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江宁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汉魏晋南北朝
  • 佛法初传
  • 华夏文库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中国佛教
  • 学术研究
  • 译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75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09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 , 佛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之路,佛教也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从西汉末佛教传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建立之前,大概有600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对于汉传佛教体系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汉末到东晋之前,佛法初传,着重于佛经的译注,当时有名的高僧多是佛经翻译家。从曹魏代汉到隋灭陈的369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多方位的传播。此时国家长期南北分裂,北方的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大规模建寺造像、开凿石窟;在南方的汉族王朝,佛教也开始得到帝王与士族上层的支持。这个时期,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印度和西域的名僧进入内地传教,一时名僧辈出。

目录

一 为度众生苦
——时代背景
1 菩提树下证悟
——佛教历史
2 从印度到东土
——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 佛法初弘传
——重要事件
1 白马驮经至东土
——佛教初入汉地
2 融合与发展
——初传期的佛道关系与著作
3 多地并弘
——三国时期佛教
4 玄佛合流
——西晋时期的佛教
5 南北皆举
——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
6 日益兴盛
——南北朝佛教
7 东西合璧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

三 但求佛法作
——名僧名士
1 译经第一人
——安世高
2 汉地皈依第一人
——严浮调
3 月氏菩萨
——支娄迦谶
4 博知天下
——支谦
5 西行求法第一人
——朱士行
6 百年传法
——佛图澄
7 一代宗师
——道安
8 名僧亦名士
——支遁
9 净土宗初祖
——慧远
10 海外求法第一人
——法显
11 译经大师
——鸠摩罗什
12 解空第一人
——僧肇
13 摄山大师
——僧朗
14 东来译经
——真谛

精彩书摘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魏嘉平年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来到了魏都洛阳。当时,魏国境内虽有佛法流传,却不正规,僧众并未受戒,只把头发剪去,表示有别于俗人。而斋忏仪式,仍效法汉地的祠祀,不是佛教规范的斋忏。
  昙柯迦罗到洛阳后,纠正了上述情况,推行了正规的佛法。昙利迦罗应众僧的请求,进行戒律的翻译。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戒律的传来,是三国时代佛教中重大的事件。因此昙柯迦罗虽然译经甚少,但他始译戒本,首传戒法,意义很大。他由于担心律文繁广,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因而他译出节选的戒律《僧祐戒心》1卷,并请天竺和西域僧担任戒师授戒。从此,魏地才开始按佛教的正规戒律授戒度僧,僧众也有了遵循的戒规。这是中土有戒律受戒的开始,后世都将昙柯迦罗视为律宗的始祖。
  后来,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来到洛阳,他也精通律学,在白马寺译出《昙无德(法藏)羯磨》1卷,此书一直在中土流行。因为它原出《四分律》,后来中土的律宗独尊《四分律》,就与之有关。
  在嘉平末年,又有康居沙门康僧铠来到洛阳,翻译了《郁伽长者所问经》与《无量寿经》等。此外,还有西域沙门白延(又作帛延)来洛阳译经。
  总体来说,曹魏时期的佛教得到了较大发展。虽然当权者曹操并未采取支持佛教的政策,但是后来的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曹操的儿子陈思王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
  吴国佛教
  吴国地处江南,建都建业(今南京),佛教也由中原辗转传人该地。佛教最先是由中原避乱南下的僧侣传去的,安世高就是其一,他后来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去世。三国时期译经最多的支谦,也避乱到了江南。吴代的译经,开始于武昌,大盛于建业。译人有维祗难、竺将(一作律)炎、支谦、康僧会等人。
  支谦是这一时代的译经大师,孙权曾经向支谦请教佛经,并任命他为博士。他的翻译纯用意译,对于向来不翻的真言也没有例外,他也曾为他自己所译的《了本生死经》作注,此为经注的最早著作。
  吴地僧侣除从北南下者外,也有从南北上者,如维祗难、竺将炎、康僧会等。维祗难是天竺沙门,在孙权黄武三年(224年)携《法句经》的梵本来到武昌,《法句经》由他的同伴竺将炎与支谦共同译出二卷,后经校订,现在依然存世。竺将炎后来又在黄龙二年(230年),为孙权译出《三摩竭经》《佛医经》各一卷。
  在维祗难译经20余年后,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年)来到建业,建立茅屋,设置佛像,开始在民间传教。此前虽有支谦在吴地译经,但支谦是优婆塞(居士),服饰与常人接近,维祗难、竺将炎虽是僧人,但不懂汉语,也没有在民间传教,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康僧会在建业民间传教,并且穿着沙门服饰,佛教的影响才日益扩大。
  据记载,孙权因此而召见康僧会,并让他显示佛教的灵验。康僧会显现舍利的灵异后,孙权为他建塔,并造建初寺,这是吴地的第一座佛寺。此后,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并且意欲破坏佛寺,康僧会结合儒家经典向孙皓宣传佛教教义,尤其是善恶报应说,佛寺得以保存,并使孙皓从善信佛。
  ……
