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原理

电工学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榕,童美松 编
图书标签:
  • 电工学
  • 电路原理
  • 电力系统
  • 电气工程
  • 基础电子学
  • 电磁场
  • 交流电路
  • 直流电路
  • 电工基础
  • 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40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69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和培养面向未来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提升“电工学”课程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本书精选常规内容,兼顾国内外教学内容优势,以电工学基础知识、分析方法为主体,辅以典型例题和实际应用实例和配套实验,以更清晰、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了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并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

作者简介

顾榕,2006年3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师从我国神经计算和信号处理领域专家曹立明教授,进行了多年的智能信号分析与算法、脑认知理论与方法研究。

目录

第0章 电气工程学导论 (1)
0.1 什么是电气工程学 (2)
0.2 电气工程的发展简史 (2)
0.3 电气工程的应用领域 (4)
0.4 本书内容 (4)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6)
1.1 电路、电流与电压 (7)
1.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7)
1.1.2 电流与电压 (9)
1.1.3 关联参考方向 (13)
1.2 功率与能量 (13)
1.2.1 功率 (13)
1.2.2 能量 (14)
1.2.3 电气铭牌 (14)
1.3 基尔霍夫定律 (15)
1.3.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15)
1.3.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7)
1.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支路电流法 (18)
1.4 电路元件:电阻 (20)
1.4.1 电阻 (20)
1.4.2 欧姆定律 (20)
1.4.3 电阻功率 (21)
1.4.4 开路和短路 (21)
1.4.5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1)
1.4.6 复杂电阻电路的化简 (24)

1.5 电路元件:电源 (26)
1.5.1 电压源 (26)
1.5.2 电流源 (28)
1.5.3 含独立源电路的简化 (29)
1.5.4 受控源 (30)
1.6 知识拓展与应用:新的源元件――忆阻器 (31)
1.6.1 忆阻器的理论模型 (31)
1.6.2 忆阻器的物理实现 (32)
1.6.3 忆阻器的电气特性 (32)
1.6.4 忆阻器的应用前景 (32)
1.7 实验仿真:Simulink仿真软件 (34)
1.7.1 MATLAB/Simulink软件的功能简介 (34)
1.7.2 Simulink软件的使用 (35)
1.7.3 Simulink模块库 (36)
本章小结 (36)
习题 (37)
第2章 电阻电路分析方法 (44)
2.1 节点电压法 (45)
2.1.1 节点电压 (45)
2.1.2 节点电压分析法思想 (45)
2.1.3 应用节点电压法分析时的几种特殊情况 (46)
2.2 网孔电流法 (47)
2.2.1 网孔电流 (47)
2.2.2 网孔电流分析法思想 (48)
2.2.3 应用网孔电流法分析时的几种特殊情况 (49)
2.2.4 多种电路分析方法的比较 (49)
2.3 叠加原理 (50)
2.3.1 叠加原理思想 (50)
2.3.2 应用叠加原理分析时的注意要点 (51)
2.4 等效电路方法 (53)
2.4.1 电源等效 (53)
2.4.2 戴维南定理 (56)
2.4.3 诺顿定理 (60)
2.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60)
2.5 知识拓展与应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62)
2.6 实验仿真:基于Simulink的电阻电路仿真实例 (64)
本章小结 (67)
习题 (67)

