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评传

张君劢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义林,罗庆丰 著
图书标签:
  • 张君劢
  • 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政治
  • 教育
  • 思想家
  • 清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00110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20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大师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  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  《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内容简介

  《国学大师丛书》选取二十余位近代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为其“作人传、立学案”,全面评价和把握他们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带领读者重新了解和领悟国学巨子的学术生涯、为学风范和心灵历程。

作者简介

  刘义林,1964年生,1992年获江西师范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多年潜心于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罗庆丰,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主要从事中西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精彩书评

  ★《国学大师丛书》表现了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了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规模宏大,意义深远。  ——张岱年

目录

总 序 张岱年/001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钱宏(执笔)/004序 王桧林/001英文提要/001第1章  追本溯源:学术与志业的定型/0011.1 衰微家世 思想启蒙/0011.2 负笈东洋 濡染西学/0121.3 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实践/0151.4 首次欧游 归国从政/025第2章 执两用中:现代“德智主义”的建构/0312.1 二度欧游 思想转型/0312.2 科玄论战 指点人生/0472.3 政治教育与政治评论/080第3章 继往开来:国家现代化的追求/0953.1 政党政治的理想和实践/0953.2 心本自由 再造文化/1133.3 立国之道 民族本位/1453.4 愈挫愈奋 力求宪政/167第4章 东西文化之融合/1964.1 飘零海外 心系中华/1964.2 中、西、印哲学综论/2154.3 复兴儒学/227附录 张君劢学术行年简表/257后 记/263样章

精彩书摘

  时至1963年,张君劢在《人生观论战之回顾》一文中对胡适代表科学派所提出的所谓的“自然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评判。他认为,胡在其中所列举的上帝问题、人类进化问题、心理现象是否受因果律支配问题、道德问题及宗教问题,并非如胡适那样轻轻一言所能解决,“只有听哲学家自由思索,自由解答”②。应该说,张的话是有道理的。吴稚晖的说法似偏重于说明人类的自然性,对人的社会性则予以漠视,也不能为人类提供一种个人信仰。可以说,张对科学派在个人信仰问题上所提出的答案的批判,往往是击中其要害的。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个人价值体现于社会整体价值中”的观点,对于组织国人参加救亡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对人生的终极价值采用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缺乏一种“终极关怀”。它也许可使人不怕死亡,却无法令人直面虚无。他们对个人信仰问题所提出的答案,并没有比科学派的丁文江、胡适等人前行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君劢是从陈独秀、瞿秋白他们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  张君劢虽然人称“玄学鬼”附身,但他实际上是在深入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他以为新玄学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使人类感到生存的意义。  陈独秀运用孔德人类思想进化分为递进的神学时代、玄学时代、实证时代的“三时代”说,对张君劢提倡新玄学的观点进行批判。1924年,他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说:“孔德分人类社会为三时代,我们还在宗教迷信时代;你看全国最大多数的人,还是迷信巫鬼符咒算命卜卦等超物质以上的神秘;次多数像张君劢这样相信玄学的人,旧的士的阶级全体,新的士的阶级一大部分皆是;像丁在君这样相信科学的人,其数目几乎不能列入统计。现在由迷信时代进步到科学时代,自然要经过玄学先生的狂吠;这种社会的实际现象,想无人能够否认。倘不能否认,便不能不承认孔德三时代说是社会科学上一种定律。”①在陈独秀看来,张君劢一帮人,不过是看到中国将由玄学时代跨入实证时代,代表行将消亡的玄学时代发出狂吠而已。  陈独秀的论断似不免武断。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就会不断地追问“人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一问题,寻觅着自身生存的终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君劢所指称的那种玄学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事实上,丁文江在猛烈抨击玄学之余,也曾以一种较宽容的态度说道:玄学犹如烟草,有人爱抽,有人不爱抽。应该说,有人可以对玄学视而不见,但不可能否认它的存在。玄学犹如一堵老墙,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屹立不倒。但张君劢提倡玄学,即便是他所谓的“新玄学”,也仅仅只能是指出问题,而不可能解决问题。实在说来,关于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的问题,是不存在终极答案的。一代又一代人在玄学这堵古老却又坚实的墙上贴上自以为可以解答“人类生存终级价值”这一问题的答卷,但没有人有资格宣称自己那份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