《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内容简介 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踏入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汉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碰撞、思想激荡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自东方的佛法,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注入中华文明的沃土,并逐渐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景观。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力图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佛教传播、发展、本土化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交流的复杂脉络。我们将从多个维度、以严谨的态度,呈现“佛法初来”的真实图景,展现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第一部分:佛法东渐的缘起与早期传播 我们将首先探讨佛教为何会选择东行,其最初的传入途径和历史契机。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到月氏、康居等国与汉朝的往来,都为佛教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本书将详细梳理史籍中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记载,如《牟子理惑论》、《后汉书·西域传》等,并对其进行辨析和解读。 我们将重点考察佛教传入的几个重要节点和区域。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动脉,无疑是佛教东传的最主要通道。本书将勾勒出丝绸之路沿线的佛教传播路线,分析粟特商人、西域僧人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佛教在河西走廊、中原地区等地的早期传播情况。 在此阶段,我们还会探讨当时中国社会对这种“异域之教”的初步反应。佛教教义的超世间性、轮回解脱等观念,与中国固有的神仙方术、祖先崇拜等思想存在差异。我们将分析当时士人、统治阶层以及普通民众对佛教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初步的疑惑和论争。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与多元化 进入魏晋南北朝,随着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以及玄学思想的兴起,佛教在中国迎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官方支持与寺院经济: 从北朝的“沙汰”到南朝的“三武一宗”灭佛,佛教与政权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朝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如何影响佛教的兴衰。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寺院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分析寺院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译经事业的勃兴: 汉代译经零星,到了魏晋南北朝,译经事业进入黄金时期。本书将重点介绍在此期间涌现出的著名译师,如支娄迦谶、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等,以及他们翻译的经典,如《道行般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译经的特点,以及这些译经活动如何将佛教的教义系统性地介绍给中国。 佛教宗派的初步形成: 尽管尚未形成后来的成熟宗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分化和发展。本书将探讨早期出现的几种重要的思想流派,例如以般若思想为核心的“本无宗”,以及对念佛净土思想的早期阐释。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的渊源,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中国佛教宗派奠定基础。 佛教艺术与建筑的辉煌: 佛教的传播必然伴随着艺术的繁荣。本书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如石窟艺术(如炳灵寺、云冈、龙门石窟的早期造像),以及佛教绘画、雕塑的发展。我们将分析这些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佛教思想和时代特征,以及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同时,我们也会考察当时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寺院的布局和风格。 第三部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佛法初来”,必然要面对强大的中国本土文化。本书将重点分析佛教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对话、碰撞与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本土化。 “格义”的运用与挑战: 为了让中国人理解深奥的佛教教义,早期译者和僧人运用了“格义”的方法,即借用中国固有的哲学概念来解释佛理。我们将深入分析“格义”的理论基础、具体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争论。例如,将“空”与道家的“无”、佛教的“涅槃”与老子的“玄”等进行类比,既促进了理解,也可能导致概念的混淆。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教的轮回、业报、慈悲等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将分析佛教思想如何渗透到玄学之中,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结合。 本土化的佛教实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简单的“搬运”,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本土化过程。我们将考察佛教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以及佛教如何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实践。例如,对观音菩萨的崇拜,以及对功德、福报的理解,都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僧团的社会角色: 僧侣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也参与到文化交流、社会救济等活动中。本书将探讨僧团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第四部分:佛教对汉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产生的长远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溯性地审视佛教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以及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长远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信仰的重塑: 佛教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出路和人生观,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它提供的解脱之道和彼岸希望,吸引了众多信徒。 