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开放人文·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阐述了何为衰老,何种人会衰老以及何种人能够“长生不老”,解释了个中原因,将身体老化之全景呈现于人们眼前。在《开放人文·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中,罗杰·戈斯登教授探索了生殖生物学王国,考察了生殖力与寿命之间奇特的交易,揭示出性激素对年轻和健康的重要性。作者还解释了活细胞的衰败不是完全由物理规律支配,而是受到塑造生命的原始力量的影响。此种力量引入了变化的可能性,阻止了衰老的大潮。
  化妆品可以帮助人们遮盖衰老,老年医学或老年学却远非如此肤浅,它力求阐明衰老的影响,甚至可能彻底根除老化效应。尽管近年来人类已获得非同凡响的科学发现,时间的影响依然与我们同在。我们可能难以完全战胜衰老过程,但是我们正在想方设法欺骗时间——活得更长,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或者拨慢我们的生物钟。符合科学规律的人类前景不再是不可避免的衰亡,而是巨大的发展和对未来的希望。     
作者简介
     罗杰·戈斯登,于英国剑桥大学开始其研究生涯,师承试管婴儿研究的先驱爱德华兹。自1976年至1994年,他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任职,后来成为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大学的生殖生物学首席教授。如今他是利兹大学的访问教授及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医学院产科学和老年医学系的研究主任,已出版《卵巢与睾丸组织移植》、《绝经期生物学》、《设计婴儿》等专著,发表了150多篇关于人和动物生殖及衰老的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序言
致谢
导言
上篇 时间的种子
第一章 疯狂的交配
第二章 狗的生命
第三章 威廉老爹
第四章 编程性衰老
第五章 大交易
下篇 时间的果实
第六章 布朗一塞加尔的长生不老药
第七章 腺体移植者
第八章 激素时代
第九章 绝经期的意义
第十章 类固醇的塑造作用
第十一章 一个非常不育的物种
第十二章 勇敢新时代?
进一步的读物      
精彩书摘
     电视卡通片《猫和老鼠》很好地描述了这种现象。那位异常活跃的小居民住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并总是寻找在这种形势下取得优势的机会。它的猫对手汤姆,试图有一个安静的生活,并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大打出手。假如这是一个成人卡通故事,我们肯定可以看出这种由他们的性习惯所反映出的不同生活策略。
  老鼠没有时间陷入正式的求爱过程。在袋鼩、鲑和许多小的无脊椎动物中,也是如此。它们很快达到成熟,只要一有机会,就全力以赴去繁殖,因为它们存活长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们生出许多后代,对这些后代基本上不闻不问。这是动物界机会主义者对生活在有压力条件下的完美适应。这种生活史被社会生物学之父、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称之为“r策略”。
  猫、灵长类和其他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活在更加可预言的环境中。它们花得起长得更大、更聪明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它们的生存机会要好得多。要达到这一点,它们必须遵循动用资源分配来繁殖的严格条例,但它们只需要繁殖一些新婴儿来继续遗传路线,并对它们提供照料。如果我们的灵长类远祖生活在更加充满危险的环境下,我们不会进化到现在特别晚来的青春期、大的脑以及长寿。我们这种生活史的类型被称为“K策略”,而这也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的长寿动物。
  物种并不总是可以清晰地归入一个阵营或另一个阵营,r与K的极端之间存在着连续状态。人类以他们自己为原型K型而骄傲,但是我们有些令人吃惊的伙伴。除了灵长类家族的其余部分和猫及狗,还有蝙蝠,一些有袋动物以及居住在非洲草原下面长相古怪的裸鼹鼠,都属于K俱乐部。
  将物种按这种方法分类有一些令人吃惊的含义。看起来人类与蝙蝠要比与小鼠和大鼠有更多的共同点,尽管后者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个事实应该使我们在从老鼠向人外推时小心一些,但这不太可能使啮齿类动物变为多余的。啮齿类动物通过热量限制造成的显著寿命延长,可能是另一个r策略的特征,或许它们可能需要在享乐和饥饿的循环周期中缩短寿命。由于这个原因,低热量饮食可能不是使K型人类寿命提高的因素。我们应该继续享受美食佳肴,而不用害怕我们会使自己拒绝更好的东西,除非我们学到了别的不同方式!
