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評傳

曾國藩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貽焜 著,焦子源 譯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晚清
  • 曆史人物
  • 傳記
  • 軍事
  • 政治
  • 湘軍
  • 自強運動
  • 清朝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1394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25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含章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508
字數:48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新譯校白話本,最適閤今人閱讀的版本。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傢世背景,最終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經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對每個讀者具有特彆的啓示作用。
  

  《曾國藩評傳》並不是站在作者個人角度去評論,而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通過豐富的史料,去拼圖一個完整的曾國藩肖像,通過史料去還原更為真實和全麵的曾國藩。相比一般的曾國藩傳記,本書更為客觀,更具有閱讀和史料研究參考價值。


  

海報:


  

內容簡介

  《曾國藩評傳》為“述評”體例,以“述”為主,“述評”結閤。全書引用典籍、著作百餘種,資料豐富考究。作者在該書寫作過程中得到黎錦熙、錢玄同等著名學者的指導,初版就獲得廣泛的關注。1957年,該書在颱灣再版,重印七次,可謂影響巨大。
  有關曾國藩的書籍並不缺乏,有關曾國藩的評價和討論也從未停止。本書之所以曆經幾十載仍有重要價值,其根本原因在於作者並不是站在個人角度去評論,而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講究資料的廣徵博引,立論的客觀有據。通過豐富的史料,力圖還原曆史中更為真實和全麵的曾國藩。學者伍立楊曾評價本書:“有時代背景、早年、中年生活、晚年生活、思想體係、教育思想、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軍事學識、文藝批評等等……其完備如此”。

作者簡介

  何貽焜(1908—1959),字一風,湖南衡南縣東陽鄉(今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鄉)人。畢業於湖南大學,後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先後在北平高級商科學校、湖南省立二中等中學任教。1943年齣任衡陽縣師範學校校長,1951年至1957年任衡陽鐵路一中教員。
  在湖南大學讀書時,所寫的《續文心雕龍》就被湘中著名學者李少聃推薦在《長沙晚報》連載。在北師大求學時,深得國學大師黎錦熙器重。1936年寫成《曾國藩評傳》,甚得海內外學者推崇,影響巨大。

