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

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七玲 著
图书标签:
  • 柯岩
  • 传记
  • 文学
  • 音乐
  • 人民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红色经典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49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91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为我们描述了著名作家柯岩的一生。柯岩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尤其对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她充满了深沉的爱,洋溢着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芒。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在实践中用理想塑造下一代。她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是时代的实践者、记录者。从国家副主席到失足青少年,从旧社会被侮辱的女性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在外拼搏的“洋插队”到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她的文字向社会各个层次敞开,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诗人、作家。

内容简介

  柯岩,在时代的大海中搏击风浪;在祖国的大地上扎根沃土,伸展出繁茂的枝叶,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丁七玲的这部柯岩传紧紧抓住人民共和国时代生活跳动的脉搏,聚光柯岩由初露才华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人民作家”的外部动因和内在动力,生动展现了人民时代孕育人民作家的历史真情。

作者简介

  丁七玲,女,1970年生,山东省平阴县人。青岛翻译协会会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曾就职于法企、美企,现从事翻译工作。
  虽工科出身,对文学的爱好却矢志不移,因工作关系,在对英、德技术资料互译过程中,受西文冲击之余,渐识中华文字的非凡魅力。酷爱传记文字、散文,在《南昌大学学报》发表过毛泽东诗词研究论文《(沁园春·雪)三题》(与人合作),在青岛晚报以“七玲”笔名发表过散文《加肥猫的七种武器》、《会说话的朋友》等。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跟着火车奔跑的童年
1.寂寞日子书相伴
2.跟着火车转
3.家里要出谢冰心喽

