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年谱(套装上中下卷)

张伯苓年谱(套装上中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吉生 著
图书标签:
  • 张伯苓
  • 近代史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民国史
  • 天津历史
  • 南开学校
  • 教育家
  • 历史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ISBN:115868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684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0
套装数量:3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伯苓年谱(套装1-3卷)》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选择有关张伯苓先生生平、思想、著作及教育文化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料,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谱主一生的生活道路、教育活动、办学理念、政治趋向、思想转变和人格精神。撰著者长期精心搜集有关张伯苓先生的人事、文物、文字、图片,不仅遍及我国大陆各地,而且向我国台湾地区及关国、日本等地进行访求,获得了丰富史料,包括谱主的文稿、书信、讲话、报道、题词以及档案、近代名人著作、年谱(或日记)等;所涉张氏资料,许多内容尚属首次披露,同时纠正了不少既往所传见的史实错误。

目录

上卷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 诞生
生于天津。(4月5日)
1881年(清光绪七年 辛巳) 五岁
始读四书五经。
1882年(清光绪八年 壬午) 六岁
入同族张竹坡家馆就读。该馆停办后,转入刘姓义学读书。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己丑) 十三岁
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入驾驶班。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壬辰) 十六岁
弟张彭春生。(4月22日)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 十八岁
无船以供水师学堂学生毕业实习,回家待命。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十九岁
在“通济”轮实习。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0月)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二十二岁
随“通济”轮送清政府官员去山东。亲睹“国帜三易”,“教育救国”之志慨然而起。(5月)在严修家馆任英文数理教席。(10月29日)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 二十三岁
送徐世昌到塘沽。(7月24日)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四岁
拒绝为攻入天津的八国联军充任翻译。(7月)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二十五岁
率严馆学生誓于严宅北书房。(春)受津绅王奎章之请,兼理王馆。(春)考查严馆诸学生学习英文情况。(7月12日)与严修议,试办蒙养小学堂。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二十六岁
与严修谈论天津瘟疫情况。(6月11日)严修赴日本考察,送至塘沽。(8月10日)严氏女塾成立,教授算术、英文等课程。(冬)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 二十七岁
同严修等赴工艺学堂座谈。(1月31日)与严修等发起成立普通学社。(2月21日)与严修等讨论师范补习所课程。(3月9日)
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并考察教育。(6月)与严修谈南洋公学的蒙学课本事宜。(11月6日)为严氏家馆学生放映幻灯。(11月10日)到官立小学堂讲解电学并放映幻灯。(11月28日)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 二十八岁
与严修讨论学务。(2月12日)偕严修访严复。(4月22日)结识汤寿潜、张謇、吴昌硕等。(5月26日)与严修等赴日本考察教育。(5月28日)访问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6月6日)听棚桥源太郎讲小学必设手工科。(6月8日)
……
中卷
下卷

精彩书摘

  同日弟张彭春考取清华留美资格,乘船赴美国留学。同行者有胡适、钱崇树、竺可桢、赵元任、胡明复等70人。人克拉克大学学习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学、欧美现代戏剧。191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同时获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1916年回国,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后代理校长。1919年再次赴美,人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中国教育委员会秘书并任华盛顿会议天津代表。1923-1926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1926-1929年任南开中学部主任兼南开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戏剧课程,把西方现代戏剧艺术引进中国,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话剧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外交活动。
  《国民党出席联合国代表及联合国中国职员介绍》载:张彭春“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五年曾赴芝加哥大学、夏威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讲演,一九三六年在英各大学任中英交换讲学教授。一九三六年以来,屡次出席国际重要会议,曾任出席第六次太平洋会议代表。一九三七年由法返国,一九三八年任国民参政员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一九三九年二月任出席在伦敦召开之世界反侵略大会代表。一九四〇年任驻土耳其公使。一九四六年一月起,任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代表,同年十二月为签署联合国麻醉剂约章全权代表。翌年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代表,一九四八年任驻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代表,同年改任出席联合国大会三届常会代表(四届连任),后任联合国常驻代表团大使衔代表,经社理事会代表,并任职于经社理事会人权委员会迄今。本年八月复派其为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五届常会代表。在联合国尚活跃。
  “张在外交界中原接近蒋廷黻,亲美。据一九五〇年材料称,张现与蒋廷黻有矛盾,未参加蒋所组织之‘中国自由运动’。最近感觉苦闷,思想动摇,拟向我方靠拢,因尚存有疑虑,迄未有所行动。但在此以前于经社理事会中曾几次投票赞成苏联提案,引起国际上的注视。”(《国民党出席联合国代表及联合国中国职员介绍》,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编印,1950年9月15日)
  1957年因心脏病猝发,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享年65岁。
  后其子张远峰在《怀念我亲爱的父亲》一文中云:
  “父亲5.11英尺,个子较高,长方脸,高额头,秃顶。如果他蓄须,会给人一种中国达官贵人的感觉。总之,他仪表堂堂,引人注目。
  ……