  在动物中,繁殖和体细胞保持之间的竞争要求似乎排除了马尔萨斯妖进化的可能性,马尔萨斯妖繁殖得非常快,竞争得非常有效,以至于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周围还有一些狡猾的角色,既是惊人的繁殖者,又能得到免费午餐。一些寄生虫仅仅必须蠕动到一个宿主体内并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侦察出来,以便成为免费房客。一旦扎了根,它们只有最小的基本要求,就能既超级生育又长寿。
  这种动物中的交易是不是也在长寿植物中存在,还不太清楚。一些古树产生出大量的树枝和果实,尽管它们的种子可能不像别的种子那样贮藏得好。植物没有进行营养繁殖的固定上限,因此不能在体细胆和生殖细胞之间有所区别,这就巧妙地避开了任何有关是否存在交易的问题。
  衰老就像其他任何生物学特征一样是进化的,这个思想并不新颖,但只是最近才被接受。它一度被忽略了,仅仅是因为很少能观察到动物在自然条件下衰老。但它们不一定要老到衰老发生,就可以发现一些动物在野生状态衰老的证据。这不是因为博物学家们从边远丛林中带回了衰老的故事,实实在在的例子就在我们的家门口。
  ……    
				
 
				
				
					《文明的镜像:技术、权力与人类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技术发展、权力结构演变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复杂纠葛。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的时代,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的崛起,从信息技术的垄断到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深刻的伦理困境与社会张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审视这些前沿科技如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根本上挑战着我们对“人”的定义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第一部分:技术奇点与存在的边界  技术革新的浪潮从未如此迅猛。本书首先关注的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这两大驱动力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新的社会形态。  我们探讨了“算法霸权”的兴起。大型科技公司通过对数据的无形控制,构建了一个高效但日益不透明的决策系统。这种权力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力量,而是根植于对信息流的绝对掌控。我们分析了这种新型权力结构对民主制度的潜在侵蚀:当舆论被算法精准推送,当个体的偏好和行为模式被精确预测并加以引导时,“自由意志”的边界在哪里?本书通过对“数字极权主义”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数据挖掘如何从服务于便利生活的工具,演变为精准控制社会行为的精密仪器。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生物技术的伦理前沿。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成熟,使人类首次获得了直接干预自身进化轨迹的能力。我们不再仅仅是自然选择的被动承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设计者。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设计人类”的深刻讨论:谁有权决定下一代的基因蓝图? “完美”的标准将如何被定义? 以及,当技术带来的优越性固化为新的社会阶层时,我们如何避免“基因上的不平等”加剧现有的贫富差距? 本书对“生命伦理”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科学讨论,直指人类的自我认知与未来责任。  第二部分:权力的重塑与全球秩序的裂变  技术进步并非均匀分布,它深刻地影响着国家间的力量平衡与内部的权力分配。  本书对“地缘技术政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新冷战的阴影下,关键技术的控制权(如半导体、量子计算)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我们考察了供应链的政治化趋势,以及技术封锁如何重塑了全球经济的版图。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贸易战,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生产力和军事优势的结构性竞争。技术主权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拥有核心技术,便意味着在未来的世界秩序中拥有发言权。  在国内层面,技术对劳动力的冲击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动荡。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正在淘汰大量中等技能岗位,导致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加剧。本书深入分析了“无用阶级”出现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承压。面对生产力与就业机会的脱钩,社会契约如何重建?我们审视了“全民基本收入”等激进方案背后的经济学基础与社会学含义,探讨了在财富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社会凝聚力。  第三部分:人性的抵抗与重建  面对技术浪潮的巨大冲击,人类的文化、哲学和身份认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书探讨了“意义的危机”。在物质极大丰裕(至少对部分人而言)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感却在减弱。当生活被外部系统优化时,传统意义上的奋斗、挣扎和自我实现被边缘化。我们转向对“数字游民”、“后稀缺社会”以及新型社群的观察,试图理解人们如何在巨型技术结构中寻找微小的自主权和真实的连接。  同时,我们必须直面技术带来的“异化”问题。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模糊真实与模拟的界限。当人们更愿意在高度定制化的数字空间中生活时,公共领域和共享的现实基础是否会瓦解?本书强调,抵抗技术异化的关键在于重拾对身体经验、对复杂、非优化的人际关系的珍视。真正的创新,可能不在于创造更快的芯片,而在于发现新的方式来维系深层的人类联系。  结语:面向一个非预设的未来  《文明的镜像》并非预言,而是对现有趋势的冷静评估。它力图揭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发展轨迹和应用方式,却无时无刻不折射出我们社会深层的价值观和权力偏好。未来的形态并非由技术注定,而是由我们此刻的选择所塑造。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超越对技术奇迹的盲目崇拜,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共同构建的这个日益复杂的“人造世界”,并思考我们真正希望保留和传承的人类本质是什么。只有理解了权力的运作和技术的边界,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未来的设计师,而非被动的实验品。    (本书适合对社会学、政治学、技术伦理学、未来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