前言/序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王静安先生早年研习西方哲学美学,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学的观点考察中国文学,独辟蹊径,达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后,专治经史,对于殷墟甲骨研究深细,发明了“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与古代史传相互参证,达到了精确的论断,澄清了殷周史的许多问题。静安虽以遗老自居,但治学方法却完全是近代的科学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

  陈寅恪先生博通多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多所创获。陈氏对于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见,他在对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论儒佛思想云:“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在吾国思想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实在是精辟之论,发人深思。陈氏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但是他的学术成就确实达到了时代的高度。

  此外,如胡适之在文化问题上倾向于“全盘西化论”,而在整理国故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冯友兰先生既对于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又于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融会中西的哲学体系,晚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表现了热爱真理的哲人风度。

  胡适之欣赏龚定庵的诗句:“但开风气不为师。”熊十力先生则以师道自居。熊氏戛戛独造,自成一家之言,赞扬辩证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论。冯友兰早年拟接续程朱之说,晚岁归依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这些大师都表现了各自的特点。这正是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表现。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鉴于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辈出,群星灿烂,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跃的时代,决定编印《国学大师丛书》,以表现近代中西文明冲撞交融的繁盛景况,以表现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的丰富内容,试图评述近现代著名学者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凡在文史哲任一领域开风气之先者皆可入选。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编辑部同志建议我写一篇总序,于是略述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特点,提供读者参考。

