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临济大师又名义玄,禅宗主流临济宗的开创者,
禅风独特,应机接物,机锋峻烈。
一生留下许多公案故事,为同时及后世学佛者津津乐道。
欲知其人其事,请读本书。
内容简介
禅宗临济宗的开创者义玄大师,又被称为临济大师,是佛教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生活的唐代正是禅宗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宗门林立,大师辈出。义玄年青时皈依佛门,他师承广泛,而直接启发他大悟的是黄檗希运禅师。他曾三度参问黄檗禅师:“什么是佛法?”结果三度遭师父痛打,一时不能领悟。后来经大愚禅师点拨,终于开悟。之后义玄广泛吸取教乘的精华之学,有破有立,能杀能活,终远超同时代的诸家之上。他所创立的禅学门庭施设,如“四料简”“三玄三要”“四喝”“四宾主”“四照用”等禅法,都是禅宗教学上的独创。其特点在于因人而异,根据学人的根器利钝、功夫深浅而应机接物,运用自如,针对语境临机施设,风格则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他主张求道之人,取诸自身,树立自信,不受外物所绊,消除崇拜,才能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他用激烈的方式,反对任何思想束缚,求得自主,求获真解,以达解脱。
《临济大师传》讲述了禅宗主流临济宗的开创者义玄大师的生平故事。临济大师一生中留下了众多公案故事,为同时代和后世学佛者所津津乐道。他所创立的如“四料简”“三玄三要”“四喝”“四宾主”“四照用”等禅法,都是禅宗教学上的独创。作者在记述大师生平的时候,用小说的笔法把众多公案串联起来,让读者得以了解大师引导弟子觉悟佛学的方法,以能进一步理解其博大精神的佛学思想。
作者简介
吴言生,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商书院等高校与机构国学班禅宗智慧课程特聘教授。中国宗教协会理事。主编有《中国禅学》,创办有“佛学研究网”,开办有“慈辉佛教文化论坛”等。主要著作有《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学诗歌境界》等。
目录
总序 佛光与慧灯
卷首语
一 悟空归佛法
二 印心黄檗山
三 临机不让师
四 游方走天涯
五 临河济往来
六 建黄檗宗旨
七 杀活两相宜
八 叨叨老婆心
九 南来大名府
十 千古一禅师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临济大师传》:
一 悟空归佛法
1 檀香缕缕,袅袅飘拂,把整个人都氤氲成了一掬飞尘。
静谧僧寮,蒲团一榻。青年学僧的明眸里辉映着寒星;寒星里,一幕幕往事,如飘浮的游光,似掠过的幻影——曹州南华(今山东曹县),邢姓人家。一座四合院,一株老槐树。枝桠虬曲,高耸人云。
乳白色的晨雾中,有只乌鸦穿梭游弋。这只乌鸦的身形也比一般的乌鸦略小,它长着小小的白色的嘴儿,嘴里衔着食物,飞回巢里孝养母亲。当它飞回巢窠里的时候,那声音特别地欢悦亮脆。
大约公元七八七年,就在这户邢姓人家,一个小小的生命,由于因缘的聚合,来到此阎浮世界。这个小小的生命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临济义玄。父母琴瑟和鸣,对义玄视如心肝宝贝,倍加呵护。当他童蒙初开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悉心地制订了栽培他的计划。
按照当时一般家庭的教育方式,父母为他提供了儒家先贤圣哲们的著作。义玄才华超群,聪明颖慧,对《论语》《孟子》之类的经书,过目成诵,读得滚瓜烂熟。每当早上义玄读完书的时候,母亲总会端上热气腾腾的早点,让他趁热吃下;晚上,父亲总要检查义玄的功课,给他讲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而母亲,则在灯下一针一线密密地缝补着因小义玄淘气而蹭破的衣裳。等义玄的功课复习得差不多了,母亲就把他抱过来放在怀里轻轻地摇着,义玄也就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甜甜睡去。这种呵护在义玄年纪渐大的时候也一如既往。他永远不会忘记,每当天凉好个秋,父母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房里,为他盖好被子;吃饭的时候,父母总是往他的碗里多夹一些菜。
