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法建交50周年,同时是杜拉斯诞辰100周年。杜拉斯以其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和卓尔不群的才华,成为当代法国值得骄傲的作家,是通往法国当代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
★细腻的文笔,冷艳的文字。文化与世俗,书写杜拉斯特立独行的一生。
★中文繁体版、日文版、韩文版均已售出,“杜拉斯热”继续席卷亚洲。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图片链接: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是二十世纪有影响、有个性、富魅力的一位女作家。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30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有名的法语作家。
杜拉斯的一生就像一部小说,她为艺术生活,为爱情疯狂。身为作家,她享誉世界,却也难排孤独,在酗酒中老去。本书是用传神的笔调,再现了杜拉斯传奇的一生,让读者再次贴近她的点滴记忆,再次感受杜拉斯的特异魅力。
王筱莹,福建人,新闻学专业出身,80后狮子座。知名书评人,文风轻盈婉约。本书历时三年写作,素材丰富详实,文笔优美流畅,为近期杜拉斯传记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好评不绝于耳。这将是传世之作,不是用现世的道德标准来评判。除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几年来,我没读到过什么令人满意的小说。
——王小波
即使在现在这样一个有人把谈论杜拉斯当作俗套的时候,我依然想独自谈论她,或者和别人讨论她。
绝望的性爱,无言的别离。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不会再有更多,就好象深爱一个人,到了尽头,突然发现自己如此孤独。
——安妮宝贝
杜拉斯,她是一个活泼、勇敢、有激情的女人。
——弗朗索瓦·密特朗(前法国总统)
在她的写作中,有一种来自里边的源泉,从肺腑里面涌上来,一种来自特尔斐神殿的天籁之泉。她的写作迷住我。这就是诗意。玛格丽特本人就是诗意。
——埃德加·莫兰(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
前言:这就是一切
第一章 厚颜无耻的人
多纳迪厄
河内之变
争产风波
第二章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下一站:永隆
总督夫人和女乞丐
水稻女王的泡影
禁忌之爱
第三章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湄公河的男人
中国城里的小房子
分道扬镳
隐秘的堕胎
第四章 年轻姑娘和小孩
让和副省长的公子
要嫁给你
丧子之痛
迪奥尼斯
第五章 痛苦
殷勤的陷阱
怀孕了,孩子不是他的
我爱您,再见
撒谎的男人
第六章 扬·安德烈亚·斯泰奈
80年夏
来特鲁维尔吧
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永远的情人
后记
杜拉斯著作列表
多纳迪厄
在光阴里沉睡百年,在遗忘的书页间渐渐苏醒,那里有椰林树影,还有水清沙白。
历史的马蹄逐浪而过,踏印难寻。掩卷冥想那个传奇的女子,她有一半的灵魂在印度支那,在一个叫越南西贡的地方。那个人,名叫玛格丽特?杜拉斯。
相较于张爱玲,杜拉斯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二十世纪风起云涌,她用狂热的笔墨犁铧开荒破土,用跌宕的人生书写绝代风华,用万千的柔情谱写惊世之作。
她是凝结在娉婷清荷下的珠泪,浓缩着花的含羞、叶的傲骨、风的多情、雨的悲凉……
她是曼妙婀娜的丛林女孩,与山嬉戏,与风共舞,遗世独立,临水照花。从默默无闻到享誉海外,有谁记得那些未曾被知晓却要用一生解答的过往,转眼已往事百年。
1914年4月4日,印度支那嘉定市出生了一位名叫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的女孩,她在作品里回忆说:“也许你不曾记得我,但我却认识你,我也爱着你,我爱你一个世纪前被革命、战火与污血玷污的肌肤,但我更爱你如今朝气、年轻、混乱却充满弹性的容颜。”去过越南的人都说,越南的北方像中国,南方像法国。而她爱的这个容颜,正是如今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这座越南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旧日的法国风情依旧随处可见。历经二十多年革新开放,工业总产值已占越南全国的四分之一,正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持续蜕变着。那些经过时间淬炼依旧屹立不动的建筑,印证着这里的厚重。
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法国式的自由与浪漫的情怀。很多人因杜拉斯而重新认识越南,也因杜拉斯而去联想当时的西贡。
