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绕燕园
北大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它所在的燕园有着比北大更为久远的历史,在几百年的沧桑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风栉雨淋,见证着这块土地的变迁。燕园中还有一种风景,它们年复一年交替演奏着春华秋实、冬枯夏荣的乐章,它们见证北大的成长和变迁,它们迎来送往一批批青年才俊,它们引无数学子在笔端、在心里、在梦里吟诵,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就是一直守望着燕园,或站在北大学子必经的路旁,或默默守在某个角落的各种古树名木。
据资料记载,燕园里的植物有300多个物种,其中古树1000多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23棵。当你漫步在燕园时,也许不经意间就与一株百年老树擦肩而过,你若未曾放慢脚步,或许就错过了一次聆听历史声音的机缘。
有人说:“北大里面,人有俗人,但树无凡品。世间的生灵唯有树既诚笃,又灵动,没有不美的。”现在,请随我来,认识其中一些吧。
西门内的古桑
西门一带的建筑,雕梁画栋,轩楼朱阁,一派古香古色的风格,而这一带也是古树众多之地,校友桥水池东北角的古桑就是其中之一。此古桑为雄株,整棵树向北倾斜伸向水面,似在眺望校史馆北面的那棵雌株古桑,它已经在历史的风雨中守望了三百多年,但它的枝干仍然那么粗壮,遒劲有力,它那粗糙而干裂的肌肤,正是几百年沧桑赋予它的见证。
远在乾隆年间,古桑所在位置正是权臣和珅的淑春园的西部景区,以后又成为鸣鹤园的一部分。它一定还记得当年古园主人的雍容华贵和志得意满,它也一定记得“庚申之变”中这一带的冲天大火,它还一定记得百年来燕园的风雨变迁。
现在,每到春来,它依旧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枝叶繁茂。北大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常有科学观察课,而养蚕似乎是每年都有的,这古桑想必也是甘于奉献的,它部分枝丫低垂向水面,春天的新叶垂手可采,常引小朋友来小心翼翼地采些嫩叶喂蚕,嫩叶满足了小小的好奇和探索之心,盛装的浓绿给了夏,而又红又紫的桑葚献给了成群贪吃的鸟儿。
秋冬两季,华叶落去,不免略显疲惫,但它虽有苍老之态,却存有千里之志。它旁边的方池与石桥,同样披沥历史的风雨,优雅沉静,更衬出古桑的沧桑之美。
办公楼前的银杏
燕园内多银杏,图书馆、学生宿舍周围,未名湖北岸……处处可见“银杏流光”的风姿。在燕园有这样一棵银杏,它的美是那样有气势,堪称北大银杏之王。
这株高大的银杏,位于西门右望,有石栏围护。它已有百年以上的寿数了,但其生命力之蓬勃,常让人唏嘘仰慕。初春微寒,似乎一夜之间,一树嫩绿伸展。盛夏酷暑,它冠盖磅礴,一树翠绿坦坦荡荡,让人心旷神怡。清秋气穆,叶由绿渐渐泛黄,就好像慢慢掀开生命华丽灿烂的乐章一般,直到变成一树无瑕的金黄,映衬着深秋高远纯蓝的天幕。那层层叠叠的金黄、密密匝匝的果实,耀眼夺目,这是它一年中最为美丽的时光,它用最隆重庄严的金色盛装等待那一夜的秋风,为大地摇落满地的金黄。隆冬严寒,它那雄壮的树干如一把把利剑直指苍穹,凛然正气浩浩荡荡。
如果说公主楼前“银杏路”上的那些银杏让人感到一种柔美,引发翩翩幻想的话,那么,这棵银杏用“辉煌”二字来形容绝不过分,它的气势是一种壮阔的美,那一树冲天的金黄,就像要和天空媲美似的,大气豪迈。
身处办公楼前,斜对着西门,临着华表,这样重要的位置,也只有这样一棵充满生机的大树才能“镇得住”吧。
学一食堂门口的国槐
北大许多食堂这几年都逐渐翻修,一个比一个高档,唯有学一食堂仍然以它质朴的特色吸引着许多忠实的就餐者。和它一样质朴、不张扬却又有魅力的,也许就数它前面的两棵老槐树了吧。
曾有人这样打趣地形容这两棵国槐:“这两棵树可真够老的,老到都灌上了水泥,打上了钢筋绷带,还架上两副铁拐杖。”的确,如今这树吸引人,多半是因为它的“老”架势。尽管如此,它的茂盛却忠诚依然。其实,这两棵树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了。清朝时,它们是军机处衙门门口的两棵树。虽然今日它守候的已不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机构,但驻足于前,仍然会感叹于它左右开弓的威武之势。尤其是盛夏之时,它浓密的绿叶撑起一方阴凉,风过沙沙的树音总能驱散一些酷热,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历经沧桑的它们,虽然需要靠现代化的水泥钢筋支撑,却见证了那么多岁月,无声地陪伴着燕园走过那么多风雨,聆听着一代代学子的欢声笑语,是历史让它们在苍老之时依旧如此富有魅力。
湖心岛的油松
未名湖是北大最吸引人的景观之一,而幽静的湖心岛就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湖心岛曾是和珅仿圆明园“蓬台仙岛”豪华建筑的一景,之后也毁于英法联军。燕京大学建校后,鲁斯的长子哈利?鲁斯为纪念先人,在湖心岛捐资建亭,亭子因此得名“思义亭”。湖心岛上种植的植物以油松、桧柏、白皮松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一棵树,就是“思义亭”边的古油松了。这油松的历史算起来要比岛亭长多了,它已有三百多年树龄。几百年来波光水色的滋养,增添了它卓尔不凡的美。油松主干欹斜成趣,枝干如群龙漫舞,松叶茂盛,四季常青,给小小的湖心岛增添了大气之美。有了这些古树的葱茏威严,才让这湖心的小岛不仅有了蓬莱仙境之韵味,也显得沉静而有历史感。
临湖轩前的白皮松
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也是一片绿意浓浓之处。临湖轩前,有两株姊妹白皮松,是明代的古树,树龄已超过300岁了,汉白玉石砌的底座让它们更显尊贵。它们树身挺直,就像饱经沧桑、腰板仍然硬朗的老人一般,因为高大,显得十分威严,而灰白色斑驳的树皮,年复一年地剥落,不断地更新自我,又让它们在严肃中显得更有生趣和充满生机。许多在燕园生活过的人,都对这两株白皮松有着格外深刻的印象。宗璞先生在她的《燕园寻树》中有这样详细的描写:“北边的一株在根处便分岔,两条树干相并相依,似可谓之连理。南边的一株树身粗壮,在高处分岔。两树的枝叶都比较收拢,树顶不太大,好像三位高大而瘦削的老人,因为饱经沧桑,所以沉默。”
古树的风姿和历史密不可分,它既是文化繁荣丰厚的象征,也是和平安定的象征。周围的环境几经变迁,而它们依然健在,承载着刀枪火炮的历史,也收纳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它们在无声地诉说,也在会心地赞许,因为今天的北大是这样的生机勃发!除了古树之外,燕园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它们也许未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但却用它们的美丽不遗余力地装点着燕园。燕园四季,可谓古树峥嵘,百花竞艳,一草一木皆含情,它们的生机盎然使燕园更加富有灵动和活力。
(文/姚雪 段艳平)
……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情感的书籍都格外偏爱。《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燕园的深情厚谊,让我感同身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书中对每一个景物的描写,都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散发着历史的醇厚和文化的芬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景物时所运用的那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它们不仅仅是在描绘画面,更是在描绘一种意境,一种情感,一种氛围。仿佛能让我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看到夕阳染红湖面的色彩,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这本书让我明白,燕园的美,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那些曾经在这里求学、治学、育人的先贤们,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当我偶然间翻到这本《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时,就如同找到了一把开启我探索燕园秘密的钥匙。