目錄

原序
題記
第一章 導言 /001
002/ 第一節 評傳曾公的緣起
005/ 第二節 評傳曾公的方法
007/ 第三節 評傳曾公的目的
第二章 時代背景 /009
010/ 第一節 人物與時代
011/ 第二節 曾公的時代背景
017/ 第三節 曾公與時代的關係
第三章 傢世 /019
020/ 第一節 傢世與人生
021/ 第二節 曾公的傢世
024/ 第三節 曾公所受的影響
第四章 早年生活 /027
028/ 第一節 曾公生平的劃分——三個時期、四大階段
030/ 第二節 曾公的早年生活
第五章 中年生活(一) /045
第六章 中年生活(二) /081
第七章 晚年生活 /123
第八章 個性 /151
152/ 第一節 個性的涵義
154/ 第二節 個性差異之原因
155/ 第三節 曾公的個性
158/ 第四節 曾公個性的形成及發展
160/ 第五節 曾公個性與其生平、學問、德行、事業的關係
第九章 思想的淵源 /165
166/ 第一節 思想的重要性
167/ 第二節 對曾公思想的探討
第十章 思想的轉變 /173
174/ 第一節 思想與時空的關係
175/ 第二節 曾公思想的轉變
第十一章 思想範疇 /181
182/ 第一節 中國學術領域
183/ 第二節 清代學術思想
185/ 第三節 曾公思想的範疇
第十二章 思想體係 /203
204/ 第一節 儒傢思想的體係
207/ 第二節 曾公思想的中心
210/ 第三節 曾公思想的體係
第十三章 哲學思想 /215
216/ 第一節 曾公哲學思想概論
217/ 第二節 曾公的宇宙觀
219/ 第三節 曾公的人生觀
222/ 第四節 曾公與孔孟之學
223/ 第五節 曾公與老莊之學
224/ 第六節 曾公與墨學
226/ 第七節 曾公與程硃理學
226/ 第八節 曾公與陸王之學
230/ 第九節 曾公與佛學
第十四章 倫理思想 /233
234/ 第一節 倫理思想為儒傢思想的中心
235/ 第二節 曾公的倫理思想
第十五章 教育思想 /247
248/ 第一節 教育起源論
250/ 第二節 教育沿革論
251/ 第三節 教育目的論
252/ 第四節 教育材料論
253/ 第五節 論教育方法
255/ 第六節 論教育環境
256/ 第七節 論治學方法
262/ 第八節 論治學目的
264/ 第九節 曾公與中國近代教育
第十六章 政治思想 /269
271/ 第一節 曾公對當時政治的批評
273/ 第二節 曾公的政治思想
276/ 第三節 曾公的人纔政策
287/ 第四節 曾公理想中的政治人纔
293/ 第五節 論對待紳士之道
296/ 第六節 論愛護民眾之法
297/ 第七節 論政治與輿論的關係
299/ 第八節 論政治與軍事的關係
300/ 第九節 論政治與財政的關係
301/ 第十節 曾公的財政政策
303/ 第十一節 曾公的外交政策
306/ 第十二節 團務論叢
第十七章 軍事學識 /309
311/ 第一節 曾公對當時軍事的批評
313/ 第二節 曾公治軍的方法
315/ 第三節 論將纔
317/ 第四節 論選將
318/ 第五節 論用將
320/ 第六節 論用人
321/ 第七節 論治事
323/ 第八節 論帶兵
324/ 第九節 論兵機
328/ 第十節 論戰守
332/ 第十一節 論治心
337/ 第十二節 論愛民
340/ 第十三節 論湘軍的優缺點
342/ 第十四節 論水師的優缺點
342/ 第十五節 論平江勇的優缺點
343/ 第十六節 論太平軍的優缺點
343/ 第十七節 論“四眼狗”的作戰本領
344/ 第十八節 論楚軍耐戰的原因
344/ 第十九節 論軍事與吏治的關係
345/ 第二十節 論軍事與財政的關係
347/ 第二十一節 論軍事與交通的關係
348/ 第二十二節 論軍事與武器的關係
350/ 第二十三節 論軍事與輿論的關係
第十八章 文藝批評/351
352/ 第一節 曾公文藝批評概說
353/ 第二節 曾公的文學評論
384/ 第三節 曾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389/ 第四節 曾公藝術論叢
第十九章 治傢理論/397
399/ 第一節 論傢道興衰的原理
400/ 第二節 論傢道興衰的徵象
401/ 第三節 曾公的治傢方法
406/ 第四節 曾公留心傢事的原因
第二十章 養生方法/407
408/ 第一節 論養身之道
409/ 第二節 論治身與治心
409/ 第三節 論養生宜得自然之妙
410/ 第四節 論養生方法
413/ 第五節 曾公的養生之道
第二十一章 曾公對時人的敘論/415
第二十二章 他人對曾公的評價/441

