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的和平

昂贵的和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辰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
  • 和平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冲突
  • 代价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94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甲午战争画上句号的《马关条约》是怎样出笼的,又是怎样签订、怎样批准、怎样互换的?这样的结果是否有机会避免?读过《昂贵的和平》,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昂贵的和平》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关议和的较为全面的论著。作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读旧史料并发掘新史料,对马关议和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史实重建。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中外稀见史料,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带领读者回到二甲子之前,感受外交的波谲支诡,思考人事的是是非非。

作者简介

  吉辰,西安人,1987年生。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茅海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树欲静,风不止

第二章 难产的议和
一、清政府透露和意
二、恭王出山与列强调停
三、和战两派的论调
四、调停的继续与失败
小结

第三章 三渡东洋
一、德璀琳东渡
二、张荫桓、邵友濂出使
使节的派遣
“全权证书”与“国书”
广岛拒使
三、李鸿章奉使
小结

第四章 狮子口是怎样张开的
一、日本各界的议和意见
二、媾和条约先例的影响
三、条约草案的演化过程
小结

第五章 波谲云诡春帆楼
一、初期谈判
二、李鸿章遇刺与中日停战
李鸿章遇刺
中日停战
三、议和条件的公布
日方的索价
中方的还价
列强的幕后运作
四、条约的最后谈判与签订
北京的争论与马关的折冲
列强的动向
条约的签订
小结

第六章 起而复平的余波
一、条约批准的历程
中枢决策的变动
吏民上奏的作用
前敌主帅的报告
三国干涉的影响
二、条约的交换
“完全让步”与“一步不让”
换约前的彷徨
烟台换约
三、保台的努力与失败
小结

