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全紀實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建明 著
圖書標籤:
  • 南京大屠殺
  • 曆史
  • 紀實
  • 戰爭
  • 二戰
  • 中國
  • 日本
  • 侵華戰爭
  • 悲劇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鳳凰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99450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791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84
字數:58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1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日,屆時習近平等常委將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祭拜死難者同胞,本書會在現場作為禮品書展齣,12-13日期間《新聞聯播》也會用大篇幅對公祭及本書有所宣傳。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已入選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2014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齣版重點選題”,將會得到總局的專項支持。
  作者何建明為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其作品曾多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奬”“魯迅文學奬”“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徐遲報告文學奬”等大奬,其中的《忠誠與背叛》《部長與國傢》銷量均過20萬冊。
  國內尚無從中國人的視角去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殺始末的優秀力作,本書將從報告文學的題材填補這一空白。
  本書文筆大氣,史料詳盡,細節真實,拷問犀利,思想深邃,能令讀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殺的曆史,有較強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振聾發聵十問中國人——
  1、為什麼中國多漢奸?
  2、我們的民族是否還有血性?
  3、我們為何總是好瞭傷疤忘瞭疼?
  4、還能相信他們的假言假語嗎?
  5、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注意點細節?
  6、“臥薪嘗膽” 是說齣來的大智謀略?
  7、內耗為什麼總比抵禦外力強?
  8、我們的軍隊成嗎?
  9、新一代人應該牢記些什麼?
  10、假如侵略者屠刀再次舉起,我們準備好瞭嗎?

內容簡介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製造瞭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進城的日軍,以其占領者的優越感,在隨後的幾個星期裏,殘暴地屠殺瞭已經放下武器的中國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達30餘萬人,在中國人心頭和中華民族史上留下瞭一段永遠難以愈閤的傷痛……
  作者飽蘸國人的血淚,文筆大氣磅礴,以詳盡的事實和一手資料以及諸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真相震撼著讀者,以犀利的拷問促使今天的讀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殺的曆史,深入思考其曆史教訓現實意義。
  國內尚無一部從中國人的視角去全麵完整地反映這一事件始末的優秀力作。這部作品將從報告文學角度填補這一空白,也是做為對首次南京大屠殺國傢公祭日的獻禮。該書已入選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2014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齣版重點選題”。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十大閱讀亮點:
  1、揭示瞭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與南京陷落的必然聯係;
  2、首次披露瞭南京陷落之前日軍對南京的大轟炸;
  3、逐日展現瞭日軍進城後中日軍隊的錶現;
  4、中方、日方、歐美人士和幸存者的現場目擊實錄;
  5、再現瞭以拉貝為代錶的國際友人對拯救難民所做的貢獻;
  6、冰冷展現瞭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
  7、大屠殺幸存者的迴憶與講述;
  8、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老兵的自述;
  9、東京審判時中美日三方在南京大屠殺事件上的爭議與分歧;
  10、作者本人的分析散見於文中,時時處處拷問著國人。

作者簡介

  何建明,著名報告文學作傢,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傢齣版集團黨委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代錶作有報告文學《國傢》《忠誠與背叛》《根本利益》《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國傢行動》《共和國告急》《部長與國傢》《生命第一》,電影《西行囚車》《信天遊》,電視連續劇《奠基者》《國傢行動》等等。
  作品曾七次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奬”,三次獲“魯迅文學奬”,五次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三次獲“正泰杯報告文學奬”,四次獲“徐遲報告文學奬”。



目錄

序:遲瞭77年的國傢“公祭”
第一章 殺戮前的大決戰
1. 上海失守前後,蔣介石“比較努力”
2. 空襲從8月開始
3. 滬寜綫上的生死搏殺
4. 孤城哀鳴
5. 血染雙“十二”
第二章 紅瞭長江水(大屠殺第一天)
6. 守軍的記憶
7. 日軍的記憶
8. “熱綫”裏的記憶
9. 城市的記憶
第三章 窒息的金陵城(大屠殺第一周)
10. 見瞭男人就殺
11. 堵住防空洞就殺
12. 闖進宅門大院就殺
13. 為迎“入城式”的大絕殺
第四章 奸絕淫殺(莫愁湖的哀號)
14. 不堪入目的現場
15. 日軍自述:天天“花姑娘的乾活”
16. 獨一無二的“奸情報告”
17. 被害者的自述
第五章 拉貝和他的“南京安全區”
18. 關於“納粹”的他
19. 好人當“主席”
20. 市長走瞭,洋人拉貝成瞭“南京市長”
21. 屠刀下的“安全區”
22. 拯救女人
23. “洋菩薩”
24. 離開南京前的最後日子
第六章 堅守“生命孤島”的洋小姐
25. 終身未有孩子的女人從不放棄孩子
26. 頂住頭上的炸彈——開學!
27. 生命孤島
28. 花落泥塵
第七章 審判與證詞
29. 盟軍司令的“演說”與審判長的“理由”
30. 將誰押上審判颱?
31. 絞死鬆井石根
32. 紫金山在哭泣中歡呼
33. 大案的終結與遺憾……
第八章 人鬼之間——日本兵的懺悔獨白
34. “小鬼子”是這樣煉成的
35. 士兵——肉體武器
36. 殺中國人的“快感”
37. 殺人越多錶揚越多
後記:作者的話


























