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現代曆史感興趣的讀者 《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這本書,我盯瞭近三年,從選題策劃、書名、寫作方法、篇章布局以及選取的寫作內容等多方麵,跟王充閭老師反復溝通,為王老師補充寫作思路,如今終於以理想的麵貌得以齣版瞭,甚是欣慰。這是我為王充閭老師編輯齣版的第五本書,對他的閱讀視野、對世事人物的品評見地和寫作風格非常熟悉,因此溝通起來非常順暢。在策劃編輯的過程中,查閱瞭許多評述張學良、蔣介石的相關文字和圖片資料以及圖書,並有意識地留心和調研瞭方方麵麵的人對張學良的評價。張學良是一個豐富復雜的人物,他的一生與中國的近現代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值得被認真地反復品鑒。——本書責任編輯 李磊
內容簡介
張學良(1901-2001)字漢卿,人稱“少帥”,奉係軍閥張作霖之子。1936年,他同楊虎城發起“西安事變”,促成瞭第二次國共閤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其後,他被蔣介石囚禁於颱灣等地達54年之久,到1990年纔恢復人身自由。 由於父親張作霖的蔭庇,張學良年未弱冠,即齣掌軍旅,直到繼承父業當上東北較高首腦,最後齣任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副其實的副統帥。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一紙和平通電,平息瞭中原大戰,迎來人生第一個輝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然而,時過一年,同是在“九·一八”這一天,麵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侵略戰爭,他束手退讓,背上瞭“不抵抗將軍”的惡名。1936年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事後他被蔣介石囚禁瞭五十四年。
他的政治生涯是不同凡響的。盡管為時很短,滿打滿算不過十七八年,但卻成就瞭驚天動地的偉業,被譽為韆古功臣、民族英雄。就此,他的人生是成功的。然而,如果從他的際遇的蹉跌、命運的慘酷,他的宏偉抱負未能得償於什一來說,又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成功的失敗者。
本書以他與父親張作霖、前妻於鳳至、妻子趙一荻等三個親人,周恩來、郭鬆齡、宋美齡、蔣士雲等四個朋友以及蔣介石、溥儀這兩個當事人交往的故事為綫索,梳理齣其榮辱交疊、波瀾起伏的人生經曆,展現其復雜的性格,並對他在“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事件中的行為和心態做齣精闢深邃的辨析。
王充閭是張學良的同鄉,多年來,對張學良平生行跡深思默察,體悟精深。這部張學良傳記,用的是摺扇式的敘述方式、專題化的寫作策略,讀起來清新爽利,避免瞭一般傳記敘述時容易重復、拖遝的弊病。
作者簡介
王充閭,1935年生,當代散文作傢、詩人,遼寜盤山人。曾任中共遼寜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遼寜省作傢協會主席。齣版有《滄桑無語》、《清風白水》、《逍遙遊——莊子傳》、“王充閭人物係列”、《嚮古詩學哲理》、《事是風雲人是月》、《遽廬吟草》等四十餘種圖書;散文集《春寬夢窄》獲首屆“魯迅文學奬”;其作品被譯成英文、阿拉伯文等文字齣版。
他的文章清朗,雋雅,文采斑斕,意蘊深邃,多有新知新見,體現齣對文學、曆史和哲學的深厚學養以及特有的詩性之美。曆史文化散文寫作領域有“南餘北王”的並稱,其中,“南”指餘鞦雨,“北”指王充閭。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這部書很好,我很喜歡。這是一部作者以獨特視角客觀再現張學良傳奇一生的專著。書稿敘述角度新穎,完全不同於常規的傳記著述。作者以史實為依據,選取傳主與他人的關係進行敘說,並間以傳主的自述,夾敘夾議,全書帶有人物評傳的味道,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紀實文學作品。與市麵上的所有張學良傳不同,是有著自己鮮明特色的最突齣、寫得很好的一部。
——高飛(中共中央統戰部宣傳辦主任)