第3章 电容与电感 (74)
3.1 电容器 (75)
3.1.1 常见电容器 (75)
3.1.2 电容 (76)
3.1.3 电容器符号 (77)
3.1.4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77)
3.1.5 电容的伏安关系 (77)
3.1.6 电容的属性 (78)
3.2 电容的能量存储 (78)
3.2.1 电容的储能 (78)
3.2.2 电容的属性 (79)
3.3 电容的串并联 (79)
3.3.1 电容的串联 (79)
3.3.2 电容的并联 (80)
3.4 电感器 (81)
3.4.1 电感 (81)
3.4.2 常见电感器外形和电路符号 (82)
3.4.3 电感器的主要参数 (82)
3.4.4 电感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83)
3.5 电感的能量存储 (84)
3.5.1 电感的储能 (84)
3.5.2 电感的属性 (84)
3.6 电感的串并联 (85)
3.6.1 电感的串联 (85)
3.6.2 电感的并联 (85)
3.7 知识拓展与应用:互感 (86)
3.7.1 互感现象 (86)
3.7.2 互感系数 (86)
3.7.3 互感电压 (87)
3.8 实验仿真:电容电感的Simulink仿真 (88)
本章小结 (89)
习题 (90)
第4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94)
4.1 暂态分析 (95)
4.1.1 暂态与稳态概念 (95)
4.1.2 暂态存在的原因 (95)
4.1.3 暂态分析的意义 (95)
4.2 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 (96)
4.2.1 换路定则 (96)
4.2.2 初始值的确定 (96)
4.3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98)
4.3.1 经典法(时域分析法) (98)
4.3.2 三要素法 (99)
4.4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103)
4.4.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03)
4.4.2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与三要素法的关系 (104)
4.5 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105)
4.5.1 二阶电路 (105)
4.5.2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05)
4.5.3 RLC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06)
4.5.4 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 (107)
4.6 知识拓展与应用: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及其应用 (107)
4.6.1 微分电路 (107)
4.6.2 积分电路 (108)
4.7 实验仿真:基于Simulink的暂态电路仿真实例 (109)
本章小结 (111)
习题 (112)
第5章 正弦交流电路分析 (118)
5.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19)
5.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120)
5.1.2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121)
5.1.3 正弦交流电的相位差 (122)
5.2 正弦电流、电压的相量表示 (123)
5.2.1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123)
5.2.2 相量的复数运算 (124)
5.3 单一电阻、电容、电感元件正弦交流电路 (126)
5.3.1 纯电阻电路 (126)
5.3.2 纯电感电路 (127)
5.3.3 纯电容电路 (130)
5.4 正弦交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33)
5.4.1 复阻抗与复导纳 (133)
5.4.2 R、L、C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 (134)
5.4.3 R、L、C并联的正弦交流电路 (138)
5.4.4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141)
5.5 功率因数的提高 (144)
5.5.1 二端口网络的功率 (144)
5.5.2 功率因数提高 (146)
5.6 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147)
5.6.1 节点电压法 (148)
5.6.2 网孔电流法 (148)
5.6.3 叠加原理 (149)
5.6.4 戴维南定理 (150)
5.6.5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51)
5.7 知识拓展与应用――GPS定位原理 (152)
5.8 实验仿真:正弦交流电路的Simulink仿真 (153)
本章小结 (155)
习题 (157)
第6章 多频率正弦信号的响应 (163)
6.1 傅立叶分析与频率响应 (164)
6.1.1 傅里叶分析 (164)
6.1.2 频率响应 (165)
6.2 传递函数与波特图 (165)
6.2.1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166)
6.2.2 波特图 (167)
6.3 滤波器 (170)
6.3.1 一阶RC低通滤波器 (171)
6.3.2 一阶RC高通滤波器 (172)
6.3.3 RC带通滤波器 (172)
6.4 谐振 (173)
6.4.1 串联谐振 (173)
6.4.2 并联谐振 (177)
6.5 知识拓展与应用:共振与谐振 (179)
6.6 实验仿真:Simulink对源低通滤波器类型的仿真及其特性 (183)
6.6.1 RC滤波器电路图与理论分析 (183)
6.6.2 LC滤波器电路图与理论分析 (184)
6.6.3 Simulink对多种滤波器仿真比较分析 (185)
本章小结 (186)
习题 (187)
第7章 三相交流电路分析 (190)
7.1 三相电力系统介绍 (191)
7.2 三相电源的连接方式 (192)
7.2.1 三相电源 (192)
7.2.2 三相电源的星形连接 (193)
7.2.3 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连接 (194)
7.2.4 三相电的分类 (195)
7.3 三相负载的连接方式 (196)
7.3.1 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197)
7.3.2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 (199)
7.4 三相电路计算 (200)
7.4.1 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00)
7.4.2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203)
7.5 三相功率计算 (205)
7.6 知识拓展与应用:单相功率表测三相功率 (206)
7.6.1 电动式功率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06)
7.6.2 一瓦表法测三相功率 (207)
7.6.3 二瓦表法测三相功率 (208)
7.6.4 三瓦表法测三相功率 (208)
7.7 实验仿真:基于Simulink的三相电路仿真 (209)
本章小结 (211)
习题 (212)
第8章 磁路与变压器 (216)
8.1 磁场的基本物理量 (217)
8.2 磁路的基本定律 (219)
8.2.1 磁路 (219)
8.2.2 磁路基本定律 (220)
8.2.3 磁路与电路的比较 (222)
8.2.4 磁路的分析计算 (223)
8.3 磁性材料的性能 (226)
8.3.1 磁性材料的磁性能 (226)
8.3.2 磁性物质的分类 (228)
8.3.3 铁芯损耗 (229)
8.4 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0)
8.4.1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230)
8.4.2 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1)
8.4.3 变压器的外特性额定值、损耗和效率问题 (234)
8.4.4 变压器的同名端及其测定 (236)
8.5 常用变压器 (237)
8.5.1 三相电力变压器 (237)
8.5.2 自耦变压器 (237)
8.5.3 仪用互感器 (238)
8.6 电磁铁 (240)
8.7 知识拓展与应用: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 (241)
8.8 实验仿真:Simulink对变压器的仿真 (242)
本章小结 (245)
习题 (245)

