明之缺失
评分中华书局正版,值得购买
评分第二节 撤藩
评分《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评分第二节 撤藩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断代史
评分包装完好,品相不错,送货快!
评分不错!!!!!!!!!!!
评分第五节 平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