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bert Gilpin]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bert Gilp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吉尔平 著,杨宇光 等 译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政治经济学
  • 国际政治经济学
  • 罗伯特·吉尔平
  • 国际贸易
  • 国际金融
  • 国家利益
  • 权力政治
  • 霸权理论
  • 国际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2569
版次:2
商品编码:115912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编译所译丛
外文名称: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obert Gilpi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作者试图缩小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距,并把理论问题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秩序中出现的大量变革联系起来。对于谋求广泛了解美国和西欧与日本和其他新兴经济强国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希望把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应用到贸易、金融和货币问题等具体领域中去的读者,此书不可不读。

内容简介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它以现代的视野对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新阐述,这个争论涉及社会生活中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角——国家和市场——发生的冲突具有什么性质和产生什么后果。作者诠释了以美日经济日益结合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现状,也探讨了这种经常紧张的国际关系大大有赖于稳定的时代的可能后果。

作者简介

  罗伯特·吉尔平,当代西方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权威。1930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1952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954年在康乃尔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60—1961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61年起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国际关系学教授。1967—1968年和1976—1977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撰写过《美国科学家和核武器政策》、《科学家和国家政策的制定》、《科学立国时代的法律》、《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贸易、投资和技术政策》、《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等大量著作。其中《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年)和《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2001年)是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全面阐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杰作罗伯特·吉尔平在论证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结果时,展示了他的历史知识、经济知识与政治理论及见解的完美结合他浓彩重墨地进行描述,又不乏微言大义,既表达了他对自己过去著作的批评,又反映了他所思考的影响政治经济变革的国际政治结构的崭新方法。
  ——哈佛大学 罗伯特·基欧汉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市场的重要性
市场的经济后果
市场作用和政治反响
结论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的三种思想观点
自由主义的观点
民族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对三种思想的批判
对世界市场经济的三大挑战
在非福利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上的福利资本主义
结论

第三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动力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结构变革的政治经济学
结构变革的机制
结构变革和经济产冲突
结论

第四章 国际货币问题
硬币时代
政治货币时代
传统的金本位制(1870-1914年)
英国领导权结束和美国领导权确立之间的空位期(1914-1944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6年)
美元和美国霸权
无体系的弹性汇率
政策协调问题
里根政府和政策协调
政策协调的前景
结论

第五章 国际贸易的政治学贸易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民族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与经济保护主义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体系
紧迫的贸易问题
新的贸易格局
自由主义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的靠拢
自由主义贸易体制的前景
结论

第六章 跨国公司和国际生产
跨国公司的性质
美国跨国公司时代
跨国公司与母国
跨国公司和东道国
新跨国公司主义
结论

第七章 依附问题和经济发展
自由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观点
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观点
不发达理论的观点
对欠发达国家战略的评估
不平衡发展过程
结论

第八章 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金融的三个时代
欧洲美元市场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问题
日本对美国霸权的资助
日美联合经济及其前景
结论