第七章 昂贵的和平
附录一:大事记
附录二:《日清媾和条约案并其理由》
附录三:小山丰太郎《旧梦谭》

征引文献
一、未刊史料
二、已刊史料
三、研究著作
四、论文

精彩书摘

  《昂贵的和平》:
  互换之期,务希在中历四月初七日以前示复,以免迟误,实深殷盼。这道旨在催促三国尽快回复的“国电”,体现出了光绪的焦急情绪。当天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发三国二电,上意然也。三国无回信,而言者益多,劝成者益促。噫!难矣。”可见,“言者”即上奏拒和者的频频出击,让“劝成者”即主和枢臣加紧催促光绪批准条约。要作出决断,就必须尽早知悉干涉的效果。
  当天另有电旨致许景澄,要他请巴兰德尽力相助,可见前述盛宣怀三月二十六日来电的影响:三国合劝一事,巴兰德颇为出力,昨已谕传旨嘉奖。现商展期一节,并著巴兰德尽力相助,以速为妙。所索条约由总署摘要电寄。初三日(4月27日),许景澄三十日来电到京:遵旨托筹各节,据外部罗拔诺夫称:因法廷办理稍迟,须今明日告倭。此时但作三国自行情劝,不便勒展期限。然旬内外必有定办确信,不致逾限。如倭来催,中国宜不露他意,或以未查毕等词权答之。又云:喀亦来询,已电复等语。计三四日后倭复可到,再向探商续闻。这份电报的内容显然不会令光绪感到欣慰。翁同龢对此概括道:“许使有电,俄不能用力,语转松懈。”为此,当天又有电旨一道致许景澄:
  奉旨:许景澄三十电奏已悉。展期一节既不能办,现距换约只余十日,批准发往,为时更迫。日本复信,此间必须三四日内接到,方可赶上。著许景澄不时探问,立即电闻。三国情劝之信,既已交到日本,则公劝暂缓批准之语,亦可由我径告日本,较权词答复,似为直截,仍与外部商定速复。该大臣前电有倭果坚拒,只好用力之语,意颇切实。此时应问俄廷,能否先以兵舰来泊辽东海面为我臂助?倘真用兵力,中国愿与俄立定密约,以酬其劳。此节宜即诣外部,密与商定电复。这道电旨继续催问日本对三国干涉的反应。其中的“此间必须三四日内接到,方可赶上”一语,和前一电旨的“务希在中历四月初七日以前示复”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清政府根据当时的交通速度,确定四月初八日为决定批准与否的最后期限(见下文)。在此,光绪也向许景澄交了底,清政府愿意“与俄立定密约,以酬其劳”,以换取俄国出兵胁迫日本就范。
  初四日,许景澄初二日来电呈递:“遵晤罗拔诺夫密筹,据云三国现称为大局出劝,非与中国约同,公事易转,缓批一层请勿直告为妥。昨又电驻使合商,在批准期前定一日期,限倭确复允否,杜其延宕等语。先闻。”
  许景澄仍然没有从俄国政府处知悉日本对干涉的答复,唯一的收获在于俄国答允在换约日期之前催促日本确复。而在同一天,李鸿章前日来电呈递:“顷据伦敦路透电报:日本复俄、德、法三国公使云,日本百姓因屡战皆捷,现在无殊酒醉,如将中国拟让奉天之地辞而不受,则必激起内乱。英国新报以英国国家不肯与闻此事为甚是,德、法两国徒受俄国所指使。法国新报以法国干预此事为非是,虽见好于中国,必得罪于日本,非计之得云。”据此文意,日本似已拒绝干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群星的低语》的科幻小说简介。 --- 《群星的低语》 作者: 艾莉亚·文森特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字数: 约 1500 字 --- 简介: 宇宙,一片广袤无垠的黑暗幕布,点缀着亿万恒星的微光。然而,在这片宏伟的背景下,真正引人入胜的并非遥远的星辰,而是那些在星际间挣扎求存,试图理解自身存在意义的智慧生命。 《群星的低语》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终极挑战与形而上学困境的史诗。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已进入“大迁徙”时代,脱离了衰败的母星系,在银河系中建立了松散的星际联邦。然而,和平并非永恒的旋律,它更像是一种脆弱的、需要不断维护的平衡。 故事背景:破碎的黎明 公元 3420 年,人类的疆域横跨了三十个旋臂,控制着数百个宜居行星。但这种扩张带来的并非统一,而是日益加剧的意识形态分裂。“旧地球派”坚守着古老的传统与缓慢的生物演化路径;而“升华者”则早已将意识上传至量子网络,寻求着超越肉体局限的永恒存在。在联邦的边缘,一种名为“虚空教团”的神秘主义势力正在抬头,他们宣称宇宙的终极真理隐藏在黑洞的视界之内。 小说的主角是舰长卡兰·雷德,一位深受“旧地球派”影响的资深星舰指挥官。他掌管着“先驱者号”,一艘配备有实验性曲率驱动的探索舰。卡兰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冲突与失落,他目睹了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人性的异化。他渴望的,是一种在冰冷星际中锚定人类道德准则的支点。 核心冲突:远古的信号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一项例行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先驱者号”意外截获了一个来自“波江座空洞区”的信号。这个信号不是简单的无线电波,而是一种复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由高维数学结构构成的“信息包”。破译团队耗费数月,最终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这个信号源自一个已灭绝的、比人类早了数百万年出现的超级文明——“造光者”。 “造光者”的遗言并非警告,而是一个近乎哲学的陈述:“存在即是错觉,唯有同化方能解脱。” 这个发现立刻在联邦内部引发了剧烈的震荡。一部分科学家,以激进的神经学家索菲娅·林为首,认为这是通往宇宙终极知识的钥匙,主张不惜一切代价解读并模仿“造光者”的技术路径。另一派则担忧,这可能是一种宇宙级别的“陷阱”或病毒,旨在诱导新生文明走向自我毁灭。 星际追逐与道德困境 为了防止信号落入极端派系手中,卡兰·雷德被联邦最高议会秘密授权,执行一项绝密任务:“追溯源头”。