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房龙 著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文明
  • 演化
  • 科普
  • 通俗历史
  • 世界历史
  • 大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2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09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向哪里?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人类文明是的叙述没有流于公式化,而是用简单、晓畅的语言讲述人类文明史上基本的知识和精彩的内涵。他对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问题的看法也非常独特,每个读过他著作的人都会对这一点留下很深的印象。本书另加入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再现历史的重要时刻或不同时代典型的社会、人生,文图并茂,平添阅读趣味。


内容简介

  《人类的故事》1921年一出版,便为房龙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房龙曾说:“我写此书只考虑一个原则:哪个国家或个人产生了一种新思想,或完成了一项创新?没有这些更新,整个人类的历史就会截然不同。”

  在本书中,房龙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幽默的个性语言娓娓而谈,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对人类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作了精彩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其中既有气势宏伟的“大历史”叙述,又不乏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刻画。因房龙的生花妙笔,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顿时变得生趣盎然。本书配精美插图,文图并茂。


作者简介

  房龙(1882—1944),美国历史学家,饮誉全球的文化普及大师,祖籍荷兰。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文笔优美,出版文化著作30余种,其中《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人类的艺术》和《与世界伟人共进晚餐》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明的开端

古埃及1

文明始于尼罗河流域4

埃及的兴亡6

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文化的第二个中心8

苏美尔人9

犹太人的领袖摩西12

腓尼基人13

印欧族的波斯人15

第二部分 文明的承继

爱琴海17

希腊人20

希腊城市21

希腊人的自治23

希腊人的生活25

波斯战争27

雅典与斯巴达之争31

亚历山大大帝32

第三部分 罗马帝国

罗马与迦太基35

罗马帝国的兴起43

罗马帝国46

罗马帝国的衰亡53

第四部分 中世纪的欧洲(上)

教会的兴起56

穆罕默德60

查理曼大帝62

北欧人65

封建制度67

骑士制度69

教皇与皇帝相争71

十字军东征76

第五部分 中世纪的欧洲(下)

中世纪的城市79

中世纪的自治政府85

中世纪的世界89

中世纪的贸易94

第六部分 思想的进步

文艺复兴99

表现的时代108

地理大发现112

宗教改革119

宗教战争126

第七部分 变革的时代

英国革命136

势力均衡146

俄罗斯的兴起149

俄罗斯与瑞典之争153

普鲁士的兴起155

重商主义158

美国革命160

法兰西革命163

第八部分 民族独立运动

拿破仑173

神圣同盟181

强大的反动势力188

民族独立193

第九部分 迈向新世界

机器时代207

社会革命215

解放奴隶218

科学时代222

殖民地扩张与战争225

新世界231

继往开来238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文明的开端

  古埃及

  我们那些生活在欧洲荒野的最早的祖先迅速学习着许多新的事物。假以时日,应该说他们会放弃野蛮的生活方式,发展自己的文明。但在突然之间,他们不再与外界隔绝,他们被人发现了。

  一个旅行者从不为人知的南方横渡大海,翻越高山,来到了欧洲大陆,见到了那些野人。他来自非洲,他的家乡在埃及。

  在西方人做梦都没有想过刀叉、车轮或房屋的数千年之前,尼罗河流域便进入了文明的高级阶段。我们暂时不谈那些穴居的祖先,先谈谈地中海的南岸和东岸,那里分布了人类最早的一支。

  埃及人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他们是优秀的农民,他们熟悉灌溉的一切事宜。他们建筑了庙宇,这些庙宇不仅日后成为希腊人仿造的对象,而且也是现今宗教崇拜场所的雏形。他们发明了计时的历法,这种历法一直沿用至今,直到今天才做了少许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埃及人学会了如何记录语言,以便传给子孙后代。他们发明了书写术。