第九章 全球政治经济的转变
国际政治经济的结构变化
转变问题
结论

第十章 国际经济新秩序
政治领导问题
调整问题
国际准则与国家自主
混合体系:重商主义竞争、经济地区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总之,虽然市场交换体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联系是密切的,但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尽管有时本书对它们的用法是可互换的。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实在是太模糊了,因为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种以不同方式运行的资本主义。法国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吗?它的金融部门的90%和很大部分的重工业实行了国有化,并掌握在国家手中。怎样看待日本的资本主义呢?其国家的中心作用是指导经济。当代世界主要是由混和经济所组成的,这些混合经济在国际上又被迫进行着相互竞争。
  也有一些学者把工业主义、工业社会和(或)科技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特征。很明显,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对现代世界的繁荣昌盛和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无法将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的出现简单解释为对市场力量的响应;没有科学技术,现代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17、18世纪的科学突破为现代工业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对于经济动机的外在表现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是人类好奇心和寻求对宇宙的认识而导致的一种知识产物。然而,没有市场对提高效率与新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科学探索与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降低。尽管科学的进步增加了对新工业、新技术的供应,但是,还是市场产生了对技术需求的必然性。因此,是市场在促进与组织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市场以及经济相互依存对国际关系的潜在意义上。
  市场或经济相互依存的概念是极为含混不清的,其定义五花八门,本书中采用的关于经济相互依存的定义,是理查德·库珀所欣赏的牛津英语辞典中的定义,即相互依存是指“相互依存的事实与条件;相互依存的关系”(Cooper,1985,p.1196)。此外,如同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Keohane and Nye,1977)已经注意到的,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归类于一种实力关系,也就是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1945)所说的那样脆弱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的相互依存也可意味着敏感性的相互依存,即不同国家市场在价格与数量上的变化会互相感化。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书籍。 --- 书名:《全球治理的动态平衡: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市场与国家利益》 简介 在当代世界,国际体系的运作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过程,而是权力分配、市场逻辑与国家主权意志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动态平衡,探讨在全球化浪潮下,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以及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如何博弈、协作与冲突,共同塑造着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演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理解现代国际关系,必须超越传统的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的二元对立,构建一个整合权力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约束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全球治理并非一个稳定的、预设的结构,而是一个持续重塑的过程,其结果取决于各主要行为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重塑与国际体系的演变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如何从均势走向霸权,再到多极化与权力扩散的趋势。我们重点分析了“结构性权力”的内涵,即一个国家或集团在全球体系中设定规则、塑造环境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更涵盖了其在技术标准、金融基础设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们详细探讨了当前全球权力转移的特征。例如,新兴大国的崛起如何挑战既有的国际规范和治理机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权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逻辑有何差异?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揭示了霸权稳定论与权力竞争论在解释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境时的适用边界。我们强调,权力结构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内含着变革的张力,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或经济危机都可能触发权力重心的微调。 第二部分:全球市场的逻辑与国家干预的界限 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各国对市场的态度和干预程度却大相径庭。本部分聚焦于市场驱动力与国家战略意图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首先考察了资本流动、供应链重组以及数字经济的兴起,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主权国家的经济主导权。跨国资本的逐利性与国家对社会稳定的需求之间,构成了持续的张力。 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如何利用市场工具服务于国家利益。无论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国家,还是坚持自由市场原则的国家,其政策选择都深刻地反映了对国家安全和竞争优势的考量。我们考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技术脱钩的尝试,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冲击了既有的全球价值链。本书认为,将经济视为纯粹的效率问题是片面的,经济活动始终嵌入在权力关系和国家战略的逻辑之中。技术霸权之争,正是当前国际经济领域权力博弈的核心体现。 第三部分:制度的困境与多边主义的未来 国际制度,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体系,是全球治理的核心载体。然而,随着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变迁,这些制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危机。本部分剖析了“制度惰性”与“外部冲击”的冲突。 我们分析了为何一些关键的国际规则和机构难以适应新的行为体和新的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金融监管和网络安全。制度的形成往往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权力妥协的产物,当这种妥协的基础发生动摇时,制度的有效执行便成为难题。书中探讨了“制度碎片化”的现象——各国倾向于构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小范围的区域性或功能性制度,这削弱了全球多边合作的基础。如何通过制度的改革与适应,重建利益攸关方的信任,是本书留给读者的核心问题。 第四部分:非国家行为体与治理的复杂化 现代国际关系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国家层面。本部分转向考察跨国公司(TNCs)、非政府组织(NGOs)、跨国犯罪网络以及全球技术平台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力。这些实体通过掌握信息流、金融渠道或特定技术标准,获得了超越传统主权的行动能力。 我们探讨了跨国公司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准主权”地位,它们如何影响东道国的劳工标准和环境法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塑造国际舆论、推动特定议题(如人权、气候行动)进入国际议程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强调,治理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国家与这些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共治”模式,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问责制和透明度的挑战。 总结 《全球治理的动态平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将政治权力、经济力量与制度框架置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它避免了对未来方向的简单预测,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全球秩序的复杂性、内在矛盾及其演变的方向。本书是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所有关注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提供一套分析国际关系现象的“元语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观察世界。以前我可能只会关注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本身,而现在,我开始会去思考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经济利益分配,以及哪种政治力量在从中获益。例如,最近关于某个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我过去可能只关注其是否会降低关税、促进贸易,而现在,我则会更深入地去分析这个协定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转移、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它会对不同国家国内的政治格局产生何种影响。作者对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梳理和批判,也让我对自身的认知局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并没有固执于某一种理论,而是鼓励读者批判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精华,并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进行灵活运用。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这样一个还在学习和探索阶段的读者来说,尤为珍贵。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一种将经济和政治因素融会贯通的思维模式,这对于理解全球化浪潮下的复杂世界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学术深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本身的厚重和魅力。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和数据之详实,理论分析之严谨,都让人信服。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在进行一场与智者对话,被他的思想所引导,不断地反思和深化对国际关系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家利益”这一核心概念的多维度解读。在许多讨论中,“国家利益”似乎是一个固定不变、清晰明确的概念,但这本书则揭示了,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下,“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博弈的产物,它受到国内政治派别、经济利益集团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政治力量会从不同的经济角度去定义和追求所谓的“国家利益”,而这种定义和追求的差异,恰恰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冲突和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国际关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需要深入其肌理,去探究隐藏在经济行为背后的政治动机,以及政治决策所驱动的经济效应。它是一本能够激发持续思考的书,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悟,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理解世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

