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性論》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來揭示製約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全書分三捲,第一捲討論知性,第二捲討論情感,第三捲討論道德。我館曆來重視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緻力於翻譯齣版馬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錶作品。我們確信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纔能夠建成現代社會主義社會。 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係統,匯編為叢書,纔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考, 又利於文化積纍。
作者簡介
王海明,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和《哲學與文化月刊》(颱北)等刊物發錶倫理學論文西餘篇;學術專著主要有《新倫理學》(商務印書館)、《倫理學方法》(商務印書館)和北京大學哲學教材《倫理學原理》(北京大學齣版社)。
目錄
序
緒論
一 人性界說: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二 人性結構:人性的體與用
三 人性類型:人的特性與人的動物性
四 倫理學的人性概念:人的倫理行為事實如何之本性
五 人性論的定義與對象及其研究順序
上篇 人性之事實如何
第一章 倫理行為概念:人性的概念分析
一 反應
1 反應:閤目的性反應與非閤目的性反應
2 關於生物閤目的反應的兩種理論
二 反射:目的反射與閤目的反射
三 行為
1 行為:本能與學習
2 關於行為概念的誤解
四 倫理行為
1 倫理行為界說
2 倫理行為結構
3 倫理行為類型
第二章 倫理行為原動力:人性定質分析
導言
1 感情:行為原動力
2 愛與恨:倫理行為原動力
一 目的利他與目的害他行為之原動力
1 愛人之心:同情心與報恩心
2 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3 恨人之心:嫉妒心與復仇心
二 目的害己與目的利己行為之原動力
1 自恨心:罪惡感與自卑感
2 自愛心:求生欲與自尊心
三 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
1 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從人的社會本性來看
2 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從人的生物本性來看
3 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從人的生理本性來看
4 結論: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的雙重內涵
四 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的理論
1 關於倫理行為原動力規律的共識與分歧
2 心理利己主義:因果目的等同論
第三章 倫理行為的目的與手段:人性定量分析
導言:倫理行為目的相對數量的意義及其確定方法
一 倫理行為目的之相對數量規律
1 利他目的必多於害他目的
2 利己目的必多於害己目的
3 利己目的必多於利他目的
4 利己目的必超過行為總和之一半
5 恒久無私論:關於倫理行為目的相對數量規律的理論
二 倫理行為手段相對數量規律
1 倫理行為手段相對數量非統計性規律
2 倫理行為手段相對數量統計性規律
三 倫理行為類型相對數量規律
1 倫理行為類型相對數量非統計性規律
2 倫理行為類型相對數量統計性規律
本篇結語 人性要義
中篇 人性應該如何之標準
第四章 道德本性
一 道德本性:道德界說
1 道德與倫理
2 道德與應該
3 道德與法
二 道德本性:道德的結構、規律和公設
1 道德基本結構:優良道德製定之根據
2 道德的完整結構:優良道德製定之規律
3 道德的深層結構:優良道德製定之公設
三 道德本性:道德的類型、性質和規律
1 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2 共同道德與特定道德
3 道德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4 絕對道德與相對道德
5 道德的主觀性與客觀性:道德自由約定律
6 優良道德與惡劣道德:道德優劣的三個規律
四 關於道德本性的理論
1 倫理相對主義
2 倫理絕對主義:境遇倫理學
3 道德主觀主義與道德懷疑論
4 道德客觀主義與道德實在論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引言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從道德共同體看
1 道德共同體概念:道德代理者與道德顧客
2 道德共同體的界限:人類與對人類有利的一切生物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體與增進人類利益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從社會道德需要看
1 社會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2 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會本性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從個人道德需要看
1 個人道德需要:道德實現的途徑和手段
2 道德和美德:一種必要的惡
3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論: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1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概念
2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3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是非
五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論:道德他律論與道德自律論
1 道德他律論
2 道德自律論
3 道德自律論與道德他律論之是非
第六章 道德終極標準
導言:道德終極標準概念
一 道德終極標準體係
1 增減每個人利益總量:道德終極總標準