  我们习惯于阅读报刊书籍,因而想当然地以为人类一直掌握读写的能力。其实,虽然书写是最重要的发明,但却不是久远以前的发明。如果没有书面文献,我们便和猫狗一般,猫狗因为不会书写,只会教幼仔简单的几招,无法传承以往历代猫狗所掌握的经验教训。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来到了埃及,发现尼罗河流域到处都能见到奇异的小块图画,它们似乎与该国的历史有关。可是,罗马人对“一切外来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他们对庙宇的墙壁、宫殿的墙壁和不计其数的纸草上面古怪的图形未予深究。制作这些图画曾是一门神圣的艺术,熟悉这一艺术的最后一名埃及祭司在几年之前去世。埃及被剥夺了主权以后,便成为一个仓库,堆满了重要的历史文献,无人能够译解,对人对兽都毫无用处。

  17个世纪过去了,埃及仍是一个神秘之国。1798年,一位姓波拿巴的法兰西将军碰巧造访东非,准备攻击英属印度殖民地。他没有越过尼罗河,他的出征以失败告终,可是法兰西这次著名的远征却在偶然之间破解了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尼罗河的河口有一条河叫罗塞塔河,附近的小城堡中有一个法兰西青年军官,他有一天感到百无聊赖,于是决定外出几个小时,前往尼罗河三角洲的废墟搜寻—番。看啊!他找到了一块让他大惑不解的石头。像埃及的其他东西一样,石头上面尽是小块的图画。可是这块黑玄武岩石板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物件。它上面刻有三种铭文,其中之一是希腊文。希腊文是为人所知的语言。他由此推断:“只要将埃及图画与希腊文字对照,奥秘就能迎刃而解。”

  这一计划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解开这一谜团却用了20多年。1802年,—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兰西教授开始对比研究著名的罗塞塔石碑上刻写的希腊铭文和古埃及铭文。1823年,他宣称自己破解了14个小块图形文字的意义。虽然他在不久之后劳累而死,但是古埃及文字的主要规律已经查明。今天,我们对尼罗河流域历史的了解多于对密西西比河历史的了解,因为我们掌握了4000年历史的文字记录。

  英语中,“象形文字”一词来自希腊语,意即“神圣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几个字母改变了形状,变成了欧洲语言的字母,所以你们应该了解这种精妙的文字系统。古埃及人在5000年前使用这种文字系统,记录了口头表达的语言以传承后代。

  你们当然知道什么是表记语言。美国西部平原的印第安人流传着各种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会提到使用小块的图画传递奇怪的信息,诸如杀了多少头野牛,或有多少个猎人参加了某一次狩猎。总的来说,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并不难。

  然而,古埃及文字不是表记语言。聪明的尼罗河流域人民早就超越了那个阶段。他们的图画除了指代事物,另有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便尽量向你们加以说明。

  假定你是商博良,正在研究一沓带有象形文字的纸草。你突然发现一张男人持锯的图画。你肯定会说:“那好,这当然是表示农民外出伐树。”随后,你拿起另一张纸草,上面讲述一个82岁去世的王后的故事。句子中间出现了一个男人持锯的图画。82岁的王后不会拉锯。因此,这一图画必定另有含义。可是,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商博良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底。他发现古埃及人率先使用我们现在所称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系统可以再现一个口述单词的声音,借助点、横和钩等几个笔画,便能把所有口述的单词都变成书面语言。

  埃及人在发明了这种文字系统之后,数千年间不断对其加以完善,最终能够书写一切事物。他们使用这些“表音文字”与朋友互通信息、登记商业账目,并且记录自己国家的历史,以便让后人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文明始于尼罗河流域

  人类的历史是一种饥饿的生物寻找食物的记录。何处食物丰盛,人们就去何处安家立业。

  远古时期,尼罗河流域便闻名遐迩。人们成群结队,从非洲内地、阿拉伯沙漠和亚洲西部来到埃及,分享那里富饶的农田。这些入侵者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自称“雷米”(remi),即“人”,犹如我们有时称非洲为“上帝的国度”一样。他们有理由感激命运的眷顾,引导他们来到这个狭长的地带。每年的夏季,尼罗河便变成了浅湖,河水一退去,田地和牧场便覆盖上一层数英寸厚的沃土。

