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教育傢B.A.蘇霍姆林斯基圖書中,極其著名、且被人廣泛傳頌的作品,是中國現當代教育類圖書的奠基之作。目前國內銷量過百萬冊。 《給教師的建議》原名《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作者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傢。為瞭解決中小學中教師麵臨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門針對教師,寫瞭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 內容充實,全麵地反應瞭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師實踐。這一百條建議,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齣,包含情感,非常利於閱讀,是一本教育的經典圖書。
作者簡介
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傢和教育理論傢。他從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齣生於烏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傢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1970去世,擔任他傢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寜勛章、1枚紅星勛章、多枚烏申斯基和馬卡連柯奬章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1 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纔能,它是怎樣形成的
2 談談教師的健康和充實的精神生活問題
3 怎樣在日常活動過程中防止神經衰弱
4 要善意待人
5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6 從哪兒找時間,一晝夜隻有24小時
7 教師的時間和各教學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8 讓學生記住基本知識
9 “兩個教學大綱”,發展學生的思維
10 關於做“睏難”學生的工作
11 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12 關於獲取知識
13 怎樣引導學生從瞭解事實到認識抽象真理
14 教材的首次學習
15 理解新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階段
16 怎樣使傢庭作業的檢查成為有效的腦力勞動
17 評分應當有分量
18 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後娘
19 怎樣減輕批改作業之苦
20 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活動內容
21 教學生觀察,教學生細看
22 怎樣通過閱讀發展知識
23 閱讀是“睏難”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
24 技能和知識之間不可比例失調
25 興趣的奧秘何在
26 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27 怎樣使思想和公民尊嚴感融成一體
28 傳播知識與參加社會生活
29 怎樣按季節安排學生的學習
30 關於學生的智力生活
31 為瞭不造成負擔過重,必須有自由活動時間
32 教兒童利用自由活動時間
33 把每個學生引嚮興趣的發源地
34 通過愛勞動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35 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36 直觀是認識的途徑,是照亮認識途徑的光輝
37 嚮初到學校工作的教師提一些建議
38 嚮準備擔任一年級工作的教師提一些建議
39 怎樣研究學前兒童的思維
40 怎樣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
41 怎樣培養記憶力
42 愛惜並發展青少年的記憶力
43 培養兒童熱愛繪畫
44 怎樣訓練兒童流利地書寫
45 教兒童用左右手工作
46 嚮在規模大的學校裏工作的教師提一些建議
47 給單班製學校教師的建議
48 教師應製訂哪些計劃
49 關於寫教育日記的建議
50 關於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問題
下篇
51 誰在教育兒童,什麼在教育兒童,在教育方麵什麼取決於教師,什麼取決於其他教育者
52 怎樣培養母親和父親做好學校和傢庭的協同教育工
作
53 怎樣使教育者的話進入受教育者的內心
54 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怎樣做到行動統一
55 培養情感的教育應當是怎樣的
56 為使兒童願意好好學習該做些什麼
57 怎樣隨著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而加深對傢長的教育工
作
58 怎樣同傢庭一道指導兒童勞動
59 怎樣通過勞動使心靈高尚和培養人性
60 怎樣和傢長一道培養未來的母親和父親
61 怎樣培養對婦女——姑娘、母親的尊重
62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具備什麼品質
63 集體是教育的工具,怎樣建立集體,它靠什麼來維持
64 怎樣通過集體使個性全麵發展
65 怎樣培養服從和領導的能力,怎樣用高度嚴格要求的精神進行教育
66 怎樣培養少年列寜主義者,教師在少先隊組織生活中的作用
67 怎樣嚮少年列寜主義者灌輸共産主義思想
68 怎樣使青年在領到印有偉大列寜肖像的紅色共青團證時激情滿懷,怎樣使他們珍惜共青團員的稱號
69 怎樣培養共青團員的上進心
70 怎樣激勵人們經常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道德
71 怎樣使青年對我們的生活和鬥爭不要漠不關心
72 怎樣使共青團員胸懷社會主義祖國
73 青少年的思想是怎樣成熟起來的
74 不要害怕睏難,有睏難是好事,否則就談不上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
75 要保護青少年內心的純潔激情
76 怎樣教育共青團員關心公共利益
77 怎樣在學校集體內建立勞動關係
78 不同年齡學生組成的集體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
79 要使受教育者同時又是教育者
80 要教育學生對孤獨者不要漠不關心
81 要教育學生不說空話
82 怎樣教學生自己教育自己
83 要掌握與學生個彆談話的藝術
84 怎樣激發學生在道德方麵進行自我教育
85 怎樣啓發學生在勞動和學習中進行自我教育
86 怎樣在腦力勞動中培養自覺的紀律
87 怎樣在體育方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88 在哪些條件下集體纔能有效地發揮教育個人的作用
89 在學校集體中什麼可以討論和什麼不可以討論
90 集體的自主活動重在什麼
91 什麼是課堂上的思想教育
92 怎樣把時代精神送到青少年的心坎裏
93 要善於使美德具有吸引力
94 教師的權威是什麼,應該錶現在哪裏
95 怎樣愛惜兒童的信任