那时的嘉定位于西贡河和湄公河之间,西贡河全长约二百二十五公里,源出柬埔寨东南部的当村附近,向南再折转向东南,沿着西贡的东缘流淌,最后注入争莱湾。而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中国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它的上游,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湄公河总长四千一百八十公里,自北向南,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以东,经九个河口入南海,故其入海河段又名九龙江。
浑浊的湄公河,浩浩荡荡,像是饥渴的盘蛇蜿蜒于此,它映照着杜拉斯的童年,也见证着她的成长。在渡船的舷墙前,她穿着茶褐色真丝裙衫,被风拂动,浅露酥胸,踏着双镶金条带的高跟鞋,戴着顶玫瑰色的男士帽。正是在这条湄公河上,她邂逅了自己的东方情人。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个生活在西贡岁月里的杜拉斯。
月牙梳鬓,游廊里几个孩童在月光下看书。摇椅上的母亲拿着香扇渐渐力不从心,开始有些昏昏欲睡。仆人窃窃私语,打搅着这份恬静的夜幕。清晨,群鸟扑闪着翅膀飞过湄公河,霞光渐显,粼粼波光闪烁在湄公河上,忽明忽暗,一派别样的妖娆。小船穿梭,伴着淙淙流淌的水声,在水云间梳洗着未被雕琢的景致。她伸出手,拨开杂乱的草丛,走向静谧的黑色。握着小哥哥暖暖小小的手掌,童年的噩梦褪淡了许多,像是食人花美艳的那一簇,抑或是抵死缠绵的螳螂最后的吞噬。奔跑,攀爬,窥视,完全不是法国田园里娴静的女子,她是潜伏在印度支那充满野性的乡野女孩。
她出生在这里,放眼望去,有一片绿带垂穗的稻子和深绿掩映的椰树林,没有尽头一般,找不到所谓的分界在何处。这里永远在变化着,河水时常会冲毁小堤坝,演变成泥泞不堪,随后又被阳光曝晒成硬块。谁都不知道,下一次这里会变成什么样。
河岸种着红树,河水拍击着树干,盘结交错的老树根裸露着。大象拖着粗重的脚步,猴子自在地荡来荡去,野猪盲目四窜……这些都是日后杜拉斯笔下的印度支那。而当时的她,喜欢在河边撒欢地奔跑,冲进河里,用清凉的河水冲洗着黏湿的汗和那紧密濡湿贴在身体上的闷热感。缠绕的树藤连同枝丫伸展在天幕上。席地而坐,双手捧着树上刚敲下的金色芒果,鲜黄的甜汁黏糊糊地留在嘴唇上。
“我们吃水果,打野兽,赤脚在小路上走,在河里游泳,去抓鳄鱼,那时我才十二岁……”鳄鱼是很常见的,据说烤鳄鱼尾是当地比较多见又相对划算的菜肴,因为鳄鱼在尾巴掉后能在水里很快再生出一条新的尾巴。
父亲早逝,十二岁的她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她,无忧无虑。
从1943年《厚颜无耻的人》到1995年的《这就是一切》,无不谈到母亲、哥哥、小哥哥。如果没有小哥哥的存在,她是否会毫无留恋地逃离而去?这个不得而知。
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在这里我们暂且简称她为玛格丽特。她的父母其实都是二次婚姻。
她的父亲亨利在世时,最初担任嘉定(越南西贡)师范学校的校长兼数学老师。玛丽当时是西贡市立女子学校的一名临时教师,因为工作上的接触,一来二往,风流多情的英俊校长爱上了临聘的女教师。正在这时候,他的妻子因患疟疾而病危,正濒临人生的终点。而女教师也收到家中来信,得知前夫已故。随后,二人无所顾忌,终于在1909年10月20日这一天结婚,此刻,亨利的前妻阿丽丝去世不过才五个月。
阿丽丝育有两子,婚后的玛丽成为了他们的后母。相对于之后所发生的事件,显然她并没有扮演好继母的角色。
他们的再婚并没有得到身边人的祝福,甚至有人写信给殖民地的部长说:“您怎么能让这样一位声誉败坏、精神萎靡的多纳迪厄先生继续领导西贡的高级学校呢?这个男人听任自己的妻子在其情妇的手中神秘地死去,还有个丑闻,他的情妇当时已经怀孕了……”经过深思熟虑,当时的部长还是让人事处重新考虑亨利?多纳迪厄的日后任命。
玛格丽特的母亲是否是介入人家婚姻的第三者?即便她没有破坏亨利的婚姻,在当地还是少不了闲言闲语,都认为她的作风不检点。其实,从时间上看,她是结婚一年后生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婚后四年,相继有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最小的女儿,而那个最小的女儿就是玛格丽特?多纳迪厄。
1910年9月7日的凌晨,玛格丽特的大哥皮埃尔出生。母亲十分溺爱这个大儿子,一直把“高大、英俊、雄健、一个情圣”这些美好的词汇都送给他。正是因为这种溺爱,皮埃尔长大后成了恶棍,令玛格丽特和她的小哥哥充满恐惧,但母亲却一味地纵容。这个家庭后来因为他的存在,变得不公,而且暴力。因为她恨她的大哥,让她有了要杀死他的想法,无论是身心还是笔触,她都不遗余力地想杀死他。这是后话。
皮埃尔出生的一年后,保尔出生了。他是玛格丽特生命中最为珍惜的亲人,她心心念念的小哥哥。她在乎他,怜悯他,依靠他,小哥哥是她苟延残喘下活在这个所谓叫“家”的唯一理由,他们惺惺相惜。
对于出生,玛格丽特无从选择。暴力冷漠的母亲,性格迥异的两个哥哥,是他们塑造了她,一个抗拒传统、绝不妥协、永远在叛逆的死角里散发着激情狂想的杜拉斯。那时候,她还不叫杜拉斯。杜拉斯是她后来取自一个小村庄的笔名。
杜拉斯说:“再也没有比我的童年更干脆,更实在,更缺少梦想的了。没有任何值得想念的地方,没有一点儿那种在梦幻中度过童年的味道,没有一点儿传奇或童话的色彩。”但印度支那的越南风情熏陶了她,正是在湄公河畔,她冶炼了灵感,邂逅了人生的第一笔素材。
《情人》中,杜拉斯曾痛楚地说:“我很幸运,有一个如此绝望的母亲,纯粹的绝望,即便是生活的幸福感,不管这幸福感有多强烈,也无法完全驱走她的这份绝望。”
杜拉斯的父亲在1921年12月4日离开人世,当时年仅七岁的她对父亲没有多少印象,所以她的作品里,父亲的角色鲜有出现。她也写过:“我不认识我的父亲,我七岁时,他死了。他写过一本关于指数运用的数学书,我弄丢了。他留给我的全部,就是这张照片,以及他死前给孩子们寄的一张明信片。”无论真假,她印象里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模糊的。