精彩書摘

  第三章 窒息的金陵城(大屠殺第一周)
  如果說日軍第一天進入南京城內心還有幾分恐慌的話,那麼到瞭14日之後當他們發現這座中國六朝古都完全掌控在他們的鐵蹄之下,如同一個被一群豺狼包圍住的裸女時,大和民族強盜的那種放縱、無恥和以勝利者姿態自居的狂妄心態,簡直到達瞭極點,因此在之後的一周裏,日軍不再是人瞭,而是一群隨意屠殺、奴役和欺淩中國人的野獸,甚至比野獸更殘忍……
  “日本兵舉槍衝來,我舉雙手,從車子裏齣來。經日軍同意,我爬過殘破的城門,穿行在布滿中國軍人屍體的街上。見到日軍的惡作劇——被砍下的頭顱平放在路障上,一個嘴裏放瞭塊餅乾,另一個嘴裏插瞭隻長長的中國煙鬥。”美聯社記者查爾斯是13日後少數被日軍允許進入南京城的西方記者,他在發往《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的報道中記述瞭最初兩天的見聞:
  “14日,目睹日軍洗劫全城……沿著橫陳著人、馬屍體的街道走到北門,見到第一輛日軍車子駛入城門,車輪在碾碎的屍體上打滑……
  “15日,陪同使館的一位僕役去看她的媽媽,在溝裏發現她的屍體。使館另一位男工作人員的兄弟也死瞭。今天下午,看見幾位我協助解除武裝的士兵被拉齣屋去槍斃,再踢進溝裏。夜裏,看到500名老百姓和解除武裝的軍人的手被捆綁著,由手持中國大刀的日本兵押著……沒有人活著迴來。
  “16日。去江邊的路上,見到街上的屍體又多瞭許多。路途中遇到一長列中國人,手都被捆著。一個人跑齣來,到我跟前雙膝跪下,求我救他一命。我無能為力。我對南京最後的記憶是:死難的中國人,死難的中國人,還是死難的中國人……”
  查爾斯隻在南京待瞭幾天就離開瞭,他實在無法待在這樣的“人間地獄”裏,他告訴他在美國的同行,說如果再待上一兩天,他“必定窒息而亡”。
  查爾斯的同行記者斯蒂爾,比他早一天離開南京。斯蒂爾在15日那天給《芝加哥每日新聞報》發瞭一篇題為《目擊者敘述淪陷城市“四天地獄般的日子” 街道上屍體積有五英尺高》的報道:
  (南京12月15日電)“地獄中的四天”,是形容攻占南京經過最恰當的字眼。
  我剛剛和攻城開始後第一批離開首都的外國人一起登上“瓦湖”號軍艦。離開南京之際,我們最後見到的場麵是一群300名中國人在臨江的城牆前井然有序地遭處決,那兒的屍體已有膝蓋高。
  這是近幾天瘋狂的南京景象最典型的寫照。
  南京城陷落的過程也是在城中的中國城防軍人難以言說的驚恐、混亂的過程,以及接踵而至的日本占領軍造成數以萬計的生靈,其中許多都是無辜老百姓遭屠殺的恐怖統治的過程……
  日軍口口聲聲要尋求中國人民的友誼,但他們在南京的殘暴行為使他們失去極好的贏得中國民心的機會。
  在中國軍隊的士氣完全崩潰和繼之而來的盲目驚慌之後,日軍進城時南京城裏似乎有種模糊的、鬆瞭口氣的感覺,人們覺得日軍不可能比被他們打敗的軍隊更差些。頃刻之間,他們的幻想破滅瞭。
  日軍隻要寬恕睏在城裏的大多數已經放下武器準備投降的中國軍人,就幾乎可以不費一槍一彈地占領南京其餘的部分。然而,他們選擇瞭有計劃地屠殺守軍的做法。
  屠殺猶如屠宰羔羊。很難估計有多少軍人受睏,遭屠殺,也許在5000—20000人之間。
  由於陸路已切斷,中國軍人通過挹江門湧嚮江邊,挹江門迅速堵塞。今天經此城門過,發現要在積有5英尺高的屍體堆上開車纔能通過城門。已有數百輛日軍卡車、大炮在屍體堆上開過。
  城裏所有街道都布滿著平民百姓的屍體和被遺棄的中國軍人的裝備與軍裝,許多沒有找到船隻過江的軍人徑直跳入長江,十有八九遭溺斃……
  美國記者的客觀報道與他們的敬業精神,曆來叫人尊重。南京大屠殺的曆史真相,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查爾斯和斯蒂爾,他們當時冒著生命危險在南京實地采訪獲得瞭第一手新聞材料。然而日軍很快發現,他們的罪惡行徑太露骨,因此對繼續留在被他們占領的南京城的外國記者給予瞭清除,故而接下去的日子裏,日軍的屠殺行為大多被掩飾瞭。但有道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幾十年後,我們可以獲得的信息來源也更廣泛瞭,因此關於日軍占領南京城後幾周裏的所作所為,並非因為時間的久遠而消失,相反卻越來越清晰地被我們瞭解。
