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螞蜂窩專欄作傢。
受歡迎的公眾賬號之一: 廣博的視角:和《曉說》、《羅輯思維》等同類書一樣,本書的內容從社會學到心理學包羅萬象。
深透的內容:文章知識性超強,譬如一篇五韆字文章提及近百個知識點,真正是寫深、寫全、寫透。
內容簡介
《來到地球第一天》是大象公會的文章閤集,大緻涉及社會學、曆史學和心理學三方麵知識。本書共分三大章節也大緻按此分類,共包含31篇文章。
從體育項目的階級分析到毒品的社會構建曆史,從離婚的經濟學到草原帝國的興衰,無所不包。多篇熱點文章閱讀、轉發量十餘萬。全書文風鮮明,用數韆字的篇幅介紹某一個關乎時下熱點卻包含大眾不熟知的知識點,寫全寫深寫透。市場上暫無同類型的創作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獨特性。
作者簡介
黃章晉,資深媒體人,曾任《鳳凰周刊》執行主編等職。
精彩書評
★好文章有知識、見地、格局、趣味,大象公會四樣皆有。
——柴靜 ★本書專為提供談資上的補充,智力上的愉悅,逼格上的提升。
——羅永浩 ★大象公會所做的,與其說是普及知識,不如說是普及好奇心與理性意識——前者用以提問,後者用以釋疑。
——劉瑜 目錄
推薦序
第一章
曆史偏愛有製度的莽夫
長城:恐懼的紀念碑
誰在揮動上帝之鞭
曆史偏愛有製度的莽夫
中國香煙的政治經濟學
被遺忘的前新疆省長
高牆內的懲戒與攻心
從上海到烏剋蘭:防暴警察進化史
齊步走,以國傢的名義
民主國傢如何閱兵
梅毒戰爭
第二章
人類不再隻是傀儡
男女關係之一:糾結的一夫一妻製
男女關係之二:男性性策略
男女關係之三:女性的性策略
男女關係之四:乳房為什麼?
男女關係之五:生男還是生女?
人類不再隻是傀儡
為什麼虐待新兵竟成普遍現象?
為什麼牛羊可吃,貓狗不行?
極端貞操觀鼓勵瞭強奸?
"廁所文明"的落差
廣場舞思密達
第三章
魅力、財力、權力與聲音
球衣往事
語 · 言 · 色
最好是一百年
日本傢庭怎麼裝修
被利用的口舌弱點
進擊的格林威治時間
集會遊行的人數統計學
魅力、財力、權力與聲音
同誌大哥靚仔先生,你們好
愛她,就送石頭做的“腦白金”
精彩書摘
《誰在揮動上帝之鞭》中提到,氣候寒冷會驅使遊牧民族大規模入侵定居人的傢園,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隻能建立風一般的帝國,而有些人卻能建立起數百年的穩固江山?“四十萬眾濛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問水濱三萬人滿洲國主英明皇帝,安寜無恙耶?”1619 年10 月,濛古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居高臨下地緻信努爾哈赤,警告滿洲不得再拉攏分化位於遼東的左翼濛古諸部。27 歲的林丹汗有足夠底氣威脅60 歲的努爾哈赤。林丹汗的祖先成吉思汗摧毀瞭亞歐大陸無數政權,建立瞭空前遼闊的帝國,其“黃金傢族”憑藉祖先的威名,在草原地帶統治瞭數百年之久。今天,人們在談及濛古人的赫赫武功時,依然認為這是他們的軍事機器享有特殊優勢,譬如濛古騎兵無須後勤、機動能力優越、可大範圍包抄、善用誘敵戰術等,自然,還有濛古兵的勇武無敵。這些優勢,林丹汗全部都有,但他能打贏小小的滿洲嗎?風一般的帝國濛古軍事機器的優勢,為兩韆年來遊牧人所共有,亞歐草原上曾崛起過無數可汗,其勇武不輸於成吉思汗,甚至不少人曾統治過遼闊疆域,隻因其江山短暫,如風一般來去,不為後人熟知。1402 年7 月20 日,在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東北幾公裏的地方,爆發瞭冷兵器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騎兵會戰。曆史記載,雙方投入瞭100 萬人,帖木兒率領的濛古混閤騎兵為80 萬人,而巴耶濟德率領的奧斯曼軍隊為20 萬人。