精彩書摘

  第一節 評傳曾公的緣起
  曆來品評人物,不外乎褒貶二字,關鍵在於得當。鄭闆橋曾雲:“隔靴搔癢,贊亦可厭;入木三分,罵亦可感。”實在是通達之見。對於曾國藩一生,褒揚者固然多,詆毀者亦不少。在認識曾公為人時,倘若盲從他人觀點而無自己主見,終究談不上什麼獲益。若欲對其做一番透徹準確的瞭解與評價,就須深入探討其生活及思想。此其一。俗諺雲:“時勢造英雄。”又雲:“英雄造時勢。”可見時勢與英雄之間關係甚為密切,彼此互為因果。曾公,用當今眼光審視之,並非奇異人物,亦無傑齣建樹。然而在當時,官居侍郎,最終平定暴亂,其豐功偉績和齣色纔乾,尋常人的確難以望其項背。我們在考察曾公成就偉業的原因時,須結閤時代背景,尤其應瞭解曾公生平。而要瞭解其生平,就非得對其生活與思想進行詳盡的研究不可。此其二。
  曾公一生,曆經艱辛,頻受挫摺,所以著述其生平時,大多談論其剋服磨難之經驗。近人如梁啓超、蔡鬆坡、龍夢蓀、許嘯天等,鑒於曾公的言論多有可取之處,將之收錄編纂成書,以供廣大民眾閱覽藉鑒,目的極好,然而隻言片語不足以全麵展現曾公生平。新近有鬍哲敷《曾國藩治學方法》、蔣星德《曾國藩之生平及事業》,雖為佳作,但內容過於簡略,讀來令人嘆為缺憾。本人在此十分願意盡己所能,探究曾公生平,以饗廣大讀者。此其三。
  一個人的思想,往往隨時間、場閤的變遷而演進,與其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就曾公而言,少年時之思想與老年時之思想必定是截然不同的;京中做官時言論與營中領兵時言論亦有明顯分彆。我們若不能熟諳曾公生平,則不足以闡明其思想淵源及演變軌跡。所以隻有深知其生平,纔能瞭解其思想。此其四。
  文明製度,隨時代而變更;性情意誌,亦是因人而異。唯有至理名言與浩然正氣,往往曆久彌新,經百代而不減其魅力。曾公一生,並非完美不缺無可指摘,然而就其高尚言行而論,十分值得後人藉鑒。我們若能謹慎擇取、吸其精華,將對自身修養大有裨益。絕不能視之為明日黃花,以緻其寶貴的精神價值白白流失。本人研究曾公生平及思想時,殫精竭慮在所不惜,豈是僅為滿足自身的學究之癖?此其五。
  縱覽古今,橫觀中外,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既不能僅歸功於三兩人,亦不可隻憑藉某一二日,而是在悠悠曆史長河中,由無數人前僕後繼,付齣其心力纔乾,日積月纍而成。我們生在當代,對文化所擔負的責任,就是繼往開來:一方麵繼承優秀的中華文明,不緻前人徒費心血;另一方麵進一步提升文化質量,供後人汲取藉鑒。否則,“凡前人之知,無以為後學之憑藉,以益求進步,而後學所窮力盡氣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所已得而復捨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無以資後學之考鑒,以益求精密,而後學所窮力盡氣以相求者,猶是前人粗簡之法焉,或轉即前人業已嬗蛻之法焉”(見蔡予民先生《中國倫理學史·序例》)。此種情形,對文化而言,是何等損失!曾公一生好學,且樂於嘉奬讀書人,大有孔子“好學不厭,誨人不倦”之遺風;平日又常以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之格言自警,甚為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及發揚。我們倘若果真要“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欲為文化界稍盡自己應盡之責任,其實途徑甚多,當中即包括研究曾公生平,為其作翔實評傳。而本人不自量力,竊欲盡己所能,擔當此任。此其六。
  對曾公生平記載較為詳細者,首推黎庶昌所編《曾文正公年譜》,其次為王安定所著《曾公大事記》,又其次則屬《清史列傳》中之《曾公本傳》。然而以上著作偏重政治軍事範疇,記錄內容大多為清廷諭旨和曾公奏疏,其他方麵則少有涉及,以至於令人讀來興味大減而昏昏欲睡。本人深感此類曾公傳記不能滿足讀者覽閱之趣。所謂“吹盡狂沙始到金”,曾公的曆史地位與價值已被世人明確,遠非當時囿於時代局限的見解所能企及。因此,本人不揣冒昧,竊欲為曾公作一新評傳。本人多年來探究曾公生平,自認為不遺餘力,期望將心得體會付諸筆端。此其七。
  自殷墟甲骨文齣土,考古之風一時盛起。羅振玉、王國維倡導於前,董作賓、郭沫若宣揚在後。文人學子爭相追捧新奇之事,喜好附庸風雅,紛紛加入考究甲骨文之伍。此好學之態度與考古之精神,就“為學問而學問”而言,絕對無可厚非。然而,僅就“為人生而學問”而言,與其琢磨數韆年前龜甲獸骨,終究不如仔細研究關乎日常民生之事物。儒傢觀點不離倫常,倡導凡事必躬行踐履;墨傢崇尚實用精神,誌在拯救蒼生。當今之世,生靈塗炭,禮崩樂壞,欲尋有效解決之道,何必崇洋媚外?本人藉業餘時間,將曾公生平仔細探討,雖看似考古,然而與甲骨之考古自有差彆。至於曾公本人,即是追求身體力行、倡導實用精神之楷模,對此本人深信不疑。當今世道衰微,真正於儒學墨學上有深厚造詣者,已寥寥無幾。恰遇如曾公此等接近儒墨聖賢之人,便特意將其生平詳細述來,實是無奈中尚存的一絲希冀。此其八。
  上述種種,即是本人為曾公作評傳之緣由。無論批判人物、考察功業、瀏覽格言、研究思想、修身養性、發揚文化,還是閱讀傳記、從事學術,但凡與曾公有直接或間接關係,而欲對曾公作深刻認識者,均須全麵瞭解其生平。正是有鑒於此,本人竟全然不顧德行未足、纔力尚
  缺,不以“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為慮,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曾公作此新評傳!
  ……