第9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 (252)
9.1 电动机的分类和结构 (253)
9.1.1 电动机的分类 (253)
9.1.2 三相异步电动机 (254)
9.2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 (257)
9.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原理 (257)
9.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极数与转速 (260)
9.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电路与转子电路 (262)
9.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特性和铭牌数据 (263)
9.3.1 三相异步电机的转矩特性与机械特性 (263)
9.3.2 三相异步电机的铭牌数据 (265)
9.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266)
9.4.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266)
9.4.2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法 (267)
9.4.3 绕线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268)
9.4.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 (270)
9.4.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与反转 (271)
9.4.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处理 (272)
9.5 其他电动机 (272)
9.5.1 单相异步电动机 (272)
9.5.2 三相同步电动机 (272)
9.5.3 直流电机 (276)
9.5.4 控制电机 (277)
9.6 知识拓展与应用:日光灯法测定转差率 (279)
9.7 实验仿真:基于Simulink的异步电动机模型仿真 (280)
9.7.1 异步电动机模块简介 (280)
9.7.2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仿真模型建立 (282)
9.7.3 鼠笼型异步电动机的仿真分析 (282)
本章小结 (284)
习题 (285)
第10章 继电接触控制系统 (289)
10.1 电气控制介绍 (290)
10.1.1 常用低压控制电器 (290)
10.1.2 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规律 (293)
10.2 单向直接启动控制 (295)
10.2.1 直接启动控制电路 (295)
10.2.2 连续运转控制 (295)
10.3 正反转控制 (296)
10.3.1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特点与应用 (296)
10.3.2 自锁与互锁的区别 (297)
10.3.3 接触器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297)
10.3.4 双重互锁的正反转控制电路 (297)
10.4 连锁控制 (298)
10.5 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 (299)
10.6 典型控制环节 (299)
10.6.1 行程控制 (299)
10.6.2 时间控制 (300)
10.6.3 速度控制 (302)
10.7 可编程控制器 (302)
10.8 知识拓展与应用:电梯的电气控制 (304)
10.8.1 电气控制系统 (304)
10.8.2 电梯控制电路的典型环节 (305)
10.8.3 电梯控制的PLC (307)
10.9 实验仿真:异步电动机启动过程的Simulink仿真 (308)
10.9.1 直接启动 (308)
10.9.2 降压启动 (310)
本章小结 (311)
习题 (312)
第11章 供电知识与安全用电 (315)
11.1 电力系统介绍 (316)
11.1.1 供配电基本知识 (316)
11.1.2 常见供配电形式 (317)
11.2 触电与触电伤害 (317)
11.2.1 触电伤害事故 (318)
11.2.2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320)
11.3 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322)
11.3.1 工作接地 (322)
11.3.2 保护接地 (323)
11.3.3 保护接零 (323)
11.4 触电急救 (325)
11.4.1 人体触电后的表现 (326)
11.4.2 人体触电后脱离电源的方法 (326)
11.4.3 对症救治 (327)
11.4.4 电器火灾处理 (327)
11.5 防雷电破坏措施 (328)
11.5.1 雷电的危害 (328)
11.5.2 防雷保护措施 (329)
11.6 知识拓展与应用:家庭用电安全 (329)
11.6.1 家庭布线 (329)
11.6.2 家用电器安全使用 (330)
11.7 实验仿真:基于Simulink对电力系统的仿真 (330)
本章小结 (333)
习题 (333)
第12章 电工仪表与测量 (335)
12.1 常用电工仪表的组成和分类 (336)
12.1.1 电工指示仪表的组成 (336)
12.1.2 电工指示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 (338)
12.2 常见电工仪表的使用 (339)
12.2.1 万用表 (339)
12.2.2 钳形表与兆欧表 (342)
12.2.3 示波器 (345)
12.3 测量方法与测量误差 (347)
12.3.1 测量的概念及常用术语 (347)
12.3.2 测量方法的分类 (348)
12.3.3 测量误差的分类 (349)
12.4 对电路物理量的测量 (352)
12.4.1 电流与电压的测量 (352)
12.4.2 功率与电能的测量 (355)
12.5 电路参数的测量 (358)
12.5.1 电阻的测量 (358)
12.5.2 电容电感测量 (360)
12.6 智能仪器与虚拟技术 (363)
12.7 知识拓展与应用: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 (364)
12.8 实验仿真:Simulink中测量模块介绍 (367)
本章小结 (369)
习题 (370)

