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廢水生物處理原理
原書定價:80元
售價:64.00元,
作者:[德] Udo Wiesmann,In Su Choi,Eva-Maria Dombrowsk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30246752
字數:413000
頁碼:2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內容提要
《應用生物技術大係:廢水生物處理原理/“十一五”guojia重點圖書齣版規劃》在闡述廢水生物處理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廣泛論述瞭廢水生物處理理論和實踐的進展。主要內容包括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及該過程中的化學計量學和動力學,氧氣在氣液界麵的傳質,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工藝,持久性汙染物生物處理的研究結果,生物法脫氮、除磷過程的化學計量學和動力學,活性汙泥數學模型,以及廢水生物處理中的膜技術等。
《應用生物技術大係:廢水生物處理原理/“十一五”guojia重點圖書齣版規劃》既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介紹,又注重該領域的發展。
《應用生物技術大係:廢水生物處理原理/“十一五”guojia重點圖書齣版規劃》可作為環境及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的教師及科技人員參考。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編輯推薦
《應用生物技術大係:廢水生物處理原理/“十一五”guojia重點圖書齣版規劃》迴顧瞭微生物學和廢水處理的曆史發展,簡要介紹瞭廢水特性指標和相關法規,詳細闡述瞭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及其化學計量學,深入討論瞭氧氣在氣液界麵的傳質及處理高濃度廢水的厭氧工藝,扼要綜述瞭持久性汙染物生物處理的研究結果,也論述瞭廢水脫氮、除磷過程的化學計量學和動力學,解釋瞭活性汙泥1號模型,介紹瞭廢水處理中的膜技術,zui後還介紹瞭如何實現生産過程和廢水處理的有效結閤。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符號和縮寫列錶
第1章 廢水收集和處理的曆史演變
1.1 古代給水和廢水管理係統
1.2 中世紀給水和廢水管理係統
1.3 zui早的微生物學研究
1.4 zui早的廢水管理——直接排放到土壤和水體中
1.5 河流、土壤或實驗中的有機物礦化——是化學過程還是生物過程?
1.6 早期的廢水生物處理過程
1.7 霍亂流行——是水中或土壤中細菌引起的嗎?
1.8 早期的活性汙泥法實驗
1.9 取樣和測量
1.10 廢水排放的早期法規
參考文獻
第2章 廢水水質錶徵和標準
2.1 廢水水量和日變化
2.2 汙染物
2.2.1 概述
2.2.2 溶解性物質
2.2.3 膠體物質
2.2.4 懸浮固體
2.3 溶解性有機質總含量的測試方法
2.3.1 生化耗氧量
2.3.2 化學耗氧量
2.3.3 總有機碳和溶解性有機碳
2.4 廢水排放法規
2.4.1 引言
2.4.2 德國法規
2.4.3 歐盟指導方針
參考文獻
第3章 微生物新陳代謝
3.1 細菌(真細菌)組分和形態學評述
3.2 蛋白質和核酸
3.2.1 蛋白質
3.2.2 核酸
3.3 分解和閤成代謝
3.3.1 ADP和ATP
3.3.2 質子傳遞
3.3.3 葡萄糖的分解代謝
3.3.4 閤成代謝
參考文獻
第4章 分解代謝和閤成代謝過程中化學計量學方程
4.1 概述
4.2 有機物的好氧降解
4.2.1 無生物衰減的碳水化閤物降解
4.2.2 2,4-硝基酚的礦化
4.2.3 考慮微生物衰減的碳水化閤物的降解
4.3 耗氧速率rO2,∑和CO2生成速率rCO2,∑的測定
參考文獻
第5章 氣液相間氧的傳質
5.1 擴散傳遞
5.2 傳質係數
5.2.1 比傳質係數的定義
5.2.2 雙膜理論
5.3 總比傳質係數KLα的測定
5.3.1 曝氣過程中的氧吸收
5.3.2 曝氣過程中揮發性組分的脫附
5.4 大型汙水處理廠的氧傳遞速率、能量消耗及效率
5.4.1 錶麵曝氣
5.4.2 深層曝氣
5.5 量綱分析及模式轉換
5.5.1 概述
5.5.2 攪拌無曝氣反應池的功率消耗——一個簡單的例子
5.5.3 采用無量綱數描述錶麵曝氣裝置的氧氣傳遞、功率消耗及效率
5.5.4 無量綱數在錶麵曝氣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章 好氧活性汙泥處理係統
6.1 概述
6.2 供氧充足和不足情況下的動力學和反應工程模型
6.2.1 間歇式反應器
6.2.2 恒化器
6.2.3 完全混閤式活性汙泥反應器
6.2.4 推流式反應器
6.2.5 有汙泥迴流的完全混閤式串聯反應器
6.2.6 具有軸嚮擴散的流體反應器
6.2.7 計量學和動力學係數
6.2.8 不同反應器的比較
6.3 活性汙泥反應器中的停留時間分布
6.3.1 停留時間分布
6.3.2 完全混閤式反應器
6.3.3 完全混閤式的串聯反應器
6.3.4 有軸嚮擴散的管式流反應器
6.3.5 比較串聯反應器和管式流反應器
6.4 工業規模的活性汙泥處理係統
參考文獻
第7章 好氧生物膜處理係統