  人變成瞭獸,就是野獸都不如的魔鬼,因為這種魔鬼最叫人害怕的地方是他們具有高智商和強悍的能力,故而日軍後來在南京城所犯下的罪行,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罄竹難書!
  10. 見瞭男人就殺
  除瞭13日進城第一天日軍在下關一帶集體屠殺渡江不成的中國守軍官兵外,14、15日是日軍在南京城內屠殺中國俘虜最瘋狂的兩天,這樣的屠殺齣於兩種目的:一是日軍害怕剩下的中國軍人抵抗他們,二是遊戲式的虐殺。故而齣現瞭見年輕男人就殺的一幕幕慘劇——
  14日,日軍一個大隊從紫金山上下來進城前,他們抓到瞭一位中國少校軍人,逼他帶路通過太平門進瞭城裏。這時突然迎麵見一隊中國軍人,於是日軍聯隊迅速將其包圍。通過翻譯,日軍告訴中國軍人:你們的司令長官們都逃跑瞭,繳槍投降吧!中國軍人便紛紛把槍繳瞭。問這些中國軍人哪個部的,他們迴答是剛從鎮江那邊撤退過來,以為南京城還有安身之地。日軍聽後大笑,以為這些中國軍人都成為他們的甕中之鱉。但日軍聯隊很快有些緊張起來:自己纔不足一百來人,“敵方”的俘虜卻漸漸多達一韆多人!怎麼辦?開始日軍把俘虜過來的中國軍人用繩子一個個綁住,讓他們站在城牆一角,後來人太多,根本綁不過來,且一韆多個人,吃什麼?請示上峰關於給不給吃飯的問題,迴答:不給吃。不給飯吃倒不是大事,反正俘虜,餓幾天也不算虐待。但幾十個人要看守一韆多人,什麼“好事”(指搶奸盜樂玩)都乾不成瞭,於是日軍聯隊的官兵再次嚮上峰反映怎麼處理俘虜?上峰迴答:“就地處理掉。”
  “送你們走嘍!”日軍嘻嘻哈哈地把中國俘虜統統趕到城牆根下,讓他們排成隊,然後機槍、衝鋒槍、步槍一起上……
  一韆多人用瞭十幾分鍾全部“處理掉瞭”。這個日軍中隊便扛著濺滿鮮血的刺槍和太陽旗,洋洋得意地走嚮金陵城的大街小巷。
  同一日,日軍的一個機槍中隊從紫金山往下走,一條鐵道沿著山榖嚮遠方延伸,警惕性很高的日軍既緊張又害怕,擔心有殘餘的中國軍人阻擊,於是機槍手們趕緊臥下身子,架上機槍。果不其然,不多時,隻見一隊約一個旅的中國軍人從堯化門沿鐵道嚮日軍機槍中隊這邊逃亡而來。因為隊伍是舉著白旗,所以日軍沒有開槍掃射。
  10000多人哪!怎麼辦?日機槍中隊請示上峰,迴答是:將俘虜帶進城來。
  “我們纔幾十人,押送這麼多人不行呀!”日機槍中隊請求增兵支援。很快聯隊又派來一個中隊,並要求連夜將俘虜押進城裏。
  200來人押10000多人,依然是個大問題,且已夜幕降臨。日軍盡管錶麵上氣勢洶洶,心頭小兔子直跳。
  進城後,機槍中隊的日軍發現,他們押來的俘虜被塞進早已停在一塊空地上的一輛輛貨車中,說是分批送到一個地方去“處理”——俘虜們當然不知情。
  這10000多俘虜就這樣被貨車運到下關的長江邊,然後再由那裏的日軍實施集體大屠殺。“處理”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直接用機槍掃射的,也有用另一種辦法——“那邊有個山坡,大傢稍稍用力一推,貨車就會往下滾。上頭說:‘把這些傢夥扔到江裏去!’於是大傢就把貨車連人一起推下瞭揚子江。”這是一個叫朝倉正男的日本老兵說的。
  在城內搜索齣來的中國俘虜越來越多,他們有的被貨車運到下關江邊直接“處理”瞭,有的是整編製的一營一團甚至一旅的俘虜,日軍也有些顧忌,所以先把俘虜押送到江邊的那些廢棄的倉庫裏,騙俘虜要給他們“安置”,其實也是為瞭掩耳盜鈴地實施更殘暴的“處理”——“倉庫被塞得滿滿的。過瞭幾天,工兵往那裏點上火。雖然是命令,但還是可憐,全給殺掉或蒸烤死瞭。南京的倉庫是用磚和鍍鋅鐵皮做成的,所以從倉庫的窗戶裏到處冒齣滾滾黑煙。倉庫裏全是中國人,再也沒有(裝人的倉庫)瞭,於是讓中國人排成4列,不是幾十米,而是更長。他們密密麻麻地排成隊,數量驚人。我們排好幾挺重機槍和輕機槍。隨著一聲‘打’的命令,就‘啪啪啪’地開始掃射瞭。不僅是我們中隊,是所有在那兒的聯隊都乾瞭。”原日第16師團33聯隊第3大隊老兵大田俊夫如此說。
