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烽火编委会,由一群富有干劲和热情的军事爱好者组建而成。他们中有职业媒体人,擅长古代刀剑与击剑的《名刀》杂志前执行主编,师从日本剑道家的武术爱好者,擅长骑射、代表中国参与多项国际传统射术赛事的正鹄弓箭社社长,留澳翻译专业硕士,解放军装甲指挥车车长,前特警,侨居加拿大的华人,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职业插画家,等等。主要作品有:历史传记纪录片《拿破仑传奇》,文化纪录片《嵩山秘笈》、《中华龙》;图书《罗马人的故事:征服篇》、《海上“军事革命”:英荷战争时代和向现代海战过渡》、《几与时——论船山哲学的道学新范式》、《三苏蜀学研究》、《唐代军事史稿》、《中国古代服饰史话》等。
序言
强盛的根基
第一章 龙与狼的死斗——从李陵直捣王庭解析汉匈战争背后的军政体系
第二章 千年帝国的铁骑——拜占庭农骑兵与超重装骑兵的辉煌与陨落
致命的技艺
第三章 会挽雕弓如满月——浅析传统弓箭与骑射
第四章 一舞剑器动四方——直击日本剑道的发展演变与实战技巧
第五章 百兵之王的芒锋——长枪在兵器史上的辩证发展之路
逐胜的哲学
第六章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浅说古典军阵艺术
第七章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古战场中的军事地理与战阵指挥
第八章 剑与矛的秩序——西方古典时期步兵战术的若干杂谈
案例二中的坎尼之战则是古典军事的一次奇迹。这次会战是第二次迦太基战争中的一次重要作战,集中体现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后发制人的卓越战术调度能力。
迦太基是一个奴隶制寡头共和国,是在公元前由来自古城推罗的腓尼基人建立的,其首都即为迦太基城,位于北非的突尼斯。该国航海事业发达,曾一度依靠其强大的海军控制了西地中海范围内的国际贸易。迦太基城则成为西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在该国最强大的时候,首都人口据说一度达到了70万人。
迦太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与海上力量强大的希腊人争霸。双方争斗百年,没有分出明显胜负,后希腊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因内战而衰弱,迦太基由此占据上风。
公元前4世纪左右,拉丁同盟中的罗马崛起,统一了同盟中的其他城市。之后罗马逐步取得了对意大利半岛的全面控制,并向地中海方向拓展势力。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因争夺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而发生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在该战争中,迦太基战败。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军事家汉尼拔?巴卡在取得了对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的控制权后,以87000人(步兵75000,骑兵12000)的庞大兵力开始了远征。汉尼拔在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之后,与罗马人先后进行了提基努斯河会战、特雷比亚河会战,均取得胜利。后汉尼拔又翻越亚平宁山脉,逐步逼近罗马共和国核心地带。在特拉西梅诺湖会战中汉尼拔伏击罗马军队,歼灭罗马4个军团25000人的军队。罗马主将弗拉米尼乌斯被一柄长枪贯穿胸口而阵亡。
连续的失败使罗马共和国一时之间风雨飘摇。汉尼拔的部队距离罗马城只有几天行程了,罗马元老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委任费边为“独裁者”,全权负责与汉尼拔的战争。费边在其6个月的任期内,组建了新的军团,拖延与汉尼拔的作战,初步稳定了战略局势。但在费边任期到期并交出权力后,大选上台的执政官鲍卢斯和瓦罗掌握了军权。
公元前216年8月2日,罗马军队与迦太基军在坎尼发生会战。罗马军队有步兵约66000人,骑兵约7000人,总计约73000人(一说总兵力84600人)。迦太基军有步兵约32000人,骑兵约10000人,总计约42000人。从兵力对比上而言,罗马人步兵优势极大,骑兵略有不足,但由于步兵优势如此之大,骑兵的不足似乎并不显得突出。而迦太基军兵力较为薄弱,在直接对抗中劣势较大。