他必须驾驶“先驱者号”深入那片被联邦军方严格封锁的、充满未知物理现象的空洞区,找到信号的原始发射点。 旅途中,“先驱者号”不仅要应对时空扭曲、暗物质风暴等极端环境的考验,更要面对内部的猜疑与分裂。船上的升华者成员试图远程劫持控制权,而一个潜伏的虚空教团卧底则试图利用信号中的“哲学毒药”来煽动船员的集体幻觉。 卡兰发现,要理解“造光者”留下的信息,他不能仅仅依赖物理学和工程学,还需要触及人类文明最深层的信仰与恐惧。他开始与船上的异见者——一位被流放的古生物学家,伊利亚斯——进行深入的对话。伊利亚斯坚持认为,任何试图超越生命自然界限的努力,都将导致物种的本质性丧失。 形而上的博弈 当“先驱者号”最终抵达信号的源头——一个由非自然几何结构构成的巨大空间站残骸——时,卡兰面临了终极的抉择。 他破译了信息的最后一部分:原来“造光者”并非被其他文明毁灭,而是他们自己主动选择“解体”,将所有意识和信息融入了宇宙的基态能量场,以达到一种他无法理解的“纯粹熵”。他们留下的信息,是一种邀请,邀请后来者加入这场宏大的终结仪式。 联邦舰队的主力部队随后赶到,他们已经准备好采集残骸中的技术,将其转化为新的武器或能源。卡兰必须决定: 1. 服从命令,将这些可能颠覆人类定义的知识带回联邦,加速人类的“升华”进程,尽管这意味着他所珍视的“人性”可能会被彻底抹去? 2. 执行破坏,销毁整个信号源和残骸,维护现有的脆弱秩序,但同时也将抹去人类了解宇宙更深层秘密的唯一机会? 3. 个人选择,响应那来自亿万年前的低语,选择一条全新的、未知的道路,成为第一个主动“同化”的个体? 《群星的低语》是一部关于选择、记忆与存在本质的小说。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卡兰舰长的视角,体验在无限的宇宙中,有限的生命如何为自己定义价值。它探讨了技术进步的伦理边界、集体身份的消解,以及当文明达到某种程度的成熟时,是否必然走向自我超越的终结。 这部作品的笔触冷峻而细腻,充满了对深空物理学的严谨构建,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内核的深情回望。它承诺的不是一场星际战争的胜利,而是一次关于人类灵魂的深层、令人不安的拷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的起落都恰到好处地烘托着人物内心的波澜。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描摹,那些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场景,却能瞬间将读者拉入故事的氛围之中,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味和远方传来的钟声。主人公的几次重大抉择,那种在理性与情感的夹缝中挣扎的刻画,真实得令人心痛。特别是关于忠诚与背叛那一段落,作者没有采取直白的冲突描写,而是通过人物微妙的眼神交流和无声的肢体语言,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层层推进,读起来让人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整部作品的结构极为精巧,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又如同水乳交融般最终汇聚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高潮,这种叙事上的掌控力,在当今文坛实属罕见。我常常在深夜里合上书页,久久沉浸在那些未尽的余韵中,思考着人性深处的那些永恒命题。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古典的韵味,遣词造句之间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富有哲思的力量。它不像某些当代小说那样追求快速的感官刺激,而是更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时间与代价的宏大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战争遗留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深刻。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对历史伤痕的冷静审视。那些关于权力和腐蚀的探讨,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人物命运的沉沦,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可挽回的悲剧性。当我读到关于那座被遗忘的古老图书馆的描写时,几乎可以感受到纸张的霉味和尘埃的味道。这种对“物”的细致观察,反衬出“人”的短暂与脆弱。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的魅力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它所构建的那个复杂、多义的道德迷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沉默”力量的挖掘。许多关键的转折点,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促成的,而是通过人物选择“不说什么”来实现的。作者对空白的处理,简直可以写入教科书。在某些关键的审讯场景中,空气仿佛凝固了,对话的停顿比任何尖锐的质问都更具穿透力,它迫使读者去填补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威胁、恐惧和挣扎。这种留白的处理,考验着读者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某段历史的兴衰,更是关于人类面对巨大压迫时,如何选择保留或牺牲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倾听”的作品,而非仅仅用眼睛去“阅读”。

