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光中 著,梁笑梅 编
图书标签:
  • 余光中
  • 自传
  • 文学回忆录
  • 诗人
  • 台湾文学
  • 文化名人
  • 人生经历
  • 成长
  • 回忆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3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3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64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在大陆最具盛名的台湾诗人的人生自述。
  2.著名诗人余光中用散文写就的“乡愁”。

内容简介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精彩书评

  ★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当我们翻阅那琳琅满目的佳作,沉浸于他那融汇中外,通变古今,颇具雄长之气;瑰丽多姿,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之中时,不能不惊叹他的文学成就之超卓。
  ——董桥

目录

第一辑 生命的足迹——自述性散文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
两张地图,一本相簿
思蜀
黄河一掬
金陵子弟江湖客
我的写作经验
六千个日子
四窟小记
自豪与自幸
——我的国文启蒙
从古典诗到现代诗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焚鹤人
我的四个假想敌
日不落家
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望乡的牧神
地图
轮转天下
书斋·书灾
假如我有九条命
第二辑??朝拜缪斯的长征——师友交游
记弗罗斯特
石城之行
第十七个诞辰
送思果
爱弹低调的高手
——远悼吴鲁芹先生
沙田七友记
前言
宋淇(笔名林以亮)
高克毅(笔名乔志高)
蔡濯堂(笔名思果)
陈之藩
胡金铨
刘国松
黄维樑
五月美国行
秋之颂
——敬悼梁实秋先生
满亭星月
文章与前额并高
第三辑??创作的旅程?——自序及后记
我原是晚生的浪漫诗人
——《舟子的悲歌?第二辑·序诗》
舟子的飞鸿惊醒了灵魂的梦
——《舟子的悲歌·后记》
谁为我掀开了缪斯的面纱?
——《蓝色的羽毛·后记》
写诗,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钟乳石·后记》
将画的颜料散落在诗的“面包篮”
——《万圣节·序》
让乡愁的河流过这美丽的土地
——《万圣节·后记》
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五陵少年·自序》
沿“新月”余绪顺流而下
——《天国的夜市·后记》
让记忆的风在水仙间流浪
——《敲打乐·后记》
诗,灵魂最真切的日记
——《敲打乐·新版自序》
远行和独行是灵魂的亲兄弟
——《在冷战的年代·后记》
现代中国意识的惊蛰
——《在冷战的年代·新版序》
诗的三度空间:历史—地域—现实
——《白玉苦瓜·自序》
诗乐合,歌乃生
——《白玉苦瓜·后记》
清泉撕碎了黄沙的锦缎
——《白玉苦瓜·三版自序》
孩子,你快十岁了呀
——《白玉苦瓜·十版自序》
天狼仍嗥光年外
——《天狼星》诗集后记
蓦然回首竟孑然一身
——《与永恒拔河·后记》
剖出年轮三十三
——《余光中诗选·代自序》
儒道合流的婉转还乡
——《隔水观音·后记》
十载归来赋紫荆
——《紫荆赋·自序》
换位·就位·复位
——《梦与地理·后记》
诗,我的辟邪茱萸!
——《五行无阻·后记》
二十五载对海结海缘
——《高楼对海·后记》
诗艺老更醇?
——《藕神·自序》
撒盐于烛之伊始
——《左手的缪斯·后记》
破镜片片逾十载
——《左手的缪斯·新版序》
仙人掌上雨初晴
——《掌上雨·新版序》
把交响乐的音符钉在异域的天空
——《逍遥游·后记》
孩子,看看你成长的样子!
——《逍遥游·九歌新版序》
二十四桥明月夜
——《望乡的牧神·后记》
左行的列车踩着右侧的轨道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
旅人的舞步旋转于智者的湖泊
——《隔水呼渡·自序》
东方的山水遇见西方的葵儿
——《从徐霞客到梵谷·自序》
浮动的水彩
——《高速的联想·自序》
六十颗眸子穿过四十载星空
——《桥跨黄金城·自序》
四度:文学的地理拼图
——《与海为邻·自序》
一个船长的航海日志
——《蓝墨水的下游·后记》
诗里诗外话诗艺
——《余光中谈诗歌·自序》
炼石补天蔚晚霞
——序《余光中集》
为人作序
——写在《井然有序》之前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我的四个假想敌
