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素英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工程
  • 生物修复
  • 污染治理
  • 生态修复
  • 环境科学
  • 土壤修复
  • 水体修复
  • 案例分析
  • 绿色技术
  • 环境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54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03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页数:200
字数:29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对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全书共分7章,首先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植物、微生物和综合技术应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最后,综合应用生物修复的原理,以案例方式讲解了典型环境问题的生物修复工程,以便于读者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ケ臼榭晒┗肪潮;ぁ⒆试垂芾怼⑸�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物修复的概念与特点 1��
一、生物修复的概念 1��
二、生物修复的特点 3
第二节 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4��
一、生物修复技术的产生 4��
二、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5��
第三节 生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6��
一、微生物修复 6��
二、植物修复 7��
三、动物修复 8��
四、生态修复 8��
第四节 生物修复案例及分析 8��
一、河道污水的生物修复 8��
二、太湖水污染的生物修复 10��
第五节 生物修复的前景及应用 12��
一、生物修复的前景 12��
二、生物修复的应用 13��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环境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16��
第一节 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 16��
第二节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18��
一、非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18��
二、生物因子对微生物修复的影响 24��
第三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污染的修复 26��
一、环境中主要有机污染物 26��
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机理 27��
三、影响有机污染生物修复的因素 28��
四、有机污染物微生物修复的应用 30��
第四节 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32��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 32��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化作用 33��
三、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3��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 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37��
第一节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37��
一、有机污染物的概述 37��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原理和方法40��
第二节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5��
一、重金属的环境污染 45��
二、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8��
三、植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49
四、植物对大气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修复 51��
五、植物重金属修复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52��
参考文献 53��
第四章 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56��
第一节 大气污染 56��
一、大气特性 56��
二、大气污染及形成的条件 59��
第二节 污染大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一、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 60��
二、无机气体的微生物修复 64��
第三节 污染大气的植物修复 71��
一、物理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1��
二、生物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1��
三、化学性大气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 72��
四、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案例 7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的综合修复技术 78��
一、物理与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78��
二、化学与生物综合修复技术 80��
三、生态修复技术81��
参考文献 82��
第五章 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86��
第一节 水体 86
一、水体的特性 86
二、地表水体的特性 88��
三、地下水体特征 89��
四、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优势 91第二节 强化水体自然净化技术 91��
一、河道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92��
二、水层曝气循环技术 93��
三、人工浮岛技术 94��
四、生物试剂添加修复 94��
第三节 稳定塘净化技术 96��
一、稳定塘的污水净化机理 96��
二、稳定塘净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97��
三、稳定塘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98��
四、稳定塘的特点 102��
五、稳定塘的设计计算 102
第四节 人工湿地技术 105��
一、人工湿地净化原理 105��
二、人工湿地类型 107��
三、人工湿地设计 108��
第五节 土壤渗滤技术 111��
一、净化原理 112
二、结构类型 113��
第六节 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技术 118��
一、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118��
二、生物操纵防治水库富营养化技术 120��
第七节 河流生态修复124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 125��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126��
三、河流地貌特征的保护和恢复 126��
四、岸坡防护生态工程技术 128��
第八节 地下水的生物修复工程 131��
一、包气带土层治理技术 131��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六章 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36��
第一节 土壤136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 136��
二、土壤环境的化学性质 139��
第二节 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2��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9��
参考文献 155��
第七章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 157第一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原理 157��
一、场地信息收集 157
二、技术查询 157��
三、技术路线选择 157��
四、可处理性试验 157��
五、修复效果评价 157��
六、实际工程设计 158��
第二节 生物修复工程设计案例158��
一、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 158��
二、污染大气的生物修复工程 168��
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工程 169
四、公路边坡修复工程 170��
五、矿山的环境恢复工程 175��
六、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环境恢复工程 183��
参考文献 189��

