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校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为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岂之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工作,是有突出贡献的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主编和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与侯外庐、邱汉生合作)、《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折》、《春鸟集》、《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并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学术论文等,现从事的研究项目有:《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郭继承,男,山东莘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第一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等。先后发表《论儒学的内在层次与当代生命力》、《浅议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经》、《对真理标准讨论运动意义的再认识》、《<论语>与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浅析中西文化对道德“何以可能”的论证》等学术文章,参编《二十世纪国学大师档案》,出版了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国文化典籍的光盘。
我曾经认为,“诚实守信”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层面的美德,与宏大的社会议题关系不大。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将“诚实守信”提升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高度,阐释了它如何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书中对“礼”和“信”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当我看到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博弈,以及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我才真正理解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它的诚信水平息息相关。
评分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对“立德树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反复强调,一个人的品德,特别是诚信,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无论是古代的君子之道,还是现代的社会公民责任,都离不开诚信的基石。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诚信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乃至社会和谐的巨大价值。书中关于“诚信教育”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这让我相信,将“诚实守信”的核心理念融入教育,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公民,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是读者的精神食粮,更是一本教育的启迪之书。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信”的理解非常全面,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是行动上的落实。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展现了“言行一致”的力量。比如,那些从小事做起,坚持诚信的普通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的品格和所赢得的尊重,同样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诚信并非高不可攀,它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每一次的坚持,每一次的兑现,都在为我们积累着无形的财富。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次因为“方便”或者“侥幸”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让我感到一些愧疚,但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要更加严于律己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雅致,但又不失力量。作者在表达深刻道理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富有哲理的短语,或者引用一些古典诗词。例如,书中提到“诚信是金,义利并重”,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核心的价值取向。而且,书中对于“信”的解释,也远不止于“不欺骗”,它还包含了“言出必行”、“负责任”等更广泛的含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契约精神”的阐述,它将“诚实守信”与现代社会运行的规则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理解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是多么重要。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文化自信。在阅读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诚实守信”这种美德的坚守和传承。这种坚守,不仅体现在文献典籍中,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描写,展现了“诚信”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我感到,我们所拥有的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更加坚定了要将这份诚信的美德传承下去的信念。它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馈赠,也是一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诚实守信”的内涵。从历史渊源到现实意义,再到个体实践,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主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诚”与“信”关系的阐述,强调了“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体现。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如何克服诚信缺失的挑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的高度,更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们提升自我、改善社会的读物。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强调效率和结果,有时甚至会为了达成目标而牺牲一些原则。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诚实守信”并非是效率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是建立长期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作者通过对商业案例和社会现象的分析,论证了“诚实守信”在维护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它让我开始反思,那些看似“捷径”的违背诚信的行为,长远来看,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可以被改进的地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差不多就行”的思维模式,或者在一些小事上选择“灵活变通”。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差错”,日积月累,就会侵蚀掉最宝贵的“信”。作者用大量的案例,无论是古代的贤臣名士,还是现代的普通人,都生动地展现了“诚实守信”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深远影响。这些故事,有的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有的是平凡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诚实守信”的图景,让我明白,守信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点滴的坚持来实现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甚至一些民间传说融入其中,让“诚实守信”的主题不再显得空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人物的刻画,比如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以及曾子杀猪这个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些故事,虽然早已耳熟能详,但在书中被重新解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坚守的理由,以及最终获得的尊重和信任。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诚实守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带来的短期利益,更在于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品格,赢得他人的敬重,并最终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诚实守信”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度解读。我一直觉得,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诚实守信”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或者说,其内涵被不断稀释,变得模糊不清。然而,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价值认同。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追溯了“诚实守信”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比如《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经》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动的、鲜活的生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