  埃及有一条造福一方的河流,所起的作用胜过百万人,能够养活历史上第一批大城市的众多居民。虽然所有的可耕地并非全在尼罗河流域,但狭小的运河和汲水的桔槔组成了复杂的取水系统,从河面引水至最高的河岸,再通过纵横交错的灌溉系统进入各处的田地。

  尽管史前的人类每天24个小时必须忙上16个小时,为自己及部落的其他成员采集食物,但是埃及的农民或埃及的城市居民却有一定的闲暇时间。他们利用这一段农闲的时间制作了许多东西,尽管仅是装饰性的物件,毫无实用的价值。

  更有甚者,他们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头脑能够思考各种问题,既与吃睡无关,也与为子女寻找住所无关。埃及人开始思考他们遇到的许多奇怪问题。星星来自何处?谁制造了使他们惧怕的隆隆雷声?谁让尼罗河的河水定期上涨,从而可以根据每年洪水的泛滥和消退来制定历法?人是什么?这种奇怪的小生物必受死亡和疾病的困苦,然而却能体验幸福和欢笑。

  他们探询许多这样的问题,于是有些人责无旁贷,他们挺身而出,尽其所能加以解答。埃及人称他们为“祭司”,他们是埃及人的思想指导者,因而获得公众的崇高敬意。他们博学多闻,承担文字记录的神圣任务。他们认为人们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徒劳无益,而应关注死后的日子,那时人的灵魂会生活在西部大山的另一侧,必须向掌管生死的奥西里斯汇报自己在世上的行为,由其依据各人的品行进行裁决。的确,祭司们大谈伊西斯和奥西里斯掌管的冥界,于是埃及人开始只把今生看作短暂的阶段,为死后做准备,从而把富饶的尼罗河流域当成奉献给死者的栖身之地。

  奇怪的是,埃及人相信尸体应该保存在这个世界,否则灵魂便不能进入奥西里斯的冥国。所以,人死了以后,亲属要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尸体在氧化钠溶液里浸泡数个星期,然后填入树脂。波斯语中树脂一词是“mumiai”,于是防腐处理的尸体叫作“木乃伊(Mummy)”。尸体用特制的亚麻布层层包裹,放进一个特制的棺材,然后运到最终的存放之地。埃及人的坟墓确实像是一个真正的住家,尸体周围放置各种家具及乐器,以便打发无聊的等待时光,还有厨师、面包师和理发师的塑像,方便黑暗住所的主人享用充足的食物,头发胡须也会有人打理。

  人们起初开凿西部大山的岩石修建坟墓。随着古埃及人向北迁移,他们不得不在沙漠建造墓地。可是沙漠里到处都是野兽,还有同样凶残的盗墓贼,他们闯入坟墓扰动木乃伊,或者偷窃随葬的宝物。为了防止亵渎坟墓的行为,埃及人通常在坟墓上筑造小石冢。这些石冢逐渐修得越来越大,因为富人修建的石冢高于穷人修建的石冢。人们竞相攀比,看谁修建的石冢最高。最高的纪录属于国王胡夫,即希腊人所称的齐奥普斯王,生活在公元前30世纪。他的陵墓有500多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高,希腊人称之为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占地13英亩(1英亩约合4050平方米),面积比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建筑圣彼得教堂大3倍。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10多万人忙于搬运建造金字塔所需的石料。他们从尼罗河对岸开采石头,使用渡船将石头运过河(具体的过程我们不得而知),然后拖着石头长途跋涉,最后在正确的位置竖起石头。胡夫法老王陵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建造了一条狭窄的过道,通往巨石构成的王陵中心,因而承受数千吨石头之压的金字塔从没有变形。