第二章 有女初长成
1.泪别保山
2.一路跳级到女师
3.胜利后的迷惑
4.罢委会主席
5.创作变铅字

第三章 青葱岁月
1.大学新鲜人
2.黎明前后
3.触动灵魂的生活体验
4.文化列车上的新兵

第四章 诗坛新秀
1.倾心
2.无心插柳
3.井喷
4.那些年经历的温暖与感动

第五章 阴霾岁月
1.缄默十年
2.凝结历史的咏叹调

第六章 重扬风帆
1.“像水晶一样透明”的题画诗
2.分身有术
3.仗义执言“柯女侠”
4.与报告文学的一场邂逅
5.重寻遗失掉的美好

第七章 生命的颤音
1.痛失故人
2.点燃一盏希望之灯

第八章 月是故乡明
1.旅德札记
2.他乡明月

第九章 她的一生都在路上
1.与死神一次次擦身而过
2.俯首服务“巨人”
3.斯人远去,其魂永铸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贺敬之被关进“牛棚”,柯岩与儿艺的几名同事也被打成“三五知己反党小集团”,被关在一间小黑屋里,一关就是九个多月。极其复杂的环境锤炼了她,她学会了独立思考,遇事不盲从,也从不说违心话。批斗她时,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是反党集团!”造反派按她的头,她偏把头抬得高高的,逼着她唱《我们是牛鬼蛇神》,她闭着嘴硬是不唱。
  一次劳动,柯岩拣到一张报纸,上面抄录着周总理的讲话。总理说:“不能随便说人是‘黑帮’。”总理的讲话解放了她的思想,柯岩贴出一张小字报:“我不是‘黑帮’,我不是反革命。我的作品有错误你们随便批斗,即日起我要脱离这个‘黑帮’小组。”老同事们看到她把行李一卷,真的离开“黑帮”小院“造反”回家,既为她担心,也暗自佩服。回家后,造反派还是经常来抄家,她就在门上贴上“公安六条”,并写了一个条子:“应该执行公安六条,不准抄家!”
  那时,因受儿子牵连,贺母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得了病,不久就去世了。当时贺敬之被关押,没有人身自由,柯岩顶着“黑帮”的帽子和小叔子一起给婆婆办理了后事。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为保全自己而选择离婚,但柯岩从未有过这种想法。之前的反右派、反右倾运动,贺敬之曾不断受批评、受处分,柯岩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却都淡然处之。她曾对丈夫说:“不管你有什么错误,我都不相信你会有什么反党问题!”
  这次也一样,她坚信丈夫的党性,绝不会反党、反革命。在丈夫被批斗得最厉害的时候,柯岩不顾造反派的监视和阻挠,手提糨糊桶,带着幼女和小叔到剧协贴大字报:“贺敬之是好同志,要挺起腰杆干革命。贺敬之从小参加革命,在战场上立过功。他的作品没问题,他有错误用不着把他关着。”她来到劳改队找到贺敬之,挽起他的胳膊就走,边走边说:“咱们不是黑帮,跟我回家!”硬把丈夫救了回来。
  在丈夫精神最痛苦时,柯岩不但给予他信任和信心,还比以前更关心、体贴他。为安慰丈夫,她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前不会做家务、做事总是迷迷糊糊的她,居然学会了做一手好菜。她还规定只要丈夫在家,一双儿女必须回来。每当贺敬之回家休息时,柯岩都亲自下厨为他烹制可口的菜肴,儿女围绕在他身旁欢声笑语,贺敬之由衷地感到幸福和温暖。
  她不仅关心家人,在能力允许范围内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其他同志。有位老同志想不开,她就反复开导他,让他重树信心。那位老同志许诺说:“等到好了那一天,我每天请你吃酒席。”“四人帮”垮台后,这位同志去了安徽,柯岩找人捎信给他:“小柯要吃酒席。”他马上就明白了,急忙赶了回来。有次柯岩看到一位曾登门求教的农村青年病倒街头,就不顾一切地把他送到医院,掏出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为他看病、买药。担心自己受监督改造的身份连累他,她悄悄让自己的侄子把他接到家里休养、照顾他。
  1970年,柯岩随单位到河北省宝坻地区1809部队“下放锻炼”,那里条件非常恶劣,他们这些下放人员被监督劳改,去种地养猪。有位女同事身体病弱,且越来越严重,柯岩很同情她,一再请求领导把这位女同事调回北京。
  在那些极其凄苦的日子里,柯岩也感受着来自他人的关心。一伙红卫兵跑到她家,把门踢开吼道:“柯岩,出来!”把她训了一顿。一个红卫兵临走时却转回来说:“忘了拿东西。”他躲开许多人对她说:“阿姨,你保重身体,我读过你的作品,你不是黑帮。”
  “文革”后期,柯岩被押到北京的一个工厂,有位女同志总在她身边转,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她是当年被改造的妓女,档案放在公安局,所以厂里人都不知道她的身世。她居然十多年后还记得当年帮助过自己的柯岩,她眼泪汪汪地看着柯岩,留下她的地址,告诉柯岩有事尽管去找她,到她家藏着也可以。柯岩自然不会去连累她,心里却热乎乎的。
  下放时柯岩住到村里,乡亲们经常劝她:“不能回家见孩子,想宽点;斗你,也别生气,没有过不去的河……”这些话都温暖着她,让她始终有信心。
  素不相识的乒乓球教练庄正芳找到她说:“柯岩同志,我知道你们夫妻两人都被打成‘黑帮’,我也知道‘黑帮’子弟处境很难,不少流落街头,被逼成小流氓或去犯罪。我们没别的办法帮助你,你为孩子们做了那么多工作,我们不能让你的孩子变坏,你就把孩子交给我吧!”于是,她的儿子进了少年宫乒乓球队,还上了当时最好的中学。这种帮助她怎能忘记?
  她在痛苦中寻找光明,老一辈革命家陈毅与王震的先后表态给了她极大鼓舞,让她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还在,正义还在,革命还有希望!
  1973年,柯岩跟一位陈老师学起了英语,每周上两次课.每次学一个小时左右。她英语底子很好,人又聪明,进步很快。她还找人去学俄语,后来因为太忙,俄语就停了,不过英语一直没放下,不仅可以日常会话,还翻译过一些作品,只不过没有发表。
  风雨十年,柯岩也缄默了十年,由于被剥夺了与儿童的正常接触,这段时间她未再动笔。不过,在人生低潮时,她没有消极放弃希望,而是努力思考,在精神上提升自己。
  ……