汉尼拔精心组织调度,采取了这样的阵形部署:将战斗力比较弱的高卢步兵放置在阵形中央,并在高卢步兵背后部署一部分战斗力较强的非洲重步兵进行支持;在中央阵形的两侧,部署剩余的非洲重步兵;在整个步兵阵形的两翼部署骑兵。部署好阵形以后,汉尼拔又命令中央阵形的高卢步兵与非洲重步兵前凸,从而让整个阵形形成弓形。
罗马军队在开战前还是采用了传统的三线式部署模式。罗马人将主力步兵分为三个作战序列,将骑兵分为两阵排列至左右翼。但在进攻过程中,罗马主将瓦罗发现迦太基军利用河流掩护了左翼。因此他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压缩各作战中队的队形正面和间隙,使中队的纵深加长正面缩短,期望能通过密集队形对迦太基军的薄弱阵形进行突击。待突破迦太基军的中央阵地之后,罗马军队意图利用纵队便于进攻的队形优势,对迦太基军两翼进行卷击,最终达成击溃迦太基军的目的。
在作战中,罗马军队确实充分发挥了其兵力的优势。迦太基军的高卢步兵在其冲击之下步步后退。但由于汉尼拔本人的指挥调度和背后的非洲重步兵的支援,阵形的后退比较缓慢并具有相当的克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罗马军队强度很大的冲击力。罗马军队则继续集中兵力向高卢步兵后退的方向突击,进一步压迫了迦太基军的阵形,并最终使迦太基军的阵形由凸出的月牙形状,变成了凹入的月缺形状。
在这个时候,汉尼拔布置在两翼的非洲重步兵对罗马军队的两翼发动了合围,将罗马军队的两翼打退并逼迫他们向中心阵形退去。迦太基军的两翼骑兵先后击败了罗马骑兵,与其他部队一起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合围。
罗马军队的庞大兵力被挤压到一个狭小的区域里,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会战成了一场一面倒的屠杀。除了普通军士,罗马军队和国家的管理人员也大批阵亡,其中包括执政官鲍罗斯以及2位前执政官、2位军法官、29位军队将校以及80位元老(罗马元老院的元老成员当时为300人)。
这次会战中,迦太基军兵力薄弱的弱点并没有暴露。汉尼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战场调度能力和战场感觉,通过自己对作战阵形的调度和军队的掌握,成功诱使罗马军队采用了他们不熟悉的队形,过密地集中了兵力。同时汉尼拔成功执行了自己的作战预案,吸收了罗马军队的强大攻势,并后发制人,使罗马军队自投罗网,而迦太基军则在战术层上获得明显优势,并撬动了战略平衡的杠杆,使得战争的总体形势,朝有利于迦太基的方向前进。
在本案例中,汉尼拔所布置的凸形阵形的工作领域,也处于会战层和战术层之间的位置。这次会战的挑战者是罗马指挥官,他们决议在坎尼地区对汉尼拔发动会战,而汉尼拔最终也决定接受挑战,在坎尼地区对罗马军的威胁作出反应(这个地区比较适合让他的骑兵发挥优势),并在战术层决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由于其方案的针对性和汉尼拔强大的指挥能力,会战取得圆满胜利。
“当一队人的手臂和腿部肌肉长时间地一致活动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原始有力的社会联系……各种人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甚至在显然生命处于危难的紧张时刻也能服从命令。”
——《竞逐富强——西方军事的现代化历程》
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集体感、合作精神、标准化、等级制,这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在普通人具备这些特质之前。古代军人早已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拥有了这些特质。他们也因此成为当时社会里的精英,成为专业的武士阶层,成为当时战争的核心与依靠。
“实际参加作战的是少数‘精英’,但他们的命运却决定着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命运。”
——《剑桥战争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再现他们与敌人浴血搏杀的过程。
在那一场场生死对决中,勇士们是如何占据优势的?他们所拥有的哪些特质带来了优势,又是如何将优势转化为胜利的?
