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教授,1927年出生,著名思想文化史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2年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北大学副教授、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校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为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指导教师。张岂之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工作,是有突出贡献的国学大师,其学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主编和独立撰写的学术著作有:《宋明理学史》(与侯外庐、邱汉生合作)、《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理学、实学、新学》、《中华人文精神》、《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折》、《春鸟集》、《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并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学术论文等,现从事的研究项目有:《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郭继承,男,山东莘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师。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第一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等。先后发表《论儒学的内在层次与当代生命力》、《浅议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经》、《对真理标准讨论运动意义的再认识》、《<论语>与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浅析中西文化对道德“何以可能”的论证》等学术文章,参编《二十世纪国学大师档案》,出版了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国文化典籍的光盘。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以民为本”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但通过这本书的深入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它在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中的根基。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历代统治者如何将“民心向背”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从大禹治水到休养生息,再到科举制度的设立,都无不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民众福祉的追求。书中对于“民”的理解也远超我的想象,它涵盖了从普通百姓到士人阶层的广泛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情感和诉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干燥的文字。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地“以民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流于形式。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研究,它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深刻借鉴。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运作逻辑的人。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在解读“民”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层面,而是将其置于“天”、“地”、“人”的宏大宇宙观中进行审视。书中对“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以民为本”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天道运行的必然选择。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民”的“变”与“不变”的探讨。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民”的物质生活、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但他们对安居乐业、公平正义的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这种“不变”中的“变”,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这本书也让我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天命”的内涵,是否在践行“德”的原则。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邃的哲学思考,也对“以民为本”的价值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独立成篇,却又能与整体巧妙地衔接。作者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时,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着力展现了“民”这个概念如何在不同的理念中扮演核心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和”的章节,书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如何在“民”的参与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这种“和”并非一味的妥协,而是包含了各方力量的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和而不同”的解读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象、求同存异的博大胸怀。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中华传统文化并非陈腐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活态传承,而“民”正是这一切活力的源泉。
评分我一直认为“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对君主的效忠,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将“忠”的概念拓展到对“民”的忠诚,对人民负责,这让我眼前一亮。书中通过大量史实,展现了那些真正以“民”为重的官员,他们如何将百姓的利益置于个人荣辱之上,如何为了维护百姓的福祉而殚精竭虑。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一位官员在面对严峻的政治压力时,依然坚持为民请命,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的事迹却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这种“忠于民”的精神,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高道德情怀。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忠”,将它从对某个个体的效忠,升华为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辨色彩。作者在探讨“民”的价值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德”、“礼”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与“以民为本”的思想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书中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在“民”的观念上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展现了中华文化内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民”的“被动”与“主动”双重性的解读。一方面,“民”是统治者施政的对象,需要被关怀、被教化;另一方面,“民”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国家繁荣的源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以民为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这本书也促使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他们的创造力得到释放。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等级制度的体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礼”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恰恰是“民”。书中详细阐述了“礼”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际交往到国家治理,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慎独”的论述所打动,它强调了个人在无人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这正是“以民为本”在个人层面的延伸,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都不能负责,又如何能真正地为他人、为社会负责?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礼”并非僵化的规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有机体,它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进行调整。这种动态的理解,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视角深深吸引了!不同于很多宏大叙事,它将目光聚焦于“民”这个最基本的单元,通过挖掘历史文献中的细微之处,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书中对“民”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情感需求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农业生产的章节,作者通过对农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介绍,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体会到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民间的节庆习俗、民间信仰,以及普通人在面对灾荒、战乱时的坚韧与智慧。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了他们的生存智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普通人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温暖的书。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以民为本”这个宏大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可感可触的细节。书中对古代官员如何处理民事纠纷、如何赈济灾民、如何鼓励农桑的描述,都充满了人情味。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某位地方官员如何倾听民声,解决村民之间的土地争议,最终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这种朴实无华的治理案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温情和善意,也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温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德政”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统治者的责任,更是与民众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和谐关系。我读完后,心中充满了对先贤的敬意,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心潮澎湃的书。作者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这些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命力。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仁”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意,更是贯穿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力量。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仁”是如何在互动中得以体现,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我看到了那些仁人志士,他们如何将“仁”化为行动,去帮助弱者,去维护公平,去追求社会的和谐。这种“仁”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底蕴,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本书让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践行“仁”的精神,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道”的全新视角。我过去对“道”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认为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将“道”与“民”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道”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书中阐述了“道法自然”如何体现在“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即尊重自然规律,尊重民情民意,顺势而为,无为而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所打动,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精妙的智慧,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无为”的智慧,在古代治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并非不作为,而是以一种更加高明的方式,来实现“民”的安居乐业。读完这本书,我对“道”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