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

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雪强,陆益凡 著
图书标签:
  • 陕西
  • 历史
  • 文化
  • 旅游
  • 中华文明
  • 发祥地
  • 古迹
  • 风俗
  • 地理
  • 西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ISBN:9787541754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6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发现陕西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里有全国领先的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这里产生了众多国内、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这里有全国著名的“飞机城”“纺织城”“农科城”;这里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全国民办大学;这里有一支名震全国的作家队伍;这里制作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作品,这里的秦腔是中国现存古老的剧种,这里的腰鼓名闻天下,这里的苹果香飘全国,这里的西凤酒誉满海内外;这里有全世界的朱鹦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川金丝猴生息繁殖基地;秦兵马俑成为名传中外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佛指骨真身舍利让这里成为佛教旅游的圣地;这里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有中国公路第1隧道……
  这就是陕西,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以翔实准确的数字、简洁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精美的图片介绍了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展示了古老神奇、资源丰富的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

目录

祖国的中心
1.内陆腹地中心省
2.陕西名称的来历
3.两大水系三个地形区
4.秦岭以北原地多
5.河流稀短水量小
6.山高水低峡谷深
7.雄关古道路漫漫
8.巍峨秦岭险华山
9.滚滚黄河出壶口
10.天然秀色属骊山
11.太白山高林幽深
12.四季分明温暖宜人
13.资源丰富矿产多

中华文明发祥地
1.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2.蓝田猿人
3.远古文化的摇篮
4.华夏与陕西
5.黄帝和炎帝
6.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7.关中得以重大开发的西周
8.郑国渠
9.秦人的崛起
10.汉代的发展
11.关中六渠
12.董卓之乱
13.兵灾屡兴的南北朝
14.隋唐王畿
15.韩建缩城
16.从京兆府到奉元路
17.明代的秦王府
18.清代陕甘分治
19.陕西的洋教案
20.慈禧太后逃难西安
21.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
22.革命最终流产了

秦中自古帝王都
1.在陕西建都的王朝
2.最早的都城丰镐二京
3.秦都成阳
4.汉长安城
5.统万城
6.隋大兴城
7.唐长安城
8.明清西安城
历史悠久名胜多
1.人文初祖轩辕陵
2.炎帝故乡在宝鸡
3.世界第八大奇迹
4.道教圣地楼观台
5.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6.唐太宗昭陵
7.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8.大雁塔与慈恩寺
9.小雁塔与荐福寺
10.佛教古刹法门寺
11.兴教寺与玄奘塔
12.欧洲景教传中国
13.曲江池和灞桥柳
14.石质书库碑林
15.明代西安城墙
16.道教重地八仙庵
17.西安清真大寺
18.喇嘛寺院广仁寺
19.城隍庙与东岳庙

人物春秋
1.愿者上钩的姜太公
2.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3.万里长城的缔造者
4.宁死不辱使命的苏武
5.开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
6.中国的探险家张骞
7.不爱脂粉爱江山的武媚娘
8.香山居士白乐天
9.一代名相寇准
10.闯王李自成

丰富灿烂的文化
1.陕西境内最古的文字
2.西周青铜器与金文
3.秦小篆与隶书
4.石门十三品
5.鎏金铜马和待诏金马门
6.蔡伦纸的发明
7.东汉画像石
8.开成石经
9.唐三彩与耀州窑
10.昭陵六骏
11.明代的关学
12.前七子和明代陕西文学
13.明清陕西刻书业
14.清末关中四大书院
《丝路风华: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回响》 本书并非详述某地,而是以宏大的视角,追溯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璀璨的起点。我们将在字里行间,跟随一条古老的脉络,探寻那些孕育了思想、艺术、制度,并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文明之源。 翻开本书,你将进入一个跨越时空的旅程。我们并非将目光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地域,而是试图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早期,那些至关重要的“摇篮”。这些地方,如同大地母亲的怀抱,孕育了最初的火种,点燃了智慧的星光。 在本书中,我们不会拘泥于一地一隅的地理标识,而是更关注那些共通的文明基因。你将了解到,在世界各地,从大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到高原山地的独特环境,人类是如何凭借勤劳与智慧,开创出农耕文明的雏形,如何从采集和狩猎走向定居与生产。我们将一起见证,早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形成氏族、部落,乃至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本书的重点在于“发现”——发现那些塑造了人类精神内核的早期文化。我们将探讨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萌芽,它们如何解释天地万物,如何构建道德伦理,如何指导人们的生活。我们会审视那些初步的艺术形式,它们如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如何寄托对神灵的敬畏,如何在简单的器物上留下人类最早的审美痕迹。我们还会追溯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雏形,它们如何确立秩序,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奠定未来国家形态的基础。 “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回响”,这句副标题,并非指向某条特定的商贸路线,而是象征着文明的传播与交流。我们将思考,当不同地区的先民们开始接触、交流时,他们是如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又如何在碰撞中产生新的创意。那些最初的“丝路”,是思想的传递,是技术的扩散,是文化的融合,它们如同看不见的纽带,将分散的文明片段编织在一起,促成了人类整体的进步。 本书致力于呈现的是一种普遍性的理解。它告诉我们,那些塑造我们今日世界的根本性力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无论你身处何方,这些早期文明的遗产,都以各种方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将带领你一同思考: 文明的起源: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类是如何克服自然挑战,发展出农业,创造出稳定的聚落? 思想的萌发: 早期社会是如何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如何产生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 艺术的初啼: 最早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观念? 制度的演进: 社会组织如何从简单走向复杂,如何确立规则和权力结构? 交流与融合: 不同地域的文明是如何互相影响,加速了彼此的发展? 《丝路风华: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回响》将带你走进人类文明的童年,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光芒,理解它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悄然改变着世界,并最终汇聚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壮丽图景。它是一次关于人类起源的深邃回望,一次关于智慧传承的悠远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寻根”的冲动。我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而这本书,仿佛是为我指明了那个最古老、最遥远的“根”。书中对陕西这片土地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我仿佛能看到,在那片土地上,无数代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活、繁衍,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一点一滴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模样。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聚落和城市遗址的介绍所吸引,那些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却依然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书中还提及了早期宗教和祭祀的仪式,我从中看到了先民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华文明发祥地”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源头。