96 要用書籍、智慧與信念控製學生的心靈
97 怎樣做教育工作計劃
98 怎樣同集體進行有教育作用的談話
99 怎樣和懶惰作鬥爭
100 最後一條建議——保密……
精彩書摘
(4)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 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意誌、信念 、自我意識。這些領域隻能用同樣的東西,即智慧、 感情、意誌、信念、自我意識去施加影響。我們作用 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 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以及創造最能鮮明地錶達感情 的環境,也就是人際關係上的全部情緒領域。
(5)教師創造性的最重要特徵之一,是他工作的 對象——兒童一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 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 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
以上這些就是教育工作的特點,這方麵的纔能是 什麼?需要哪些客觀條件?如何培養、確定、發展和 磨練這種纔能? 任何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改變不瞭的精神需要 ,這就是要與人們交往,在交往中,他能找到生活的 樂趣和充實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有些人身上,由於 各種原因,這種需要發展得很差,而在另一些人身上 ,它卻似乎成瞭性格中壓倒其他特點的特徵。有些人 ,如人們所說的,“天性”孤僻、不愛交際、沉默寡 言、更多地願意獨處或與少數朋友交往(當然,“天 性”在這裏毫無關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育,特彆 是幼年時期的教育)。如果和人多的集體交往使你頭 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時獨自一人或兩三個朋友一起比 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選擇教師工作作為自 己的職業。
教師的職業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要長期不斷地 深人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經常能發現新 的東西,對新的東西感到驚奇,能看到形成過程中的 人——這種齣色的特點就是滋養教育工作纔能的基礎 。我深信,這是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形成的,是在傢庭 和學校中形成的。它形成於父母和教師這些長者的關 懷,他們用熱愛人、尊敬人的精神教育兒童。
你既然産生瞭想當教師的願望,那就請你檢查和 考驗自己一下。你在九年級或十年級學習時,請求共 青團委員會任命你當少先隊輔導員或十月兒童小組的 教導員。於是,你麵前就來瞭40個小傢夥。你一眼看 去,他們甚至從外部特徵上似乎彼此都很相像。但是 在第三、第四、第五天,到森林、田野去過幾次以後 ,你就會深信,每個兒童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沒有 重復,各有特色。如果這個世界顯示在你麵前,如果 你感覺到每個兒童都有個性,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 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 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為職業吧,你在其 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悅。因為我們工作中的創造性(我 以後還要談到它),首先是要認識人、瞭解人,對人 的多麵性和無窮盡性感到驚奇。
如果這40個學生使你感到一模一樣、單調乏味, 如果你要很費力纔能記住他們的麵貌和名字,如果兒 童的每一雙小眼睛對你不意味著某種深具個性的東西 ,如果從花園深處某個地方傳來兒童響亮的聲音,你 不知道是誰在喊叫,喊聲說明什麼(而且過一星期, 一個月你也不知道),那麼,俗話說,“三思而行” ,你得再三考慮,然後再決定是否當一名教師。因為 ,沒有一條教育規律,沒有一條真理是可以對一切兒 童絕對同樣適用的。因為,實踐教育學已達到熟練水 平,並提高到藝術高度的知識和能力。因為,培養人 ,首先要瞭解其心靈,看到並感覺到其個人的世界。
偉大的思想傢阿拜·庫南巴耶夫說過:“如果我 手中有權,誰要說人是改不瞭的,我就割下他的舌頭 。”Ⅲ這句話深深印在我的心裏。每當我思考教育的 纔能,或是和年輕教師談到他們的喜悅和苦惱、成就 和失敗時,這些火焰般的字句就在我麵前發光。如果 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 們心中就應對人、對其身上的良好本質具有無限的信 心。這不是對某個抽象的人的信心(這種人在自然界 是沒有的),而是對社會主義社會中發育成長著的我 們蘇維埃兒童的信心。
……
前言/序言
蘇霍姆林斯基是烏剋蘭的著名教育傢,雖然在前蘇聯早已聞名於世,但是在中國,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纔被介紹進來。最先介紹他的事跡和教育思想的是北京師範大學外國教育研究所,即現在的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1981年該所連續翻譯齣版瞭蘇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又翻譯齣版瞭《帕中學》。幾乎與此同時,華東師範大學外國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翻譯齣版瞭《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經在中國傳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重視,一時間在中小學校教師中掀起瞭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熱潮。25年來雖然國外各種教育思想像潮水般地湧入國,但中國中小學教師仍然念念不忘蘇霍姆林斯基。這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先進性、豐富性,是符閤教育的普遍規律,符閤兒童的成長規律的。他懂得兒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滿腔熱情灌澆兒童的心靈。他的事跡,隻要是教師,看瞭無不為之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相信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條。1960年他寫瞭一本書,就叫《要相_信人》,中國翻譯過來的時候,因為當時在批判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因此把它譯為《要相信孩子》。其實他的原意是不僅要相信孩子,而且要相信人。他教育學生要關心人。他說:“我認為,時人漠不關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險的一種缺點。”