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5年度“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文学类)”
2015 年度“南都好书榜 人文类”
2014年度《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作家”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就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书滋味》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内容简介
《海象文丛:书滋味》是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的读书杂感集,作者每读到好书,心生欢喜,兴之所至,欲罢不能,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看一本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作者笔落之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作者简介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正式写作由1949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左心房漩涡》等散文集十四种,其他十一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融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良工式古不违时”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精彩书评
★不能想象无视金庸的中国武侠小说史,无视余光中的中国诗史,无视白先勇的中国小说史,无视王鼎钧的中国散文史。
上世纪90年代,我所接触的文人圈子中,王鼎钧的散文是个令众多文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如果今天王鼎钧先生到场,我一定会将家中收藏的王鼎钧的书拿来给他签名,还要和他合影。如若让我挑十本书,其中一本一定有王鼎钧散文。
——韩少功(著名作家)
★他以肉掌劈凿嵬岩,泻下千尺飞瀑,他引流入川,回狂澜于千里烟波。他秉一枝巨笔,横烈处如血涌热腔,幽柔时如风动翠帘,怎能不叫人“一生低首”。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
★如果选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当然不会遗漏王鼎钧先生。如果选出五大散文家呢?王鼎钧先生还是有份儿的。
——马森(台湾著名作家)
★王鼎钧终其一生,只是个普通作者,没有任何其他可以依傍的东西。写作之外,他一无所有。他就是靠他过硬的文字,他的别具一格而又丰富多彩的散文,赢得了读者,也将赢得历史的眷顾。
——单正平(著名学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目录
文心来龙(代序)
“一九四九”三棱镜
家和人和写文章
江亢虎台湾游记
补名言质疑
四馀读书记
望日轮冉冉远去
左翼文学熏陶纪事
第十三位使徒
电影与人生
问天下多少小三子
古经今读
慕旧惊新读残篇
青史青灯青眼看
文心与史识
文苑昙花
我也许说错了
信仰者的脚印
红高粱
劳改与性爱
不辨仙源何处寻
香火重温劫后灰
“草的天堂”
极短篇
业余的散文
别是一番滋味
传统现代两不厌
冤亲嗔痴说曾经
有书如歌
挑灯说传奇
“船山漫话”引起的漫话
我所知道的比喻
精彩书摘
《海象文丛:书滋味》:
《一只马蜂》是如此,《压迫》和《亲爱的丈夫》也是如此。《亲爱的丈夫》演一位京剧的“干旦”(专演女角的男演员),因逃避军阀的骚扰,嫁给当地一位诗人,这诗人也是男人。导演说此剧写于一九二四年,可视为五四时代的同志文学,也是八十年代百老汇名剧《蝴蝶君》的原型。我来附和一句:在相当的程度上,此剧也启发了后来的电影《霸王别姬》。