前言/序言

  一、貽焜嘗謂為學之道,如登高山,如浮大海,竭其心力,雖足開拓耳目,探索幽微,而精力有限,終難盡宇宙之壯觀、窮天地之奧秘。無已,姑就所得,形諸簡冊,非獨紀一己之行程,兼足供同好之藉鏡。本書之作,竊本斯旨。循此以往,力求精進,固當勉諸異日,亦所望於讀者。
  二、本書編著,時經數載。草創之始,黃淬伯、李肖聃兩先生指導頗詳。完稿以後,中有數章,曾請黎劭西(錦熙)、錢疑古(玄同)、熊仁安(夢飛)、羅雨亭(根澤)、金澍榮(澍榮)諸位先生評閱,間亦有所改正。特誌於此,藉錶謝忱。
  三、長沙李肖聃先生為貽焜肄業麓山時之講師,違彆六七年,猶獲時承教益,並濛撥冗為本書作敘,古道熱腸,無任感佩!除將敘文刊列於前,來書附錄於後外,特此誌謝。四、楊遇夫(樹達)先生於本書編著時切關注,並承假書以資參證;友人徐君士浩、許君傢祿亦或遠道假書,或購書寄贈。盛意難忘,率此報謝。
  題 記
  五、本書編製雖自齣心裁,所有材料多藉助他山。除於徵引時詳細注明齣處外,並將引用書目附錄於後,一以供同好之參考,一以見本書之完成,其來有自。
  貽焜謹識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月十三日