古往今来,那些一线军人所流传下来的军事著作,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导致双方军人对决的几个决定性要素——动员体制,纪律和奖惩制度,武器装备的优劣,军事训练和兵员素质,以及作战指挥。
我们所要讲述和再现的,便是古往今来君王、将军、军事理论家们所渴求获得和梦想掌握的,也是普通读者很难领略和感受到的系统、详细的知识与故事。
我最近在阅读《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这本书,不得不说,它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对军事题材的小说比较感兴趣,也看过不少,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不一般。它并没有像很多同类作品那样,仅仅聚焦于某位盖世英雄的传奇经历,而是把视角放在了更宏大的层面,探讨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深层原因。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战例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在冷兵器时代,那些能够带来最终胜利的普适性法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后勤保障”的重视程度。我之前总觉得打仗就是冲锋陷阵,但这本书告诉我,一支军队的粮草、兵器、补给,甚至士卒的休息和伤病救治,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它让我明白,即使拥有再勇猛的战士,如果后勤跟不上,也只能是坐以待毙。另外,作者对“情报收集”和“战场侦察”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在冷兵器时代,信息就是力量,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很吸引人,虽然是历史分析,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
评分我最近阅读的《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启发。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很多军事历史书籍一样,充斥着复杂的战术术语和晦涩的战略分析,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将领气质”的刻画。他并没有将将领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神,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压力下的犹豫、在困境中的挣扎,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决断。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离这些历史人物更近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背后的人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阵型”的讲解,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不同阵型在不同地形和不同敌情下的优劣,让我对古代战争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体力较量,而是一场智慧、策略和人性的全面较量。
评分读完《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可以这么“鲜活”。我一直以为,古代的战争无非就是两大阵营摆开架势,然后就是一阵乱打,最后胜负已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者国家,而是广泛地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下的冷兵器战争案例,从中提炼出那些能够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他不仅仅是在讲“打仗”,更是在讲“怎么打才能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地形运用”和“心理战术”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山地、河流、草原等不同地形下展开作战,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来达成战略目的。他举的例子非常生动,比如某个将领如何利用夜色掩护,出其不意地袭击敌营;又比如某个军队如何在劣势下,通过制造恐慌,瓦解敌人的士气。这些描写让我觉得,古代的战场,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博弈的舞台,绝非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粗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宏观的战略分析,也有微观的战术细节,让读者能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战争的本质。
评分坦白说,《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探险”的心态去翻阅的。我一直觉得,古代的战争,似乎总是离我们很遥远,那些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场景,在现代社会看来,充满了原始的野蛮。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他更侧重于分析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智慧是如何闪耀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军民一体”的讨论,它让我看到,有时候,一场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双方将领,更取决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当人民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那种力量是无穷的。这本书也让我对“武器”的看法有了改变。我以前总觉得,谁的武器先进,谁就能赢。但作者却强调,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固然重要,但如何运用武器,如何让普通士兵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才是更关键的。读这本书,我仿佛也变成了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在沙盘前推演兵力,在战壕里感受硝烟。
评分这本《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的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硬邦邦的军事理论教科书,毕竟“战场决胜者”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再加上“冷兵器时代”四个字,更是让人联想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代战争。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他没有一开始就枯燥地罗列战术名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他描绘的战场,不仅仅是战略家们的棋盘,更是普通士兵的炼狱。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战场上的尘土飞扬,听到战马的嘶鸣,感受到盔甲碰撞的金属声,甚至能闻到血腥味。作者对战场的细节描绘非常到位,从士卒的疲惫,到将领的焦虑,再到武器装备的优劣对战局的影响,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士气描写的篇章,那种在绝望中爆发出的求生意志,或者是在胜利面前的狂喜,都让我感同身受。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书中的某一场战役的失利而感到惋惜,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为那些英勇但最终失败的战士感到悲伤。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它并非只是简单的“人海战术”或者“勇者无畏”,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人性的挣扎,以及对死亡的敬畏。
评分印刷很清晰,插图很好看!
评分内容很好,军迷必选
评分印刷精美,内容吸引人,趁活动买的,京东给力,蛮好的主题
评分这纸张巴适,不过有人退过货似的,有点痕迹
评分很好~~~~~~~~
评分冷兵器爱好者必读,与老版区别不大。
评分这纸张巴适,不过有人退过货似的,有点痕迹
评分指文精品之作,必入之作。
评分物流速度快,很喜欢这类型的书,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