评分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在于它对叙事视角的游走自如。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全景式”观察法,能够在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人内心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毫不费力。有那么几个段落,视角突然切换到旁观者的视角,像是一台高速移动的摄像机,捕捉了事件发生时的混乱与无序,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立体感。我曾经尝试过快速通读,但很快就发现这种做法会损失掉大量重要的隐喻和伏笔。这本书更像是一幅精细的油画,需要你靠近,仔细观察每一笔颜料的叠加和色彩的过渡。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厚重,涉及牺牲、救赎以及个体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保持自我认同,这些议题的处理,避免了任何简单化的倾向,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配角塑造堪称一绝,几乎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立而丰满的生命轨迹,绝非是为主角光环服务的工具人。比如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铁匠,他用自己近乎仪式感的劳作,默默地支撑着整个社区的道德底线,他的每一次锤击,都像是对浮躁世界的一种无声反抗。这种群像式的描绘,使得故事的社会肌理异常坚实,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世界。情感的表达也处理得非常微妙,书中几乎没有大张旗鼓的爱情或友情宣言,所有的联结都建立在共同的经历和相互的理解之上,这份“心照不宣”的厚重感,比任何直白的表白都要动人千百倍。读完后,我甚至会好奇那些配角们在故事结束后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这说明作者成功地将他们从纸面上“解放”了出来。