前言/序言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严重,采用常规废水、废气及垃圾堆埋来处理这种大面积受污染的环境,结果通常难尽人意。近年来,各国科学家陆续成功地研究开发出可用于治理大面积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与其他工程措施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费用低、可以就地处理、对周围环境干扰少等许多优点,已引起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领域专家们的广泛关注。�ド�物修复(Bioremediation)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它是一种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环境生物技术。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的污染环境进行治理,目前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石油污染及农田农药污染。生物修复最成功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末对阿拉斯加海岸线的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经处理后,使得近百千米海岸的环境得到改善。�ケ臼槎怨�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本书共分7章。第一到三章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第四到六章为生物修复技术的分支系统,包括大气污染的生物修复、水体污染的生物修复和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第七章总结了生物修复的实践技术和典型案例,强调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ケ臼橛衫钏赜⒌H沃鞅啵�常英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刘芳、王海欧、王鑫厅。具体编写分工为:第一章和第三章,李素英;第二章,常英;第四章,李素英、常英;第五章,王海鸥;第六章,王鑫厅;第七章,刘芳、王海鸥。本书初稿资料收集与校对,还得到了任丽娟、王冉、曹瑞、胡亮亮、于敬、刘斌和于海军的帮助,本书的顺利完成与他们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在此,向以上人员表示由衷地感谢。�ケ臼榭晒┗肪潮;ぁ⒆试垂芾怼⑸�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参考。�ビ捎诒嗾咚�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谨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书不断完善。�おお�
综合土壤学原理与实践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土壤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深度结合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实际应用需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土壤科学知识体系。内容涵盖土壤的形成、物理化学性质、生物过程,以及当前土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沿技术。 第一部分:土壤的形成与基本性质 第一章:土壤的起源与演化 本章追溯了土壤的地球化学起源,探讨了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如何将岩石母质转化为原始土壤物质。详细阐述了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并介绍了不同气候带和地形条件下的典型土壤发生过程。着重分析了成土过程中关键矿物(如粘土矿物、铁铝氧化物)的形成与转化,为理解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奠定基础。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深入剖析了影响土壤功能性的关键物理参数。内容包括土壤质地(砂粒、粉粒、粘粒的组成与测定方法)、土壤结构(团粒的形成、稳定性及其对水气运动的影响)。对土壤水分运动(入渗、持水性、有效水)和土壤空气(孔隙度、气体扩散)进行了详尽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描述。特别关注了耕作措施如何影响土壤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物理改良技术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 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性质 本章聚焦于土壤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特性。详细解析了土壤酸碱度(pH值)的控制因素、缓冲机制及其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系统阐述了阳离子交换(CEC)和阴离子吸附的原理,包括土壤胶体的性质和电荷特征。有机质部分,不仅分析了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和稳定性,还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中关键中间产物的转化路径。 第四章: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章是连接土壤化学与生物过程的核心章节。重点阐述了碳、氮、磷、硫等主要元素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对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在物质转化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介绍,包括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以及有机质的矿化分解过程。探讨了这些循环过程如何受到环境因子(如温度、水分、pH值)的调控。 第二部分:土壤资源管理与养分供应 第五章:土壤肥力评价与测定技术 阐述了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土壤养分指标、理化性质指标和生物活性指标。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土壤测试方法,包括快速检测技术和高精度实验室分析流程。重点讲解了土壤养分诊断指标的解读和区域性差异,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高效施肥策略 本章深入研究了作物对必需营养元素的吸收机理、转运途径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对比分析了不同肥料类型(如氮肥、磷肥、钾肥的缓释、控释技术)的特性和应用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丰度和环境承载力的精准施肥技术,强调测土配方施肥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的核心地位。 第七章:土壤水资源管理与灌溉技术 探讨了土壤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分的入渗、储存和蒸发耗水过程。系统介绍了不同灌溉方式(如漫灌、喷灌、滴灌)的技术特点、适用条件及节水潜力。深入分析了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了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原则。 第三部分:土壤环境与退化防治 第八章:土壤退化机制与监测 详细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土壤退化类型,包括土壤侵蚀(水蚀和风蚀的动力学模型)、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板结。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放牧和不当的化学品使用)。介绍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面监测网络进行土壤退化动态评估的技术体系。 第九章:土壤污染与修复基础 本章系统介绍了土壤污染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和毒理学效应。重点关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淋溶和生物有效性。探讨了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的理论模型和风险阈值设定标准。 第十章:可持续土壤利用与耕地质量保护 聚焦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系统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免耕、少耕)对土壤结构和有机质积累的长期效应。深入分析了轮作、间作、种草轮作等农业生态调控措施在维持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强调了提升耕地质量的政策框架和技术路径。 第十一章: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应对 本章探讨了土壤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双重角色——碳源与碳汇。详细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的储存机制、分解速率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介绍了通过优化农田管理(如增施有机肥、种植覆盖作物)来增加土壤碳汇潜力的具体技术方案,以及评估这些措施的长期效果的方法论。 第十二章:土壤微生物生态学与土壤健康 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多样性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探讨了如何通过生物修复技术(如生物刺激、生物固化)来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定义了“土壤健康”的概念,并介绍了评估土壤健康状况的综合生物学指标体系,旨在指导读者从生物学角度维护和提升土壤的内在活力。 结语 本书旨在搭建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的完整知识桥梁,适用于土壤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从事土壤改良、农业推广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和技术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土壤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抱有一定的疑虑,因为“技术”和“案例”这两个词听起来总会让人联想到枯燥的数据和冰冷的实验报告。