我不敢说喜欢郁达夫,我确实是读了他的日记才写日记的。少年时看风和日丽,挟一《海象文丛:书滋味》到野外边走边读,是模仿《沉沦》的。后来大逃亡、大迁徙,他的流浪汉气质也是陪伴我们,甚至支持我们的。他描述青年的性苦闷颇遭非议,大概那时我们觉悟不够,没引起什么共鸣,倒是《春风沉醉的晚上》,男女在一幢房子里邻室而居,朝夕相见而不及于乱,很引起我们的向往。
用今天的眼光看,郁达夫先生仍然颓废,但颓废一词已无贬义,何况他在颓废中充满对劳动阶级的同情,也洋溢着忧国的心情。我们几乎可以如此解释:对下层社会同胞的境遇,对祖国面临的危机,他关怀,但是无力,内心痛苦,而以颓废的形式宣泄之。就文学而论,这无所谓对不对,全看写得好不好,他以《银灰色的死》、《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等等各篇,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前言/序言
“文心来龙”的“龙”,就是文心雕龙的那个龙,也是叶公好龙的那个龙,我向来喜欢一切文心刻画经营的作品,当心领神会之时,心中为那作品所充满,情态很像是真龙入室,这时候我的心也就是文心了,把这颗心所受的感动、所得的启发记下来,也就是龙来留下的身影足迹了。
在这本书里文心来龙就是读书杂感。依论评家的意见,这一类文章不算文学理论,甚至也不能算书评,只能算是杂文的一支。我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确未打算符合某种规范程式,只是偶然读了一本书,很喜欢,心里生出来一些意思,不免说给朋友听听,或者进一步写出来给更多的人看看,可说是兴之所至,欲罢不能。其中有些文章被人拿去当做书的序文,或者当做文学批评,或者列入“内参”,都不是我的本意。辑印出版,也经过多少迟疑。
我一向爱写读书杂感,起初少不更事,难免信口雌黄,后来知道写一本书要历经艰辛,写书的人在主观上没有一个愿意把书写坏,就自己暗中设下条框,专写我认为有长处有优点的书,专写书中的优点长处,一本书如果需要针砭辩驳,那书我尽量不看。这一来,别人对我有一印象,我成了替新书念喜歌的歌手,于是招来许多期许,许多怨尤,许多……只为遣一时之兴,惹得许多人失望,岂非罪过?佛家戒造因,至此我能领会一二了。于是发愿决不再写。
写散文名重当代的琦君女士,常有年轻资浅的作家要求她写序,而她总是有求必应,与人为善,可敬可佩。她把这些序文辑集出版,书名《琦君读书》,极是谦和。书成,她宣布再也不替人写序了,有人把“王鼎钧经验”告诉她:你拒绝了人家,人家以后还给你通信吗?琦君女士说,反正结果差不多,那些从我这里拿到序文的人,以后也多半不再来信了。于是宾主大笑。
寄居美国以后开始看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所看多半是小说,胸中常有一龙戏珠二龙治水,种种新感受忍不住压不下,只好再写,恰好此时在台北主编《新书月刊》的周浩正兄约稿,我和台湾的书缘又续上了。这一段时间所写的读后感大半用笔名投稿,“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虽然犯了“不写书评”的戒,心情倒轻松,下笔也生动。那时纽约华文报界有三家副刊,三位主编都是女士:王渝、李蓝、曹又方,为海外华文文学拓展空间,有些“书声”在她们那里发出。她们发觉我署笔名的文章比署真名的文章要稍胜一筹,真是明察秋毫。
这些文章因书而发,但是都可以脱离原书单独存在,原书有时只是一个引子。古人对文学对人生的意见主张,往往散落在书的序跋里,在送行祝寿的文字里,甚或在某人的墓志铭里,可以说这是著论立说的一种方式,由序跋之类辑成的书,读者亦可当做书摘看,看一本书能了解十几二十本书。我对文章的零星感悟总汇于此,再无掩藏余地,这就叫“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些文章排列的顺序没有多大讲究,只是把短文排在前面,免得长文把读者吓跑。寓意也有一点点,望中国文学提升到最高层次。晴雯补裘,力尽为止,精卫衔石,未必填海,把小石丢在泰山上如何?