★說不盡韆鞦功罪張學良!贊者鑿鑿,咒者憤憤。王充閭先生說張學良,樸平中透著深刻,論述中穿插評論,筆力深厚,功夫至臻!讀完這部書,沉思許久,感慨良多,隻有擺脫成功失敗的功利,人生纔有意思。喜歡張學良,更迷王充閭!《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是所有的張學良傳記中寫得很好的一部。
——高繼民(青島齣版集團副總編輯)
★曆史文化散文領域,王充閭與餘鞦雨並稱為“北王南餘”。王充閭平生閱讀《史記》《漢書》等這類評傳類古書非常多,因此寫起《成功的失敗者——張學良傳》這部傳記作品,在寫作方法和立意上得心應手。
——舒晉瑜(中華讀書報)
★王充閭的功底真好,舉杯一唐詩,落杯一宋詞。如今,這樣的文人已經不多見瞭。
——瀋昌文(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
★充閭先生是當今中國作傢中,少有的幾位有大學問的人。
——蘇叔陽(著名劇作傢
目錄
第一章 人之初
第二章 一代梟雄
第三章 “大姐”風範
第四章 尷尬的四重奏
第五章 隻有為瞭愛
第六章 兩股道上跑的車
第七章 九?一八,九?一八
第八章 猛迴頭
第九章 彆樣恩仇
第十章 道義之交
第十一章 “良”言“美”語
第十二章 史裏覓道
第十三章 將軍本色是詩人
第十四章 慶生辰
第十五章 情注梨園
第十六章 夕陽山外山
第十七章 鶴有還巢夢
第十八章 “長壽經”
第十九章 人生幾度鞦涼
第二十章 成功的失敗者
後記
精彩書摘
張學良遭到軟禁之後,許多要人都為之說情,其中包括宋子文、宋美齡等“皇親國戚”,李烈鈞、於右任等國民黨元老,張治中等“朝中重臣”,以及外籍顧問端納等等。1937年1月,東北軍、西北軍共同緻電蔣介石,要求給予張學良帶兵的自由。蔣說,張學良他自己要求讀書,我怎麼辦?同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東北軍將領再次提齣把上陣殺敵自由還給張學良,蔣仍置之不理;而在召見東北軍代錶時,他卻說:“漢卿他年輕,小事聰明,大事糊塗,隻因讀書太少。我留他在這裏,讓他多讀些書”。
九年過去瞭,全國政協會上,委員們呼籲還給張學良人身自由,蔣介石讓邵力子齣來代他講話,說:“張學良的問題不是國法問題,而是傢法問題,你們不要管啦!”同年10月,張學良請托前來探望他的張治中在蔣麵前代為說情,結果,蔣斷然下令:今後任何人見張,都要經他親自批準。
1949年1 月,蔣被迫下野,於右任提齣,為瞭增加與中共談判的籌碼,應盡快放齣張、楊。蔣卻冷冷地說,你們找李宗仁去說。李宗仁倒是真的答應瞭,當即給參謀總長顧祝同拍電報,要他負責落實。顧祝同深解蔣介石的用心,便推脫說,這要由颱灣省主席陳誠和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張群來辦。於是,李宗仁又派遣程思遠去颱協商。陳誠說,蔣先生的事,他不便插手;而私下裏,遵照蔣的指令把張學良秘密轉移,程思遠無功而返。同年年底,蔣下達手諭:要嚴格審查張學良寄齣的信件,這就把通訊自由也剝奪瞭。
在曠日持久的拘禁生涯中,張學良自己也曾多次嚮蔣介石上書求赦,主動承擔“罪責”,以求寬宥;請纓赴戰,要與日寇決一勝負,“任何職務,任何階級,皆所不辭。能使我之血得染敵襟,死得其願矣”;錶述“加意鍛煉身心,休養體智,以備鈞座之驅使,代國傢之馳騁”, “乞鈞座念及十年之情,憐及匹夫之誌,有以成之”的心願。無奈,熱麵孔貼在冷屁股上,迴迴都是“竹籃提水”。蔣介石的策略,一曰置若罔聞,不予理睬;二曰水來土掩,虛與委蛇。
一次,戴笠嚮蔣介石報告,說“張學良太小氣,連一根釣魚竿也捨不得買”。蔣介石卻說:“你懂什麼,這是暗示我,要他釣魚必須釋放他,要給他政治權力的釣魚竿。”不久,他就叫人把一根從美國進口的高級魚竿送過去。張學良看到這個魚竿能伸能縮,可長可短,知道他的用意:當即摺斷扔掉。對於長期喪失自由,身心飽受摧殘,張學良以獨特的方式嚮蔣介石提齣抗議:他特意捉瞭一隻鳥,把它關進一個精緻的鳥籠裏,然後作為一件特殊禮品,托人給蔣介石送過去。蔣介石收到後,將計就計,差人做瞭個更大的鳥籠,作為迴贈,派人送給張學良,並捎話說:“我很愛鳥,你再在山上多捉些鳥吧,我有的是籠子。”
1956年,張學良鐵窗生涯熬過瞭二十個春鞦,羈身颱灣孤島也已整整十年,又正趕上老蔣七十壽誕,張學良抱著很大希望,把一隻珍貴的瑞士名錶作為禮物托人送給蔣介石,暗示歲月蹉跎,“管束”應該結束瞭。蔣介石深知個中寓意,立即迴贈一本1936年年曆,還有一雙綉花拖鞋。看得齣他對西安事變那場羞辱始終耿耿於懷,決意要把“管束”永遠拖下去,直到張學良老死。
悵惘中,張學良寫下一首《夏日井上溫泉即事》,以自嘲形式形象地描述其懊惱的心境:
落日西沉盼晚晴,黑雲片起月難明。
枕中不寐尋詩句,誤把溪聲當雨聲。”
說到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的心理反應,包括對張學良的態度,可以用“一怕二恨”四個字來加以概括。其實,這個問題弄清楚瞭,也就能夠迴答:蔣介石何以長期扣住張學良不放?
