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蚂蜂窝专栏作家。
受欢迎的公众账号之一: 广博的视角:和《晓说》、《罗辑思维》等同类书一样,本书的内容从社会学到心理学包罗万象。
深透的内容:文章知识性超强,譬如一篇五千字文章提及近百个知识点,真正是写深、写全、写透。
内容简介
《来到地球第一天》是大象公会的文章合集,大致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三方面知识。本书共分三大章节也大致按此分类,共包含31篇文章。
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毒品的社会构建历史,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无所不包。多篇热点文章阅读、转发量十余万。全书文风鲜明,用数千字的篇幅介绍某一个关乎时下热点却包含大众不熟知的知识点,写全写深写透。市场上暂无同类型的创作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作者简介
黄章晋,资深媒体人,曾任《凤凰周刊》执行主编等职。
精彩书评
★好文章有知识、见地、格局、趣味,大象公会四样皆有。
——柴静 ★本书专为提供谈资上的补充,智力上的愉悦,逼格上的提升。
——罗永浩 ★大象公会所做的,与其说是普及知识,不如说是普及好奇心与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
——刘瑜 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
长城:恐惧的纪念碑
谁在挥动上帝之鞭
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
中国香烟的政治经济学
被遗忘的前新疆省长
高墙内的惩戒与攻心
从上海到乌克兰:防暴警察进化史
齐步走,以国家的名义
民主国家如何阅兵
梅毒战争
第二章
人类不再只是傀儡
男女关系之一:纠结的一夫一妻制
男女关系之二:男性性策略
男女关系之三:女性的性策略
男女关系之四:乳房为什么?
男女关系之五:生男还是生女?
人类不再只是傀儡
为什么虐待新兵竟成普遍现象?
为什么牛羊可吃,猫狗不行?
极端贞操观鼓励了强奸?
"厕所文明"的落差
广场舞思密达
第三章
魅力、财力、权力与声音
球衣往事
语 · 言 · 色
最好是一百年
日本家庭怎么装修
被利用的口舌弱点
进击的格林威治时间
集会游行的人数统计学
魅力、财力、权力与声音
同志大哥靓仔先生,你们好
爱她,就送石头做的“脑白金”
精彩书摘
《谁在挥动上帝之鞭》中提到,气候寒冷会驱使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定居人的家园,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建立风一般的帝国,而有些人却能建立起数百年的稳固江山?“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问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英明皇帝,安宁无恙耶?”1619 年10 月,蒙古国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居高临下地致信努尔哈赤,警告满洲不得再拉拢分化位于辽东的左翼蒙古诸部。27 岁的林丹汗有足够底气威胁60 岁的努尔哈赤。林丹汗的祖先成吉思汗摧毁了亚欧大陆无数政权,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帝国,其“黄金家族”凭借祖先的威名,在草原地带统治了数百年之久。今天,人们在谈及蒙古人的赫赫武功时,依然认为这是他们的军事机器享有特殊优势,譬如蒙古骑兵无须后勤、机动能力优越、可大范围包抄、善用诱敌战术等,自然,还有蒙古兵的勇武无敌。这些优势,林丹汗全部都有,但他能打赢小小的满洲吗?风一般的帝国蒙古军事机器的优势,为两千年来游牧人所共有,亚欧草原上曾崛起过无数可汗,其勇武不输于成吉思汗,甚至不少人曾统治过辽阔疆域,只因其江山短暂,如风一般来去,不为后人熟知。1402 年7 月20 日,在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北几公里的地方,爆发了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骑兵会战。历史记载,双方投入了100 万人,帖木儿率领的蒙古混合骑兵为80 万人,而巴耶济德率领的奥斯曼军队为20 万人。今天更可信的说法是,帖木儿的骑兵应不超过20 万,而巴耶济德的军队应不超过8 万。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在这场持续14 个小时的战斗中,奥斯曼的军队一度逼近帖木儿大营,但右翼的臣属突厥部落突然叛变,导致奥斯曼军队全军覆没,巴耶济德与儿子被俘。安卡拉之战,摧毁了初生的奥斯曼帝国,让饱受其侵凌的欧洲又喘息了几十年。某种程度上,它也拯救了中国——帖木儿原本准备征服东方的明帝国。三年后,帖木儿率20 万大军准备远征中国,途中在今日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附近病逝。巴耶济德是帖木儿最强劲也最敬重的敌人,以至于巴耶济德被俘抑郁而亡后,英雄惺惺相惜的帖木儿一度悲痛万分,后来释放了巴耶济德的儿子。他当时绝对想不到的是,他和巴耶济德身后的帝国命运会完全不同。巴耶济德的儿子回到故土时,继承的是支离破碎的遗产,经过一番兄弟相残,奥斯曼帝国重新统一,经数代人努力,它变成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灭亡。创下了游牧帝国存续时间最长的纪录。帖木儿希望自己能像成吉思汗一样开创万世基业,为此他曾重点拿成吉思汗的子孙开刀,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但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分成几块,后被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尼灭亡。