7.1 生物膜
7.2 廢水處理中的生物膜反應器
7.2.1 滴濾池
7.2.2 浸沒曝氣式固定床反應器
7.2.3 生物轉盤反應器
7.3 生物膜係統中氧傳質的機製
7.4 生物膜係統中氧傳質速率模型
7.4.1 假設
7.4.2 氣液錶麵傳質是速率限製步驟
7.4.3 液固傳質是速率限製步驟
7.4.4 生物反應是速率限製步驟
7.4.5 在生物膜內的擴散和反應
7.4.6 生物膜內的擴散和反應以及液固界麵傳質的影響
7.4.7 氣泡和生物膜錶麵傳質速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8章 有機物的厭氧降解
8.1 分解代謝反應——不同種群細菌間的閤作
8.1.1 概述
8.1.2 厭氧菌
8.1.3 産甲烷菌對産乙酸的調節
8.1.4 硫酸鹽和硝酸鹽的還原
8.2 動力學——模型和參數
8.2.1 引言
8.2.2 酸化細菌水解和産生低級脂肪酸的過程
8.2.3 産乙酸菌對低級脂肪酸的轉化
8.2.4 乙酸和氫氣轉化為甲烷
8.2.5 結論
8.3 分解代謝與閤成代謝
8.4 高速厭氧處理工藝
8.4.1 概述
8.4.2 厭氧接觸工藝
8.4.3 上流式厭氧汙泥床反應器
8.4.4 厭氧固定床反應器
8.4.5 厭氧轉盤反應器
8.4.6 厭氧膨脹床和流化床反應器
參考文獻
第9章 特殊有機化閤物的生物降解
9.1 概述
9.2 含氯化閤物
9.2.1 氯代烷烴,特彆是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
9.2.2 氯苯
9.2.3 氯酚
9.3 硝基芳香類化閤物
9.3.1 性質、用途、環境問題和動力學
9.3.2 含4-硝基酚或2,4-二硝基甲苯廢水的處理
9.4 多環芳烴和礦物油
9.4.1 性質、用途和環境問題
9.4.2 礦物油
9.4.3 PAH的生物降解
9.5 偶氮活性染料
9.5.1 性質、用途和環境問題
9.5.2 化學工業中偶氮染料的生産——萘磺酸的生物可降解性
9.5.3 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
9.5.4 含偶氮染料活性黑5廢水的降解
9.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生物法去除營養物質
10.1 概述
10.2 生物脫氮
10.2.1 氮循環及處理過程
10.2.2 硝化過程
10.2.3 反硝化過程
10.2.4 硝化過程中亞硝酸鹽的積纍
10.2.5 新的生物脫氮工藝
10.3 生物除磷
10.3.1 強化生物除磷過程
10.3.2 除磷動力學模型
10.3.3 批式實驗結果
10.3.4 影響生物除磷的參數
10.4 生物脫氮除磷工藝
10.4.1 引言
10.4.2 脫氮工藝
10.4.3 化學除磷與生物除磷
10.4.4 脫氮除磷工藝
10.5 氮磷循環
10.5.1 磷的循環
10.5.2 氮的循環
參考文獻
第11章 活性汙泥數學模型
11.1 數學模型的必要性
11.2 描述C和N去除的模型
11.2.1 碳的去除
11.2.2 碳的去除和微生物衰減
11.2.3 無微生物衰減的C去除和硝化
11.3 用於優化活性汙泥過程的數學模型
11.3.1 引言
11.3.2 模擬曝氣對碳去除影響
11.3.3 活性汙泥1號模型(ASM1)
11.3.4 ASM1的應用
11.3.5 更加復雜的模型
參考文獻
第12章 廢水生物處理中的膜技術
12.1 概述
12.2 傳質機製
12.2.1 膜的特性和定義
12.2.2 無孔膜的傳質過程
12.2.3 多孔膜的傳質過程
12.3 傳質阻力機製
12.3.1 引言
12.3.2 傳質阻力
12.3.3 濃差極化模型
12.3.4 溶解-擴散模型和濃差極化
12.3.5 孔模型和濃差極化
12.4 性能和組件設計
12.4.1 膜材料
12.4.2 膜組件的設計和構型
12.4.3 膜汙染和清洗操作
12.5 膜生物反應器
12.5.1 深度處理(二沉池後)
12.5.2 廢水好氧處理中的膜生物反應器
12.5.3 膜生物反應器與營養物質去除
參考文獻
第13章 生産集成水管理和分散式廢水處理
13.1 概述
13.2 化學工業中的生産集成水管理係統
13.2.1 可持續發展和工藝優化
13.2.2 用水的zui少化
13.2.3 網絡化設計方法
13.3 分散式廢水處理
13.3.1 廢水處理的zui少化
13.3.2 分散式廢水處理工藝
參考文獻
索引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那種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非常細膩,中間的插圖設計簡潔卻富有深意,那種抽象的綫條勾勒齣的水流與微生物的形態,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專業的氛圍。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花瞭好一陣子去端詳這個封麵,它不像很多技術書籍那樣死闆,反而帶有一種藝術氣息,讓人在翻開內容之前就已經對這本書的專業度和用心程度有瞭一個初步的積極印象。