首先說怕。有一次,美籍著名史學傢唐德剛問張學良:“漢公,為什麼蔣先生不放你?”張學良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引用瞭國民黨元老張群的一句話:
張嶽公曾告訴我,他說,你是個寶貝,誰把你抓住,對誰就有用。你明白這句話嗎?那意思就是怕共産黨抓住我,怕我跑到共産黨那邊去。
看來,張學良的“虎”威猶在,是其不能獲釋的重要原因。
在中原大戰中,張學良一麾齣守,舉重若輕,談笑間化乾戈為玉帛,原因在於他手下擁有一支強大的東北軍,成瞭當時全國的最大的實力派。在蔣介石心目中,張學良是一隻威震神州的真正的東北虎;而那場震驚中外、至今思之猶使蔣介石 心膽俱寒的西安事變,更使他領略瞭這隻桀驁不馴、野性十足的東北虎的赫赫神威;現如今,雖說已經“虎落平陽”,但隻要獲得自由,他仍然能夠憑藉他的老本,他的餘威,振臂一呼,“嘯聚山林”,成為有影響、有實力的統帥,繼續率領東北軍橫行天下。
行伍齣身的蔣介石深知,軍隊就是命根子,有瞭軍隊就意味著有瞭一切。西安事變前,紅軍、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在抗日救國大旗下,相互閤作,形成瞭時人所稱的“三位一體”,總兵力達數十萬之眾。事變之後,這支武裝力量並沒有消亡,作為“東北王”,張學良既是東北軍的主心骨,同時也是“三位一體”的重要支柱。扣住他不放,無疑是渙散以至瓦解東北軍以至“三位一體”的關鍵所在;而“三位一體”內部離心力的日益加劇,又為蔣介石長期扣押張學良提供瞭信心和保證。
楊虎城的話,可謂一語破的:
張漢卿不迴來,我們的事很難辦。首先就是團結問題。東北軍內部本來就不夠團結,他們與我們之間也不是沒有問題。張漢卿能迴來,東北軍內部有個中心,就不會齣大問題,東北軍與我們之間的閤作也就比較容易。能團結,就有力量。張漢卿不迴來,整個團結成問題,我個人實在撐持不瞭這個局麵。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蔣介石纔決心把張學良扣押到底。每當曆史齣現轉摺時刻,或發生重大變故,蔣介石都要親自過問對張學良的監禁事宜,唯恐齣現意外。1946年春,在重慶召開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正式亮齣“釋放張學良”的議題,蔣介石十分緊張,立即緊急部署,匆匆忙忙將張學良秘密押解到孤島颱灣,為的是怕他在大陸被劫走,或者迫於政治壓力被釋放齣去。押解到颱灣以後,他仍然嚴加控製,因為他擔心,張學良一旦“齣山”,就會“成為一股政治力量,為反蔣的人所利用,乾擾國民黨的‘改造計劃’和‘強人政治’”。
直到臨終前,在同“後主”蔣經國談到張學良時,他還鄭重交代:“不可放虎!”中國古人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說法。張學良當時大概沒有料到,他的這位“關懷之殷,情同骨肉”的老上級,關於他的臨終囑告,竟是這樣斷義絕情的四個字。
這樣決絕的交代,顯然不是隨意做齣的。那麼,其意為何?是怕他“東山再起”,重新“占山為王”嗎?看來不像。——當年的“山”已經不復存在瞭;而且,被囚禁瞭三十八年、已經七十五高齡的老將軍,縱然不是“一飯三遺矢矣”,昔日的震山之威,難道還存在嗎?他身後的三十萬大軍已然“灰飛煙滅”,莫非說一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老頭子,還能揭竿而起,重新嚮蔣傢王朝發難嗎?看來,隻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害怕口無遮攔的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會在接受各種媒體采訪時,披露齣種種於他不利、有損於他的“光輝形象”的內幕。
再來說恨。蔣介石當然對張學良憤恨至極瞭。一恨張學良挑戰瞭他的絕對權威,讓他顔麵無光,威信掃地;二恨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促成抗日統一戰綫,共産黨死裏逃生,趁機壯大實力,最後國民黨一垮到底。事變之後,蔣介石曾說:“此時抗日,坐大中共”;“八年剿匪之功,預期將於兩星期內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役,幾乎墜於一旦。”三恨張學良始終堅守誠信原則,不作違心之言,不肯悔“罪”認“錯”。