温暖的家,爱意融融的家,浓浓的亲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使年轻的义玄对双亲由衷产生了深厚的恩情。这种爱是那样的深挚,以至于他读书时,对经传里有关孝道的部分尤能体会——“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基础……”“当一个人的父母身故后,要考查他的所作所为。如果这个人对父母亲的情感,长期地不加改变,就是天地间的大孝了……”孔子的话说得多好啊!义玄知道,这种至高无上的孝,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恭敬心,否则就流于单纯的形式,而为大圣人孔子所不齿。在《论语·为政》里,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只不过是能够养活爹娘。但人们在家庭里同样饲养着狗马,如果不存着恭敬严肃的心来孝顺父母,那么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不同?”骨肉之恩深似海,粉身碎骨未可报。
虬枝上的慈乌来回穿梭反哺,义玄脖子都望酸了,脸颊上垂下两串晶莹的泪花。他攥紧拳头,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至孝报答父母的深恩……一只蚊子猛地叮了义玄一口,义玄凝然不动。看着胳膊上渐渐隆起的青疙瘩,年轻学僧没有一丝一毫疼痛的感觉,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过去,回到那枝桠盘虬的老槐树上,那欢快地反哺的慈乌……当他年岁渐增的时候,他的生命里闪现了亮丽的一幕——春光明媚的草坪上,踢毽子的少女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笑声如铃,青春似火……她的脚尖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那毽子在空中来回穿梭,千变万化,形成富有韵律的曲线,总是缠绵在她的脚尖。突然,一只白兔蹿了过来,跳得正欢愉的少女“啊”了一声,连忙闪避,以免伤害到这可爱的小生灵。脚踝一闪,那毽子便飞得老远,一个弧线,落到了青年的头上。
少女跑过来取毽子,一看毽子打着了青年的头,娇美地一笑,一溜烟似的跑了……岁月逝川水,时光草上露。刹那间,浮生欢乐,灰飞烟灭!电闪雷鸣,雨骤风狂。春花陨落,百鸟失声。
……
前言/序言
佛光与慧灯
星云
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年,高僧辈出,法雨沾霖;禅智净范,流布南北,蔚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清流。多少栖心禅理之士,机锋峻烈,杀活自在;多少受持妙法之僧,廓清心体,刮垢磨光。历代经籍及《海东高僧传》中有具体记载者,约一千七百余人,俱能垂高明于典范,显圣谛于法界。
可惜古籍艰涩难读难懂,已与现代人之心灵脱节,由于古文的障碍,历代高僧之人格光芒渐渐黮黯,佛法意境也慢慢隐晦。现代人普遍缺乏判读古经籍之学养,即使悉心谛听,也难以拂除文言之乌云,识见高僧行谊,永拔生死根本,戒除贪恚愚痴苦恼的忧患,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以历代高僧之风采再现今世为宗旨,力求现代化、白话化、小说化、真实化,将历代高僧道范与净行活泼呈显,以亲切通俗的面貌,温渥现代人的心灵,期望为现代人树立新的智慧长明灯。
繁体版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已陆续出版了八十六种。现商务印书馆从中选择,第一批先推出《惠能大师传》、《达摩大师传》、《临济大师传》、《鉴真大师传》四种。希望这些传记,能将蛛网尘封之高僧行谊再现当代,让前贤的智慧灯炬,普照三千世界迷茫众生;让圣僧的佛法光芒,照亮九州大地的黑暗角落。