……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语:一个关于宇宙与生命的交响 本书并非描绘人类社会变迁的编年史,而是深入宇宙深处,探索物质起源与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 这部作品,如同一张横跨亿万光年的星图,试图捕捉那些发生在时间洪流中,塑造了我们所知世界的基本力量和基本要素。它摒弃了以某个单一物种为中心的视角,转而聚焦于宇宙自身的演化——从奇点(Singularity)的瞬间爆发到如今结构复杂的天体系统,我们所见的每一粒尘埃,都携带着远古的记忆。 第一部:虚无中的涌动——宇宙的诞生与基础法则 全书的开篇,是对“无”的深刻剖析。我们如何从一个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状态,过渡到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广袤、寒冷而有序的宇宙? 1. 普朗克时代与暴胀的谜团: 详细考证了在$10^{-43}$秒内发生的物理事件,探讨了引力与其他基本力分离的瞬间。重点解析了“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它如何解释了宇宙的平坦性和均匀性,并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微小的温度涨落——那是未来星系团的种子。 2. 夸克、轻子与粒子汤: 随后,叙述进入了冷却阶段,物质的“原子时代”尚未开启。本书细致描绘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状态,以及正反物质湮灭后,留下微弱物质盈余的“不对称性”问题。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并扩展至对超对称性(Supersymmetry)等前沿理论的探讨,思考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察觉的“暗领域”。 3. 核心元素的铸造: 宇宙冷却到足以允许质子和中子稳定存在后,便是核合成的时代。我们追溯了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的三分钟,氦、锂等轻元素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并非仅仅是化学反应的罗列,而是通过对特定同位素比例的观测,来反推早期宇宙的密度和膨胀速度,展示了早期宇宙物理学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今天的参照系。 第二部:光芒的汇聚——恒星的生与死 物质不再是均匀弥散的背景,引力开始发挥其雕塑家的作用。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宇宙中最壮丽的“炼金术士”——恒星。 1. 黑暗时代的终结: 在星光尚未点亮之前的漫长“黑暗时代”,引力作用下的物质云开始坍缩。我们分析了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条件,它们是纯粹由氢和氦构成的巨型火焰,其寿命短暂却至关重要。 2. 核聚变的熔炉: 详细阐述了恒星内部的能源机制,从质子-质子链反应到碳氮氧循环。特别关注了红巨星阶段,当核心燃料耗尽,恒星开始向外层抛洒新合成的元素,如碳、氧、氮——生命的基本构建模块。 3. 超新星的遗产与黑洞的诞生: 对大质量恒星生命终点的描绘,是全书的高潮之一。中子星的致密结构、脉冲星的规律信号,以及对广义相对论的终极考验——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的描绘,都以严谨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呈现。黑洞如何通过吸积盘向宇宙释放能量,并对周围时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尘埃的聚合——行星的构造与宜居性 从恒星的残骸和星际介质的冷却云中,新的结构开始形成。本书转向了对行星系统的形成动力学研究。 1. 原行星盘的演化: 探讨了围绕年轻恒星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如何通过凝结、碰撞和吸积,逐渐形成微行星、胚胎星,最终孕育出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着重分析了“雪线”(Frost Line)在划分不同类型行星中的决定性作用。 2. 元素的再分配: 行星的化学成分并非均匀的。本书通过对太阳系内不同类型行星(如地球、木星、水星)的元素构成对比,解释了早期太阳风、巨行星的引力摄动,以及小行星撞击如何将重元素(硅、铁、镁)输送到内层岩石星球的表面。 3. 构造活动的重要性: 并非所有行星都能提供稳定的环境。我们深入分析了板块构造、火山活动和地磁场对维持宜居环境的关键作用。例如,碳循环如何通过地质活动来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避免温室效应失控。 第四部:非凡的化学——生命的起源与可能的形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化学演化,探讨了在特定物理和化学条件下,无生命物质如何跨越门槛,转变为能够自我复制和演化的实体。 1. 从无机到有机: 追溯了米勒-尤里实验(Miller-Urey Experiment)的启示,以及在深海热液喷口、陨石和冰封彗星中发现的复杂有机分子。探讨了核糖核酸(RNA)世界假说,作为生命早期信息存储和催化机制的过渡阶段。 2. 复杂性的涌现: 关注自催化循环(Autocatalytic Cycles)的建立,即物质如何开始“组织自己”。分析了膜的形成——脂肪酸如何自发地将内部化学反应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这是细胞诞生的先决条件。 3. 宇宙中的多样性探索: 最后,本书超越了地球的案例,探讨了我们对系外行星大气光谱的分析,寻找生命活动的潜在生物标记(Biosignatures)。我们审视了在不同重力、不同恒星类型下,生命可能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化学路径——硅基生命、氨基溶剂生命的可能性,以及信息熵在所有演化系统中的普适性。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献给物理学、化学和天体生物学的宏伟赞歌,它试图在最宏大的尺度上回答“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的根本性追问,其主角是宇宙本身及其内在的演化法则。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说实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人类的早期历史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片充满迷雾的蛮荒之地,难以把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成见。它用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去解析那些看似随机的历史事件,却又带着艺术家的浪漫情怀去重构逝去的文明。书中关于“轴心时代”的探讨尤其精辟,它没有将不同地域的哲学思想割裂开来,而是探讨了一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精神觉醒”的共同趋势,这种宏观视野令人震撼。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体操,需要不断地调整视角,从微观的个体行为推导到宏观的历史规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这些发生过的事情。

