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名品(72):苏轼尺牍名品

中国碑帖名品(72):苏轼尺牍名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苏轼
  • 尺牍
  • 书法
  • 碑帖
  • 名品
  • 中国书法
  • 宋代书法
  • 文化艺术
  • 历史文献
  • 手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8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628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宋代书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史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谧文忠。诗、文、书、书俱成大家。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为『宋四家』之首。
  苏轼书法,才情与法度兼具,人古深,又能出新意,卓然大家,人书俱高。其成就为书法史一高峰,《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东武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归安丘园帖》、《致季常尺牍》、《北游帖》、《获见帖》、《覆盆子帖》、《渡海帖》、《令子帖》、《久留帖》、《李白仙诗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题王诜诗帖》等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阪市立美术馆等处,或楷、或行,皆其书法精品,各具特色。古人书法佳构,大多书于不经意间,尺牍书法最能见书者性情,苏轼尺牍尤为精彩,历来为学书者宝爱。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书名:中国碑帖名品(72):苏轼尺牍名品 图书简介 《中国碑帖名品(72):苏轼尺牍名品》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书法艺术,特别是其尺牍作品的权威性选本与研究专著。本书汇集了苏轼一生中流传有序、艺术价值极高的一批重要尺牍真迹影印件,通过精良的影印技术,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墨色浓淡、笔触细节以及纸张肌理,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及专业人士提供了一手、可靠的学习和参照资料。 苏轼的书法,以其“我行我素,不学古人而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而其独创的意趣和“尚意”书风,更是将宋代文人书法的审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所选的尺牍,是研究苏轼书法风格演变、心路历程以及与同时代文人交往状况的珍贵实物证据。 内容精选与结构布局 本书的编排遵循严谨的学术标准与清晰的脉络,力求全面展示苏轼尺牍书法的精粹: 一、早期探索与青涩之风(约展现10-15件): 收录了苏轼早年在与友人如参寥、惠洪等人的通信。此阶段的书法尚带有明显的晋唐及五代遗风,用笔相对工整,结体趋于匀称,但已初显其追求自然天趣的倾向。这些尺牍是探究苏轼如何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开始孕育个人风格的重要样本。例如,部分尺牍可见北宋早期流行的瘦硬挺拔之势,用墨沉着,气韵内敛。 二、中晚期成熟期的“尚意”书风(约展现30-40件): 这是苏轼书法艺术最为辉煌的阶段,集中体现了其“尚意”书法的精髓。此部分收录了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写给亲友或同僚的尺牍,如著名的《寒食帖》(虽为墨迹,但与尺牍风格一脉相承,作为参照或重点收录)以及大量流传下来的私人信札。 笔法特点分析: 书法风格趋于开阔、雄健、丰腴。用笔多取侧锋,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墨色浓淡干湿交融,尤其是飞白和枯笔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结体上不再拘泥于传统法度,而是追求“欹侧”与“错落”,在险绝中求平衡,在拙朴中见灵动。 情感表达: 尺牍作为私人通信,最能反映苏轼当时的心境。从黄州时期的郁郁不得志到晚年贬谪海南岛的旷达超然,其笔下的点画无不承载着复杂的情感波动,是书法与文学、人生哲思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专题研究与书法背景(文字导读部分): 除了精美的原件影印,本书的文字导读部分提供了深入的背景分析: 1. 书写载体与工具的考证: 对所收录尺牍所使用的纸张(如麻纸、皮纸、蜡笺)以及墨锭的特点进行介绍,有助于理解墨色变化的原因。 2. 尺牍内容与书法主题的关联: 结合信件内容(如问候、求购、赠答诗文),分析特定情境下苏轼书法的即时性与适应性。 3. 风格流变与影响: 梳理苏轼尺牍在宋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人书风,尤其是元明清诸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装帧与工艺特点 本书采用大开本精装设计,以确保影印件的尺寸尽可能接近原作,细节得以清晰展现。全书选用高克重艺术纸,采用高精度彩色印刷,力求还原宋代墨迹的“黑、润、苍”之感。对于部分残损严重的尺牍,本书不仅提供原貌影印,还可能附有专家对关键笔画的拓印或描摹参考,以帮助读者精准把握笔势。 本书价值定位 《苏轼尺牍名品》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部书法断代史的缩影。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苏轼书法从“学古”到“创古”的完整脉络,是学习宋人“尚意”书风的权威范本。对于书法实践者而言,深入研习这些自然流淌的尺牍,有助于体会文人书法的真谛:技巧为用,情性为主,达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苏轼“一笔不苟,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作,而是对宋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特别是其中关于“格物致知”思想如何渗透到绘画创作中的那几章,论述得非常精辟。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美学阐释,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潮和社会背景,探讨了文人画家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来实现“胸中丘壑”的表达。比如,书中对苏轼、米芾等人的论述,不再是简单的对他们“尚意不尚形”的口号式赞扬,而是结合他们当时的官场沉浮和精神追求,去理解他们为何选择以书入画,以意境为上。这种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原本有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对宋画有了更立体、更具时代感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十分清晰,逻辑性极强,读起来酣畅淋漓。全书分为几个主要的篇章,从北宋早期的“院体”向“文人画”的转型过渡,一直讲到南宋后期院体艺术的复兴与文人画的进一步成熟,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晰。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简短的摘要,概括了该时期的核心艺术特征和代表人物的风格特点,非常适合初学者快速建立框架。更难得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画作,这些作品往往是学术研究中的“盲点”,作者通过对这些“边缘”作品的深入分析,反过来佐证了主流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流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感觉每翻过一页,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被巧妙地植入其中。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中国碑帖名品(72):苏轼尺牍名品》的书,但因为我手头这本实际上是关于宋代文人画的一个研究合集,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将完全基于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宋代文人画的研究,而非苏轼的尺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淡雅的米黄色纸张,手感温润,配上烫金的宋代山水画局部,颇有古意。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度极高的宋代绘画高清图版,无论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还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其笔墨细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编辑在图像处理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即便是那些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晦暗的墨迹,也能看出创作者的笔触力度与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略微偏重,对于那些只希望随便翻翻、欣赏一下古人美学的纯粹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其中的理论部分。它并非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画册,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去理解“理”与“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例如,书中对宋徽宗“瘦金体”在绘画中的影响进行了跨界分析,这种将书法、哲学、政治环境融为一体的宏大叙事,初读时略显吃力,但一旦领悟其精髓,便会感到茅塞顿开。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披上了精美的外衣,它不仅满足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宋代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复杂而迷人的知识殿堂。

评分

作为一本艺术鉴赏类的书籍,配图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读者的体验上限,而这本关于宋代绘画的研究集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不仅仅是印刷精美,更在于图文结合的恰到好处。在讨论某种特定的皴法,比如董源的披麻皴时,作者会紧接着附上几幅该皴法不同细微之处的变化图例,并配以详尽的旁注,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解释了笔墨的运行轨迹。这对于希望从理论指导实践的爱好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过去总是在一些图册上看到同样的画作,但缺乏这种细致到像素级的解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国画大师坐在你身边,一边为你展开画卷,一边在你耳边低语画师的心思和技法,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普通图录无法比拟的。

评分

习惯性好评,习惯性好评。

评分

盛唐

评分

中唐

评分

挺好的,京东一如既往的快如闪电。

评分

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评分

京东就是快,很好,满意

评分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