前言/序言


深入解析流体力学: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应用的全面探究 图书名称:流体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揭示流体运动背后的物理机制,并展示如何将这些原理有效地应用于现代工程领域。全书内容横跨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延伸至现代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前沿技术,力求构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坚实桥梁。 第一部分:流体力学的基石与连续介质假设 本部分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首先建立起研究流体运动的数学和物理框架。我们将详细探讨连续介质假设的合理性及其在不同尺度下的适用范围,这是理解宏观流体行为的出发点。随后,重点介绍流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比重、粘度(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表面张力与气体可压缩性等。对这些基本性质的精确量化,是后续所有分析的基础。 在描述流场运动方面,本书将严谨地推导流线、迹线和时间线的区别与联系,并深入讲解拉格朗日与欧拉描述方法的本质差异。核心内容聚焦于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 N-S)方程组的完整推导过程。我们将从最基本的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守恒(牛顿第二定律在流体微团上的应用)出发,系统地阐述如何结合压力梯度、粘性力和体积力来构建完整的N-S方程。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我们将讨论伯努利方程的严格推导及其在理想流动中的应用局限性,并指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修正方式。 第二部分:无粘流动与粘性流动的基础分析 本部分将流体力学问题划分为两大核心范畴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是无粘流动(Ideal Flow),虽然是理想化模型,但它为我们理解势流和等熵流动提供了关键的数学工具。我们将引入速度势函数与流函数的概念,并探讨其在二维不可压缩流动分析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共形映射方法解决复杂边界下的流场问题。 随后,我们将进入至关重要的粘性流动领域。粘性是引起能量耗散和动量传递的关键因素。本书将详细解析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Re)的物理意义,阐明它是区分惯性力与粘性力主导地位的无量纲参数。深入分析将围绕边界层理论展开。我们将详细讲解普朗特(Prandtl)的边界层分离假设,并使用斯托克斯(Stokes)和普朗特-布劳修斯(Blasius)的近似方法求解平板上层流边界层的速度分布,探讨形状因子和压强梯度对边界层分离的影响。对于更复杂的粘性流动,本书将讨论湍流现象的统计学特性、雷诺应力的概念,以及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的引入及其挑战。 第三部分:流动现象与工程应用实例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流动场景,并探讨重要的工程现象。 管道流动与损失计算: 我们将详细分析圆管内的层流与湍流(哈根-泊肃叶流动与达西-魏斯巴赫公式),并系统地介绍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计算方法。针对复杂管网系统,我们将讨论等效长度法和修正系数法,这对于水力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绕流与升力/阻力分析: 对物体绕流问题的分析是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的核心。本书将深入剖析流动分离、尾流形成的机理,并基于$ ext{d'Alembert}$佯谬的局限性,介绍库塔-茹科夫斯基定理,用于计算翼型表面的升力,并讨论翼型设计中厚度、弯度对升阻比的影响。 可压缩流动基础: 针对高超音速应用,我们将引入等熵流动的概念,推导声速、马赫数的定义。重点分析正激波和斜激波的形成条件与结构(使用冲激关系式),这是设计超音速进气道和喷管的关键。 第四部分:数值方法与现代计算流体力学(CFD) 面对绝大多数工程问题的解析解的缺失,本部分将读者引入现代CFD技术的殿堂。我们将概述CFD的完整流程,包括几何建模、网格生成(非结构化网格的优缺点)、求解器选择。本书将概述求解N-S方程常用的离散方法,如有限体积法(FVM)的核心思想,并介绍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如SIMPLE算法族)的基本逻辑。虽然不涉及高强度的编程细节,但会提供如何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如$k-epsilon, k-omega$ SST模型)以及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网格收敛性检验与物理合理性验证的实践指导。 总结: 《流体力学原理与工程应用》力求成为一本严谨的教科书和实用的工程参考手册。它不仅为物理、力学、航空航天、土木、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通过大量工程实例的剖析,指导工程师们如何将复杂的流体现象转化为可量化、可优化的工程设计参数。本书的结构设计,确保了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再到数值模拟的全方位流体力学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迷宫,完全不像是为初学者设计的入门读物,更像是某个资深教授随手记下的、未经梳理的课堂笔记的集合。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对电路分析有了相当的了解,直接就跳跃到了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抽象的理论模型上。例如,在介绍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时,作者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循序渐进的例子,上来就是一连串的微分方程和拉普拉斯变换的运用,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弄明白其中一个关于交流电路相位差的例题,结果发现书上的解题步骤跳跃性极大,很多关键的中间步骤被轻易地省略了。这种“你懂的”的写作风格,对于我这种需要扎实基础的自学者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它要求你不仅要理解理论,还要能自动脑补出作者脑海中省略的每一个细节,这已经超出了“学习”的范畴,更像是一种高难度的智力猜谜游戏。我最终不得不放弃书中的例题,转而寻求其他更清晰的教学资源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

