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对局评注

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对局评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羲奕 著
图书标签:
  • 象棋
  • 对局
  • 评注
  • 团体赛
  • 2013年
  • 全国赛
  • 棋谱
  • 中国象棋
  • 竞赛
  • 体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32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27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对局评注》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局评注,精选对局60局,按比赛轮次排序,每局都详加点评;第二部分为对局选录,精选121局对局记录,未做评注。

作者简介

  曹羲奕,1951年生于新疆,祖籍四川,在职研究生学历。曾在西藏阿里工作八年。1974年入党,198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处副处长。1993年1月走上厅局岗位,先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体改委、发改委任职,2011年退休。2007年至今担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象棋协会主席。曾获中国象棋协会50周年贡献奖、中国象棋协会2013年度先进个人。组织和主持2013年“新疆棋协杯”全国象棋锦标赛(团体)、2014年西北五省区第一届象棋联赛及自治区的一系列象棋大赛。出版《还耕杂咏》、《剑亮天山》、《练兵南国放飞希望一一纪实摄影集》等作品。
  
  聂春,1961年3月生,辽宁丹东人,在职研究生学历。2000年7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2年9月至今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分管竞技体育、体育彩票等工作。
  
  赵庆阁,辽宁沈阳市人,从小习弈,颇有下棋的天分,在当地名手的指导下,经过数年的磨练,逐渐在沈阳棋坛崭露头角。15岁在沈阳参加市赛时,打败了一些好手,获得好评。1978年和1984年作为辽宁队主力,为该队两次夺得全国象棋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象棋团体赛荣获冠军。1974年获第十届全国象棋赛第三名,之后又多次获得全国大赛、杯赛的优异成绩。对上马局、半途列炮很有研究,并用此布阵战胜过不少名将。近年仍参加一些比赛,气势不减当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对局 评注
第1局 内蒙古伊泰蔚强 胜 厦门曾国荣
第2局 厦门林文汉 负 内蒙古伊泰郑一泓
第3局 浙江波尔轴承黄竹风 胜 新疆体彩王磊
第4局 火车头金松 胜 新疆兵团吴逢山
第5局 新疆兵团杨浩 负 火车头尚威
第6局 河南文科姚洪新 负 江西紫气东来刘光辉
第7局 宁夏任占国 负 河南文科李林
第8局 新疆体彩王磊 负 新疆兵团吴逢山
第9局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胜 中国大学生体协姜毅之
第10局 浙江波尔轴承程吉俊 胜 中国大学生体协李旭界
第11局 江西紫气东来应跃林 负 内蒙古伊泰潘振波
第12局 内蒙古伊泰蔚强 胜 江西紫气东来刘光辉
第13局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赵剑 胜 中国象棋大师网冯世傲
第14局 内蒙古伊泰郑一泓 负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第15局 浙江波尔轴承黄竹风 胜 内蒙古伊泰李鸿嘉
第16局 山西赵顺心 负 上海浦东花木广洋胡迪
第17局 河南文科李林 胜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谢丹枫
第18局 中国象棋大师网赵殿宇 负 火车头尚威
第19局 新疆体彩张欣 胜 宁夏任占国
第20局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胜 山东中国重汽赵勇霖
第21局 宁夏任占国 负 中国澳门象棋总会曹岩磊
第22局 甘肃梁军 负 火车头金松
第23局 内蒙古伊泰郑一泓 胜 河南文科李林
第24局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赵剑 胜 新疆兵团蒋小虎
第25局 山西赵利琴 负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第26局 内蒙古伊泰李鸿嘉 胜 中国大学生体协王昊
第27局 中国大学生体协李旭异 负 内蒙古伊泰潘振波
第28局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赵剑 胜 天津市滨海新区恒嘉陈鑫
第29局 中国象棋大师网赵殿宇 胜 甘肃李家华
第30局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胜 火车头尚威
第31局 浙江波尔轴承程吉俊 胜 火车头宋国强
第32局 天津市滨海新区恒嘉商思源 胜 中国象棋大师网赵殿宇
第33局 山西赵利琴 胜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谢丹枫
第34局 山西赵顺心 胜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赵剑
第35局 浙江波尔轴承赵鑫鑫 胜 上海浦东花木广洋胡俊伟
第36局 上海浦东花木广洋王国敏 负 浙江波尔轴承黄竹风
第37局 山东中国重汽贾若愚 胜 河南文科王兴业
第38局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谢丹枫 负 江西紫气东来何武强
第39局 山西周军 胜 中国大学生体协王昊
第40局 浙江波尔轴承一队金海英 胜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丽淳
第41局 浙江波尔轴承二队吴可欣 胜 河北棋院刘钰
第42局 新疆体彩熊晓慧 胜 北京威凯建设常婉华
第43局 浙江波尔轴承二队王铿 负 北京威凯建设唐丹
第44局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丽淳 胜 河北棋院张婷婷
第45局 新疆体彩杨桦 负 浙江波尔轴承一队金海英
第46局 河北金环钢构尤颖钦 负 江苏棋院陈苏怡
第47局 北京威凯建设唐丹 负 广东碧桂园二队时凤兰
第48局 浙江波尔轴承一队金海英 胜 上海金外滩象棋郑轶莹
第49局 浙江波尔轴承一队金海英 胜 黑龙江刘丽梅
第50局 江苏棋院陈苏怡 负 上海金外滩象棋郑轶莹
第51局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丽淳 负 河北金环钢构尤颖钦
第52局 上海金外滩象棋郑轶莹 负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丽淳
第53局 河北棋院张婷婷 负 北京威凯建设唐丹
第54局 火车头刚秋英 胜 浙江波尔轴承二队王铿
第55局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丽淳 胜 江苏棋院陈苏怡
第56局 江苏棋院董毓男 负 广东碧桂园一队陈幸琳
第57局 北京威凯建设唐丹 胜 浙江波尔轴承一队金海英
……
第二部分 对局选录