  二女幼珊在港参加侨生联考,以第一志愿分发台大外文系。听到这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从此不必担心四个女儿通通嫁给广东男孩了。我对广东男孩当然并无偏见,在港六年,我班上也有好些可爱的广东少年,颇讨老师的欢心,但是要我把四个女儿全都让那些“靓仔”、“叻仔”掳掠了去,却舍不得。不过,女儿要嫁谁,说得洒脱些,是她们的自由意志,说得玄妙些呢,是因缘,做父亲的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何况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等到做父亲的惊醒过来,早已腹背受敌,难挽大势了。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一任时光催迫,日月轮转,再揉眼时,怎么四个女儿都已依次长大,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一关,再也回不去了。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
  “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
  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当然不会应他。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我像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根绊你一跤!
  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
  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这种事,总是里应外合才成功的。当初我自己结婚,不也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好多年来,我已经习于和五个女人为伍,浴室里弥漫着香皂和香水气味,沙发上散置皮包和发卷,餐桌上没有人和我争酒,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戏称吾庐为“女生宿舍”,也已经很久了。做了“女生宿舍”的舍监,自然不欢迎陌生的男客,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一类。但是自己辖下的女儿,尤其是前面的三位,已有“不稳”的现象,却令我想起叶芝的一句诗:
  一切已崩溃,失去重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去。无形的敌人最可怕,何况我在亮处,他在暗里,又有我家的“内奸”接应,真是防不胜防。只怪当初没有把四个女儿及时冷藏,使时间不能拐骗,社会也无由污染。现在她们都已大了,回不了头;我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鬼鬼祟祟的地下工作者,也都已羽毛丰满,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他们了。先下手为强,这件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至少美国诗人纳许(OgdenNash,一九○二—一九七一)劝我如此。他在一首妙诗《由女婴之父唱的歌》(SongtoBeSungbytheFatherofInfantFemaleChildren)之中,说他生了女儿吉儿之后,惴惴不安,感到不知什么地方正有个男婴也在长大,现在虽然还浑浑噩噩,口吐白沫,却注定将来会抢走他的吉儿。于是做父亲的每次在公园里看见婴儿车中的男婴,都不由神色一变,暗暗想道:“会不会是这家伙?”想着想着,他“杀机徒萌”(Mydreams,Ifear,areinfanticiddle),便要解开那男婴身上的别针,朝他的爽身粉里撒胡椒粉,把盐撒进他的奶瓶,把沙撒进他的菠菜汁,再扔头优游的鳄鱼到他的婴儿车里陪他游戏,逼他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而去,去娶别人的女儿。足见诗人以未来的女婿为假想敌,早已有了前例。
  不过一切都太迟了。当初没有当机立断,采取非常措施,像纳许诗中所说的那样,真是一大失策。如今的局面,套一句史书上常见的话,已经是“寇入深矣!”女儿的墙上和书桌的玻璃垫下,以前的海报和剪报之类,还是披头,拜丝,大卫·凯西弟的形象,现在纷纷都换上男友了。至少,滩头阵地已经被入侵的军队占领了去,这一仗是必败的了。记得我们小时,这一类的照片仍被列为机密要件,不是藏在枕头套里,贴着梦境,便是夹在书堆深处,偶尔翻出来神往一番,哪有这么二十四小时眼前供奉的?
  这一批形迹可疑的假想敌,究竟是哪年哪月开始入侵厦门街余宅的,已经不可考了。只记得六年前迁港之后,攻城的军事便换了一批口操粤语的少年来接手。至于交战的细节,就得问名义上是守城的那几个女将,我这位“昏君”是再也搞不清的了。只知道敌方的炮火,起先是瞄准我家的信箱,那些歪歪斜斜的笔迹,久了也能猜个七分;继而是集中我家的电话,“落脚点”就在我书房的背后。我的文苑就是他们的沙场,一夜之间,总有几十次脑震荡。那些粤音平上去入,有九声之多,也令我难以研判敌情。现在我带幼珊回了厦门街,那头的广东部队轮到我太太去抵挡,我在这头,只要留意台湾健儿,任务就轻松多了。
  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其实我宁可多情的少年勤写情书,那样至少可以练习作文,不致在视听教育的时代荒废了中文。可怕的还是电话中弹,那一串串警告的铃声,把战场从门外的信箱扩至书房的腹地,默片变成了身历声,假想敌在实弹射击了。更可怕的,却是假想敌真的闯进了城来,成了有血有肉的真敌人,不再是假想了好玩的了,就像军事演习到中途,忽然真的打起来了一样。真敌人是看得出来的。在某一女儿的接应之下,他占领了沙发的一角,从此两人呢喃细语,嗫嚅密谈,即使脉脉相对的时候,那气氛也浓得化不开,窒得全家人都透不过气来。这时几个姐妹早已回避得远远的了,任谁都看得出情况有异。万一敌人留下来吃饭,那空气就更为紧张,好像摆好姿势,面对照相机一般。平时鸭塘一般的餐桌,四姐妹这时像在演哑剧,连筷子和调羹都似乎得到了消息,忽然小心翼翼起来。明知这僭越的小子未必就是真命女婿(谁晓得宝贝女儿现在是十八变中的第几变呢?),心里却不由自主升起一股淡淡的敌意。也明知女儿正如将熟之瓜,终有一天会蒂落而去,却希望不是随眼前这自负的小子。