海象文丛:书滋味 卷一:纸页的呼吸与墨香的沉醉 在时光的河流中,书籍如同静默的岛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与梦想。而“海象文丛:书滋味”,正是致力于搜寻、打磨、呈现这些岛屿上最令人回味的珍宝,为读者奉上一场关于阅读本身的风味探寻。这套文丛,与其说是一系列的书籍,不如说是一种邀请,邀请您一同潜入文字的海洋,品尝其中蕴含的、独属于阅读的甘醇与层次。 “书滋味”的“滋味”,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感知,更是心灵深处的触动。它关乎纸张的温度,触碰指尖时泛起的微妙纹理;关乎墨迹的清香,在翻页间悄然弥散,勾勒出文字背后的世界;更关乎那些被文字激活的感官、思绪与情感,如同佳肴在口中散发的丰富层次,又似醇酒在喉间留下的悠长回甘。 这套文丛的首批刊行,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却都以其独特“滋味”触动人心的作品。它们或许是沉静的哲学思考,引导我们审视生命存在的根本;或许是激昂的历史叙事,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时代的脉搏;或许是细腻的文学描摹,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论内容如何,它们都具备一种共同的特质:能够唤醒读者沉睡的感官,激发内在的共鸣,并最终在阅读之后,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纸页的呼吸与墨香的沉醉》这一篇章中,我们试图深入探索的是阅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感官体验。这不是关于某一本具体的书,而是关于“如何阅读”以及“阅读时我们身体和心灵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将从文学评论、文化史、甚至是脑科学的角度,来剖析为何一本书能让我们沉浸其中,为何某些文字能够触动我们最柔软的神经。我们会探讨纸质书籍独特的触感和气味,这些在电子阅读时代日渐稀少的元素,如何成为连接读者与文本的独特桥梁。我们会分析墨香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不同年代、不同纸张、不同油墨所可能传递出的细微差异。我们甚至会尝试捕捉阅读时大脑的活动,那些神经元的跃动,那些信息流动的轨迹,是如何将二维的文字转化为三维的感受,将抽象的符号变成鲜活的体验。 想象一下,当您指尖拂过粗糙的羊皮纸,感受那古老的质地,是否能联想到书写者当时的心情?当您深深吸入一本旧书散发出的特有气味,那混合着时光、尘埃与智慧的芬芳,是否能将您瞬间拉回某个遥远的年代?“纸页的呼吸”是一种生命的迹象,是知识得以传承的载体所发出的低语。“墨香的沉醉”则是一种精神的浸润,是文字的灵魂与读者的感官交融所产生的迷人气息。 在本章中,我们将不回避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书脊的折痕,页脚的空白,甚至是印刷错误的韵味。我们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和“生活痕迹”,才赋予了书籍独特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书滋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会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们关于阅读的独特见解,他们是如何品味文字,又是如何从阅读中汲取灵感的。例如,我们会重温那些关于“手不释卷”的动人描述,感受读者对书籍的依恋;我们会研究不同时代的书签、藏书票,这些承载着个人阅读史的印记,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回味的“滋味”;我们甚至会探讨“书房”这一空间,它如何成为一个孕育阅读滋味的摇篮,将书籍、读者、以及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纸页的呼吸”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我们翻开一本古籍,感受那沉甸甸的重量,触摸那泛黄的纸张,仿佛能听到纸页在诉说千年的故事,感受着千百年前作者的思考与情感。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是电子屏幕所无法比拟的。而“墨香的沉醉”,则是文字本身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每一滴墨水,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都承载着一段思想的旅程。当这些墨迹落在纸上,便化作了唤醒我们想象力的种子。 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书籍,如何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呈现“书滋味”。一本史学巨著,其“滋味”或许在于严谨的考证、宏大的叙事,以及对历史真相的孜孜以求,它如同陈年的烈酒,需要细细品味,方能感受到其醇厚与深邃。一本诗集,其“滋味”则可能在于语言的精炼、意象的跳跃,以及情感的跌宕起伏,它如同清新的果茶,瞬间就能在口中激起涟漪,带来愉悦与感动。一本小说,其“滋味”则在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如同精心烹制的菜肴,有主有次,有荤有素,层次分明,每一口都能带来不同的惊喜。 “海象文丛:书滋味”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重新点燃您对阅读的热情,不仅仅是将阅读视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而是将其上升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感官享受,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全新途径。我们相信,当您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书滋味”的丰富内涵时,您手中的每一本书,都会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您每一次的翻页,都将成为一次充满惊喜的探险,您每一次的阅读,都将是一次对生命更深层次的品味。 卷一的这一部分,正是我们迈向“书滋味”世界的第一步,它如同开启一道古老的大门,邀请您步入一个由文字、纸张、墨香和无限想象力构筑的奇妙空间。在这里,每一页书都拥有自己的呼吸,每一次翻阅都伴随着醉人的墨香,而每一次的沉醉,都将是您与书中世界最真挚的对话。我们并非直接呈现某本书的内容,而是致力于揭示“书”本身所蕴含的、超越内容本身的、那份独特而迷人的“滋味”。 卷二: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芬芳 在“海象文丛:书滋味”的探索之旅中,若说“纸页的呼吸与墨香的沉醉”让我们首先感知到阅读的物理与感官之美,那么“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芬芳”则将带领我们深入到阅读的核心——文字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的深度。