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復雜的反應機理圖和實驗數據錶格,看起來也毫不費力,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訂工藝也很紮實,書脊部分平整有力,預示著這本書可以經受住反復翻閱的考驗,這對於一本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整體來看,這本實體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光是放在書架上,那種低調的專業氣質就能為整個空間增添不少格調,完全符閤我對一本高質量專業教材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展現齣一種齣乎意料的清晰和流暢,這在理工科著作中是比較難得的特質。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進行“對話”,他很少使用那種故作高深的行文腔調,而是傾嚮於用最精準、最直白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比如在解釋厭氧消化階段的協同機製時,他用類比的方式將不同微生物間的物質交換過程描述得像一個高效運轉的生態係統,讓人豁然開朗。此外,書中對插圖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流程圖、能流圖以及物質傳遞模型圖,都不是隨便套用的通用模闆,而是為特定章節量身定製的,每一張圖都承擔瞭文字難以承載的解釋功能。這種“圖文並茂”的教學藝術,極大地降低瞭跨學科知識理解的門檻。
評分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對比瞭這本書與其他幾本經典參考書,發現它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其內容的更新速度和對前沿研究的包容性。很明顯,這本書的編撰團隊並未停留在對傳統理論的重復闡述上,而是積極吸納瞭近五年內環境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例如膜生物反應器(MBR)在新興汙染物去除方麵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生物強化/汙泥接種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這種與時俱進的特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持續進化的專業手冊。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保持知識迭代的專業人士來說,擁有一本能跟上科研前沿步伐的書籍是至關重要的,它確保瞭我們所學知識體係的有效性和前瞻性,而不是落入過時的知識窠臼。
評分這本書在深度探討具體處理單元的操作參數和動力學模型時,那種鑽研精神令人摺服。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活性汙泥法中關鍵微生物群落動態平衡的章節,作者不僅詳細列舉瞭各種影響因素,比如DO、汙泥齡(SRT)和食物與微生物比(F/M),還引入瞭最新的基於計算流體力學(CFD)的反應器模擬結果,這無疑將傳統的經驗判斷提升到瞭更科學的、量化的決策層麵。對於那些從事設計或運營管理的人員來說,書後附帶的那些詳盡的附錄錶格和計算公式集閤簡直是救命稻草,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學錶達式,而是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産力工具的實用指南。我甚至發現一些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瓶頸的地方,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理論支持和可能的優化方嚮,這種實用性和學術深度的完美結閤,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緒論部分,我的感受是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上展現瞭極高的邏輯性和前瞻性。他並沒有急於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循序漸進的方式,將讀者從宏觀的環境工程背景引入到微觀的生化反應層麵。尤其是他對整個水處理技術發展脈絡的梳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梳理,讓人清晰地看到瞭不同技術流派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係,而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這種敘事結構,讓初學者能夠迅速建立起對學科的全景認知,避免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境。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在介紹基礎概念時,總能巧妙地結閤實際工程案例進行佐證,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立即變得生動和可操作起來。這種“理論先行,實踐賦能”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知識的留存率,感覺每翻過一章,我的知識結構就在無形中得到瞭一次係統的加固和重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