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 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序
前 言
第一讲 汉代
一 汉代政府组织
二 汉代选举制度
三 汉代经济制度
四 汉代兵役制度
五 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 唐代政府组织
二 唐代考试制度
三 唐代经济制度
四 唐代兵役制度
五 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 宋代政府组织
二 宋代考试制度
三 宋代赋税制度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 明代政府组织
二 明代考试制度
三 明代赋税制度
四 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 制度与法术
二 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四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 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 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 变法与革命
总 论
〔附录〕答徐君书
1. 论皇帝
即如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了,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2. 论九品中正制
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这不是件好事。首先是地方无才,不论地方行政要减低效率,而地方风俗文化也不易上进。地方垮台了,中央哪能单独存在!所以中央集权不是件好事,而中央集才也不是件好事。这是第一点。再则中正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于是做官的也各务奔竞,袭取社会名誉,却不管自己本官职务与实际工作,而其上司也无法奈何他。
3. 王安石之“保马”政策
王荆公不得已,订出保马政策,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把马寄养在私家,一匹一匹分散养。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遇到战争需要,再临时集合。这种事,民间当然情愿做,领一匹马来,平时作牲口用;却不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很容易生病死亡。但马死了要赔钱,于是农民把养马看做苦事,政府却要挨派,于是“保马”变成一秕政。其实这一方法,纵使推行有效,遇到战事,一群羸弱之马,也未必真有用。在这一制度上,也可告诉我们宋代国防上所遭遇的大难题。
4. 明代之太监掌政
现在再说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的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来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太监领袖称“司礼监”。明代政制最坏时,司礼监便是真宰相,而且是真皇帝。
……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这是我想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
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钞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已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
但由于国家大局之动荡,私人生活之不安定,而自己想写的,感到比这一部书更重要的也还有,因此此书终于没有写。
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承何敬之先生要我在战略顾问委员会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讲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两小时;又为旅途匆促,以及其他条件,并不能对历史上传统制度详细陈述,精密发挥,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略举大纲。本来想再就讲演纪录把在讲演时未及提到的,略事增补;不幸讲演完成,我即负伤养病。在此期间,没有精力对此讲稿再事改进。只得就原纪录稿有与原讲义旨走失处稍稍校正,而其他不再润饰了。将来若偿宿愿,能写出一部较详备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则属至幸。而此书得以抢先呈教于读者之前,亦可稍自欣慰,并在此致谢何先生之美意。若无何先生这一番督命,连此小书,也不会有仓促完成之望的。
一九五二年八月钱穆在台中
此稿初成,在一九五二年八月我在台中养病时。嗣后总政治部来函,请写一本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截稿期限甚迫;乃就此稿稍加修改,如唐代的两税制,明代的赋税制度等,均有若干新资料补入,较原稿稍微充实。然恐尚多疏漏谬误,切盼读者之指正。
一九五五年八月钱穆于香港
终于收藏到了钱穆先生的这套著作系列,简体精装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更是心头好。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需要深入其历史根源,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钱穆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无疑是开创性的,也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推崇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得失,有一种宏观的、历史演进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我希望能够从中领略到,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制度是如何因应社会需求而生,又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变革,其中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又有哪些教训是需要我们警醒的。这种对历史制度的深入洞察,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华文明独特性的重要窗口,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传承的一种梳理。
评分拿到这套钱穆先生的简体精装版著作,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知识的敬畏之情。特别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一卷,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非同小可。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架构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制度,其实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认知。我希望通过钱穆先生的笔触,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轨迹,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朝代更迭,更能理解那些制度背后隐藏的逻辑,比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士族阶层的兴衰,以及不同时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机制,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性,从而形成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历史观。
评分最近入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精装版,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封面,就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分量。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是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政治制度的变迁,无疑是最能体现社会发展和民族特质的关键线索。钱穆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史观,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透彻而生动。我尤其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对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的权力分配、选官制度等方面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历史智慧的汲取,能够帮助我在阅读其他历史书籍时,建立起一个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则有着深层的制度逻辑在起作用。
评分收到!这里有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不包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和内容各不相同,力求真实自然,避免AI痕迹。
评分拿到这套钱穆先生的著作系列,尤其是看到简体精装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历史的脉络里,隐藏着解开当下许多困惑的钥匙。钱穆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的学识和洞见,在我心中一直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期待着,透过他的文字,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逻辑,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是那些制度背后,人心所向、权力运作、社会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深刻剖析。我非常好奇,先生将如何梳理那些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将纷繁的史实提炼出精炼的洞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窥见中国政治文明的独特基因。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一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我对历史的理解。
评分深入浅出,讲制度来龙去脉很到位,治史态度客观。能在现在发表,随其中有些语句对当时的大陆有些看法,但不失为经典之作。对我们认知过去,务实未来有帮助!
评分女儿需要的,包装完整,发货速度很快,应该是正版,现在经常在京东买书。
评分在京东买了很多书,不错不错不错不错期待这部作品
评分书刚刚拿到手,准备细细品味,大家之作品,一定不错
评分比较经典的一本书了,适合家庭收藏阅读。
评分纸质挺好,内容清晰,不错。挺好的,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评分你们说好不好看,我说反正好看。
评分看到一个书单推荐买的,看了感觉钱老真的是博学多才啊
评分买了这本书的繁体版,也买了简体版~( ̄▽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