这里,“温度”并非指物理的冷热,而是指文字传递出的情感的暖意、共鸣的契合,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心理连接。“芬芳”则意味着思想的馥郁、智慧的光芒,以及那些经过沉淀后散发出的持久而迷人的气息。 我们相信,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精巧的构思或华丽的辞藻,更在于它能够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能够引发深刻的思想共鸣,能够在读者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在本卷中,我们聚焦于文字如何如同温暖的双手,轻轻触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思想又如何如同馥郁的花香,在我们的脑海中弥漫开来,启发我们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文字的温度”体现在那些描摹细腻的人物情感,无论是恋人间的缠绵悱恻,还是亲人间的默默关怀;体现在那些记录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和平的珍贵;体现在那些对生命渺小与伟大的赞颂,无论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对死亡的理解。当您阅读到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是否会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当您看到一个角色因为痛苦而潸然泪下,是否会不自觉地湿润了眼眶?这便是文字所赋予的温度,它连接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共情,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双向的情感交流。 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那些被誉为“神来之笔”的细节描写,它们是如何通过细微之处,展现出人物丰沛的情感世界。我们会分析那些经典的对话,它们如何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立场与情感。我们还会审视那些诗意的比喻与象征,它们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例如,我们会重温鲁迅笔下闰土的眼神,那其中蕴含的淳朴、单纯与后来的失落,是如何轻易触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我们会解析张爱玲的句子,它们如何用一种“苍凉”而又“华丽”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我们甚至会探讨一些描写亲情的片段,它们如何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出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血脉相连的力量。 “思想的芬芳”则指向那些激发我们思考的作品。它可能是一篇深刻的哲学论文,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论述,引导我们对真理、对存在、对道德进行审视;它可能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梳理纷繁的史实,揭示历史的规律与走向,让我们从过去汲取智慧,预见未来;它可能是一本社会学研究,它剖析人类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些作品,如同散发着迷人芬芳的鲜花,它们用思想的甘露滋养着我们的头脑,拓展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世界。 在本卷中,我们将不仅仅满足于“读懂”文字,更要追求“读透”思想。我们会分析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他们的论述是如何层层递进,他们的结论是如何深刻而具有启发性。我们会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碰撞,它们如何相互启发,又如何相互质疑,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会关注那些具有时代意义的观念,它们是如何应运而生,又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例如,我们会追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辨,他们对宇宙、对人生、对政治的探索,至今仍是我们思考的基石;我们会解析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他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呼唤,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我们甚至会审视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生命伦理等前沿领域的思想探讨,它们如何预示着人类未来的方向,并引发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芬芳”,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一篇充满智慧的思想散文,若缺乏情感的温度,便可能显得枯燥乏味;而一篇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若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核,则可能流于肤浅。我们文丛所追求的“书滋味”,正是要发掘和呈现那些将温度与芬芳完美结合的作品。它们能够以最动人的情感触动人心,又能以最深刻的思想启迪智慧,让阅读成为一次情感的洗礼与思想的盛宴。 我们将邀请读者一同审视那些“不朽的篇章”,分析它们为何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依然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芒。它们是如何在文字中注入生命力,让那些曾经的思考与情感,在今天依然能够鲜活地呈现,并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相信,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思想的对话,一次情感的连接,一次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海象文丛:书滋味”的这一部分,旨在鼓励读者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去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生命力和思想的深度。