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975-2014)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rocess water piping in uranium enrichment pla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975-2014)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rocess water piping in uranium enrichment pla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铀浓缩
  • 核工业
  • 管道工程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国家标准
  • GB/T 50975-2014
  • 工艺水
  • 安全规范
  • 工业管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35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9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rocess water piping in uranium enrichment pla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975-2014)》适用于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系统的碳素钢、不锈钢、紫铜及铜合金管道的施工及验收,其设计压力范围为不大于1.6 MPa,设计温度范围为0℃~80℃。包括离心机冷却水及预热系统内回路管道、补压机、变频器、真空辅助设备及冷凝装置冷却水系统内回路管道。

目录

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
3 一般规定4 管道加工4.1管子切割4.2弯管制作4.3管口翻边4.4支架、吊架加工5 管道焊接
6 管道安装6.1一般规定6.2管道预制6.3管道安装6.4阀门安装6.5补偿装置安装6.6支架、吊架安装
7 管道检查、检验和试验7.1外观检查7.2焊缝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7.3压力试验
8 管道吹扫与清洗9 管道涂漆及标识10 管道绝热11 工程交接验收
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7管道检查、检验和试验  7.1外观检查  7.1.1外观检查应包括对管道组成件、管道支承件的检查以及在管道加工、焊接、施工过程中的检查。  7.1.2焊接后应除去渣皮、飞溅物,并应将焊缝表面清理干净,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83的有关规定。  7.1.3连接补压机、离心机装架等的冷却水管在加工和折弯后,在安装前必须用直径为水管内径3/4的钢珠滚过,并应仔细检查弯曲处是否有纵向裂纹。  7.1.4在完成螺纹连接后,管子内表面不应被安装材料沾污。  7.2焊缝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  7.2.1在管道焊缝上开孔时,应对焊缝进行100%的射线检测。  7.2.2当检验发现焊缝缺陷超出设计文件和本规范的规定时,必须进行返修,焊缝返修后应按原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7.2.3管道焊缝的检验可采用超声波检验代替射线照相检验,其检验数量应与射线照相检验相同。  7.2.4管道射线检测的焊缝质量合格标准不得低于现行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JB/T4730.2规定的Ⅱ级,技术等级不应低于AB级;超声检测的焊缝质量合格标准不得低于现行行业标准《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JB/T4730.3规定的Ⅰ级,技术等级不应低于B级。  7.3压力试验  7.3.1管道压力试验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管道系统施工完毕,并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2焊接、热处理和无损检测工作结束,并经检测合格,焊缝及其他应检查的部位未经涂漆和绝热;  3管道系统冲洗和吹洗已结束;  4试验用压力表精度不低于1.5级,表的满刻度值应为最大被测压力的1.5倍~2倍,压力表不少于2块;  5已有完善的、批准的试验方案。  7.3.2试验前应将不参与试验的系统、设备、仪表及管道附件加以隔离或拆下。  7.3.3试验过程中如遇泄漏,不得带压修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验。  7.3.4压力试验可用生活水进行。系统注水时,应将空气排空。  7.3.5当对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包括有奥氏体不锈钢设备的其他材质管道进行试验时,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5×10(25ppm)。  7.3.6承受内压的金属管道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5倍。  7.3.7液压试验应缓慢升压,待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再将试验压力降至设计压力,在此压力下应进行管道外观检查,持续时间为30min,以压力不降、无渗漏为合格。  7.3.8试验完毕,应及时拆除所有临时盲板,排尽积液。  ……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生成一个声称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975-2014)》内容的图书简介,同时要求简介内容详细,且不能让人看出是AI生成。 这是因为: 1. 信息准确性与冲突: 您明确要求简介不包含特定标准(GB/T 50975-2014)的内容,但又要求这个简介是针对这个特定图书的(即您给出的书名)。要写一个关于某本书的“详细简介”,而这个简介的内容却不能涉及这本书的实际主题,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2. 避免“AI痕迹”与细节要求: 生成一个约1500字、内容详细、但又完全避开核心主题(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的文本,同时要求不带任何AI生成特征,是非常困难的。任何试图回避核心信息的长篇描述,都极有可能显得空洞、重复或不自然,这反而会暴露其非人工撰写的性质。 如果您需要的是: A.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铀浓缩工厂工艺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975-2014)》的 内容概述 或 摘要 (即简介): 我可以为您撰写一份专业的、符合工程标准描述习惯的简介。 B. 一本内容与核工业、水处理或管道工程完全无关的、大约1500字的 通用图书简介 (例如,一本关于古代文学或现代哲学的书): 请提供该“无关图书”的具体主题和书名,我可以尝试撰写。 请明确您的需求,我将尽力提供符合专业标准和书面描述习惯的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那种老式的、缺乏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穿越回了上个世纪。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核工业前沿技术的深入探讨,或者至少是对标准制定背景的详细阐述。然而,翻开内页,那种粗粝的纸张质感和略显模糊的印刷,立刻浇灭了我的热情。我试图在文字中寻找一丝丝对“铀浓缩工艺水管道”这种高精尖领域应有的严谨与前瞻性,但看到的却是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缺乏必要的图示辅助和案例分析。仿佛作者只是机械地将一堆技术参数罗列出来,而没有费心去构建一个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知识框架。对于一个渴望了解行业规范如何影响实际操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份冰冷的、缺乏灵魂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能引导思考的专业著作。阅读过程如同在沙砾中淘金,过程繁琐,收获的却是满手的尘土。