  日山炮兵第19聯隊8中隊伍長近藤榮四郎在他的《齣徵日誌》裏也記錄瞭他參與12月16日的一次江邊“行動”:
  ……今晚兩萬俘虜收容所起瞭火。去和警戒中隊的兵換班。終於決定今天把俘虜之三分之一、約七韆人在揚子江畔槍殺。我們去護衛,於是全部處置完畢。殘餘未死者以刺刀刺殺。
  月亮掛在山頂上。在皎潔清幽的月光下,臨死者痛苦的呻吟聲真是無比淒慘。如若不是在戰場上是見不到這種景象的。九時半左右迴來。這番場景終生難忘。
  日軍在16、17、18日三天內,對從幕府山下來投降的17000多名中國俘虜,用同樣的方法實施瞭集體屠殺。
  為瞭求證這樣的血腥事件,筆者從史料中找到瞭當時的日軍現場記錄。比如與近藤榮四郎同一個聯隊的黑須信忠在16日的“日記”中這樣說:午後一時,從我炮彈兵抽齣20名去幕府山方麵掃蕩殘敵。二三日前俘虜的支那兵之一部分五韆餘人被領到揚子江岸邊用機關槍射殺瞭。其後再以刺刀恣意刺殺。我也在此時刺殺瞭絕對可憎的支那兵約30人。
  登上成山的死人身上去突刺時的心情,就是要拿齣壓倒魔鬼的勇氣,用足瞭力氣去突刺。支那兵在嗚咽呻吟,既有年長的,也有小孩,一個不留統統殺死,試著用刀把頭砍下來。這樣的事真是迄今從來沒有的稀罕事……迴來已午後八時,手腕相當疲勞。
  聽聽,這樣的魔鬼殺中國人時的心境是何等殘暴,把他們的暴徒與魔鬼心態錶現得淋灕盡緻!
  士兵目黑福治的“日記”記得簡單,卻把日軍犯下的事實和殺害中國俘虜的數量說得再清楚不過:
  16日:午後四時山田部隊槍殺瞭俘虜的敵兵約七韆人。揚子江岸上一時間成瞭死人山,其狀極慘。
  17日:午後五時去執行任務,槍殺瞭敵兵約一萬三韆名。這兩天內山田部隊殺瞭近二萬人。各部隊的俘虜似要全部槍殺。
  18日:午前三時左右起風下雪。早上起床見各山頂都頂著白雪,這是初雪。南京城內外集結的部隊約十個師團。休養。午後五時槍殺殘敵一萬三韆餘人。
  19日:本來應該休息,卻於六時起床。把昨天槍殺的敵屍體一萬數韆名扔到揚子江裏,一直到午後一時。
  沒有比這樣的暴行更殘忍的瞭!殺人在日軍眼裏已經變得很平淡很平常,中國人甚至連豬狗都不如。
  俘虜兵的可憐無法想象。當時從幕府山等其他地方敗下陣來的中國軍人投降以後,他們以為日軍至少會按國際慣例尊重俘虜的基本生存權利,但日軍根本無視國際法和基本的人道主義。在俘虜們被押至江邊關進倉庫後,仍不知即將到來的死亡,中方俘虜中還有人嚮看管他們的現場日本軍官寫紙條懇求給一點點飯吃,從其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俘虜的悲慘情形和日軍根本無視他們直至殘殺俘虜的暴行。保存這份中國俘虜懇請紙條的是日軍少尉天野三郎,當時他將這份東西寄給瞭國內的親屬:
  報 告
  我們離瞭隊伍投到大日本軍隊繳槍,希望給我們一個安置的辦法。但是到瞭這處已有三天,究竟有沒有辦法處置?數萬可憐的人,餓瞭四天多瞭,粥水都沒有半點食,我們快要餓死瞭,在這生死的頃刻中,要求大日本來拯救我們數萬人的命,將來服從大日本的驅使,報答你給我們的恩惠,赴湯蹈火,我們也甘願,懇求大日本維持我們一粥一飯……
  大日本長官 釜核
  投降軍臨時代錶呈
  嗬,我可憐的投降瞭的中國官兵兄弟們,你們太天真和幼稚瞭!身為“勝利者”的日本皇軍不可能發齣“大日本”的慈善之心,帶著屠刀來到中國的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起碼的善良!永遠不可能!
  餓著肚子,被騙到江邊,等待死亡是中國軍人唯一的命運。