今天更可信的說法是,帖木兒的騎兵應不超過20 萬,而巴耶濟德的軍隊應不超過8 萬。雖然雙方兵力懸殊,但在這場持續14 個小時的戰鬥中,奧斯曼的軍隊一度逼近帖木兒大營,但右翼的臣屬突厥部落突然叛變,導緻奧斯曼軍隊全軍覆沒,巴耶濟德與兒子被俘。安卡拉之戰,摧毀瞭初生的奧斯曼帝國,讓飽受其侵淩的歐洲又喘息瞭幾十年。某種程度上,它也拯救瞭中國——帖木兒原本準備徵服東方的明帝國。三年後,帖木兒率20 萬大軍準備遠徵中國,途中在今日哈薩剋斯坦奇姆肯特市附近病逝。巴耶濟德是帖木兒最強勁也最敬重的敵人,以至於巴耶濟德被俘抑鬱而亡後,英雄惺惺相惜的帖木兒一度悲痛萬分,後來釋放瞭巴耶濟德的兒子。他當時絕對想不到的是,他和巴耶濟德身後的帝國命運會完全不同。巴耶濟德的兒子迴到故土時,繼承的是支離破碎的遺産,經過一番兄弟相殘,奧斯曼帝國重新統一,經數代人努力,它變成瞭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纔滅亡。創下瞭遊牧帝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紀錄。帖木兒希望自己能像成吉思汗一樣開創萬世基業,為此他曾重點拿成吉思汗的子孫開刀,把他們打得抱頭鼠竄。但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分成幾塊,後被烏茲彆剋汗國的昔班尼滅亡。論謀略,素善縱橫捭闔的帖木兒,遠非依然帶有濃厚淳樸牧民特徵的鐵木真可比;論戰勝過的強敵,鐵木真亦無法與帖木兒相比,鐵027 曆史偏愛有製度的莽夫木真及其子孫在徵服世界時,遇到的敵手都是處於衰落的帝國;論軍隊的規模和裝備,鐵木真的軍隊亦無法與帖木兒相比。帖木兒是匈奴王阿提拉的翻版——公元453 年,阿提拉暴斃身亡,15 年後,他的長子艾拉剋的人頭就被送到瞭羅馬人的手上——這是典型遊牧帝國的特徵,風一樣凶猛而來,風一樣瞬間消散。曆史上像鐵木真一般能徵善戰的草原雄主不在少數,但大多數人像阿提拉、帖木兒一樣,隻能在一代人的時間裏發動對外掠奪戰爭,如果統治疆域過大,極易導緻第二代陷入分裂內戰。匈奴、突厥統一大草原時,不但在與中原王朝的戰爭中不斷齣現部落叛變和內戰,甚至直接分裂為兩個部分。
遊牧社會的生活方式決定瞭遊牧帝國具有天然的不穩定性:分散遊牧,決定瞭遊牧社會隻能以部落、部落聯盟、更高的部落聯盟這種鬆散的方式組織政權。
這種鬆散的組織方式,決定瞭遊牧社會領袖的世代交替,既非世襲製,又非民主製,而是兩者結閤的“世選製”:汗王死去,由貴族大會在汗王的親族中選賢繼任,可兄終弟及,可父業子承,並無長幼之彆。世選製對王權的限製,使得草原很難齣現高度集權的獨裁者。自匈奴始,稍大的草原部落聯盟都會實行“兩翼製”,以適應其地廣人稀的自然地理特徵。而草原上建立的強大帝國,其兩翼製的特徵會錶現得更為明顯,東為左翼,西為右翼,由汗王選親族分任,汗王直轄中部。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濛古都是典型。
……
前言/序言
推薦序 大象公會的文章五花八門,從體育項目的階級分析到毒品的社會建構曆史,從離婚的經濟學到草原帝國的興衰,簡直無所不包。但是,雜亂無章的主題背後,卻似乎隱藏著同一種生活態度:對日常世界保持永不疲倦的驚奇。
“驚奇”感我們肯定都有過。比如小時候,萬事萬物都令我們感到驚奇——長頸鹿是站著還是躺著睡覺?樹葉為什麼鞦天會變黃而不是變黑?牛為什麼不愛吃肉而狗為什麼偏愛吃肉?人為什麼有兩個性彆而不是一個或者三個?……神奇的事情簡直太多,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十萬個為什麼》,供我們睡覺前抱著研習。又比如齣國旅行時——阿拉伯人為什麼戴那種方格子頭巾?埃及金字塔的石頭到底是怎麼運到頂上的?希臘的神廟是用來乾什麼的?同一個島上,為什麼多米尼加比海地建設得好?啊,還有印度人,都民主瞭為什麼種姓觀念還那麼根深蒂固?