  张岱年—1992年元月,序于北京大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张君劢评传》之外的其他历史人物传记的详细简介,严格按照您的要求撰写,旨在提供引人入胜且内容详实的非虚构历史阅读体验。 历史的回响:重量级人物传记精选 一、《蒋介石传:从黄埔到台湾的百年风云》 作者: 历史学研究团队 篇幅: 约 80 万字 装帧: 精装双册,附赠老照片及地图集 内容聚焦: 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蒋介石生平事迹最为全面、视角最为宏大的学术性传记。作者团队历经二十余年,深入挖掘了两岸三地的档案、私人信件、日记以及西方外交电文,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的中华民国缔造者和领导者形象。 第一部分:早年的探索与崛起(1887-1925) 本书细致描绘了蒋介石从浙江溪口普通家庭子弟,到接受新式军事教育的艰难历程。重点分析了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求学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与初步的政治抱负。对他早期在沪军、浙江新军中的活动,以及与孙中山先生的接触与合作,均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比对。特别关注了其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以及在军阀混战时期的政治立场的摇摆与成熟。 第二部分:革命的整合与权力的巩固(1926-1937)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详细梳理了北伐战争的军事部署、政治博弈及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影响。通过对“四一二”政变前后决策链的还原,深入剖析了蒋介石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铁腕手段与政治手腕。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本书着重探讨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经济建设的尝试,以及与地方实力派(如桂系、阎系)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民族存亡的考验与抗战领导(1937-1945) 这是蒋介石一生中最为光辉亦最具争议的阶段。本书不仅记录了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等重大战役,更侧重于分析其作为最高统帅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决策。通过对开罗会议、重庆谈判等关键时刻的档案解读,揭示了国共合作的内在张力、中美英三国同盟中的领导地位的争取,以及其在军事指挥与政治平衡之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第四部分:内战的失利与台湾的“第二人生”(1945-1975) 本书客观地分析了国共内战爆发的原因、初期战略的失误,以及迁台后的政治重塑。重点探讨了蒋介石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其在冷战格局下,如何从一个战败的领导者,转型成为维护“自由世界”前线的关键人物。其晚年的“反攻大陆”构想与实际的“固守台湾”政策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本卷的探讨重点。 学术价值: 本书突破了以往传记中“神化”或“妖魔化”的刻板印象,以扎实的史料为支撑,展现了蒋介石作为一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又深受时代局限所困扰的复杂政治家形象。 二、《俾斯麦传:铁血宰相的统一德意志之路》 作者: 冯·哈根(德国历史学家) 译者: 王力行 篇幅: 约 1100 页 装帧: 硬壳精装,附录包含普鲁士议会辩论节选 内容聚焦: 本书是公认的欧洲政治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通过对俾斯麦家族私人信件、外交电报以及柏林宫廷档案的深度挖掘,详尽描绘了奥托·冯·俾斯麦如何以“铁血政策”重塑了欧洲的权力版图。 关键主题探讨: 1. 容克贵族的塑造与早期政治理念的形成: 追溯了俾斯麦在东普鲁士庄园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保守主义思想如何在他心中扎根,并如何影响其对国家统一的早期认知。重点剖析了他在1847年普鲁士议会上的惊人言论,预示了他日后与自由主义的对立。 2. 外交家的双重面孔: 详细分析了俾斯麦在担任驻法、驻俄大使期间的政治观察与外交手腕。特别突出了他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如何巧妙地利用欧洲大国间的矛盾,为普鲁士的崛起创造空间。 3. “铁血”的实践: 集中阐述了俾斯麦如何绕过议会预算限制,推行军事改革,并最终通过“借口外交”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场决定性战争。书中对萨多瓦战役后的外交布局,以及对法国的威逼利诱,进行了细致的推演。 4. 德意志帝国的“教父”与国内治理: 探究了俾斯麦如何平衡新生的帝国宪法框架,处理与德皇威廉一世、皇储腓特烈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他推行的“文化斗争”(Kulturkampf)——与天主教会的冲突,以及随后为对抗社会主义兴起而推行的世界首创的社会保险制度。 5. 老年的失势与历史遗产: 细致描写了俾斯麦与青年皇帝威廉二世的权力冲突,以及他最终被罢免的戏剧性过程。本书的结语部分,对俾斯麦留给德意志的政治遗产——一个统一却又充满内部矛盾的民族国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价值: 本书不仅是一部政治传记,更是一部研究近代欧洲大国外交艺术的教科书。它揭示了俾斯麦如何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道德考量之上,成为近代政治权谋的典范。 三、《林肯的最后一年:从葛底斯堡到安葬》 作者: 詹姆斯·霍普金斯 篇幅: 450 页 装帧: 平装,配有林肯的珍贵手稿复印件 内容聚焦: 本书专注于美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总统阿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十八个月的关键时期。不同于宏观叙事,本书采取了微观、日记式的叙事手法,力求还原林肯在巨大压力下如何做出影响美国命运的决策,直至其遇刺的那个夜晚。 核心叙事脉络: 1. 战争的转折点(1863下半年): 详细描述了葛底斯堡演说的背景、创作过程及其在美国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书中引用了多位参会者的回忆,重构了林肯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和对联邦未来的忧虑。同时,深入分析了《解放奴隶宣言》在战场后方的具体执行情况。 2. 连任的挑战与政治博弈(1864): 描绘了林肯在民主党内部面临的巨大政治压力,以及他如何在高强度的军事失利谣言中,保持冷静并最终赢得连任。书中首次公开了部分林肯幕僚团队在选举前夕起草的“应急计划”,即如果败选,如何尽可能地保全解放奴隶的成果。 3. 第二次就职演说与重建的蓝图: 全力解析了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的文本结构与深层含义,特别是其中体现出的“无恶意、怀仁慈”的重建原则。作者认为,这份演讲是林肯对美国未来走向的最明确的指导。 4. 和平的曙光与最终的牺牲(1865年春): 极其细致地重现了李将军投降前后,林肯与内阁成员在战后重建问题上的激烈讨论,特别是他对南方州回归联邦的态度。最后,本书以倒叙手法,对1865年4月14日福特剧院发生的历史悲剧,进行了基于物证和证词的严谨还原,探究了刺杀事件背后的动机与复杂网络。 阅读感受: 这是一部关于坚韧、道德困境与政治远见的杰作。它让人深刻体会到,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刻,一位领导者如何依靠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将一个破碎的国家引向新生。 四、《丘吉尔的战争:从“孤岛时期”到胜利的代价》 作者: 罗伯特·哈里斯 篇幅: 700 余页 装帧: 纪念版,内含大量内阁会议照片 内容聚焦: 本书聚焦于温斯顿·丘吉尔最为关键的政治生涯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1945)。作者利用新解密的中情局档案和英国首相府的内部备忘录,呈现了一个更加人性化、充满矛盾的战时领袖。 核心分析点: 1. 临危受命与不屈的意志: 详细记述了丘吉尔接替张伯伦的内阁危机,以及他如何说服一个疲惫的国家,拒绝与纳粹德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媾和。重点分析了他在“不列颠之战”期间的日常作息、对情报的偏好,以及他如何通过广播演说激发民心。 2. 战略的冲突与外交的磨合: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丘吉尔在军事战略上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摩擦,特别是在“北非战场”和“地中海战略”上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丘吉尔与罗斯福、斯大林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是盟友,又是彼此牵制的对手。关于“第二战场”的争论,在书中得到了最新的史料支撑。 3. 战时内政的铁腕: 揭示了丘吉尔在维持英国本土“战时状态”时所采取的强硬措施,包括对工会的态度、对国内反对声音的压制,以及他对情报部门的绝对控制。 4. 胜利的阴影: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只停留在胜利的欢呼上,而是深入分析了战后局势的急剧变化。探讨了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面临的挫折,他对苏联扩张的警觉,以及他如何在1945年大选中被选民抛弃,从而为冷战的序幕拉开奠定了个人情感基础。 阅读体验: 这部传记以其紧张的节奏和无可辩驳的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唐宁街10号的地下掩体中,亲历那场决定世界命运的艰难抉择。它清晰地展示了,伟大的领导力往往诞生于绝境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人物传记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美化”或“过度批判”的窠臼。然而,《张君劢评传》却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张君劢身上那种理想主义的炽热与现实政治的无奈之间的巨大张力。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标签化,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做出的妥协以及坚守的原则。这种“立体的”刻画,让人对他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敬佩他的远见,又为他的坎坷命运感到唏嘘。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看一部精心打磨的人物纪录片,镜头聚焦精准,情感张力十足,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思绪。