前言/序言


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是中国象棋界年度盛事,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棋手和最强的队伍,在激烈的角逐中,他们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棋艺,更书写了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战史。这场比赛,是无数棋迷关注的焦点,更是对中国象棋发展现状的一次集中检阅。 棋坛风云:强队林立,群雄逐鹿 2013年的全国象棋团体赛,依然是几支传统强队唱主角的格局。北京队、广东队、上海队、江苏队等,凭借着深厚的底蕴、优秀的棋手储备和科学的训练体系,在赛场上形成了稳固的统治力。 北京队,作为老牌劲旅,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极高的竞技水平。那一年,他们阵中拥有多位经验丰富、功力深厚的国手,他们沉稳的棋风、精湛的计算和善于把握局势的能力,是他们在团体赛中屡创佳绩的重要保障。他们的棋局往往是艺术与力量的结合,每一次落子都带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对手的尊重。 广东队,近年来崛起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队伍中年轻一代棋手的涌现,为这支老牌强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年轻棋手敢打敢拼,棋风奔放,常常能在关键时刻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妙招,给对手带来巨大的麻烦。广东队的风格,则更偏向于进攻犀利,善于抓住对手的破绽,发起凌厉的攻势。 上海队,同样是国内象棋界的老牌劲旅。他们的棋手以细腻的棋风、严密的防守和出色的残局功力著称。上海队的棋手,尤其擅长在复杂的局面中保持冷静,通过精准的计算和耐心的布局,一点点蚕食对手的优势,最终锁定胜局。他们的棋局,常常充满了智慧的博弈,每一次防守都如铜墙铁壁,每一次进攻都如滴水穿石。 江苏队,近年来在全国比赛中表现出色,也逐渐跻身强队行列。他们队伍中棋手风格各异,既有稳健型的选手,也有喜欢搏杀的棋手,这种多样的风格使得他们在面对不同对手时,能够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江苏队的棋局,常常展现出团队协作的精神,队员之间相互配合,为整体胜利贡献力量。 除了这几支传统强队,赛场上也涌现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队伍,他们渴望挑战现有格局,为争夺荣誉而全力以赴。每一场比赛,都充满了未知数,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断言最终的胜负。 棋局精粹:智慧的碰撞,战术的博弈 全国象棋团体赛的魅力,不仅在于队伍之间的竞争,更在于每一盘棋局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棋手们在棋盘上展开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攻防,更是智慧的碰撞、心理的较量和战术的博弈。 在2013年的比赛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精彩的对局。有些棋局,开局阶段就进入了复杂的变例,棋手们需要凭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在瞬息万变的局面中找到最佳路径。双方你来我往,每一次试探,每一次反击,都充满了策略性。 有些棋局,则是在中局阶段异常胶着,双方你争我夺,都不肯轻易放弃。棋手们需要通过精妙的算路,计算出数十步甚至上百步的棋路,来寻找突破口。此时,对棋手的体力和专注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一方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对手抓住机会,从而陷入被动。 还有些棋局,则在残局阶段进入白热化。当双方子力减少,局势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残局是检验棋手基本功和细腻手法的最佳时机,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在2013年的团体赛中,我们看到不少棋手在残局阶段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精准度,他们能够抓住对手的细微破绽,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招法,将胜利的天平扳向自己。 比赛中,棋手们的心理素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压力,有人能越战越勇,有人则可能出现失误。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应对对手的心理战,都是比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场精彩的棋局,不仅仅是棋子的移动,更是人性的展现。 赛事影响:传承与发展,引领象棋潮流 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级赛事,对中国象棋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为广大棋迷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高水平象棋比赛的平台。通过观摩比赛,棋迷们不仅能学习到棋手的战术思路和精妙招法,更能感受到象棋这项古老智慧运动的独特魅力。比赛的转播和报道,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象棋。 其次,比赛也为年轻棋手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那些年轻选手在与老牌国手的较量中,能够学到宝贵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比赛中涌现出的新星,也为中国象棋界注入了新的血液,预示着中国象棋更加光明的未来。 再者,全国象棋团体赛的举办,也促进了各地象棋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各队之间的竞争与学习,有助于推动全国象棋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比赛的组织和运作,也为象棋赛事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经验。 2013年全国象棋团体赛,是象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中国象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那些在棋盘上书写的传奇,那些在汗水与智慧中铸就的辉煌,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象棋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棋手,为中国象棋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这场比赛,是无数棋迷心中永恒的经典,是对象棋运动最完美的诠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为深度研究者量身定制的典范。