他又說:“我們內心中應當對人,對他身上的良好開端具有無限的信心。”這有點像我國古代孟子的心善說,認為每個人生下來是善的。至於社會上還有壞人,那是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惡劣的環境的影響。教師應該相信純潔無瑕的學生,這種信念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我國現在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社會上各種思潮影響到青少年的思想,因此現在青少年的思想有點混亂,齣現瞭不少問題。但是我們仍然堅信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是很純潔的,都是要求上進的,都是可以教育的。隻有有瞭這種信念,纔能做好教育工作。我們把這種信念概括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這是教師最高的職業道德。這種愛不同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它是一種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民族的愛,是無私的愛,不求迴報的愛。隻有具有這種感情纔能相信每一個孩子,纔能把他們培養成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質,教師要善於挖掘這些素質。他說:“每一個兒童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質。這些素質就像火花,要點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要讓任何一顆心靈裏的火藥未被點燃,而要使一切天賦和纔能都最充分地發揮齣來。”我認為,任何學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把這種思想作為自己的教育理念,作為自己教育行為的準則。
教師要相信學生,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相信自己。
為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師要特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說損害學生自尊心的話,慎重地對待給學生的評價。
我國教育現實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熱愛學生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對學生不那麼熱愛,有些教師隻愛一部分學習好的,聽話的學生。從而有些學生受到損害。如果我們把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麵鏡子拿來對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我認為,教師熱愛孩子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教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讓孩子理解自己。教師對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理解,而不是強迫命令。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溝通,從而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關係。有瞭這樣的師生關係,教育也就很容易瞭。
蘇霍姆林斯基設計的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的和諧全麵發展。什麼叫和諧發展。他說:“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閤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錶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錶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錶現和顯示。”又說:“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財富。……就是使每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錶現自己。人的充分錶現,這就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他的話語中充滿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精神。他說,每個教師都應該想一想,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培養的就是和諧的全麵發展的人。在人的和諧發展中,蘇霍姆林斯基特彆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精神生活。他認為,我們要培養的人,不隻是有知識,有職業,會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養大寫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關心彆人、關心集體的人。他說,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齣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說:“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於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把學校各方麵的工作結閤起來。
…… 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美育、體育、勞動教育,把它們作為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是互相聯係的,而最重要的都是為瞭培養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為瞭學生的幸福的生活。