父爱的缺失是她难以填埋的情感空洞,她无法倾诉,只能以更加沉默内向的性格存在,低调且独立。
玛丽生下大儿子皮尔埃后,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面对病情,亨利最终选择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离开西贡去了法国。他们没有按照事先跟殖民当局保证的时间回到印度支那,而是在1913年4月4日才回到印度支那。
从法国回来后,玛格丽特的母亲玛丽怀孕了。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亨利亲眼见证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女儿的降生。
玛格丽特六个月的时候,她母亲玛丽患了一场大病,出现“关节炎、疟疾,心脏也不太好,还有肾病”的症状。在玛丽患病期间,玛格丽特由一个越南男孩悉心照料,喂养至八个月后才交给母亲。而这时,亨利的病加重,出现了肺出血、肠绞痛,还有恐怖的痢疾。印度支那总督命令他立即回法国。玛丽不得不面对独自照顾三个孩子的沉重压力,还要担心远在法国的丈夫的身体状况。孤立无援的玛丽变得很孤独。
玛格丽特的父亲在马赛医院努力地接受治疗,期盼着早日回到印度支那,结果,战争爆发了,他被迫入伍,归于辅助部门。体弱不堪的亨利完全无法胜任,还是病倒了,瘫痪在床,正因此,他从没有上过战场。
对于亨利的长相,军队的医疗卡曾这么描述:“浅栗色的短发,栗色的瞳仁,开阔的前额,长长的鼻端,椭圆的脸庞。”1919年前后,有一张玛格丽特的父母和师生们的集体照,其中最显眼的要数坐在柬埔寨式旧楼石栏杆上的三个孩童,他们一脸稚嫩的表情看着前方,而他们的父亲也在照片里,左腿交叠在右腿上,像个绅士,一脸庄重。
亨利患有“痢疾和慢性疟疾”这种罕见的交叠疾病,院方让他从马尔芒德辗转到兰斯的医院继续治疗,万幸的是,这次治疗很成功,他在1916年9月再次回到了印度支那。这场因疾病和战争造成的分离终于结束。
只有直面过战争的人,才能深刻明白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亨利厌恶战争,因为战争不能改变什么,除了血腥,更多的是无可挽回的疼痛。所以,珍惜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
前言:这就是一切
陌上花开,一念红尘,擎一茎荷香,寻觅一抹月晕的昏黄。
人世间,光阴数载,浪里沉浮,谁会记得被风吹起的衣角、飞舞的发丝、绽放的迷蒙。
回首往昔,湄公河畔,你是笔下回眸的倾城,不经意间,流转了百年时光。
风月如画,似水流年,你化作情浅缘深的一阕,与百花挥别,与秋霜寂寞,飘零如枫叶的迁徙,轻盈似冬雪的邂逅。
拾掇记忆,前一世,她倦卧红尘,贪恋一腔柔情。那些曾经被清风错翻的故事,在书页间低吟浅唱。
有人说,她是全世界最淫靡的女人,她却无惧于荼毒加身,桀骜不驯,游弋于文字间。千山万水,百转柔肠,那支纤弱的素笔,道尽了悲喜冷暖。
她是丘比特箭下的追爱精灵,热情似火。她跨越在禁忌的河流,羁绊她的不是罪孽,而是一晌贪欢。如花般次第开放,又悄悄落尽。
原以为在一起就是永恒,却没想到爱而不得,渐行渐远。泪落无声,只将这漫漫的相思化作一纸素笺。
她清冷如孤傲的灯塔,豪放不羁,天性独然。虽世事洞明,却执念于爱的回应,故而被不甘与不舍所捆缚。她舔舐着伤痛,放荡不羁也变成苦涩的颓败,最后还是输给了时间,输给了多情。
她种下希望,却愈见忧伤。谁会是最终的一个,不得而知。
当她老去,不再倾城。而他,却更爱她备受摧残的容颜。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她尝尽人世间的颠沛流离,而倾注一生的爱情也从未停息。时光荏苒,回忆成诗。日月消磨中,那些泪眼蒙胧的缘分,从此不再……
这就是她的一切。
她是杜拉斯。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氛围。杜拉斯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你带入一个充满感官体验的世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海风,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到阳光的温度,甚至是那些人物身上淡淡的烟草味。她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现实的残酷。她敢于描绘那些最真实的情感,那些最原始的冲动,而这些,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力回避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多种形态,有些是炽热的,有些是隐忍的,有些则是带着毁灭性的。但无论哪种,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我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引,为他们的选择而感慨,为他们的结局而唏嘘。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情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书,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体验,去爱,去感受。