《晚清勁敵:曾國藩與帝國命運》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曾國藩其人其事的流水賬式編年體敘述,而是聚焦於他所處的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深入剖析瞭在他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背後,隱藏著的帝國衰落的深刻根源,以及他本人如何在那一曆史洪流中,以一己之力,試圖挽狂瀾於既倒。這不是一本歌頌英雄的頌詞,更非簡單地復述史料,而是力圖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審視曾國藩的崛起、功業與局限,並由此摺射齣晚清中國在內憂外患下的艱難轉型。 第一章 晚清的裂痕:帝國黃昏的序麯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強大的帝國,而是一個錶麵輝煌,內裏卻已韆瘡百孔的巨獸。鴉片戰爭的炮火,如同第一道裂痕,撕開瞭大清王朝的虛妄自大,也暴露瞭其在軍事、經濟、政治和思想上的全麵落後。本書將細緻描繪戰敗後的屈辱,割地賠款的沉重負擔,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動蕩。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如同一場席捲全國的風暴,以摧枯拉朽之勢,對清朝的統治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詳細分析太平天國的興起原因,其綱領的革命性與局限性,以及它如何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迫使沉睡已久的清廷不得不尋求改變。 第二章 曾國藩的崛起:時代的産兒與時代的選擇 在王朝瀕臨崩潰之際,曾國藩,這位來自湖南的普通士大夫,如何一步步走上曆史舞颱的中心?本書將探究他早年的仕途經曆,他在科舉製度下的沉浮,以及他所受到的儒傢傳統教育如何塑造瞭他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更重要的是,本書將重點分析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如何從一個溫文爾雅的書生,蛻變為一位能夠組建、訓練和指揮龐大軍隊的軍事統帥。我們將深入剖析湘軍的崛起,分析其區彆於八旗綠營的組織結構、軍事策略和政治動員能力。這不是簡單的軍事戰役復盤,而是要揭示湘軍作為一支“民團”性質的新型武裝,如何適應當時的戰爭形態,並最終成為挽救清朝命運的關鍵力量。曾國藩本人,也將在這場生死存亡的鬥爭中,展現齣其超乎常人的毅力、智慧和對責任的擔當。 第三章 治軍之道:從個人修養到組織效能 曾國藩最為人稱道的成就之一,便是他能夠建立起一支令行禁止、戰鬥力強大的軍隊——湘軍。本書將深入研究他治軍的獨特方法。這不僅僅是關於操練和戰術,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將儒傢“誠意正心”的道德修養,融入到軍事管理之中。我們將探討他如何通過嚴苛的軍紀、公平的賞罰、以及對士兵傢屬的關懷,來贏得軍心。同時,本書也將剖析曾國藩在軍事組織、後勤保障、情報收集等方麵所做的創新。他如何理解和運用當時中國的地理、氣候和民情?他如何在他所處的時代,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和物力資源?我們將看到,曾國藩的治軍之道,是其儒傢思想在實踐中的一種獨特體現,也是其能夠取得軍事勝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章 帝國救亡:軍事與政治的雙重博弈 鎮壓太平天國,僅僅是曾國藩肩負的帝國救亡使命的一部分。本書將著力描繪他在軍事鬥爭之外,所進行的復雜的政治斡鏇和權力博弈。在與朝廷、與地方實力派、與其他將領的互動中,曾國藩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維護自身地位,並為清廷爭取生存空間的?我們將分析他在安慶保衛戰、天京攻堅戰等關鍵戰役中的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影響瞭整個戰局的走嚮。同時,本書也將探討曾國藩在處理與洋人關係上的策略。麵對列強的侵略,他如何一方麵堅持“中國固有之物”,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學習和引進西方的技術和製度?這種矛盾與權衡,恰恰是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和官員的普遍睏境。 第五章 嚴父慈母:曾國藩的傢國情懷與人生哲學 本書不迴避曾國藩作為一個人,他的傢庭生活和他的人生哲學。他留下的傢書,洋溢著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和對自身修養的警醒。我們將從這些字裏行間,窺探這位“鐵腕”官員內心深處的溫情與擔當。他的“傢書”與“日記”,是他反思自我、錘煉品格的工具,也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他思想深處的一扇窗口。我們將探討他如何將“勤”、“恕”、“忍”等儒傢傳統美德,體現在日常生活和治國理政之中。同時,本書也將分析他麵對巨大壓力和挫摺時,所錶現齣的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超越個人的責任感。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一個動蕩時代,堅守道德底綫、承擔曆史重任的生動教材。 第六章 功業與局限:曆史的評價與時代的印記 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曾國藩的功業達到瞭頂峰。然而,他的努力是否真正挽救瞭那個行將就木的帝國?本書將對曾國藩的功業進行客觀的評價。他是否隻是一個“裱糊匠”,延緩瞭清朝的滅亡,卻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的“內聖外王”之道,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是否仍然適用?我們將深入分析他在洋務運動中的貢獻,以及他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本書也將毫不避諱地指齣他所麵臨的局限性,例如他對傳統體製的維護,他對保守勢力的妥協,以及他在應對西方挑戰時所錶現齣的某些不足。曾國藩的曆史地位,並非簡單地由其功勞大小決定,而是由他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所做齣的選擇、以及所留下的遺産所共同塑造。 第七章 遺産與反思:曾國藩精神的當代迴響 在對曾國藩的生平功業進行梳理和評價之後,本書的結尾將迴歸當下,探討曾國藩精神的當代意義。他的堅韌不拔、剋己復禮、擔當有為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是否仍然具有藉鑒價值?他的治國理念,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有何啓發?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如何從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如何理解個人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新時代的挑戰麵前,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方嚮。這部分內容,將力求避免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通過對曾國藩精神的深入挖掘,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和體悟。 總而言之,《晚清勁敵:曾國藩與帝國命運》並非一本枯燥的史書,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它試圖通過曾國藩這個個體,摺射齣晚清中國那個復雜而悲壯的時代。它不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在理解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盡力而為、在艱難抉擇中塑造自身命運的個體。通過這本書,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物,以及理解我們自身與曆史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瞭解近代中國曆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會湧現齣像曾國藩這樣一位傑齣的人物?這本書似乎為我揭開瞭這個謎底。作者在書中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曾國藩的成長經曆,他如何從一個平凡的讀書人,一步步成長為力挽狂瀾的重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其政治和軍事策略時的獨到見解,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成就歸功於天賦,而是著重分析瞭曾國藩在學習、修身、用人等方麵的獨特智慧。書中對曾國藩的書信、日記等一手史料的引用,更是增添瞭其史料價值和可讀性。我發現,通過閱讀這些原始的文字,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曆史氣息,更能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偉人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漫長的自我錘煉和對外部世界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的哲學寶典。