巍峨山巅的禅思:一部关于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史诗 本书并非追溯临济宗开山祖师的教诲与事功,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座精神的高峰——盛唐时期,那位为了探求佛法真谛,毅然决然踏上漫漫西行之路的伟大行者:玄奘法师。 这是一部力求还原历史风貌,深度剖析文化交流的鸿篇巨制。它以详实的史料为骨架,以细腻的笔触为血肉,勾勒出一位孤独而坚韧的僧侣,如何在那个信息闭塞、路途凶险的时代,完成了一场超越地理界限与信仰藩篱的史诗级求法之旅。 第一卷:长安的抉择与启程的暗流 故事伊始,我们将置身于初唐的繁华长安。彼时,佛教在中国已根深蒂固,但译经的混乱与教义的歧义,如同迷雾笼罩着求道者。本书首先聚焦玄奘初期的心路历程。他并未急于追随前人,而是以近乎偏执的勤奋,钻研残缺的汉译佛典,深感“真经未至,义理有亏”。 我们细致描绘了玄奘面对朝廷禁令的挣扎与决绝。在国家严禁私自出境的铁律下,他如何借助一腔热忱与几位高僧的暗中襄助,伪装成行脚僧,在夜色中悄然离开玉门关。书中详细考证了西出阳关的古道遗址,重现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那些催人泪下的送别场景。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出走,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真理最原始的渴望的爆发。 第二卷:五域之险与异域的接纳 西行之路,是本书最为波澜壮阔的部分。我们摒弃了传统传记中对奇遇的简单罗列,转而着重于玄奘在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中的生存哲学。 从高昌国的热烈挽留,到哈密盆地的风沙侵袭,再到穿越火焰山时的酷热难耐,本书引入了最新的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成果,力求还原真实的古代中亚环境。书中对高昌王麴文泰的描绘,细致入微,展现了汉文化与西域佛教信仰交汇时产生的独特政治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了玄奘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的艰难历程。他如何在雪崩边缘挣扎求生?如何在语言不通的地域,仅凭佛法僧的身份获得当地部落的庇护?这些章节,是关于人类意志力与信仰坚韧性的极致展现。我们深入探究了玄奘在沿途对不同教派(如小乘佛教、婆罗门教)的观察与记录,这些第一手的资料,远比后世的理论推演更为珍贵。 第三卷:那烂陀的学问与戒贤的传承 抵达印度中原——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玄奘求法的高潮。书中精细重建了彼时那烂陀寺的学术氛围与寺院结构。 玄奘拜入戒贤法师门下,潜心学习《瑜伽师地论》《对法论》等五部大论。本书详尽比对了玄奘所学的梵文原典与后世的汉译版本,指出他如何以惊人的记忆力和语言天赋,迅速掌握了复杂的吠檀多哲学与佛教逻辑学。我们不再将“精通梵文”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展现了这一过程背后所需付出的数年如一日的艰苦卓绝。 书中刻画了玄奘在寺中与其他各国高僧的辩论场景。他如何以“东土大唐第一僧”的身份,在盛大的法会上捍卫和阐释佛法,赢得了“解脱天”的尊号。这一部分,是关于知识体系的移植与重塑,展示了印度佛教智慧如何通过一个翻译家的努力,被系统地引入东方。 第四卷:归来的荣耀与译场风云 十六年西行,玄奘带回的不仅是六百余部梵文贝叶经,更是一整套系统的佛教知识体系。归国后,唐太宗的盛情挽留与他翻译宏愿之间的平衡,构成了本书后期的主要冲突点。 我们详细梳理了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主持译场的全过程。这不是简单的“笔译”,而是一场涉及数千僧侣、校对、润文、抄写的庞大工程。书中特别关注了翻译工作中的哲学难题:如何用汉语的有限词汇,准确表达梵语中细微的哲学差别?我们引用了大量《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印度地理、风俗、王权的记述,展示了玄奘作为“信息采集者”的非凡能力。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玄奘视为一位跨越文化和知识领域的“工程师”,而非仅仅是虔诚的信徒。 他的成就,是勇气、智力、记忆力与严谨的学术态度的完美结合。全书的基调是肃穆而充满敬意的,旨在让读者理解,他带回的不仅仅是宗教文本,更是构建中古时期东方文明知识版图的关键砖石。 结语:法音远播,精神永恒 最终,本书在玄奘圆寂的平静中收束,却强调了他的精神遗产如何通过其弟子义净、玄照等人的努力,继续影响着东亚乃至整个佛教世界。这部传记,是一曲献给求知者、探险家以及文化桥梁建造者的颂歌。它带领读者重温那位伟大觉者,在千年之前,如何用脚步丈量真理,用智慧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