  這一點,數萬放下武器的中國守城軍人是不曾想到的,他們的悲哀也在於此。
  當時的日軍認為,除瞭在13日晚和14日上午逃亡到下關一帶的中國守城軍人外,南京城內應該還有2萬左右隱藏著的中國軍人,因此日軍見到街上50歲以下的男人不管你穿著什麼衣服、什麼打扮,或者你自己說什麼職業,基本上都被作為“中國軍人”而抓起來。抓起來的若是人數在幾個、幾十個和一二百人的,便隨意找個地方“處理”瞭。
  日軍第16師團步兵第33聯隊鬆田五郎等人,14日在城內參加“掃蕩”,在一個巷子內抓到瞭25名俘虜。抓到後怎麼辦成瞭這些基層日軍碰到的難題,問長官,長官說不知道,又說:“反正由你們自己處理吧。”
  於是分隊長就下令:讓俘虜們排成隊,然後每人前麵站一個持刺刀的日軍。“我拿刺刀‘嗬’的一聲刺去,哪知那人穿著棉襖,刀刺紮不進去,反而給緊緊地拽住瞭。我想這怎麼行,就扣動瞭步槍的扳機,‘砰’的一響,那人馬上死瞭。”鬆田五郎說。
  “我進城後隻抓敗兵,結果就有年輕男人把衣服給換瞭。那時候是各分隊長去聽取命令,我們士兵不明白具體內容。分隊長當時光說瞭一句‘現在去抓俘虜’。你說怎麼區分那是不是便衣兵?所以我們就把年輕的給抓起來……”鬆田五郎對自己在南京城內做的事記得十分清楚,幾十年後他非常肯定地說:“在城裏殺人,都是就地而殺的。”
  那一天他們中隊抓瞭250多個中國俘虜,統統“處理”瞭。
  有個日軍海軍,是個新兵,他是17日纔被允許上岸。上岸後的心情,可謂“興高采烈”:“每艘艦上都有十七八個士兵從中山碼頭上瞭岸,由不到100人組成的陸戰隊沿著中山北路徒步進城,在中山北路路麵上可以看到無數散亂的衣服,好像是誰脫瞭扔掉的。”上岸後走瞭一段時間,他們終於從被土草包堆得嚴嚴實實的挹江門門洞的縫隙中進瞭南京城。進城後,這位日本新兵也被自己的“戰友”所“乾”的事情驚呆瞭:“我們到周圍轉瞭轉,在看上去像是網球場的廣場和看上去像是兒童公園的廣場上看到屍體堆得很高,儼然是屍體堆積成的山。屍體有的手被反綁,有的四五人被綁在一起;有被刺殺的,有被槍殺的。另外當時怎麼也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大鼕天竟然在屍體堆中發現瞭很多赤裸的屍體。槍殺、刺殺所留下的痕跡非常明顯,從中可以看齣殺人方法多種多樣。明顯是被屠殺的屍體堆得到處都是,有的廣場上有2個屍山,有的廣場上有3個。另外,在一個傢裏我看到瞭兩具無首屍體倒在已凝成糊狀的血海中。被砍去頭顱的脖子基本上收縮進瞭體內,被砍的傷口小得已幾乎看不到。真是慘不忍睹……這對於年僅18歲的新兵的我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打擊。”
  “使我無法忘記的是位於南京城北這一帶的死一般的寂靜。這裏已沒有生命,不用說已看不到活著的中國人,就連自由飛翔的鳥我都沒有看到。”這位日軍新兵後來看到的事,更令他終生難忘:“應該是12月18日。正在艦橋上站崗時突然聽到瞭機關槍的聲音,於是我猛然嚮中山碼頭望去,這時聽到瞭射擊聲夾雜著似慘叫似怒吼的叫聲,看到瞭人應聲倒下的情景。這就是日軍占領下的南京發生著的事。憑直覺我覺得被殺的是中國人,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我的腦海裏一片混亂。”
  迴到艦艇後,這位日本新兵道:“隻要船上站崗,每一天,從早到晚,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分辨不齣是俘虜還是一般中國人的一群群人被卡車運來,在中山碼頭被趕到河中後被機關槍射殺。盡管因為隻離開幾百米即使用肉眼也能看清楚,但我們放哨時很認真,都帶著望遠鏡,所以用望遠鏡就看得更加清楚。卡車一車20人、一車30人地把人運到中山碼頭,日本兵就用機關槍掃射將他們屠殺在岸邊的斜坡上。慘叫、怒吼,這樣的叫聲被轟響的槍聲淹沒,數十秒後一切恢復平靜。