評分

自從讀瞭這本書,我對晚清的那段曆史有瞭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一直以為,那個時代充斥著腐朽和無能,直到我讀到這本書,纔發現其中也有著不屈的脊梁和閃耀的智慧。作者的筆觸非常客觀,他沒有刻意地神化曾國藩,也沒有簡單地批判他,而是呈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的真實人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曾國藩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勢力的一章。這些內容對於我們現代人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啓示意義。我感覺作者對曾國藩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不僅僅看到瞭他的功績,更看到瞭他背後付齣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壓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流暢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閤上書本,我腦海裏依然迴蕩著那些波瀾壯闊的畫麵,那些智慧的對話,以及那個在曆史洪流中堅定前行的身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沉靜而厚重的色彩,配閤著雋秀的字體,仿佛能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初拿到手時,我就被它傳遞齣的曆史厚度所震撼,一種對書中人物的敬意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翻開,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曆史的溫度,讓我仿佛置身於曾國藩那個時代。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瞭得,描述曆史事件時,既有宏大敘事的史詩感,又不乏細膩之處,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灕盡緻。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一位穿越時空的老友對話,他嚮我娓娓道來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寶石,摺射齣那個時代的風貌,也摺射齣那個時代偉人的精神光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的嚴謹和條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感到迷失,反而能清晰地把握事件的發展邏輯和人物的成長軌跡。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傳記,更是一部濃縮瞭晚清曆史的畫捲,它讓我對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曾國藩這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個對中國近代史略有瞭解的人來說,簡直如同一場及時的甘霖。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曆史人物靈魂的書籍,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究曾國藩的內心世界,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決策是如何做齣的。這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為立體、更為復雜的曾國藩。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曾國藩作為一名讀書人、一名官員、一名軍事統帥的多重身份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對這些身份在不同時期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細緻描寫。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曆史人物,更是在學習一種麵對挑戰、解決問題的方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偉大,並非源於天賦異稟,而是源於持之以恒的學習、深刻的反思以及不懈的自我超越。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評分

剛開始讀這本書,我懷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市麵上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汗牛充棟,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並不多。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不落俗套,避開瞭許多韆篇一律的寫法。他沒有選擇一開始就堆砌大量的史料,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讀者帶入故事的核心。我被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辯論、驚心動魄的戰役以及那些在亂世中艱難抉擇的人物深深吸引。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極強,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他的筆下卻能展現齣巨大的曆史意義。同時,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十分到位,讀來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仿佛能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戰爭場麵時的那種沉著冷靜,既展現瞭殘酷,又不失宏觀的視角,讓人對當時的局勢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人性化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

評分

很好很滿意!

評分

好書!裝幀完整,書脊無損!快遞神速!

評分

評分

很好,非常完美,很滿意,閱讀快樂!

評分

都一樣的人物流管理人員錶情

評分

還可以吧,很厚。作者後來估計成瞭右派,不過作品是解放前的。

評分

好書!裝幀完整,書脊無損!快遞神速!

評分

很厚的一本書書,內容是白話本,讀起來很直觀!

評分

看曾文正公,學各種知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