以上我隻是作瞭簡要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豐富性、全麵性、深刻性。所謂豐富性,錶現在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在理論上論述瞭教育的規律、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親身實踐,有著豐富的活生生的案例。他的理論不是蒼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繽紛的。所謂全麵性,他幾乎論述到教育的各個方麵: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都在他的視野之內,都有精闢的論述。所謂深刻性,就是他提齣的每一個教育命題都有著深刻的哲理。他講德智體美勞各育的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統一在培養學生的精神生活,和諧發展。他把人的價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此,我們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就事論事,應該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實質,學習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近些年來我國教育界引進瞭許多西方教育思想,大多是教學的技術層麵的。例如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都是論述如何使學生在智力方麵得到發展,如何主動地獲取知識,卻很少涉及學生的和諧全麵的發展,尤其很少涉及學生精神世界的培養。因此我覺得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義。今天,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和諧地全麵發展。培養學生的高尚品質是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是非常切閤我們的實際嗎?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推廣他的辦學經驗,明確教育目標,把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精神生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認真研究它的規律,遵循教育規律施教,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較好的成績。
教育又是一門藝術,需要每個教師去創造,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素材去創造齣一個個具有鮮活個性的人纔。
蘇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學傢,又是一名教育藝術傢。他所創造的美麗的作品永遠是我們的楷模。
北京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顧明遠
《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 一、 喚醒教育的本真,點亮靈魂的火種 在教育的長河中,每一位教師都肩負著點亮學生心智、塑造民族未來的神聖使命。然而,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迴溯教育的本源?是否曾審視我們作為教育者的初心?《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是一本專為心懷教育理想、渴望在育人道路上不斷探索與精進的教師們量身打造的智慧之書。它並非空洞的理論說教,也不是陳舊的經驗羅列,而是萃取瞭教育領域前沿的思考、深邃的洞察,以及無數一綫教育工作者寶貴而鮮活的實踐經驗。 本書從“喚醒教育的本真”這一宏大視角齣發,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信息爆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傳遞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核心。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鋒芒,以及終身學習的熱情。書中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和精闢的論述,剖析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多重角色,從個體成長到社會進步,從文化傳承到創新驅動,層層深入,為教師們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自己的工作。 “點亮靈魂的火種”是本書的核心關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溉,更是靈魂的塑造。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將學生簡化為分數和名次。然而,真正的教育應該緻力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幫助他們發現自我價值,並勇敢地追求夢想。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富有同理心的溝通,以及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來觸及學生內心深處,點燃他們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求、對美好的嚮往。它提醒我們,教育者是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引導下一代成為有思想、有溫度、有擔當的社會公民的責任。 二、 洞悉學子心靈,構建有效的溝通橋梁 理解學生,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宇宙,他們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思維方式和情感世界。《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將目光聚焦於“洞悉學子心靈”,帶領教師們走進學生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書中藉鑒瞭心理學、發展學等多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結閤大量真實的校園案例,細緻地剖析瞭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發展規律、情感需求以及可能遇到的成長睏惑。 從青春期的叛逆與迷茫,到兒童期的好奇與探索,再到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同危機,本書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它幫助教師們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超越錶麵現象,看到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蛻變。例如,書中會探討為何有些學生錶現齣“厭學”情緒,這背後可能隱藏著傢庭環境的影響、學習方式的不適應,甚至是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通過這些分析,教師們能夠從“管理”學生轉嚮“理解”學生,從而建立更具建設性的師生關係。 在此基礎上,本書著重強調“構建有效的溝通橋梁”。溝通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紐帶,是傳遞知識、啓迪智慧、化解矛盾的關鍵。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實用且可操作的溝通技巧和策略。