评分

读罢此书,我的脑海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时代洪流的抉择。作者似乎对张君劢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巨擘之间的辩论与交锋,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剖析。这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生平叙述,而是上升到了思想史的高度。书中对不同理论体系的梳理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涉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引导着逐步理解其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其政治理念时,那种超脱党派立场、直抵思想本源的冷静与深刻。这种不依傍任何既有框架的批判性思维,使得整部作品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对张君劢的“评传”,更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深刻侧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学上的重构。行文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史学的严谨。很多章节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地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角力;时而又转入幽微之处,细腻地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考究,那些鲜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被巧妙地融入叙事,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现场感和亲密感。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与历史人物的深度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极其珍贵的,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却又思想激荡的年代,真可谓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快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也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虽然这不直接关乎内容,但它烘托了阅读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张君劢置于那个特定时空,去审视他所能做出的“最优解”或“次优解”。这种历史的同情心,并非盲目的赞美,而是一种建立在扎实史料和严密逻辑基础上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张君劢本人,更被引导去思考“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能动性与局限性”。这是一部真正能启发思考、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之作。

评分

那本《张君劢评传》真是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传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作者似乎对张君劢先生的生平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到后来投身于政坛的波澜壮阔,每一个转折点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那种旁征博引、抽丝剥茧的功力,让人在了解张君劢个人的命运轨迹时,也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民国风云的变迁。书里对一些关键决策的分析尤其到位,既肯定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局限性,这种公允的态度让整个评价显得格外可信。读完后,对这位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人物,我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立体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评分

好。

评分

好书! 他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文化守成论者之一。他为创建中国现代政治学提供了实践基础,被称为中国宪政之父”。《张君劢评传》,带你认识一位传奇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