遭射擊的一部分人跳進河中以求逃生,但一會兒後就憋不住氣浮上瞭水麵,於是他們就又成瞭日本兵射擊的目標,被擊中的人要麼當場沉入水中,要麼順著水流漂流而下,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著。他們有的穿著白衣服,有的穿著黑衣服,單憑衣服不可能辨彆以前是否當過兵,但就這樣被20人一車、30人一車地用卡車運瞭過來。為什麼會被卡車運到被屠殺的地方呢?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個疑問,隻能想象成被命令乾什麼活,或者是做什麼差使而要帶到某些地方去。不然的話,怎麼不會在途中從卡車上逃跑,或者不一定要到這裏,可以在其他地方屠殺。不管怎麼思考,答案似乎隻有一個:他們是在某種情況下被騙到這裏的。
  這樣的情況每天都持續著。到瞭晚上偶爾會從對岸傳來吵嚷聲。看到的是火焰搖晃著突然橫嚮飛奔,仔細一看是放火殺人的情景。到瞭第二天,用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被燒焦的像人形狀的東西就像火災後燒焦的木樁一樣倒在地上。當時揚子江已進入枯水期,水位每天都在下降。所以有時前麵被屠殺後陷入淤泥的人的屍體在岸邊會層層疊疊地顯現齣來。有時我們看到日本兵強迫七八個中國人收拾層層疊疊的屍體,有的是挖一個坑,用繩綁住頭或者屍體的其他部位後拉到坑裏,也有扔進河裏的。當時我一直在想,被強迫收拾屍體的這些中國人的生命後來到底怎麼樣瞭呢,生命的長久保障不會有吧?”
  這個日軍新兵特彆強調:“我所看到的中山碼頭的大屠殺是17日以後發生的事……但我覺得日本兵的槍擊一直持續到我離開那裏的25日。站崗大體一天兩小時,第二天的時間就會變化。因為機關兵等其他的士兵並不上甲闆,隻有水兵等兵種站崗,所以每天都會輪到自己,一天至少一次,有時是兩次。站崗期間,每天、每隔一段時間槍殺等的殺人行為、大屠殺一直持續著。站崗時,不時有其他的機關兵等士兵嚷嚷著‘讓我們也看看’,過來一起觀看……”
  屠殺中國人,在占領南京後,日軍如同觀看和參與遊戲一般,時時處處,流露齣“自然而興奮”的心境。顯然,這種遊戲式的大屠殺,對“鬼子”們而言,刺激又亢奮,完全是獸性的、野蠻的,毫無人性可言的。
  見年輕男人便殺,這是日軍進城後最喪心病狂的屠殺——這過程中,失去組織和無處可去的中國守軍官兵是最可憐的人,隻要遇到鬼子,他們便成瞭槍下鬼魂。
  江東門,原國民黨“模範監獄”門口,一群50多人的中國守城官兵舉著白旗,赤手空拳地在街上走著,迎麵走來一隊日軍。“我們是俘虜瞭,我們來聽從你們的安排。”中國軍人以為這樣就可以逃過一劫。
  日軍不分青紅皂白地用槍將這50多中國軍人趕到監獄附近的一個菜地,並命令他們排好隊。突然其中十幾個日軍舉起大刀就往這些中國軍人砍去……
  “我隻記得有一個日本兵高舉著軍刀嚮我砍來的凶惡形象,彆的什麼都不知道瞭。”劉世海是唯一幸免於難的人,他蘇醒過來後發現自己被兩具屍體壓著。“同行的50多個人僅有我活著,現在我的脖子上還有一條10厘米長的刀疤。”
  投降的中國軍人再不敢成群結隊在大街上齣現瞭,所有三五人結隊而行的男人們都在日軍就地槍殺的範疇內。
  守城軍某部的十來個士兵跟著他們的連長裝成一隊拉糞的民工,欲躲過強盜耳目,逃入附近的一個垃圾場。幾個日本兵將其攔住,令其放下糞具,拿著扁擔,擱在脖子上,列隊成行。然而幾把亮閃閃的軍刀像剝蒜頭似的砍下這些中國軍人的頭顱……當無首的身軀血柱噴湧時,站在一旁的鬼子們哈哈大笑,稱之“臭熏紅泉”。
  這時一位中國男性市民路過,又被日軍攔住,查他手相,見手掌有繭,便解下其棉襖上的帶子,在其脖子上繞瞭一圈,然而由兩個日軍各執一頭,開始“拔河”……
  待這位中國市民氣絕命斷後,這兩個日本兵又舉起軍刀,砍下其首級。當血淋淋的頭顱在街頭滾動時,日本兵又玩起瞭“踢足球”。
  大街上,頓時血漿四濺,而日本兵竟然“笑逐顔開”。
  ……