评分

每当我翻开《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某一章节,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我被书中对史前文化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那些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革命,再到早期金属工具的出现,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尤其对书中对聚落形态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分散的小型居住点,到有组织的村落,再到城市的雏形,这种社会组织的演进,反映了人类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过程。书中还提及了早期农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使得人类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单纯依赖,开启了更具创造性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并非来自某一个神秘的事件,而是由无数代先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所共同点亮的。

评分

当我读到《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关于早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章节时,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物质基础是文明发展的关键,而书中对陕西地区早期农业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从刀耕火种,到灌溉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保证了人口的增长,也为社会分工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同时,书中对早期手工业的细致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工艺制作方面的天赋和创造力。那些精美的陶器,那些别具匠心的工具,都展现了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贸易和交换活动的讨论所吸引,这种经济活动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也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途径。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华文明的辉煌,并非仅仅体现在宏大的叙事和政治的更迭,更在于那些扎根于人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造。

评分

《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讲述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到那段遥远的时光中。我仿佛能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农耕的场景,感受到早期人类社会运作的脉络。书中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与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让我明白了为何这片土地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文明。秦岭的屏障,渭河的滋养,关中的沃土,这些自然条件都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的描绘所打动,那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那些古老的仪式,虽然充满神秘色彩,却折射出先民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透过历史书本去了解过去,而是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古老而纯粹的生命力,去体会中华文明那份深沉的根基。

评分

阅读《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就像在品味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觉醇厚。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层次感,它不仅仅呈现了历史的面貌,更挖掘了文明的深度。我深切体会到,所谓的“中华文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充满了探索、牺牲、智慧和传承。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遗址的对比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在多元中走向统一,如何在碰撞中获得新生。我被书中对于早期王朝兴衰的叙述所吸引,那些权力斗争,那些社会变革,都清晰地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我也从书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文化整合能力。即使经历了无数次的变迁和重塑,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却始终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对“根”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一种文化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种“发现”的过程,仿佛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在一片片土地上,一层层地剥开历史的迷雾。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那些从黄土中挖掘出的珍贵文物,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思想、信仰、生活方式的活态证据。从陶器上的纹饰,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再到墓葬中的随葬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我读到关于早期文字的探索,虽然尚未成形,但其萌芽已然显露,预示着文明迈向更加成熟的阶段。书中还提及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地域、跨族群的互动,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雏形。我感叹于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如何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最终孕育出璀璨的文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发祥地”,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不断演进和辐射的过程。它促使我去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体验,是那种对“ origin story”的探索。我一直对文明的起源充满好奇,而陕西,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书中对我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某个朝代的辉煌,而是更早期的,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在那片土地上,最早的先民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如何建立起最初的社会秩序。我被书中对早期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的引用所吸引,这些故事虽然带有虚构的成分,却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对世界的认知。书中还提及了早期音乐和舞蹈的起源,我惊叹于先民们在如此原始的条件下,就能创造出如此具有艺术性的表达。这本书让我理解到,中华文明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和积累,如同种子在土壤中悄然萌发,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评分

初翻开《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古老之门,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扑朔迷离却又引人入胜的文化脉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充满好奇,而陕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它承载了太多华夏民族最初的印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这种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位置的介绍,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带领我们深入触摸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过去。从书中零星的线索中,我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用最初的工具敲打出文明的火花,用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宇宙的奥秘。那些散落在关中大地上沉默的遗址,在作者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每一块夯土,每一件陶器,都似乎在低语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艰辛。我尤其被书中对早期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描绘所吸引,那是一种最纯粹、最本真的生存状态,没有后世的繁复与雕琢,却蕴含着最为根本的智慧和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也对我们民族根脉的源远流长感到由衷的敬畏。

评分

读完《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我内心深处涌起的是一种对“传承”的敬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积累和发展。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对比和分析所吸引,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看到了中华文明如何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发展壮大。书中还提及了早期文字的萌芽和演变,我惊叹于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也看到了文字在传承文化、记载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对早期社会组织形态的描述所感动,那些氏族部落的形成,以及后来国家雏形的出现,都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努力和传承才得以延续下来的,这份传承,弥足珍贵。

评分

坦白说,《发现陕西:中华文明发祥地》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其中所展现的,那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有其内在的延续性的,即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一些核心的特质依然会保留下来。书中我看到,从最早的陶器制作,到后来的青铜器工艺,再到玉器雕琢,这些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早期哲学思想萌芽的探讨,那些关于天人关系,关于道德伦理的朴素观念,在我看来,是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书中还提及了早期政治制度的雏形,那些部落联盟的形成,以及早期统治方式的探索,都为后世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并非偶然,而是前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无数代人共同塑造的结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