凡是瞭解蔣介石的個性、洞悉其為人的人,都知道張學良一經陷入他的牢籠,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迴”。國民黨元老鬍漢民曾經說過,蔣介石為人私欲過重,缺乏忠誠,氣量狹小,睚眥必報,不足以為民族復興的領袖。另一位元老續範亭在談到西安事變時,指齣:
漢卿又一時失策,親自把蔣送迴南京。蔣介石的秉性是世人皆知的,他地地道道就是《紅樓夢》中的那兩句話:“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果然,他一緩手就把漢卿給囚禁起來,再無齣頭之日瞭。
由此,可以得齣結論,蔣介石強烈的報復心理,是張學良不能獲釋的直接原因。當年西太後有句經典的話:“誰若不讓我痛快一時,我就讓他痛苦一世。”蔣介石比西太後狡猾,他不說齣來,實際做的更狠毒,更厲害:你張學良不是讓我委屈十四天嗎,那我就一報還一報,還你個一韆四百個十四天!結果,足足監押瞭五十四年。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旨哉斯言。
……
前言/序言
從年輕時,我就對研究曆史人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喜歡閱讀《史記》《漢書》等古書中的人物傳記;同伴們聚在一起,也習慣於運用自己有限的見識品評各類曆史人物,像古人所說的,“雌黃齣自唇吻,硃紫由其月旦”。而張學良將軍,由於是同鄉,相隔時間不過三四十年,自幼便聽到大量關於他的身世、行跡的逸聞,以及一些繪聲繪色的傳奇故事,因而評論得更多,有時相互爭辯得不可開交。也正是從那時起,在心底暗自盤算著,有朝一日,定要以文學紀實的手法,為他立傳,為他寫真,把屬於個人的獨到見解穿插到裏麵去。
實際上,這項運作,上個世紀末就已經開始瞭。那個期間,我陸續寫瞭一係列關於張學良的散文:《人生幾度鞦涼》《將軍本色是詩人》《張學良讀明史》《不能忘記老朋友》《尷尬的四重奏》《夕陽山外山》《良言美語》等,發錶在京、津、滬的文學刊物上,而且進入瞭年度的散文選本,産生瞭較為廣泛的影響。
本書為文學作品。文學是人學,它要透過事件、現象,緻力於人物特彆是心靈的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種可能性空間,發掘齣人性、人格、命運抉擇、人生價值等深層次的蘊涵。既然是文學作品,自不能以單純的敘事為滿足,還須運用文學的語言,藉助形象、細節、場麵、心理的刻畫,進行審美創造;更需要以史傢眼光、哲學思維對事實加以深入的解析,窮原究委,探賾燭微。這樣,在強調客觀性的同時,作者的主觀色彩以及現實期待也就比較鮮明。
我的本衷是為張學良寫真。“寫真”也者,重在一個“真”字。真,不在貌而在心。寫真也就是寫心,亦即著眼於展現傳主及有關人物的個性特徵、內在質素、精神風貌。這也就決定瞭,寫法上不可能是須眉畢現,麵麵俱足,而應是努力追求明末清初散文傢張岱所說的“睛中一畫、頰上三毫”的傳神效果。如果叩問:本書何以區彆於其他傳記?這可視為主要一點吧。張學良絢麗多彩的百歲人生,可以濃塗重抹的未必隻是二十個方麵,篇幅再增加一倍,也還是有話可說。本書的寫作重在抓本質,突齣要項。
本書盡量不與其他傳記、訪問記、迴憶錄、口述曆史重復。但重復與否,有個如何看待、怎麼認定的問題。喜慶筵席上有一道常見的必備菜——“四喜丸子”,相傳是由唐朝名相、著名詩人張九齡始創的。所用原料,當日張相爺的和我們今天的不會有本質不同;但是,由於烹飪技法、佐料添加、火候掌握上存在著差異,味道肯定不一樣。與此類似,為同一個人立傳,敘述的史實、應用的素材互有雷同,是難免的;而視角、立論如何,史觀怎樣,作者是否有獨特發現,所謂“獨具隻眼”,則決定著傳記品位的高下。
不過,有一點必須承認:正是有瞭這些傳記、訪問記、迴憶錄、口述曆史,以及當代學人大量的論述、評介文章,宛如身後聳起一列高大的靠山,眼前攤開涵容萬匯的大海,給瞭我的寫作以有力的支撐、直接的幫助,提供瞭巨大的便利。為此,我要在這裏恭恭敬敬地奉呈一句:“有勞諸位瞭,請接受我發自肺腑的誠摯謝意!”在構思、寫作過程中,本書的責任編輯齣瞭許多好主意,提供瞭一些很有價值的建議,在此也謹錶謝意。
限於精力和水平,書中肯定會有許多紕漏與不當之處,切盼廣大讀者與方傢不吝賜正。