文化艺术的革新: 佛教艺术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并催生了新的艺术高峰。 思想观念的拓展: 佛教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格局,激发了中国哲学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结构的微调: 寺院经济的出现,僧团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而言之,《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多维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早期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文化史、思想史。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以及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丰富的史料梳理,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佛法初来”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佛法初来”这一主题的预期。它没有止步于对基础教义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张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沙门”身份与传统儒家“忠孝”伦理之间冲突的探讨。作者详尽分析了慧远、昙鸾等人如何巧妙地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架设桥梁,为僧侣群体争取社会合法性。这种对社会政治哲学层面的挖掘,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提升了。它不再只是记录“佛来了”,而是解释了“佛如何留下来,并改变了中国”。读完此书,我对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的理解,从宏观的朝代更迭,转向了微观的文化心理变迁,收获是极其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理解汉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演变的一扇窗户!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枯燥的学术梳理,没想到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与佛教初传的曲折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译经师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译场运作,书中展现了大量的考据细节,让我对“佛法东渐”这一宏大叙事有了非常具体和鲜活的认知。举例来说,书中对竺法护和姚秦时期译经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佛教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将玄学思辨融入对佛理的理解之中,这种跨学科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空气中弥漫着的香火味和玄谈声,深深感受到了佛教如何在礼教森严的传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逐渐扎根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部佛教史,更是一部生动的思想碰撞史。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和开阔。它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佛教史料,还大量引用了敦煌文书、石窟造像的考古发现,以及地方志中的碑刻记载,形成了多维度的论证体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原本静态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例如,书中将某一时期流行的造像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部派教义进行对照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教理如何影响艺术表达,艺术又如何反过来巩固教义的传播。这种“以物证史”的写法,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信服度和趣味性。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处重要石窟的图片,去印证作者的观点,这种探索欲是被这本书激发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的晦涩感。作者的文笔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即便是涉及复杂的教理辨析,也能用非常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来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对“格义”现象的深入剖析,那段描述简直是精彩绝伦。书中没有简单地批判“格义”是粗浅的模仿,而是将其置于当时文化语境下,论证了它是汉文化主动吸纳外来思想的智慧体现。通过对《老子道德经》与早期佛经的对照解读,我明白了为什么佛教能够在魏晋士人中迅速流行——因为它提供了一套更完备的解释世界和安顿心灵的框架。这种理解的深度,远远超过了我在其他一些入门读物中看到的肤浅论述。读完后,我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构,有了全新的、更加辩证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地方割据政权中佛教发展的细致描绘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南北朝佛教的印象往往是笼统的,认为北方依靠政权推崇而发展,南方则依赖士族的庇护。然而,本书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刻板印象。它详尽地梳理了北魏太武帝灭佛后的余波,以及随后佛教如何在民间和寺院中秘密复苏的艰难历程,这部分内容极其感人,展现了信仰的力量。而在南方,作者则着重分析了庐山慧远及其白莲社的组织结构,揭示了净土思想在民间普及的初始阶段是如何被建构和制度化的。阅读这些内容,我感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体会到信仰的韧性和生命力,远比帝王将相的兴衰更值得被铭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