前言/序言


《张伯苓年谱(套装上中下卷)》是一部详尽记录了中国近代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一生重要事迹的权威性著作。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日记、信函、档案、口述回忆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考证,力求全景式地再现这位教育巨擘波澜壮阔的一生。 全书的结构与核心内容 这部年谱的编纂,严格遵循时间脉络,以“年”为基本单位,结合“事”的关联性进行细致展开。全书内容厚重,涵盖了张伯苓先生从出生到逝世的全部重要阶段,尤其侧重于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及其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 上卷:早年与教育思想的萌芽(约1876年—1919年) 上卷主要聚焦于张伯苓的童年、接受西方教育的经历,以及他初步形成教育救国思想的时期。 出身与早期经历: 详细记载了张伯苓(原名张寿春)在天津的家庭背景、早年经历。特别是他与北洋水师的渊源,包括他曾是海军学员,并在甲午战争中亲历了北洋水师的覆灭。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深刻认识到“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道理。 南开的创办与艰难起步: 重点叙述了张伯苓在严修先生的资助和支持下,创办“私立中学堂”(后定名为南开中学)的艰难历程。这一部分详细记录了在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如何筹措经费、聘请师资、制定校规,以及早期学生招收和培养的情况。 教育理念的奠基: 深入分析了张伯苓在南开早期推行的“公能”教育思想的雏形。包括对体育的空前重视,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关注。这一时期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南开模式。 五四前夜的活动: 记录了张伯苓在辛亥革命前后以及袁世凯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反应,以及他如何引导南开师生关注国是、投身社会实践。 中卷:南开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约1920年—1937年) 中卷是张伯苓教育事业的黄金时期,记载了南开大学的创立、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他作为教育界领袖的地位确立。 南开大学的诞生与发展: 详述了张伯苓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创立南开大学(1919年)。年谱细致记载了大学各院系的设立过程、重要教授的延揽、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方针的确定。尤其突出了他对理工科和商科的重视,以期培养实业救国人才。 “公能”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深入剖析了“公能”精神(公以为之,能力自强)如何在各个教育阶段得到贯彻。通过具体的校史事件、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服务项目等,展示了张伯苓如何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例如,他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地方建设等。 国际交流与视野拓展: 记录了张伯苓多次赴海外考察学习,特别是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将所学经验谨慎地引入南开体系。同时,也记录了他接待国际教育界人士来访,扩大南开乃至中国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抗战前的忧患: 描述了在东北沦陷后,张伯苓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以及他如何开始积极倡导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下卷:抗战中的坚守与战后重建(约1937年—1951年) 下卷集中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的“西迁”历史,以及张伯苓晚年对中国教育的最后贡献。 长沙临大与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 详尽记录了日军轰炸南开后,张伯苓主持南开大学西迁的全部细节。包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最终在昆明定址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过程。年谱着重展现了张伯苓在极端物质匮乏和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如何维护南开的学统、保存师资力量,以及他在联大期间所扮演的稳定与凝聚人心的角色。 南开在后方的恢复与独立: 记录了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回到沦陷的南开校园,主持百废待兴的复校工作。这一部分展现了老校长在重返家园后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校舍的重建、资产的清点和师生的回归。 晚年与教育思想的总结: 记录了张伯苓晚年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他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向的关注,以及他作为教育界元老的身份,为国家教育事业提出的建议。 逝世与影响: 详细记载了张伯苓先生的最后时光、逝世的经过,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悼念。最后,简要梳理了张伯苓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界所产生的持续影响,强调了其“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时代价值。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张伯苓年谱》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翔实性和客观性。它不仅是研究张伯苓个人学术思想的必备参考书,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珍贵史料集。通过年谱,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教育家如何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中,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行动,为民族的未来播撒教育的火种。全书力求忠实记录,避免了主观评判的过多介入,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最接近历史本貌的原始素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这套《张伯苓年谱》,心中感慨万千,仿佛与这位教育巨擘跨越时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全书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张伯苓先生波澜起伏的一生。从他少年时代在天津受到的新式教育启蒙,到创建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再到晚年心系教育事业的种种努力,每一个节点都得到了详尽的考证与梳理。翻阅其间,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如何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将南开大学打造成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的史料翔实,引用丰富,不仅有官方文献,更有大量珍贵的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使得张伯苓先生的形象立体而鲜活。他不仅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实干家。这套年谱,不仅是了解张伯苓先生个人成就的窗口,更是洞察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一面镜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这套《张伯苓年谱》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它用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伟大教育家的不凡人生。我被张伯苓先生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深深吸引,他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他如何处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坚持教育的独立性,以及他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见解。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年谱的编纂,不仅注重了历史的客观性,更展现了作者对张伯苓先生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评价。读完这套书,我更加理解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句话的分量,也更加敬佩像张伯苓先生这样,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行者。这套年谱,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读。