评分

这本书对于实际应用的描述几乎是零存在感,它完全沉溺于纯粹的、脱离实际的“理论之美”。当你试图寻找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的电机设计、故障排除或者现代电力系统中时,你会发现书本的篇幅在理论的海洋里越陷越深,而对现实世界的锚点却越来越少。书中提到的所有电路图和元件参数都像是来自一个完美无瑕的、不存在的实验室环境。例如,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推导一个理想化线圈在恒定磁场中的行为,但对于现实中线圈的温度漂移、电感值的非线性变化,或者电磁干扰(EMI)这些工程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却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建立“能用”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纯粹的象牙塔式教学方法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它只教会了你如何用完美的数学公式描述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却没能为你进入真实世界的电力工程领域提供一把实用的钥匙。

评分

如果说内容晦涩可以归结为年代久远,那么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则完全是现代出版行业的一个笑话。大量的公式和符号印刷得轻重不一,有些地方的希腊字母小到几乎要贴在纸面上才能辨认。更令人抓狂的是,排版上的错误简直是层出不穷。我数次发现页码混乱,章节标题与正文内容脱节的情况。比如,在讨论磁路时,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半导体材料特性的文字,虽然可能在某个宏观理论上有微弱的联系,但在具体的章节结构中显得极其突兀和干扰。这种排版的随意性,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每当我试图沉浸在某个概念的深入理解中时,一个格式错误或者排版错位就会像一根刺一样扎断我的思路,迫使我停下来反复确认我是否看错了页码或者章节的归属。这让人不禁怀疑,这本书在付印之前,是否经过了哪怕一次基础的校对流程。学习本就辛苦,再辅以如此低劣的视觉体验,简直是双重折磨。

评分

这本《电工学原理》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灾难,那种老旧的排版和毫无生气的配色,让我差点以为自己翻到了上个世纪的教材。书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厚重的纸张和一股淡淡的油墨味,质感非常“复古”。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原理”二字总是带着一丝神秘和深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那种期待迅速被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取代。书中充斥着大量年代久远的黑白电路图,线条模糊不清,很多元件的标识都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图例在我看来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电子工程的标准。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已经泛黄的古董文献,每推进一步都感到吃力,需要不断地对照网上的现代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基本概念”。这种阅读体验,对于希望快速掌握现代电气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它更像是一份历史记录,而非实用的学习工具。我不得不承认,光是翻阅这本书的前几页,就已经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实在让人提不起继续深入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古板且僵硬,充满了大量的冗余表达和绕弯子的修辞,阅读起来非常耗费时间。作者似乎更热衷于使用复杂的长句和晦涩的术语来展现其学识的深度,而不是清晰、简洁地传达核心思想。举个例子,一个描述电流方向的简单概念,竟然被扩展成了一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梳理出主谓宾的复杂从句结构。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将作者那些拗口的学术表达“翻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白话,才能真正抓住其意图。这种翻译过程极大地减慢了我的学习速度,并且让我感到非常疲惫。与其说是在学习电工学原理,不如说是在学习如何解读一本用晦涩的古代学术腔调写就的文本。如果作者能用更直白、更现代的语言来阐述这些基础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和可读性将会大大提升,而不是现在这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壁垒感。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还可以,蛮不错的,难理解一点

评分

还好吧,适合新学的人!

评分

很专业的书,买很多本了,好书啊

评分

京东配送确实快,广州到厦门3号的单今天就收到。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还可以,有点破损,但不影响使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为什么要十个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