当您在阅读时,不仅要被故事吸引,被情感打动,更要被作者的思想所启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属于您自己的“思想芬芳”。这份芬芳,将伴随您,滋养您,让您的生命如同被阳光雨露滋润的花朵,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卷三:阅读的仪式感与精神的栖息地 在“海象文丛:书滋味”的深层探索中,我们已经从阅读的物质体验(纸页的呼吸与墨香的沉醉)以及文字的情感与思想深度(文字的温度与思想的芬芳)出发,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维度——“阅读的仪式感与精神的栖息地”。这里,“仪式感”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带有某种庄重感与珍视感的一系列行为与心境;而“精神的栖息地”则意味着书籍为读者提供的、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喧嚣,获得宁静、慰藉与启迪的内心空间。 “阅读的仪式感”并非刻意为之的繁文缛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书籍的尊重,对阅读本身的投入。它体现在那些在清晨阳光下,静静翻开一本书的时刻;体现在那些在深夜灯光下,沉浸于文字海洋的时光;体现在那些精心布置的书架,让每一本书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体现在那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阅读时的点滴感悟。这种仪式感,让阅读从一种消遣,升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在本卷中,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阅读所展现出的独特仪式。例如,我们会介绍一些传统文化中,人们如何通过特定的环境、习俗来营造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神圣的体验。我们也会关注现代生活中,那些将阅读融入日常的点滴,比如“无书不欢”的读者,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会分析那些关于“阅读姿势”的考究,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到现代的沙发倚靠,每一种姿势都可能映射出读者与书籍之间独特的关系。我们甚至会探讨“书房”的设计理念,它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储物空间,演变为一个承载着个人精神世界,散发着独特“书滋味”的私密空间。 “精神的栖息地”则指向书籍所能给予读者的、最为宝贵的一份礼物——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滋养。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书籍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慢下来”的契机,让我们的思绪得以沉淀,让我们的心灵得以休憩。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我们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与现实暂时隔绝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沉浸于书中构建的世界,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文字的滋养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能够成为我们“精神栖息地”的书籍类型。可能是那些能够带给我们心灵抚慰的散文,它们如同一杯温热的茶,在寒冷的冬夜温暖我们的心房;可能是那些能够激发生命勇气的励志读物,它们如同注入的强心剂,让我们重新振作,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可能是那些能够引发我们深刻反思的哲学经典,它们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 我们会引用一些作家、思想家对于“阅读”与“生活”关系的深刻论述,他们是如何从书籍中汲取力量,如何在阅读中获得灵感,如何将阅读所得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而构建一个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世界。我们会关注那些“陪伴型”书籍,它们可能不是最前沿的学术著作,也不是最畅销的小说,但它们却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支持与鼓励。 “阅读的仪式感”与“精神的栖息地”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我们珍视阅读,将其视为一种仪式,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栖息。反过来,当书籍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与滋养,我们也就更愿意为阅读赋予仪式感,去呵护这份宝贵的体验。 “海象文丛:书滋味”的这一卷,旨在唤醒读者对于阅读行为本身及其意义的深刻认识。我们希望通过对“仪式感”的强调,提醒读者不要让阅读沦为一种机械化的任务,而是要用心去感受每一次翻页的喜悦,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精神栖息地”的描绘,让读者认识到书籍的伟大价值——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品味“书滋味”时,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内容,更是阅读所带来的,那份属于仪式感的庄重,以及在书中找到精神归属的温暖。这份“滋味”,是一种安稳,是一种丰盈,是一种在纷繁世界中,为灵魂找到的宁静与力量。我们将通过对阅读场景的描绘,对读者心境的剖析,来呈现这种独特的“滋味”,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海象文丛:书滋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并以最虔诚的心,享受阅读的仪式。 结语:品味无穷的“书滋味” “海象文丛:书滋味”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从纸页的触感到墨香的弥漫,从文字的情感到思想的碰撞,再到阅读的仪式感与精神的栖息地,我们试图以一种细腻而全面的视角,去发掘和呈现阅读的无穷魅力。这套文丛不以某一类书籍为限,而是以“滋味”为尺,去衡量每一部作品所能带给读者的独特体验。 我们邀请您,跟随“海象文丛:书滋味”,一起潜入文字的海洋,去发现那些被时光沉淀、被智慧打磨、被情感浸润的珍宝。愿您在每一次的翻阅中,都能感受到那份独属于阅读的“滋味”,让书籍成为您生命中最忠实的伙伴,最智慧的导师,最温暖的港湾。这“书滋味”,是生活的延伸,是灵魂的滋养,是您不断丰富与成长的无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