评分

这套《张伯苓年谱》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张伯苓先生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动。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那种“刚毅坚卓,与国咸休”的精神,在年谱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期盼。这套年谱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它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张伯苓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风骨的赞颂。读完这套书,我更加理解了“教育兴国”的深刻含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努力学习、贡献力量的决心。这不仅仅是一套人物传记,更是一部 inspiring 的精神读本。

评分

翻开《张伯苓年谱》,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一位教育巨擘如何以其毕生的热忱和智慧,塑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力量,讲述着张伯苓先生如何在乱世之中,坚守教育理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从他慷慨激昂的演讲,到他字斟句酌的书信,再到他面对困境时的坚定身影,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尤其被书中所描写的他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所打动,那种亦师亦友,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画面,让人倍感温暖。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们心灵的引路人。这套年谱,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群人的奋斗轨迹。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岁月里,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张伯苓年谱》是一部严谨扎实的学术著作,它以极为审慎的态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张伯苓先生的生命画卷。整套书在史料的甄选和梳理上,无疑是下足了功夫。作者团队历时多年,搜集了海量的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张伯苓先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无论是他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还是他在政治、社会活动中的角色,抑或是他与当时众多知名人士的交往,都得到了细致的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关于南开大学早期发展的一些细节,以及在国家动荡时期,张伯苓先生如何在高压环境下维护学校的独立性。这些内容,在其他地方可能很难寻觅到如此详尽的阐述。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腹地,去探寻那位传奇教育家的真实面貌。这套年谱,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特别是南开大学的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评分

前一阵子,.韩国旅游发展局buzzKOREA活动官方微博曾发了一条微博“朝鲜时代有‘科举考试’, 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也有这种考试吗?”引来万人转发,激起群愤。看完在讥笑棒子的自大无知之余,想起了这本书。其实那几万留言骂街的人中,真要出来和棒子讲个清楚透彻据理力争

评分

那么,屈原既然不是殉国难而死,他又是为何投水自尽呢?当然,受到贬谪,郁郁不得志是他自杀的重要个人原因;看到楚国前途渺茫,国难近在眼前也是他投水的现实原因。但这并不构成屈原必须自杀的理由。从古到今,有很多贤人都遭到了屈原类似的待遇,但是自杀的却并不多。就像比屈原略早的庄子,就可能多次受到迫害,这点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几乎已经无路可走,作为从楚国逃出,寓居宋国的贵族后代,他注定不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庄子最终却归隐江湖,用旷达的笔法,恢弘的想象从现实的逆境中走了出来,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在精神上做到了真正的自由。而屈原虽然遭到流放,但毕竟还是楚国的贵族,还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多的选择,他是“有路可走”的,但他却最终自杀,可以说并不完全归咎于环境,他还没有陷入非死不可的境地中。也有人说屈原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他选择了为国家自杀。这种看法应该是受到了前文所说“殉国说”的影响,也很难令人信服。屈原自杀的时候,国家还并没有亡;而且,即使到了白起攻取江汉一带的时候,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v

评分

前一阵子,.韩国旅游发展局buzzKOREA活动官方微博曾发了一条微博“朝鲜时代有‘科举考试’, 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也有这种考试吗?”引来万人转发,激起群愤。看完在讥笑棒子的自大无知之余,想起了这本书。其实那几万留言骂街的人中,真要出来和棒子讲个清楚透彻据理力争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

那么,屈原既然不是殉国难而死,他又是为何投水自尽呢?当然,受到贬谪,郁郁不得志是他自杀的重要个人原因;看到楚国前途渺茫,国难近在眼前也是他投水的现实原因。但这并不构成屈原必须自杀的理由。从古到今,有很多贤人都遭到了屈原类似的待遇,但是自杀的却并不多。就像比屈原略早的庄子,就可能多次受到迫害,这点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几乎已经无路可走,作为从楚国逃出,寓居宋国的贵族后代,他注定不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庄子最终却归隐江湖,用旷达的笔法,恢弘的想象从现实的逆境中走了出来,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在精神上做到了真正的自由。而屈原虽然遭到流放,但毕竟还是楚国的贵族,还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多的选择,他是“有路可走”的,但他却最终自杀,可以说并不完全归咎于环境,他还没有陷入非死不可的境地中。也有人说屈原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因此他选择了为国家自杀。这种看法应该是受到了前文所说“殉国说”的影响,也很难令人信服。屈原自杀的时候,国家还并没有亡;而且,即使到了白起攻取江汉一带的时候,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