评分

第一段 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瞬间被拉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远古时代,耳边充斥着原始的呼喊与工具碰撞的铿锵声。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乏味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人类文明的碎片精心打磨、串联,形成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群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早期社会结构演变的描绘,那种从松散的狩猎采集群体,逐步过渡到定居农耕社会,最终孕育出早期城邦和国家的微妙心理与物质基础的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偶然与必然,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生存状态?书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对火的掌握如何引发了人类的第一次“认知革命”,那种对技术进步赋予人类的超凡能力的描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漫长而艰辛的进化之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深沉的哲学思辨,引导我们追问“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评分

第二段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那股子不拘一格的文风,简直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传统的史学著作那样一本正经,倒像是某位饱读诗书的老者,在你面前沏上一壶上好的茶,信手拈来,娓娓道来那些被教科书忽略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比如,关于某个古代文明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那真是细致入微,从他们的衣着材质到餐桌上的食物种类,甚至连他们对梦境的解释方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宣布一个帝国的兴衰,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冲突和思想碰撞。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对某个已经研究得透彻的时期,也能读出全新的韵味。整个阅读体验是轻松愉悦的,但收获的深度却丝毫未减,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复杂史料的同时,还能保持如此高的文学水准。

评分

第四段 我得承认,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不像那些流行的快餐式读物,提供立即可见的结论。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领你走过漫长而曲折的求知之路。书中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每一处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考古学发现或文献考据之上,让你在享受故事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尚未有定论的历史争议时的态度——坦诚、审慎,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陈,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人类的局限性与创造力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共时性”体验。作者仿佛拥有了一种穿梭时空的能力,能够将相隔万里的古老文化并置于同一张图景下进行对比和参照。我惊叹于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挑战——比如气候变化、资源稀缺、内部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惊人相似的应对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后果。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望向窗外,思考着脚下的土地在千百年前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明兴衰。这种将个体生命置于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感和参与感并存的复杂情绪,是很多历史书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像是对未来的一种深刻预警与启示,读来令人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好书!

评分

评分

京东有活动时候买书,真的是太赚了,有京东真好。书本身也是不错的书

评分

物美价廉,童叟无欺,非常不错。很好

评分

看了一下,觉得非常好,很喜欢。

评分

好,我一直买京东自营店的东西!

评分

不错包装好物流快。

评分

孩子选的书

评分

非常经典,值得阅读,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