  当然,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但是那一天真要来到时,我一定又会懊悔不已。我能够想象,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宋淇有一天对我说:“真羡慕你的女儿全在身边!”真的吗?至少目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羡之处。也许真要等到最小的季珊也跟着假想敌度蜜月去了,才会和我存并坐在空空的长沙发上,翻阅她们小时的相簿,追忆从前,六人一车长途壮游的盛况,或是晚餐桌上,热气蒸腾,大家共享的灿烂灯光。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这么一想,又希望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生手笨脚的小伙子,还是
  多吃几口闭门羹,慢一点出现吧。
  袁枚写诗,把生女儿说成“情疑中副车”;这书袋掉得很有意思,却也流露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照袁枚的说法,我是连中了四次副车,命中率够高的了。余宅的四个小女孩现在变成了四个小女人,在假想敌环伺之下,若问我择婿有何条件,一时倒恐怕答不上来。沉吟半晌,我也许会说:
  “这件事情,上有月下老人的婚姻谱,谁也不能窜改,包括韦固,下有两个海誓山盟的情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凭什么要逆天拂人,梗在中间?何况终身大事,神秘莫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就算交给廿一世纪的电脑,恐怕也算不出什么或然率来。倒不如故示慷慨,伪作轻松,博一个开明父亲的美名,到时候带颗私章,去做主婚人就是了。”
  问的人笑了起来,指着我说:“什么叫作‘伪作轻松’?可见你心里并不轻松。”我当然不很轻松,否则就不是她们的父亲了。例如人种的问题,就很令人烦恼。万一女儿发痴,爱上一个耸肩摊手口香糖嚼个不停的小怪人,该怎么办呢?在理性上,我愿意“有婿无类”,做一个大大方方的世界公民。但是在感情上,还没有大方到让一个臂毛如猿的小伙子把我的女儿抱过门槛。现在当然不再是“严夷夏之防”的时代,
  但是一任单纯的家庭扩充成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也大可不必。问的人又笑了,问我可曾听说混血儿的聪明超乎常人。我说:“听过,但是我不希罕抱一个天才的‘混血孙’。我不要一个天才儿童叫我,我要他叫我外公。”问的人不肯罢休:“那么省籍呢?”“省籍无所谓。”我说,“我就是苏闽联姻的结果,还不坏吧?当初我母亲从福建写信回武进,说当地有人向她求婚。娘家大惊小怪,说‘那么远!怎么就嫁给南蛮!’后来娘家发现,除了言语不通之外,这位闽南姑爷并无可疑之处。这几年,广东男孩锲而不舍,对我家的压力很大,有一天闽粤结成了秦晋,我也不会感到意外。如果有个台湾少年特别巴结我,其志又不在跟我谈文论诗,我也不会怎么为难他的。至于其他各省,从黑龙江直到云南,口操各种方言的少年,只要我女儿不嫌他,我自然也欢迎。”
  “那么学识呢?”
  “学什么都可以。也不一定要是学者,学者往往不是好女婿,更不是好丈夫。只有一点:中文必须精通。中文不通,将祸延吾孙!”
  客又笑了。“相貌重不重要?”他再问。
  “你真是迂阔之至!”这次轮到我发笑了。“这种事,我女儿自己会注意,怎会要我来操心?”
  笨客还想问下去,忽然门铃响起。我起身去开大门,发现长发乱处,又一个假想敌来掠余宅。
  一九八○年九月于厦门街
  ……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书名: 人间词话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 (此处应为实际出版社信息,为模拟故留空) 出版时间: (此处应为实际出版时间,为模拟故留空)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全书以评析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宋词为主,体系性地阐述了其对文学美学,特别是词学理论的独到见解。这部著作并非简单的词选或词评汇编,而是王国维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基——融汇了经学、史学、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美学建构。 全书以“词话”的形式呈现,共分若干则,每一则都是王国维对特定词人、特定词作,乃至整个文学现象的精辟概括与深刻剖析。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词话侧重于格律、音韵或典故考证的局限,将美学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宏大和哲学的层面。 