首先,棋盘图的清晰度无可挑剔,线条简洁有力,棋子标记的对比度极佳,即便是最复杂的局面,也不会产生视觉上的混淆。更妙的是,旁边的文字注释区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留出了大量的空白空间,这对于喜欢手写批注和绘制变化图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习惯在阅读时,随时停下来,用铅笔在旁边勾画出自己推演的几条分支变化,这本书的宽边距设计完美地满足了这种“互动式阅读”的需求。此外,全书的章节逻辑编排也极具匠心,并非简单的按轮次排列,而是似乎根据某种特定的战术主题或棋风流派进行了精心的归类,这种结构性的组织,极大地便利了读者进行专题性的学习和回顾,而不是淹没在海量的棋局信息中。整体来看,这本书在“易读性”和“研究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看棋谱,不如说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战术思维洗礼。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每一盘关键对局的分析角度异常刁钻且深刻。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指出胜负手,而是穿透了棋盘表面的刀光剑影,直击棋手们在特定时间节点上的心理博弈和临场决策的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那种“非正统”的解读方式,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定式套路,而是大胆地提出一些反直觉的走法,并且用非常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历史战例来佐证其合理性。每一次阅读,都感觉自己的棋艺观被重新塑造了一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残局处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如剥茧抽丝般透彻。这种高密度的信息量和极具穿透力的分析能力,让这本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赛后回顾”,更像是一本高阶棋手的心法秘籍,即便是对那些久经沙场的棋手,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让人茅塞顿开,对“妙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细腻,上面的字体设计也颇具匠心,既有传统棋谱的庄重,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特别是那个烫金的年份数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联想到那些在赛场上激烈的头脑风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色泽柔和,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研究棋局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经常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出现松动或脱页的现象。坦白说,光是欣赏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就仿佛已经开始了一次对中国传统智力运动的致敬之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编者对于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让人对内部的精彩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棋谱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置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体现。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资料的收藏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系统性地、如此高质量地汇编一整年度全国最高水平的团体赛事,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它不仅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经过筛选和提炼的实战数据,更是为那些希望通过模仿和学习顶尖棋手的对局来提升自己的业余棋手,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系。书中的时间跨度,恰好捕捉到了中国象棋战术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转折期,那些对局中的攻防转换、弃子争先的哲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翻阅此书,就像是亲身走进了当时的赛场,感受着棋手们在胜负面前的挣扎与抉择。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象棋怀有深厚情感和研究热情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所承载的,是那个特定年份里,中国象棋精英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象棋赛事的爱好者,我深知记录和评注一届大赛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而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完全达到了国家级赛事资料的严谨标准。评注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过分口语化以至于显得轻浮,也没有过度学术化而显得高高在上。它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拿捏得十分精准,对于非专业人士,关键术语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侧面烘托或解释,确保了阅读的普适性,但同时,对于专业棋手,又保留了足够的术语深度来保证分析的专业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几位新秀棋手表现的捕捉,作者不仅记录了他们的胜负,更敏锐地捕捉到了他们棋风中潜藏的创新和变化,这种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让这本书的价值在时间维度上得到了延伸,它记录的不仅仅是过去,也隐隐指向了象棋运动的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