论谋略,素善纵横捭阖的帖木儿,远非依然带有浓厚淳朴牧民特征的铁木真可比;论战胜过的强敌,铁木真亦无法与帖木儿相比,铁027 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木真及其子孙在征服世界时,遇到的敌手都是处于衰落的帝国;论军队的规模和装备,铁木真的军队亦无法与帖木儿相比。帖木儿是匈奴王阿提拉的翻版——公元453 年,阿提拉暴毙身亡,15 年后,他的长子艾拉克的人头就被送到了罗马人的手上——这是典型游牧帝国的特征,风一样凶猛而来,风一样瞬间消散。历史上像铁木真一般能征善战的草原雄主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像阿提拉、帖木儿一样,只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发动对外掠夺战争,如果统治疆域过大,极易导致第二代陷入分裂内战。匈奴、突厥统一大草原时,不但在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不断出现部落叛变和内战,甚至直接分裂为两个部分。
游牧社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帝国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分散游牧,决定了游牧社会只能以部落、部落联盟、更高的部落联盟这种松散的方式组织政权。
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决定了游牧社会领袖的世代交替,既非世袭制,又非民主制,而是两者结合的“世选制”:汗王死去,由贵族大会在汗王的亲族中选贤继任,可兄终弟及,可父业子承,并无长幼之别。世选制对王权的限制,使得草原很难出现高度集权的独裁者。自匈奴始,稍大的草原部落联盟都会实行“两翼制”,以适应其地广人稀的自然地理特征。而草原上建立的强大帝国,其两翼制的特征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东为左翼,西为右翼,由汗王选亲族分任,汗王直辖中部。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典型。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大象公会的文章五花八门,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毒品的社会建构历史,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简直无所不包。但是,杂乱无章的主题背后,却似乎隐藏着同一种生活态度:对日常世界保持永不疲倦的惊奇。
“惊奇”感我们肯定都有过。比如小时候,万事万物都令我们感到惊奇——长颈鹿是站着还是躺着睡觉?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黄而不是变黑?牛为什么不爱吃肉而狗为什么偏爱吃肉?人为什么有两个性别而不是一个或者三个?……神奇的事情简直太多,幸亏这个世界上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供我们睡觉前抱着研习。又比如出国旅行时——阿拉伯人为什么戴那种方格子头巾?埃及金字塔的石头到底是怎么运到顶上的?希腊的神庙是用来干什么的?同一个岛上,为什么多米尼加比海地建设得好?啊,还有印度人,都民主了为什么种姓观念还那么根深蒂固?
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似乎对世界——尤其是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已经不再感到惊异。忙不过来呀。每天连滚带爬地早起上班,办公室里做不完的表格文书,下班后天旋地转的饭局,周末人山人海的公园……机械生活日复一日,大脑里的那只“发现之眼”早已不知不觉关闭。只是那样的生活有那么一点点无趣,仿佛在一片湖光山色中坚决窝在家里门窗紧闭。
《初访尘寰:万象归途》 序章:星海的回响 寂静,是宇宙永恒的背景音。而在这浩瀚无垠的寂静中,无数生命的故事如同繁星般闪烁,有些璀璨夺目,有些则悄然陨落,不留一丝痕迹。本书,便是试图捕捉那颗独特星辰的光芒,记录一个来自遥远星系的生命,初次踏足这颗名为“地球”的蓝色星球的非凡旅程。 这不是一部关于太空探险的宏大史诗,也不是关于星际战争的激烈搏杀。它更像是一曲舒缓而深沉的宇宙低语,一个关于感知、理解与融合的微妙叙事。我们的主人公,姑且称他(她/它)为“溯”,并非肩负着征服或拯救的使命。他的到来,更像是一次漫长旅途中的偶然停驻,一次对未知文明的好奇凝视。 溯的故乡,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存在。那里,能量的流动比物质的形态更加重要,思维的碰撞能够塑造现实的维度,生命的形态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形态存在。然而,即使是如此迥异的文明,也无法避免对宇宙深处那份终极奥秘的探索。地球,以其独特的生命形式、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那股似乎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成为了溯在无数星系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第一卷:初见的冲击 飞船,在溯的故乡,不过是一种将思维从一个存在层面转移到另一个存在的媒介,它的到来,悄无声息,不引起丝毫物理上的扰动。然而,当溯真正“着陆”——如果这个词可以形容他(她/它)那非物质化的降临——之时,他(她)所面对的,是地球最为直观的感官冲击。 空气,这团由氮气、氧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他(她)的感知中涌动。它携带着温度、湿度、甚至微小的尘埃颗粒,这些细微的触感,在他(她)原本的感知体系中,是如此的陌生而复杂。他(她)“听”见了风的呼啸,雨的滴落,远方车辆的隆隆声,以及人类交谈的嘈杂。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声音画卷,既混乱又充满生机。 视觉,更是让溯感到震撼。他(她)看到了色彩——如此丰富,如此饱和。