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的图册,而是试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燕园独特的风物图景,并将之与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深厚人文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景色时所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微风拂过未名湖面的涟漪,闻到古树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看到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单纯的景致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处景物背后的故事。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那些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的先贤们的故事,都通过文字的力量鲜活地呈现出来,让我对燕园不仅仅是“看”,更是“懂”了。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燕园深沉的热爱,这份热爱贯穿全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想象,在那个年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行走,他们的思考是如何在这片宁静的园林中孕育、碰撞、升华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燕园的过去,也让我更加珍视它现在的美丽与宁静。
评分我始终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传递了多少信息,更在于它能引发读者多少思考。《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就给我带来了这种深刻的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燕园的风景,而是通过对每一个景物背后的人文故事的挖掘,来展现燕园的独特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传承”的解读。燕园的景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载体。那些曾经在这里耕耘的学者们,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通过这些景物得到了延续和传承。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也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燕园所代表的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读”燕园,更是在“悟”燕园。它让我认识到,一个地方的真正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美丽,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跨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评分当我拿到《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景点介绍。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燕园景色的描绘,绝非停留在“此山峦叠嶂,彼小桥流水”的浅层描述。作者仿佛是一位极具艺术造诣的画家,用文字作为画笔,将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色彩斑斓。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光影、季节、甚至微风的细腻捕捉,使得画面感极强。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美丽的景致孤立起来,而是将它们与燕园深厚的人文历史巧妙地融为一体。每一次对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在为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位先贤的生命轨迹,提供了一个最恰当的“舞台”。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变迁”的描述,作者并没有回避燕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燕园如何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风骨和神韵。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燕园,也让我对“风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说了多少故事,而在于它能唤起读者多少共鸣。《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理论,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燕园的眷恋和敬意,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在介绍燕园的景观,更是在讲述燕园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每一棵古树的苍劲挺拔,体现在每一汪池塘的静谧深邃,体现在每一座建筑的庄重典雅。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字句中,都倾注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书中对人文学科的融入,更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将那些曾经在这里求索、奋斗、奉献的学者们的故事,与燕园的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燕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文字中蕴含的深意,去感受燕园那独特的、沉静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
评分读完《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并不缺乏美,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匆忙和忽略而错过了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带着我重新审视了燕园这个我曾以为熟悉的地方。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深折服。无论是对一处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的细致辨析,还是对一汪池塘中植物的悉心考证,亦或是对一句古老题刻的深入解读,都透露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干货”以枯燥的方式呈现,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了生动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无名”景物的描写,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却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或者一段动人的传说。作者的笔触,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让这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光彩。