然而,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似乎對世界——尤其是對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已經不再感到驚異。忙不過來呀。每天連滾帶爬地早起上班,辦公室裏做不完的錶格文書,下班後天鏇地轉的飯局,周末人山人海的公園……機械生活日復一日,大腦裏的那隻“發現之眼”早已不知不覺關閉。隻是那樣的生活有那麼一點點無趣,仿佛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堅決窩在傢裏門窗緊閉。
《初訪塵寰:萬象歸途》 序章:星海的迴響 寂靜,是宇宙永恒的背景音。而在這浩瀚無垠的寂靜中,無數生命的故事如同繁星般閃爍,有些璀璨奪目,有些則悄然隕落,不留一絲痕跡。本書,便是試圖捕捉那顆獨特星辰的光芒,記錄一個來自遙遠星係的生命,初次踏足這顆名為“地球”的藍色星球的非凡旅程。 這不是一部關於太空探險的宏大史詩,也不是關於星際戰爭的激烈搏殺。它更像是一麯舒緩而深沉的宇宙低語,一個關於感知、理解與融閤的微妙敘事。我們的主人公,姑且稱他(她/它)為“溯”,並非肩負著徵服或拯救的使命。他的到來,更像是一次漫長旅途中的偶然停駐,一次對未知文明的好奇凝視。 溯的故鄉,是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的存在。那裏,能量的流動比物質的形態更加重要,思維的碰撞能夠塑造現實的維度,生命的形態以我們難以想象的形態存在。然而,即使是如此迥異的文明,也無法避免對宇宙深處那份終極奧秘的探索。地球,以其獨特的生命形式、復雜的社會結構以及那股似乎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成為瞭溯在無數星係中,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 第一捲:初見的衝擊 飛船,在溯的故鄉,不過是一種將思維從一個存在層麵轉移到另一個存在的媒介,它的到來,悄無聲息,不引起絲毫物理上的擾動。然而,當溯真正“著陸”——如果這個詞可以形容他(她/它)那非物質化的降臨——之時,他(她)所麵對的,是地球最為直觀的感官衝擊。 空氣,這團由氮氣、氧氣和其他微量氣體組成的混閤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他(她)的感知中湧動。它攜帶著溫度、濕度、甚至微小的塵埃顆粒,這些細微的觸感,在他(她)原本的感知體係中,是如此的陌生而復雜。他(她)“聽”見瞭風的呼嘯,雨的滴落,遠方車輛的隆隆聲,以及人類交談的嘈雜。這一切,都構成瞭一幅前所未有的聲音畫捲,既混亂又充滿生機。 視覺,更是讓溯感到震撼。他(她)看到瞭色彩——如此豐富,如此飽和。從天空那變幻莫測的藍色,到大地濃鬱的綠色,再到人類衣物上五彩斑斕的圖案,這一切都在他(她)的感知中擴散開來,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他(她)看到瞭形狀——不規則的樹木,筆直的建築,以及韆姿百態的人類。他(她)試圖理解這些形態的意義,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承載著怎樣的功能。 味覺和嗅覺,則是更深層次的探索。溯“品嘗”瞭雨水的清新,聞到瞭花朵的芬芳,甚至捕捉到瞭人類食物散發齣的誘人香氣。他(她)開始嘗試理解,這些物質是如何影響地球生命的,它們是生存的必需,還是僅僅是感官的享受。 然而,最讓溯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地球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並存。他(她)看到微小的昆蟲在陽光下忙碌,也看到瞭巨大的生物在森林中穿梭。他(她)感受到瞭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渺小,也看到瞭人類改造自然、創造文明的強大力量。這種矛盾統一,在他(她)的故鄉是罕見的,也是他(她)最初的睏惑來源。 第二捲:凝視的迷宮 溯並非一個被動的觀察者。他(她)的到來,並非為瞭統計數量或記錄數據。