2 最大利益淨餘額:利益衝突的道德終極標準
3 最大多數人最大利益:他人之間利益衝突的道德終極標準
4 無私利他:己他利益衝突的道德終極標準
5 無害一人地增進利益總量:利益不相衝突的道德終極標準
二 道德終極標準性質
1 絕對性與相對性:道德終極標準的適用範圍
2 直接性與間接性:道德終極標準與其他道德規範的關係
3 行動主義與規則主義——行動功利主義與規則功利主義以及行動義務論與規則義務論
三 道德終極標準理論
1 義務論
2 功利主義
3 功利主義與義務論之評析
下篇 人性之應該如何
第七章 道德總原則:人性善惡分析
一 善惡總原則
1 “善”的稱謂:元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
2 善惡總原則:抽象人性之善惡
3 善惡差等定律:善有差等與惡有差等
4 道德總原則:善惡總原則、善惡分原則和道德終極標準
二 善惡分原則
1 具體人性之善惡:利己目的的道德價值
2 具體人性之善惡:16種倫理行為之道德價值
3 善惡六原則之確立
4 善惡六原則的適用範圍
三 市場經濟善惡原則:道德總原則的證僞與證實
1 市場經濟概念
2 市場經濟行為事實如何之本性
3 市場經濟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原則
4 結論
四 人性善惡學說
1 性無善惡論
2 性善論
3 性惡論
4 性有善有惡論
5 新性有善有惡論
第八章 道德總原則理論:人性研究的整體理論
一 利他主義
1 無私利他誇大論:利他主義人性理論
2 道德自律與無私利人:利他主義道德理論
3 差等利他主義與同等利他主義:儒墨康德基督教道德總原則理論之異同
二 利己主義:閤理利己主義
1 因果目的等同論:閤理利己主義人性理論
2 道德他律與為己利他:閤理利己主義道德理論
三 利己主義:個人主義
1 自我的實現與異化:個人主義人性理論
2 自我價值至高無上:個人主義道德理論
3 個人主義與人道主義:個人主義概念辯難
四 利己主義:閤理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之比較
五 己他兩利主義: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之統一
六 集體主義: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之超越
1 集體主義與集體主義原則
2 集體主義的不完備形態
3 集體主義的完備形態
七 各種道德總原則理論之比較
1 道德總原則理論與道德終極標準理論之比較
2 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以及己他兩利主義真假之比較
3 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以及己他兩利主義道德優劣之比較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人性論》:
舉例說,誰都承認,母愛是無私的、富有犧牲精神的。可是,母親為什麼會辛辛苦苦不為自己而為子女謀取幸福、快樂?無疑是因為母親深愛自己的子女,對他們懷有強烈的同情:感覺到他們的苦樂,就像自己的苦樂一樣。我們不是常常看到,當有瞭什麼好吃的東西,母親總是寜願讓給兒女吃而自己不吃?為什麼母親會這麼做?因為——母親們都這麼說——她感受到兒女吃時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感受甚至比自己吃所感受的快樂還強烈。
可見,隻要愛人而以同情心待人,便會達到無私利人的崇高境界。所以,孟子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那麼,愛人之心是否隻能通過産生同情心而導緻無私利人?
不是的。一個人之所以會愛他人,如上所述,隻是因為他人給瞭他快樂和利益:愛人之心是對於成為自己快樂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應。如果這快樂和利益是他人無意給予我的,如稚子的憨態、情人的美麗,那麼,這種快樂和利益便僅僅是快樂和利益而不是恩。我對於這種快樂和利益便僅僅有愛的心理反應而不會有報恩心,是非報恩心之愛。這種愛無疑隻能通過産生同情心而無私利人。反之,如果我所得到的快樂和利益是他人有意給予的,如父母的養育、朋友的幫助,那麼,這種快樂和利益便叫做恩。我對於這種快樂和利益便不僅有愛的心理反應,而且相應地産生一種也有意給對方以快樂和利益的心理。這就是所謂的恩愛、報恩心之愛:報恩心便是對有意給自己快樂和利益的人所産生的也有意給他以快樂和利益的心理。所以,報恩心是一種愛,是愛人之心的一種錶現和結果:“感恩或謝忱是基於愛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報答那曾基於同樣的愛的情緒,以恩德施諸我們的人。”如果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同情心之愛的典型,那麼,子女對父母之愛則是報恩心之愛的典型。
不難看齣,報恩心所引發的行為的目的,並不是為瞭而是因為從恩人那裏得到快樂和利益;是目的為瞭給予恩人快樂與利益,而原因在於恩人曾給予自己快樂與利益;是為瞭報答、給予恩人快樂與利益,而不是為瞭再從恩人那裏得到、索取快樂和利益;是給予而非索取;是為恩人而不是為自己。一句話,報恩心所引發的是一種無私利他的行為。這樣,當一個人在愛他人的時候,如果這種愛是對他人有意給予自己快樂和利益的心理反應,那麼,他便會對他人心懷感激、産生報恩心,從而為他的恩人謀取快樂和利益:愛人之心通過産生報恩心而導緻無私利他的行為。
總之,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無私利人,是因為他有愛人之心。愛人之心所以會導緻無私利人,一方麵是因為它使愛者與被愛者融為一體、産生同情心;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它使愛者對被愛者心懷感激、産生報恩心。而他之所以有統攝、産生同情心和報恩心的愛人之心,又隻是因為他的快樂和利益都是他人給予的:對他人的愛不過是對於成為自己快樂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應。所以,愛人之心、同情心、報恩心所引發的行為之目的雖然是無私利人,但産生這種無私目的的根本的非目的原因、亦即行為的原動力卻仍然是利己。
那麼,愛人之心是不是無私利人的惟一動因?不是的。愛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不學而能、不經道德教化便可以齣現的自然的、天賦的道德感情,是源於個人的非道德需要的道德感情,它僅僅是無私利人動因之一方麵。引發無私利人的另一方麵動因,則是人所特有的、經過後天道德教化纔能實現的感情,亦即源於個人的道德需要的道德感情: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
人性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