前言/序言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一部關於曆史、記憶與人性的深刻探索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的陳述,它是一次對人性深淵的凝視,對文明底綫的拷問,以及對曆史真相不懈追尋的艱辛旅程。本書以極其詳盡的筆觸,爬梳梳理瞭1937年那個寒鼕,發生在古都南京的一場滅絕人性的浩劫。它試圖以最接近史實的姿態,展現這場悲劇的來龍去脈,記錄下那些在黑暗中掙紮求生的人們,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性閃耀的微光。 全書猶如一部宏大的史詩,它不僅僅聚焦於戰爭的殘酷與士兵的暴行,更深入挖掘瞭這場屠殺的根源、其對個體命運的毀滅性影響、以及這場劫難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搜集瞭大量的史料、幸存者的口述、以及當時日軍士兵的日記與書信,力圖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曆史現場。 戰爭陰影下的古都,曆史轉摺的起點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到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中國。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南京,作為當時的首都,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當這座城市最終落入日軍之手,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便悄然拉開瞭帷幕。作者沒有迴避戰爭的宏大敘事,而是細緻地勾勒齣當時南京城內外的氛圍:市民的恐慌、守軍的撤退、以及外國人的不安。這種鋪墊,為即將到來的慘劇營造瞭一種壓抑而緊張的氛圍,讓讀者能夠切身感受到曆史洪流的衝擊力。 深淵的開啓:30萬生命的悲歌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部分,無疑是對屠殺本身的詳細記錄。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數字,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將30萬無辜生命的逝去,化為一個個沉痛的符號。書中大量引用瞭幸存者的迴憶,那些曾經的孩童,如今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用顫抖的聲音,講述瞭傢園被毀、親人罹難的慘痛經曆。那些被日軍士兵無辜殺害的平民、放下武器的士兵、甚至是在安全區內避難的婦女和兒童,他們的遭遇被一一呈現,直觀而殘酷。 書中對於屠殺的描繪,不是為瞭煽情,而是為瞭警醒。作者呈現瞭日軍士兵的殘暴手段,從集體屠殺、奸淫婦女到焚燒房屋、掠奪財物,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人性的扭麯和道德的淪喪。這種直麵黑暗的勇氣,使得本書具有瞭強大的震撼力。它挑戰著人們的承受能力,但同時也迫使我們正視曆史的真相,認識到戰爭的極端殘酷性以及軍國主義的罪惡。 人性在絕境中的光輝:救援與互助 然而,曆史並非隻有黑暗。在南京大屠殺的煉獄中,同樣閃耀著人性善良的光輝。《南京大屠殺全紀實》並未忽視那些在危難時刻伸齣援手的人們。約翰·拉貝等外國友人在南京安全區內的救助行動,為成韆上萬的中國民眾提供瞭庇護,他們的善舉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無疑是照亮人心的燈塔。書中詳細記錄瞭安全區內的人道主義援助,食物的籌集、傷員的救治、以及日軍的威脅與挑戰。這些片段,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普通人身上所蘊含的巨大勇氣和同情心。 此外,書中也記錄瞭中國人民之間的相互扶持。在逃亡和躲藏的過程中,人們互相幫助,分享微薄的食物,傳遞生存的希望。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情,在冰冷的屠殺篇章中,成為瞭一抹溫暖的亮色,證明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性的善良也從未完全熄滅。 曆史的證詞:罪證的收集與呈現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的另一重要價值在於其對曆史證詞的詳盡收集與呈現。作者深知,曆史的真實需要依靠確鑿的證據來支撐。因此,書中包含瞭大量來自不同方麵的證據: 幸存者的證詞: 這是本書的核心組成部分。作者花費大量時間走訪,與健在的幸存者進行深度訪談,記錄下他們痛苦的迴憶。這些口述曆史,充滿瞭情感的溫度和細節的真實感,是不可替代的史料。 日軍士兵的史料: 作者搜集瞭部分日軍士兵的日記、書信、軍事報告等。這些來自施暴者一方的記錄,雖然有時齣於自我辯護的目的,但其中不乏對屠殺行為的側麵印證,甚至是直接的描述,具有重要的佐證價值。 外國人的記錄: 當時的外國傳教士、醫生、記者等,在南京留下瞭大量的文字、照片和影像資料。這些“局外人”的視角,客觀地記錄瞭日軍的暴行,以及南京安全區的運作,構成瞭重要的旁證。 戰後審判資料: 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主犯的審判,産生瞭一係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和證詞。本書也引用瞭這些資料,為曆史事件的定性提供瞭法律依據。 通過對這些多元化證據的整閤與分析,本書力圖構建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南京大屠殺曆史敘事,避免單一的聲音,讓曆史真相更加立體和可信。 銘記曆史,麵嚮未來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的意義,早已超越瞭對過去事件的簡單迴顧。它是一麵鏡子,讓我們審視曆史的教訓,認識到戰爭的代價,以及極端意識形態的可怕後果。作者通過對這段悲痛曆史的深刻剖析,旨在喚醒人們的警惕,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 本書的寫作,並非為瞭復仇,而是為瞭求真。它讓我們理解,曆史的真相是復雜而沉重的,它需要被正視,被記錄,被一代代人銘記。隻有當我們真正理解瞭過去,我們纔能更好地走嚮未來。 《南京大屠殺全紀實》是一部沉重但極其重要的著作。它不僅僅是關於南京這座城市,更是關於人類曆史上一段不該被遺忘的黑暗篇章。它用最真切的文字,最翔實的史料,告訴我們,曆史的傷痕,永遠需要我們去正視,去反思,去守護和平的來之不易。這本書,是對逝者無聲的祭奠,也是對生者深刻的警示。它提醒著我們,在和平年代,我們肩負著傳承曆史記憶,捍衛人性尊嚴的責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重的曆史感,暗沉的色調和泛黃的紙張質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就預感到將要麵對的是一段沉重而深刻的過往。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序言,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和這本書所承載的分量。序言中對於史料搜集過程的描述,讓我對作者付齣的巨大努力有瞭初步的瞭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相,通過這本書似乎有瞭重見天日的機會。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事件,更是在呼喚反思,在提醒我們銘記那些曾經的苦難,並從中汲取力量,去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悲愴,感受幸存者的堅韌,並從中獲得關於人性、關於戰爭、關於和平的深刻啓示。這本書的氣質,注定不會是一次輕鬆的閱讀,但我想,這一定是值得的。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震撼的方式,呈現瞭一段不容忽視的曆史。我注意到書中對於戰爭的殘酷性有著非常寫實的描寫,那些細節真實得令人不忍卒讀,卻又真實得必須去麵對。作者的筆觸,既有曆史學者的客觀與冷靜,又不乏人道主義的關懷與悲憫。我期待在後續的閱讀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沉浮,以及民族精神的堅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對人類良知的一次深刻叩問,一次對和平與正義的強烈呼喚。它告訴我們,曆史的傷痕需要被銘記,而非遺忘。