前言/序言

  当代杰出的女诗人、作家柯岩(1929.7—2011.12),原名冯成保,曾用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
  柯岩自幼热爱文学,十岁就崭露文采,被称为小“谢冰心”。此后,大量进步书籍的熏陶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她萌发了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1945年,在昆明担任昆华女师罢课委员会主席的柯岩参加了“一二·一”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柯岩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事编剧工作。她努力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革命的大熔炉中不断成长。她深入人民大众,参加了北京改造妓女的工作;她随铁道部“文化列车”南下,为工人、铁道兵演出;她奔赴朝鲜前线,创作的话剧《中朝人民血肉相连》曾连续演出数百场,获普遍好评。1956年,柯岩调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室工作,任艺委会委员,同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0年,柯岩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同年被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少儿工作者。1962年,柯岩被选调文化部创作室,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6年8月至1978年2月,柯岩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下放改造。1978年2月,柯岩调入《诗刊》杂志社,任副主编,同年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柯岩被选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第三、四次中国作代会代表、理事,被增补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82年,柯岩被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5年,柯岩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室驻会作家,1988年被评为一级作家。l990年,柯岩当选全国政治思想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支持工读教育先进个人。1991年,柯岩当选全国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个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增补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此后,柯岩又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于2004年7月离休。
  “在艺术上,柯岩坚持不断创新,1949年以来,她先后发表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小说等作品五十多部(篇),在多个文学艺术门类都有名篇佳作,被誉为文坛‘多面手’,她的作品广受人民大众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①她创作的儿童诗《“小兵”的故事》和儿童游戏诗《坐火车》成为千万孩子们的最爱;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感动亿万群众,成为新时期以来最具轰动效应的代表作之一;反映时代的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船长》《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等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寻找回来的世界》获得电视飞天奖、金鹰奖、国家教委特别奖等;长篇电视系列剧《红蜻蜓》获“五个一”工程奖和人口文化奖;小说《他乡明月》获1995年全国优秀图书奖;长篇小说《cA俱乐部》获人口文化奖小说类金奖。
  “柯岩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尤其对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她充满了深沉的爱,洋溢着革命人道主义的光芒。”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在实践中用理想塑造下一代。为写好《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曾长期深入工读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
  “她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是时代的实践者、记录者。”从国家副主席到失足青少年,从旧社会被侮辱的女性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在外拼搏的“洋插队”到生命垂危的癌症患者——她的文字向社会各个层次敞开,可以说,她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诗人、作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坛大家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璀璨的星辰与不朽的旋律:一览当代文学与文化思潮的广袤图景 本套丛书旨在汇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景观产生深远影响的重量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与深度研究。我们相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时代精神的映照,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极致凝练。本丛书精选的文本,横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体裁,力求勾勒出一幅丰富、立体、充满张力的当代文化版图。 以下为本套“大家丛书”中其他几部精选书籍的简要介绍,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对当下文化语境的理解框架: --- 卷一: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穿透——当代长篇小说精选 1. 《白鹿原上的风与沙:家族史诗的沉重与坚韧》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一部磅礴的农村叙事史诗。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在特定地域内世代更迭的故事,更是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权力更迭的深刻剖析。小说以其雄浑的笔触和对关中地域文化的精妙把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锋中的人性能量。我们得以窥见土地的脉搏如何塑造着人物的命运,以及在时代洪流下,个体如何挣扎着维护其尊严与血脉的传承。其叙事结构复杂而严谨,人物群像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当代“乡土文学”转向的必读之作。书中对家族内部矛盾、性观念的探讨,以及对历史宿命感的描摹,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2. 《城市边缘的霓虹灯:都市生存寓言与现代性焦虑》 这部作品聚焦于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都市中心。作家以犀利而精准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在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中迷失方向、追逐泡沫的知识分子和新兴阶层。小说探讨了后工业时代下,个体身份的碎片化、异化以及精神上的荒芜。书中对城市空间、符号消费主义的描绘,充满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如意识流的运用、多重叙事视角的切换,使得读者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诱惑又极度疏离的现代迷宫之中。作品深刻反思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提出了关于“何以为人”的哲学追问。 --- 卷二:声音的探索与语言的边界——诗歌与非虚构文学 3. 《远方的回音:口述历史与民间记忆的收集》 本书是一部极具社会关怀的非虚构作品集。作者深入偏远地区和历史转折点上的普通人中间,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长时间的访谈,记录了那些未被官方史学充分记载的个体生命体验。这些口述材料,涵盖了抗战时期的民间抵抗、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以及社会转型期底层民众的生存图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坚实的文献性与饱含人文温度的叙事相结合,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视角,挑战了宏大叙事,重建了被遗忘或边缘化的声音。其文本的张力来自于真实经验的震撼力,以及作者在记录过程中对伦理和情感的审慎把握。 4. 《光的碎片与意义的折射:先锋诗歌的语言实验》 本诗集是某一重要诗人群体的集中体现。这些作品摆脱了传统叙事诗的窠臼,转而探索语言本身的可能性。诗人运用大量的意象跳跃、句法破碎、以及对日常词汇的陌生化处理,试图突破传统意义的束缚,直接触碰潜意识与非理性层面。阅读这些诗歌,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精力去解码,但一旦进入其内在的逻辑,便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未经驯化的语言力量。作品常常涉及存在主义的困境、对“在场”的焦虑,以及对既有美学标准的颠覆。它代表了当代诗歌对形式革新的不懈追求。 --- 卷三: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解码——文学评论与思想随笔 5. 《镜厅里的凝视:二十世纪文学思潮的再审视》 这是一部具有学术深度的文学批评文集。作者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几个关键转折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批判性分析。评论涵盖了从朦胧诗到先锋小说的精神谱系,探讨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内在张力,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身份焦虑。书中尤其对文学本体论的讨论深入,探讨了文本的阐释权、读者的建构性作用,以及文学在公共领域中的功能与局限。其论述清晰,逻辑严密,是理解当代文学批评脉络的重要指南。 6. 《日常的诗意与哲思:生活片段中的顿悟瞬间》 本书集结了著名散文家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妙捕捉。文章聚焦于园林中的一棵树、一次雨后的街景、一次不期而遇的对话。作者不满足于描摹表象,而是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意涵和人生况味。文笔洗练,兼具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清醒。阅读这些随笔,如同进行一场缓慢而富有启示性的散步,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匆忙的生活所忽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好与沉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大家”之作,往往能在最平凡的材料中发现宇宙的奥秘。 --- 总结: 本丛书的整体目标,是通过汇集不同文体、不同侧重的顶尖作品与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社会结构演变及艺术探索历程的综合性平台。每一卷都代表着一次深入特定文化腹地的探险,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个复杂、多义、持续变革的时代的文学记忆与思想结晶的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捧起这本《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沉静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浪潮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充满好奇,而“人民的歌者”这个称谓,更是在我心中勾勒出一位胸怀广阔、歌声饱含深情的形象。我尤其想知道,柯岩女士是如何在那个特殊年代,用她的笔触和声音,去触碰和描绘普通人民的生活,去传递那些最朴素的情感和最坚定的信念。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段历史,感受一种精神。我期待着书中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塑造了她成为“人民的歌者”的动人故事,以及她的人生哲学如何能够跨越时间,给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力量。是不是也有一些艰难的时刻,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的歌声,又是如何穿透岁月的尘埃,依旧 resonating 在我们的心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对时代歌者的致敬。