这是一本我一直想读但又迟迟未下手的书,终于最近下定决心翻开它。初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了,这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并非轻松易读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我尤其对“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应用充满了好奇。一直以来,我理解的国际关系更多是关于国家间的权力博弈、联盟与冲突,而经济因素似乎总是被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或者被简化为某种战略工具。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将政治和经济这两个看似独立实则紧密交织的领域联系起来,让我非常期待它能如何拆解和阐释这种复杂的关系。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在国际舞台上,经济力量是如何形塑政治格局,又如何反过来受到政治决策的影响。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贸易协定、金融流动、跨国公司等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以及政治事件(如战争、制裁)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的深远冲击。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分析框架,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当下发生的国际事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能洞察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政治博弈。这本书的份量和主题都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次思维的重塑,一次对国际关系理解的深刻拓展,我准备好迎接这场智力上的挑战了。

评分

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作者严谨的论证和宏大的视角所震撼。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他的理论框架,将我们带入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权力”概念的重新定义,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或政治权力,而是将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文化影响力等都纳入考量,并分析了这些不同形式的权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这一点让我对“霸权”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一个国家的全球影响力并非单一维度的产物,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交织、动态平衡的结果。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也十分精辟,通过回溯不同时期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变迁,揭示了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曾对某个历史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感到困惑,总觉得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理性,而这本书则清晰地解释了,这些看似单纯的经济行为,往往是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考量下的复杂产物。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经济政策与政治战略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让我明白了为何在国际交往中,单纯的技术或经济优势不足以保证一个国家的长久繁荣,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评分

令我颇感意外的是,书中对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探讨,并非简单地赞扬或批评,而是对其内在的驱动力、受益者和代价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作者并没有回避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剧、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但他也清晰地阐述了全球化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进跨国交流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他将这些现象置于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不同国家和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诉求,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张力。我曾对一些反全球化运动感到不解,觉得它们似乎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悖,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理解,这些运动往往是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发出的声音,他们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满和对更公平分配的渴望,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政治诉求。作者鼓励我们去认识到,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而然、无往不利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调整的动态过程,其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力量的较量和国际规则的制定。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挺好的,一直在用,不错

评分

觊觎很久了,买了

评分

物流很快,书看起来好不错的,好评,好评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喜欢!!

评分

非常好的书活动入手超值推荐。

评分

好好好好啊好啊好啊煎熬啊煎熬啊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