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被书中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深深吸引。它并没有止步于介绍枯燥的理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应用”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案例,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特定的细菌来“吞噬”地下水中泄漏的石油污染物。这不是简单的“请君入瓮”,而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地下环境,找出最适合石油降解的微生物,然后通过注入营养物质和控制氧气含量等手段,创造出最利于这些微生物繁殖和工作的条件。最令人兴奋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微生物不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其他生态系统,以及如何监测降解效果。这些真实的“挣扎”和“突破”,让整个案例更加立体和可信,也让我看到了生物修复技术在现实世界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严谨的科学分析和周密的工程设计。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生物传感器和远程监测技术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现代生物修复不仅仅依赖于生物本身,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

评分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生物修复的无限可能。我一直觉得,修复环境听起来像是一项非常宏大且遥不可及的任务,需要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财力。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身边最普通的生物,就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书中有一个关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吃掉”金属的真菌和植物的力量。想象一下,那些原本可能危害我们餐桌安全的土壤,通过引入特定的生物,就能够慢慢地“吞噬”掉有害的重金属,甚至将其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养分。这简直就像是大自然在施展魔法!而且,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神化”生物修复,而是对不同技术手段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在介绍微生物修复时,作者会对比不同微生物的效率、成本和适用范围,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同一种方法。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强调,在进行修复时,不仅仅是为了移除污染物,更要考虑如何恢复当地的原有生态功能,如何让修复后的环境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让我对“绿色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更是能够切实改变我们生活环境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环境问题。《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并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环境科学书籍那样,着重于描述问题的严重性或列举各种污染的成因。相反,它将目光聚焦在“解决方案”上,并且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最熟悉,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生物”身上。我被书中关于生物降解塑料垃圾的章节深深吸引。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焚烧或填埋,但书中介绍的是利用某些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难以处理的塑料垃圾,分解成无害的物质。这听起来就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书中却用详实的案例和科学的解释,证明了这一切的可行性。它详细描述了科研人员是如何寻找能够降解不同类型塑料的微生物,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提高降解效率。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利用生物技术来修复被石油泄漏污染的海域,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能够有效地清除海洋表面的油污,保护海洋生物。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它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相信自然界本身就蕴含着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的信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我拿到它的时候,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专著,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技术名词和复杂的化学方程式,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和易懂的方式,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在介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某个特定的菌种,而是通过一个发生在工业污染区域的真实案例,详细描述了科研人员如何筛选、培养和优化微生物群落,最终成功净化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整个过程就像在看一部科幻纪录片,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工程师”——微生物的强大力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植物在修复环境中的作用,那些看似柔弱的植物,竟然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甚至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成分,这种“绿色净化”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湿地生态修复的章节,它不仅仅讲述了植物和微生物如何协同作用,还强调了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局部气候方面的生态价值,让我对“修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目标,而是上升到了更广阔的生态系统层面。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很多配图都非常精美,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复杂的修复过程,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

《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一直觉得,生物修复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领域,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其中。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苔藓植物来净化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想象一下,那些原本只是点缀城市景观的绿色植物,竟然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并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也让我对身边的绿色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还提供了一个关于修复采矿废弃土地的案例,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不仅能够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逐渐“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为后续的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可能。这让我看到了生物修复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并没有过分夸大生物修复的效果,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其局限性,例如修复周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等。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我对书中介绍的技术更加信任。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生物修复领域那些充满创意和希望的研究成果,也让我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