這包括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真正聽到學生的心聲;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避免衝突升級,建立信任;如何在課堂內外營造開放、安全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錶達真實的自我;以及如何針對不同性格、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個性化的溝通方式。 本書特彆強調瞭“看見”與“被聽見”在師生關係中的重要性。教師的關注、肯定和理解,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歸屬感。相反,忽視、否定或誤解,則可能在學生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緻遠者》鼓勵教師們成為學生心靈的守望者,用耐心、智慧和愛,搭建一座座通往學生內心的橋梁,讓理解與信任在師生之間流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積極嚮上的心理環境。 三、 創新教學藝術,點燃課堂的生命力 如果說理解學生是基礎,那麼創新的教學方法則是將教育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的翅膀。《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緻力於“創新教學藝術,點燃課堂的生命力”,為教師們提供瞭豐富多樣的教學策略和實踐指導。本書深刻理解,課堂是教育的核心戰場,是學生學習、成長和産生情感共鳴的主要場所。因此,如何讓課堂充滿活力、富有吸引力,是每一位教育者都需要不斷追求的目標。 書中打破瞭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積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導嚮的教學理念。它係統地介紹瞭包括項目式學習(PBL)、翻轉課堂、閤作學習、遊戲化教學、情境化教學等多種先進的教學模式。這些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更能培養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 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這些創新教學模式在實際課堂中的應用。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項目,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理解抽象的科學原理;如何巧妙運用遊戲化元素,將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玩樂中掌握知識;如何通過設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練習應用所學技能,從而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教學藝術不僅僅在於方法的創新,更在於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深度理解與情感投入。“點燃課堂的生命力”意味著教師需要成為課堂的引導者、激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這包括如何設計引人入勝的導入,瞬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如何提齣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肢體錶達,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如何在課堂互動中,敏銳地捕捉學生的反應,並適時調整教學策略。 《緻遠者》鼓勵教師們勇於嘗試,敢於突破,將教育變成一場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藝術錶演。它相信,當課堂充滿生命力,當教師的熱情與學生的求知欲碰撞齣火花,教育的真正力量便會顯現。 四、 匠心育人,塑就未來棟梁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能夠擔當時代重任、創造美好未來的棟梁之纔。《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將此升華為“匠心育人,塑就未來棟梁”,從更宏觀的層麵,引導教師們思考教育的長期價值與深遠影響。本書強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耐心、智慧和堅守的長期“匠心”工程。 “匠心育人”意味著教師需要將教育視為一項需要精益求精的技藝,不斷打磨自己的專業素養、教育智慧和育人能力。這包括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掌握最新的教學研究成果,學習教育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並將其融會貫通,轉化為指導實踐的有力武器。同時,“匠心”也體現在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責任心,對教育事業的熱情,以及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品質。 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塑就未來棟梁”的具體路徑。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的品德、健全人格、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書中提供瞭多方麵的建議,例如: 品德塑造: 如何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誠實、善良、負責任的品質,成為有道德情懷的人。 人格完善: 如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培養自信、自立、自強的個性,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實現自我價值。 創新驅動: 如何在教學中鼓勵質疑,激發想象,培養學生敢於探索未知、勇於挑戰權威的創新精神,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實踐導嚮: 如何將學習與實踐相結閤,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緻遠者》深信,每一位教師的付齣,都可能成為改變一個學生命運、影響一個社會未來的關鍵。它鼓勵教師們將教育視為一項充滿使命感的事業,用“匠心”去雕琢,用“愛”去澆灌,用心血和智慧去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總結 《緻遠者:教育的初心與實踐》是一本凝聚瞭教育智慧、飽含實踐精神的著作。它將帶領每一位閱讀本書的教育者,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深入理解學生的內心,掌握創新的教學藝術,並最終以“匠心”鑄就未來。本書是一次與教育靈魂的對話,一次對育人藝術的探索,一次對教師使命的重申。它期待與所有懷揣教育夢想的教師們同行,共同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共同點亮每一個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