評分

初步翻閱這本書,我被其資料的翔實和論證的嚴謹所摺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細緻入微的偵探,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力求還原一個最接近真實的圖景。對於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影響,書中都有著詳盡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讀。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幸存者證詞的引用,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親曆講述,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也最能觸動人心。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遙遠的傳說,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現實。它不隻是為瞭讓我們記住仇恨,更是為瞭讓我們認識到和平的珍貴,以及捍衛和平的責任。

評分

這是一本令人心緒不寜的書,即使隻是偶爾翻到某一頁,那些文字和圖片都仿佛帶著一種無聲的呐喊。我尤其被書中對細節的描繪所震撼,那種對具體情境、人物反應的細緻刻畫,讓我仿佛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絕望與悲痛。它並非僅僅是冷冰冰的曆史事件陳列,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甚至是殘酷的溫度。閱讀的過程,無疑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也是對民族記憶的一次重塑。我深知,銘記曆史,是為瞭更好地前行,是為瞭讓類似的悲劇不再重演。這本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過去,更是對未來的警示和期盼。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在我拿到手中時,就感受到瞭它沉甸甸的曆史分量。粗略地瀏覽瞭一下,我被其中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獻和數據深深吸引。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去挖掘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從多角度、多層次地還原曆史真相。我對書中對戰前社會背景的鋪陳以及事後國際社會的反應的描寫尤為關注,這些宏大的敘事背景,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深遠影響。書中的語言風格樸實而有力,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我相信,在細讀的過程中,我會被書中鮮活的人物故事所打動,會為那些不屈的靈魂而動容。這本書不單單是一份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拷問,一次對正義的追尋。我期待它能在我心中激起漣漪,讓我對曆史有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價格波動非常大,京東太水瞭,今天一個價明天一個價,無語

評分

正品,好書,精美,印刷質量好!!!喜歡!

評分

紀實圖書寫的很真,支持!

評分

方便,快速,給力

評分

瞭解自己,勿忘國恥!

評分

全麵完整的權威巨作!同類書多多益善!

評分

給父親的禮物,正版,比書店便宜多瞭

評分

挺精緻的,沒有看瞭,估計不錯。

評分

完全反應瞭南京大屠殺的真是情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