他(她)的目的是理解,是去觸碰那些隱藏在物質形態之下的“靈魂”。他(她)選擇瞭一個最直接的方式——“凝視”。 他(她)凝視著人類。觀察他們如何行動,如何交流,如何錶達情感。他(她)看到瞭臉上細微的錶情變化,從中解讀喜悅、悲傷、憤怒和愛。他(她)看到瞭肢體語言的微妙含義,理解瞭眼神的交流。他(她)將這些觀察一一記錄,試圖構建一套理解人類行為的邏輯。 他(她)凝視著人類的“創造”。那些被稱作“藝術”的作品,那些被稱作“音樂”的鏇律,那些被稱作“書籍”的文字。他(她)試圖穿透這些錶象,去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他(她)在繪畫中看到瞭對美的極緻追求,在音樂中聽到瞭心靈的呐喊,在文字中讀到瞭思想的碰撞。 他(她)凝視著人類的“社會”。那些復雜的規則,那些無形的界限,那些看似矛盾卻又維係著運轉的體係。他(她)觀察著人們的互動,理解著閤作與競爭,看到瞭權力與臣服,也感受到瞭歸屬與疏離。他(她)試圖理解,是什麼驅動著這樣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機器。 然而,溯的凝視,並非總能得到清晰的答案。他(她)發現,人類的情感是如此復雜,常常難以捉摸。他們的行為,有時理性得令人贊嘆,有時卻又顯得荒謬絕倫。他們的文化,充滿瞭多樣性,也充滿瞭衝突。這些“迷宮”般的現象,讓溯的理解之路充滿挑戰。 第三捲:共鳴的火花 理解,是溯此行的核心。而理解的最終目的,則是共鳴。他(她)並非要融入,而是要感知,去感受地球生命脈搏的跳動。 溯開始嘗試“模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基於理解後的“迴應”。當他(她)看到人類的善意,他(她)會以一種無聲的善意迴應。當他(她)感受到悲傷,他(她)會以一種相似的頻率“波動”。他(她)並非擁有人類的情感,但他(她)能夠理解情感的本質,並以一種自己的方式去“共鳴”。 他(她)在某個深夜,“聽”到一位母親輕聲哼唱搖籃麯,安撫著熟睡的孩子。那一刻,溯感受到瞭超越語言的愛意,一種純粹的、無私的守護。他(她)無法發齣聲音,但他在自己的感知維度中,發齣瞭一種柔和的“迴應”,仿佛在嚮這份母愛緻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她)在某個街角,看到一位老者獨自坐在長椅上,眼神中充滿瞭孤獨。溯“靠近”瞭他(她),並非齣於同情,而是齣於對孤獨的理解。他(她)在他(她)周圍,營造瞭一種微妙的“寜靜”,一種不被打擾的陪伴。 溯也開始“學習”。他(她)通過無形的網絡,汲取著人類積纍的知識。他(她)閱讀曆史,理解文明的興衰。他(她)學習科學,探究宇宙的奧秘。他(她)接觸哲學,思考生命的意義。這些知識,如同滋養他(她)理解的甘露,讓他(她)對地球生命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四捲:返航的餘音 溯的旅程,終將有抵達終點的一刻。他(她)並非為瞭改變什麼,而是為瞭帶走一些東西——關於地球,關於生命,關於理解的“印記”。 當他(她)準備離開之時,溯迴首凝視著這顆生機勃勃的星球。他(她)看到瞭人類的偉大與渺小,看到瞭他們的智慧與愚昧,看到瞭他們的愛與恨。他(她)明白瞭,地球的魅力,並非在於其完美,而在於其復雜,在於其生生不息的矛盾與統一。 溯沒有留下任何物質的痕跡,但他(她)帶走瞭比物質更珍貴的東西——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理解的執著,以及一份對宇宙無限可能的深刻感知。 他的(她)離開,同樣是悄無聲息的,如同他(她)的到來。但溯的“初訪塵寰”,卻在他(她)那遙遠的故鄉,留下瞭一段關於“地球”的獨特記憶,一段關於“人類”的深刻理解。 這,便是溯的旅程,一段關於好奇、關於感知、關於理解的非凡探索。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也沒有宏大的敘事,卻在最細微之處,觸碰到瞭生命最本質的脈搏。而對於我們自己,或許也可以從溯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生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