一、 融汇中西的境界说与格调说 《人间词话》最广为人知、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和“格调说”。 境界说: 王国维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意境”的追求,并结合西方美学的概念,提出了“一切文章,皆是主观与客观相接触之造极”(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他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必然具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可感而不可言”的,是情与景、理与象的高度统一。 为了阐释何为“境界”,王国维引用了禅宗和宋明理学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治功”与“造境”之辨。他将词人的成就分为几个层次,最终的极点在于“造境”。例如,他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划分作品的境界,前者是主观情感充沛外溢,后者则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格调说: 词的“格调”是作品的风格和基调。王国维严格区分了不同词人的艺术高度。他推崇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认为其风格雄浑阔大,立意高远,属于“大格局”;同时,他也肯定了柳永、秦观的婉约,但更看重其在格调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他通过对李煜、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巨擘的比较分析,确立了词体美学的品格标准,认为格调是衡量词作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标准。 二、 诗词的演进与词体的独立性 王国维对中国文学史的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人间词话》虽然聚焦于词,但其视野贯穿了诗、骚、汉魏六朝诗,直至唐五代和宋代。 他明确指出了词体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与特性。他认为词起源于民间歌唱,具有“艳科”的底色,但在唐五代之际,在温庭筠、韦庄等人手中开始精致化;至宋代,词体才真正成熟,并能承载宏大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在论及宋词的革新时,他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词体从狭隘的抒情走向广阔人生体验的关键一步。他认为,词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形式上的限制,而在于其精神上能否摆脱靡弱之气,达到士大夫的胸襟与气象。 三、 词人与词作的精要评点 全书洋溢着对历代词人的精准洞察。王国维的点评往往寥寥数语,却直击要害,成为后世研究者津津乐道的经典句式。 例如,他对李后主(李煜)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开,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口径,而为士大夫之喉舌。”此言精准地概括了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将“艳情小令”提升至“黍离之悲”的政治与人生抒怀的高度。 对于苏辛,他看到了他们将“旷大之气”引入词中,使得词的格局不再局限于“风花雪月”。而对于姜夔、周邦彦等格律派大师,他则赞赏其在音律上的精妙安排,认为这是词体“精微”之美的体现。 四、 治学方法论的典范 《人间词话》不仅是美学专著,更是王国维深厚学养的体现。其论述方式清晰、逻辑严谨,大量引用前人著作(如《唐宋大词选》、《花间集》等)作为佐证,并辅以《易经》、《中庸》等经学思想进行阐发。 这种方法论体现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初步形态:一方面扎根于传统文献的精细考据,另一方面运用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考,来提炼文学作品的本质规律。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总结: 《人间词话》是以深厚的国学功底为基础,结合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词学进行的一次体系化、哲学化的总结。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套观察和评判文学艺术高度的“尺度”,其对“境界”与“格调”的探讨,至今仍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基石之一。阅读此书,不仅能领略宋词的绝妙之处,更能领略一位国学大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重建文学评价体系的恢宏气魄。