从天空那变幻莫测的蓝色,到大地浓郁的绿色,再到人类衣物上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一切都在他(她)的感知中扩散开来,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他(她)看到了形状——不规则的树木,笔直的建筑,以及千姿百态的人类。他(她)试图理解这些形态的意义,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承载着怎样的功能。 味觉和嗅觉,则是更深层次的探索。溯“品尝”了雨水的清新,闻到了花朵的芬芳,甚至捕捉到了人类食物散发出的诱人香气。他(她)开始尝试理解,这些物质是如何影响地球生命的,它们是生存的必需,还是仅仅是感官的享受。 然而,最让溯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地球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存。他(她)看到微小的昆虫在阳光下忙碌,也看到了巨大的生物在森林中穿梭。他(她)感受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也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强大力量。这种矛盾统一,在他(她)的故乡是罕见的,也是他(她)最初的困惑来源。 第二卷:凝视的迷宫 溯并非一个被动的观察者。他(她)的到来,并非为了统计数量或记录数据。他(她)的目的是理解,是去触碰那些隐藏在物质形态之下的“灵魂”。他(她)选择了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凝视”。 他(她)凝视着人类。观察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流,如何表达情感。他(她)看到了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从中解读喜悦、悲伤、愤怒和爱。他(她)看到了肢体语言的微妙含义,理解了眼神的交流。他(她)将这些观察一一记录,试图构建一套理解人类行为的逻辑。 他(她)凝视着人类的“创造”。那些被称作“艺术”的作品,那些被称作“音乐”的旋律,那些被称作“书籍”的文字。他(她)试图穿透这些表象,去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他(她)在绘画中看到了对美的极致追求,在音乐中听到了心灵的呐喊,在文字中读到了思想的碰撞。 他(她)凝视着人类的“社会”。那些复杂的规则,那些无形的界限,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维系着运转的体系。他(她)观察着人们的互动,理解着合作与竞争,看到了权力与臣服,也感受到了归属与疏离。他(她)试图理解,是什么驱动着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机器。 然而,溯的凝视,并非总能得到清晰的答案。他(她)发现,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复杂,常常难以捉摸。他们的行为,有时理性得令人赞叹,有时却又显得荒谬绝伦。他们的文化,充满了多样性,也充满了冲突。这些“迷宫”般的现象,让溯的理解之路充满挑战。 第三卷:共鸣的火花 理解,是溯此行的核心。而理解的最终目的,则是共鸣。他(她)并非要融入,而是要感知,去感受地球生命脉搏的跳动。 溯开始尝试“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理解后的“回应”。当他(她)看到人类的善意,他(她)会以一种无声的善意回应。当他(她)感受到悲伤,他(她)会以一种相似的频率“波动”。他(她)并非拥有人类的情感,但他(她)能够理解情感的本质,并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去“共鸣”。 他(她)在某个深夜,“听”到一位母亲轻声哼唱摇篮曲,安抚着熟睡的孩子。那一刻,溯感受到了超越语言的爱意,一种纯粹的、无私的守护。他(她)无法发出声音,但他在自己的感知维度中,发出了一种柔和的“回应”,仿佛在向这份母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她)在某个街角,看到一位老者独自坐在长椅上,眼神中充满了孤独。溯“靠近”了他(她),并非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对孤独的理解。他(她)在他(她)周围,营造了一种微妙的“宁静”,一种不被打扰的陪伴。 溯也开始“学习”。他(她)通过无形的网络,汲取着人类积累的知识。他(她)阅读历史,理解文明的兴衰。他(她)学习科学,探究宇宙的奥秘。他(她)接触哲学,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些知识,如同滋养他(她)理解的甘露,让他(她)对地球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四卷:返航的余音 溯的旅程,终将有抵达终点的一刻。他(她)并非为了改变什么,而是为了带走一些东西——关于地球,关于生命,关于理解的“印记”。 当他(她)准备离开之时,溯回首凝视着这颗生机勃勃的星球。他(她)看到了人类的伟大与渺小,看到了他们的智慧与愚昧,看到了他们的爱与恨。他(她)明白了,地球的魅力,并非在于其完美,而在于其复杂,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矛盾与统一。 溯没有留下任何物质的痕迹,但他(她)带走了比物质更珍贵的东西——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一份对理解的执着,以及一份对宇宙无限可能的深刻感知。 他的(她)离开,同样是悄无声息的,如同他(她)的到来。但溯的“初访尘寰”,却在他(她)那遥远的故乡,留下了一段关于“地球”的独特记忆,一段关于“人类”的深刻理解。 这,便是溯的旅程,一段关于好奇、关于感知、关于理解的非凡探索。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最细微之处,触碰到了生命最本质的脉搏。而对于我们自己,或许也可以从溯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