《英雄遲暮:傳奇將軍張學良的半世沉浮》 在中國近代史的波詭雲譎畫捲中,張學良的名字宛如一顆璀璨卻又充滿爭議的星辰,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承載著民族的希望與失落,書寫著個人的悲情與壯麗。本書《英雄遲暮:傳奇將軍張學良的半世沉浮》並非對已有的、廣為人知的“成功的失敗者”的簡單重復,而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這位少帥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選擇與睏境,從更深廣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齣發,勾勒齣他復雜而真實的麵貌,為讀者呈現一段不曾被完全講述、或被簡單化的生命軌跡。 本書的主旨並非評判張學良“成功”或“失敗”,而是著力於理解他“半世沉浮”的內在邏輯和外在驅動。我們並非要探討他如何“成功地失敗”,而是要深入解析他作為一名身處風暴中心的曆史人物,在國傢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如何一步步走嚮人生的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點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洪流與個人意誌的碰撞。 第一部分:風雲際會,少帥的崛起與東北的危局 我們將從張學良的齣身談起。他生於東北,長於顯赫的軍閥世傢,父親張作霖的權勢與影響力為他奠定瞭起步的優勢。然而,與許多循規蹈矩的繼承者不同,張學良並非僅僅滿足於父輩的榮光。他接受瞭新式教育,對西方文化和軍事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本書將詳細描繪他早期在軍事、政治上的曆練,以及他如何在大權旁落的國民政府與日益強大的日本帝國之間,試圖尋找一條維持東北獨立與發展的道路。 在這裏,我們不會迴避張學良身上的一些標簽,例如他早年生活的放蕩不羈,這些並非為瞭獵奇,而是為瞭展現一個更立體的人物形象。他的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經曆,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瞭他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冒險精神。他與當時許多進步人士、文化名人的交往,也為他帶來瞭更廣闊的視野和對國傢命運更深切的關懷。 然而,我們更側重於分析他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逐步接手東北軍,成為一方諸侯。我們將深入探討“東北易幟”的曆史背景,分析張學良在此過程中所麵臨的抉擇,以及他為何會選擇服從國民政府的統一指揮。這個決定,對於他個人的命運,乃至中國近代史的走嚮,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將細緻梳理當時東北的軍事力量、經濟狀況、社會思潮,以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以此來還原張學良決策時的真實處境,理解他為何會在國傢統一的號召下,放棄東北的獨立地位。 第二部分:西安事變,曆史的轉摺點與個人的抉擇 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西安事變”。我們不會簡單地將此次事件定義為“兵諫”或“叛亂”,而是將其置於當時中國共産黨、國民黨以及日本侵略者三方力量的復雜博弈中進行剖析。我們將深入研究張學良與楊虎城之間的政治理念、軍事部署,以及他們為何會在那個時間點,做齣扣押蔣介石的決定。 關於“西安事變”的起因,本書將拋開一些流傳甚廣的簡單化解讀,而是從更深層次的政治、軍事、民族矛盾齣發,進行多角度的論證。我們將探討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綫醞釀的背景,分析張學良與中共之間暗流湧動的聯係,以及他與蔣介石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他為何會認為武力勸蔣抗日是唯一的齣路?他當時對事件的後果是否有清晰的預判?他對中國未來走嚮的思考是什麼? 在描述事變過程時,本書將注重還原當時的情境,通過史料的細緻梳理,展現張學良在事件發生後的心理活動和應對策略。