用户评价

评分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活力的感觉。我想,这必然是一本能够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著作。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图景,那些青涩的梦想,那些对世界的好奇,以及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我也好奇,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是否经历过创作的瓶颈,是否遇到过难以逾越的挑战,而他是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对文学的热忱,一次次克服困难,最终成就辉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人生教科书,我希望能从余光中先生的经历中,学习到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深刻的感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视文字的力量。

评分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这本书,在我拿到手之前,就已在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大致的轮廓。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位如诗歌般浪漫,如散文般温润的余光中先生,用他那独有的文字,向我们徐徐展开他的人生画卷。我设想,书中定然会充斥着他对文学的痴迷,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学巨匠的心路历程。那些关于创作的灵感闪现,关于文字的反复打磨,关于面对批评与赞誉时的心态,我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寻得答案。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他能分享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感悟,那些历史的变迁如何在他心中留下印记,又如何在他笔下化为不朽的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智者对话的契机,一次深入心灵的朝圣。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感受文学的力量,更希望能在余光中先生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评分

拿到《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书名所吸引。“绣口一开”,这本身就带着一种艺术的美感,仿佛开启一段精巧绝伦的叙述。我猜测,这或许是他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种总结,也可能是一种对语言力量的隐喻。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他创作的源泉,那些让他灵感迸发的瞬间,那些影响了他文学风格的事件或人物。或许,他会讲述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那些对乡愁的思念如何化作笔下的文字,那些海峡两岸的变迁如何在他心中激荡。我期待看到他对“中国性”的理解,他对汉语魅力的探索,以及他对现代诗歌的贡献。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自传,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诗人内心深处的风景,理解他为何能够以如此独特而深刻的方式,触动无数读者的心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余光中先生文学思想的钥匙,也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对自身创作的启发。

评分

对于《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也期待着一场关于语言与思想的深度对话。我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生平流水账,而会是余光中先生用他那闻名遐迩的“绣口”,为我们编织的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一段段充满哲思的内心独白。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创作秘辛,是怎样的情感驱动,怎样的生活体验,才孕育出了那些触动人心的句子。我也期待,他能分享他对文学史的看法,他对其他文学流派的理解,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思考。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我希望能够在其中,与一位思想的巨人进行灵魂的碰撞,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见,以及对文学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张力,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设想,这本书将会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伟大灵魂的近距离接触。我期待余光中先生能够用他那如珠似玑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风景,遇到的种种人物。或许,他会分享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师长,或许,他会回忆那些与挚友促膝长谈的夜晚,又或许,他会描绘那些让他感悟颇深的自然风光。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人生百科全书,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如何去珍惜生命中的点滴,以及如何去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指引我前行,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文学。

评分

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然而,今天的韩朝人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李舜臣之功。而我们某些中国人呢?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评分

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自己应该拍一部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实录,也可以和韩国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历史是:朝鲜在大明的帮助下,终于没有灭国,并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战争企图,最后,丰臣秀吉死了,露梁海战中,中朝两国将士齐心戮力共同阻击了想要逃跑的日寇。这场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时代英雄,是他们挽救的朝鲜,这其中包括中国的李如松、陈璘、麻贵、邓子龙,还有朝鲜的李舜臣。

评分

历史就摆在那里 任谁都无法篡改 但会以何种形式展现 那就因人而异了

评分

书还行。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述”,只是相关文字编辑在一起。(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评分

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买来看看,速度很快。

评分

可以领略汉语的美丽,提高审美能力。

评分

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自己应该拍一部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实录,也可以和韩国人一起拍,但前提是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如果不能,就自己拍,而真正的历史是:朝鲜在大明的帮助下,终于没有灭国,并严重地挫伤了日本人在朝的一次次战争企图,最后,丰臣秀吉死了,露梁海战中,中朝两国将士齐心戮力共同阻击了想要逃跑的日寇。这场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时代英雄,是他们挽救的朝鲜,这其中包括中国的李如松、陈璘、麻贵、邓子龙,还有朝鲜的李舜臣。

评分

余光中的自述,值得购买

评分

余光中的自述,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