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如何去“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思考”。它不仅仅是对燕园景观和人文底蕴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发现生活之美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不应该只是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地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朴实而真挚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燕园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风物”这个词的理解和运用。它不仅仅指代那些看得见的风景,更包含了风土人情、历史积淀和文化精神。书中对每一处景点的描写,都带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仿佛在引导读者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比如,在描绘某个角落时,作者会巧妙地提及曾经在此发生过的某个历史片段,或者引用某位名人的只言片语,瞬间就把景物赋予了生命和灵魂,让冰冷的建筑和景致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放下书本,闭上眼睛,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试图捕捉那种只属于燕园特有的韵味。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并非是独立于景观存在的,而是与景观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的。景观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人文精神则赋予了景观更深远的意义。这种深入骨髓的融合,正是燕园最迷人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评分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类的书籍,常常会给我一种距离感,似乎那些遥远的故事和人物,都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格格不入。然而,《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却打破了这种隔阂,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和生活化的方式,将燕园的深厚底蕴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沉重的历史,但更侧重于挖掘那些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部分。例如,在描绘某些建筑时,作者会讲述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关于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的感人故事,或者那些关于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英勇事迹。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燕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更是一个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传承了伟大精神的摇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小人物”故事的关注,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也构成了燕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燕园的人文底蕴更加丰富多彩。这本书让我感觉,燕园的历史并不遥远,它就融化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之中,也流淌在那些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故事之中。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带领我“穿越”的书籍都情有独钟。《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就给予了我这样的体验。这本书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燕园的历史、文化与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在这片美丽的园林中漫步,时而驻足欣赏一处精美的雕塑,时而又为我讲述一段与这棵古树相关的历史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年代来堆砌,而是通过景物的变迁、人物的传说,以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来展现燕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燕园的了解是如此深入,他能够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普通景观背后的丰富内涵,并将其以最易懂、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燕园的过去,也让我更加珍视它现在的宁静与美丽。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勾勒出城市灵魂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叙事。作者并没有宏观地去讲述燕园的历史变迁,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物切入,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串联起燕园丰富的人文脉络。例如,一篇关于某棵古树的文章,可能不仅仅是记录了树的年轮和形态,更会讲述围绕这棵树发生的历史故事,或者与之相关的名人轶事。这种“小切口,大视野”的处理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描述与自己脑海中对燕园的印象进行对比,然后惊叹于作者观察的敏锐和挖掘的深度。书中对光影、色彩、声音、气味的描绘,都极其考究,仿佛能让读者穿越时空,亲身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园林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文字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文思考,将燕园的景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燕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 可以收藏
评分快递很快,字迹清晰,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
评分给力
评分即使是北大人也不见得都熟悉吧,上不上北大都得读一读。
评分还没看
评分本书是“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之一分册。燕园的幽美,世界驰名,湖光塔影,令人陶醉。但是如果仅仅流连于燕园绮丽的风景,远远称不上了解北大。只有把北大的历史、人文与风物景观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品位出北大的魅力所在。本书在描述燕园风景的同时,还揭示了依托于其中却又独立于其外的北大精神内涵与北大所经历的百年沧桑。该书融历史、景观、人文掌故于一体,弥补了众多关于北大的图书的空白。
评分好书
评分系统了解北大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