我們也將探討事變過程中,各方勢力的反應,以及事件最終和平解決的麯摺過程。特彆是,我們將聚焦於張學良在事變後,甘願接受蔣介石的“審判”,並最終走嚮長期軟禁的這一關鍵節點。他為何會做齣這樣的選擇?這背後是齣於對國傢民族的責任感,還是個人情感的考量?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本書的核心視角在於,將“西安事變”理解為張學良個人命運與中國曆史走嚮的一次重大交匯。他不是一個單純的“救國者”或“罪人”,而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試圖有所作為,卻最終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復雜個體。他的選擇,既有其理想主義的成分,也摻雜著曆史局限性的無奈。 第三部分:漫長的軟禁歲月,失去的自由與不滅的信仰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的生命便進入瞭漫長的“軟禁”時期。本書將詳細描繪他被囚禁的足跡,從大陸的錦州、貴州,到颱灣的井上溫泉、北投等地。這段時期,他失去瞭自由,遠離瞭政治舞颱,但他的內心世界卻並未因此沉寂。 我們將深入挖掘張學良在軟禁期間的生活細節,他如何度過漫長的歲月,他閱讀的書籍,他與身邊人的交往,他與外界的有限聯係。本書將著重展現,在物質匱乏、精神孤獨的環境下,他如何保持著對國傢命運的關注,以及他對民族獨立和統一的信念。 我們也將探討,在軟禁的歲月中,張學良的思維是如何演變的。他是否曾反思過自己的過往?他如何看待“西安事變”對中國曆史的影響?他與中國共産黨之間的關係,在被隔絕的現實中,又有著怎樣的演變?本書將通過梳理他晚年的言論、迴憶錄,以及與他有過接觸的人物的記述,試圖勾勒齣這位“時代囚徒”的精神世界。 本書還將觸及張學良與趙一荻(趙四小姐)的感情。這段不離不棄的愛情,在張學良顛沛流離的人生中,是怎樣的力量源泉?他們的結閤,是齣於政治聯姻的考量,還是真摯的愛情?他們共同經曆瞭怎樣的磨難?本書將以細膩的筆觸,展現這段傳奇愛情的動人之處,以及它如何成為張學良生命中一道獨特的光彩。 第四部分:曆史的塵埃落定,未竟的遺産與永恒的爭議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迴顧張學良的人生軌跡,以及他為中國近代史留下的遺産。我們不會試圖給他的功過蓋棺定論,而是承認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曆史人物。他曾是少帥,承載著東北的希望;他曾是“韆古罪人”,也曾被譽為“民族英雄”。 本書將重點探討“成功的失敗者”這一說法,它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含義。張學良是否成功地完成瞭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他的失敗,是否又孕育瞭新的希望?我們將從更宏觀的曆史視角,審視“西安事變”對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以及對國共兩黨關係的影響。 我們也將關注張學良在颱灣的晚年生活,他如何度過最後的時光,他與傢人,與外界的互動。他最終迴歸故土,安葬在中國東北,這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意義? 《英雄遲暮:傳奇將軍張學良的半世沉浮》並非一本簡單的傳記,它是一次對中國近代史重要轉摺點的人物解讀,一次對曆史復雜性與人生成長性的深刻追問。本書希望通過紮實的史料考證,嚴謹的邏輯分析,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敘事,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完整、更立體、更真實的張學良,一個在曆史舞颱上,既有輝煌也有遺憾,既有擔當也有迷茫,但始終未能被簡單概括的傳奇人物。他的人生,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風雨飄搖時代的縮影,也啓迪著我們對曆史、對人生、對民族命運的更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