评分

翻开《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我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柯岩女士是如何获取创作灵感的?她的“歌者”身份,是否意味着她曾有过音乐方面的造诣,或者她的文字本身就如同歌声般具有旋律感和感染力?我更想知道,她的作品是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是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她的歌而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或者在迷茫时得到了慰藉?“人民的歌者”,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暗示着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时代的回声,是民族的情感寄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她艺术生涯的各个方面,包括她早期的经历、创作的转折点、以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成就。我想看到一个立体、丰满的柯岩,一个真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

评分

这本《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关于“初心”与“使命”的探索。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都应该拥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人民的歌者”,这个定位,让我对柯岩女士充满了敬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她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她的创作道路上,是否也遇到过困境和挑战?她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始终坚持为人民发声?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与时代变迁的互动,她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她的笔触去记录和反映时代的面貌,去讴歌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本书,我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样本,让我们去理解,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担当的“歌者”,不仅仅是歌唱,更是用生命去歌唱。

评分

我对《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充满了期待,特别是想了解她是如何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并将其转化为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我设想,她一定是一位极其善于观察生活、体察民情的人。她的“歌者”身份,让我联想到她作品中可能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鼓舞人心的力量。我想知道,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哪些让她一度陷入沉思的时刻,又有哪些让她倍感自豪的瞬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生平回顾,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纪念,是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的颂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民的歌者”这一称谓背后的深意,以及柯岩女士是如何用她的一生,将这份意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并传递给我们这些后辈,以激励我们前行。

评分

读《大家丛书·柯岩传:人民的歌者》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展现柯岩女士艺术创作背后的那些真实与温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而是她如何深入生活,如何与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建设者们建立起真挚的联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她如何敏锐地捕捉到人民的心声,如何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生活中的闪光点放大,化为感人至深的篇章。这种“人民的歌者”的身份,在我看来,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一颗愿意为人民抒写的心。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场景,以及柯岩女士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她是如何保持创作的初心,如何应对外界的评价,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近“人民的歌者”这个称号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