评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光影交错的世界,时而明亮得刺眼,时而又沉入深邃的黑暗。杜拉斯的叙事,从来不是线性推进的,她擅长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清醒与迷醉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迷宫感。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解读一幅抽象的画,线条、色彩、形状在脑海中碰撞,引发无穷的联想。她的语言,看似简单朴素,却蕴含着惊人的张力,那些戛然而止的句子,那些欲言又止的留白,都比洋洋洒洒的论述更能触动人心。我能感受到她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或挣扎,或沉沦,或执着,或放逐,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命运轨迹,都在一种宿命的氛围中缓缓展开。这本书,也许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烈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滋味。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仿佛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洗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杜拉斯的文字,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她毫不避讳地揭示人性中最脆弱、最隐秘的一面,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在她笔下却显得如此真实而动人。我时常在阅读中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她对情感的描绘,尤其是那些超越世俗界限的爱情,总是带着一种极致的悲剧色彩,却又在悲剧之中蕴含着某种永恒的美。这种美,不是表面的绚丽,而是源于灵魂深处的共鸣。我惊叹于她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她用如此冷静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将这一切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和事。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时,被它极具诗意和略带伤感的封面深深吸引。杜拉斯这个名字,总是带着一股独特的、难以言喻的魔力,仿佛潜藏着无数未经诉说的故事。我并非对她的作品了如指掌,但过往零星接触的片段,已足够让我对这位女性作家充满好奇和敬意。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不加修饰,却又充满暗示,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品味。这本书的标题《永远的情人杜拉斯》,更是点燃了我探索她内心世界的强烈欲望。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窥见她那些永恒的情感,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恋,以及那些塑造了她作品灵魂的深刻体验。我设想着,她笔下的情人,或许并非全然是风花雪月,更可能包含着灵魂的碰撞、精神的契合,甚至是与时代、与自我的永恒对话。这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的致敬,更像是一场与时间、与情感的深度对话。我已准备好,在这趟文字的旅程中,迷失,沉醉,然后,被点醒。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不刻意渲染戏剧性,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和张力。杜拉斯的叙事风格,如同她的人生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无法解释的神秘。我常常被她那种冷静中透着炙热的笔触所吸引,仿佛她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她对细节的捕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你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呼吸,他们的绝望,他们的狂喜,甚至他们微妙的情绪变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不拘泥于传统叙事模式,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地带的表达方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着她的人生智慧,她对爱的理解,以及她对生命的热爱与困惑。
评分有瑕疵
评分一直想看
评分哎,没有想说的
评分很好看。。。很新。。包装很好。质量很好。
评分很好看。。。很新。。包装很好。质量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京东活动太给力~ 全场满减叠加用券 不能更赞!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