评分

互换之期,务希在中历四月初七日以前示复,以免迟误,实深殷盼。这道旨在催促三国尽快回复的“国电”,体现出了光绪的焦急情绪。当天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发三国二电,上意然也。三国无回信,而言者益多,劝成者益促。噫!难矣。”可见,“言者”即上奏拒和者的频频出击,让“劝成者”即主和枢臣加紧催促光绪批准条约。要作出决断,就必须尽早知悉干涉的效果。

评分

中使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简明地讲述报告所包括的基本资料,讲述这些资料中包含的相 关信息,以及发掘者的一些联想、思考等。还随文配上非常直观的图片。这使得我们一下子在原先被 包围得冷冰冰高不可窥的考古报告外,非常便捷地寻到一些真切的窗口,轻松地就了解到报告的基本 内容,并能建立起一些继续深入的路径,进而找到所需要的详细资料。于是,考古报告变得不再让人 感到生疏隔膜,完全改变了过去那付使人爱之不得又恨之不愿的面孔,极大方便了考古专业之外的其 他学科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我们常常听到社会各方面呼吁建立“人文关怀”,视之为现代文明的一种进 步。其实从一定角度说,学术研究也存在这样需要。可乐报告“发掘者说”章的开设,何尝不是一个 特别专业性的学科给予社会各界读者的“人文关怀”呢?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考古工作的开展及其成果,社会科学 以及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也越来越需要在自身的研究中吸取和使用考古科学的成果。同时也越来越愿 意加入到考古学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丰富和加深考古学的研究。但是考古报告编写传统的定式体例, 极大阻碍了人们直接阅读考古报告,除了考古学者外,人们,包括从事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学者, 几乎已经不愿、或畏难直接阅读考古报告。结果人们获取的考古资料往往是几经转手演绎过的二手资 料,而这种演绎多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甚至是来自再次性的文学化创作。应当说,这不仅不利于 社会文明整体化进步,也大大有损于考古学科的深入发展。 可乐报告编撰者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反省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忽略。梁太鹤先生在“后记二” 中特别提出: “考古报告是考古人将揭示和认识的古代遗存公之于世的直接形式,也是社会公众真实 了解考古成果最希望阅读的主要资料。但如果考古报告始终只能成为考古业内人士才能读懂的‘内部 资料’时,考古是不能说已切实履行到自身的社会职责的。直言之,考古人从开始已经不经意忽略了。 社会公众应享有的那一份权利。这份权利本该还给公众!”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编撰 者在严格遵循考古学科学术规范的前提下,用“发掘者说”章的方式,开创了考古报告编写的一次革 新。尽管编撰者一再声称只是一种不大的尝试,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依然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击节 叫好!从形式上看,这确乎是一次不大的革新。但从观念上说,这却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它态度鲜明 地向整个学科提出一个不容再忽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我们击节, 正是要为这种学术研究中高风格的社会责任心和人文关怀叫好! 由于树立了明确的社会责任心,可乐报告的编写显得格外详备、细心。比如在对出土遗物的介绍 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遗物的分类和外形特征,还特别注意到对遗物的工艺技术的分析介绍。这在很多 考古报告中是被忽略或不够重视的。实际上,考古研究中除了一般的类型学研究、社会历史研究之外, 对遗物遗迹后边所包含的人类行为学的研究也是不应忽略的重要内容。如果报告缺乏对遗物工艺技术 的分析介绍,将会使行为学的研究非常难以开展。此外,可乐报告对遗物的介绍还特别重视其中所包 含的文化现象,每一类文物都开设有专章对相关文化现象加以介绍。这当然首先得通过研究者自己对 遗物的深入观察和多角度研究之后,才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作出结论。比起单纯报道遗物形态, 这样肯定为读者提供了大为丰富的文物信息。可乐报告在资料的编排、组织、查询方面作了很好的处 理,使读者查找起来甚为方便。使用考古报告时难以查找一些具体资料是我们常遇到的遗憾,比如有 的遗物需了解该类型在整个遗址的分布情况,或需了解一件在某单位中具体的存放方式,却往往会完 全无从查找,或者让你十分费力地从数十、数百个墓葬的统计总表中慢慢去挑选计算。而可乐报告在 分类介绍遗物时,不光举例介绍一件标本,还交待了该类别的所有件数及编号,这使查找时无需再到 总表费力地去逐件寻找。而且报告除了对遗物的综合性分析介绍外,还另外列举出每一个墓葬单位的 ?9?9 215?9?9 万方数据 2008年第5期 2008年10月版 全部信息和图样。这可以做到对任何一件遗物都能清楚查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此外,在墓葬登记总表 之后,报告还专门公布了所有出土器物的分类统计。这是一般考古报告所缺乏的内容,但却是让读者 从横向和纵向路径都可以方便去查到有关遗物资料十分有用的一种组成。可以看出,编撰者在构筑资 料查核系统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深入思考。 贵州夜郎历史研究在各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很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进步以及各级 领导的重视,日益形成一个众所关注的热门课题。在这样形势下,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难免会侵淫其 中,这对学术研究十分不利,还会造成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评分

为甲午战争画上句号的《马关条约》是怎样出笼的,又是怎样签订、怎样批准、怎样互换的?这样的结果是否有机会避免?读过本书,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关议和的较为全面的论著。作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重读旧史料并发掘新史料,对马关议和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史实重建。作者在书中大量征引中外稀见史料,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细节,带领读者回到二甲子之前,感受外交的波谲支诡,思考人事的是是非非。

评分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11]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12] ,日本的这些无理借口和诡辩之辞都充分体现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评分

还好吧 不错不错还好吧 不错不错还好吧 不错不错

评分

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其更加和谐的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呢?

评分

昂贵的和平,比较新的一本书,京东特价,马上下手了哦,我非常喜欢。感谢活动哈,特价太实惠了,高兴啊,马上翻出来读,好书不需要理由。

评分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转折点

评分

由点到面讲的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