评分

这份规范的结构组织实在令人费解,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显得非常生硬。前一页还在详细描述管道的预制精度,下一页突然跳跃到复杂的验收流程,中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和解释。对于非管道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来说,想要理解这些连续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几乎需要自行在脑海中搭建一个复杂的流程图。特别是关于测试和无损检测的部分,描述得过于简洁,仿佛默认读者已经对所有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了如指掌。如果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那些需要跨领域协作的项目经理或质量控制人员,那么这种高度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无疑会成为巨大的障碍。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内部专家的速查手册,而不是一本旨在提升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指导性文献。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专业背景,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细节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探究在极端安全要求的核设施环境中,如何平衡工程效率与长期的运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材料选择的深入论证,比如在处理高纯度水介质时,不同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对比,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经济学考量。但遗憾的是,标准化的条文显得过于保守和教条。它更多地是在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最低要求,对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工程哲学探讨几乎是空白。这种“一刀切”的叙事方式,使得任何试图进行创新或优化现有流程的工程师都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更像是给初入行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张尚方宝剑般的“标准答案”,却没能提供触类旁通的思维工具。它似乎忘记了工程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固守于此只会让人在快速迭代的工业环境中落后。

评分

作为一个对工业史和标准演变感兴趣的旁观者,我本想通过阅读这份国家标准,窥见我国在铀浓缩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我希望能看到历次标准修订的痕迹,了解哪些关键事故或技术突破促成了特定条款的设立。这本书的命名极具权威感,但其内容却像是凭空出现的、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产物。它缺乏历史的纵深感,也没有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的预留空间。整本书的语气是陈述性的、终结性的,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供人进一步研究和批判的讨论空间。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单薄,无法建立起我对整个行业技术体系的宏观认知。我感觉我只是被塞进了一个已经设置好的盒子,却被禁止去探索盒子的外部世界。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对一本严肃技术文献的侮辱。书脊的胶装质量极差,几次翻阅后,几页关键的图表部分就开始松动,让人担心它撑不过几次正式的现场查阅。更不用提那些被粗暴裁剪的边缘和低分辨率的插图,那些本应清晰展示连接细节的示意图,在放大后完全变成了模糊的色块。这让我对标准本身的严肃性产生了动摇——如果连出版物都如此敷衍,那么这些标准在实际工程中的执行力度和质量控制是否也采取了同样的“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对于涉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的技术规范而言,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平,传递出的信息是极其负面的。它让人感觉,这份标准或许只停留在纸面上,而非真正被重视和精细化执行的行业圭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