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到来,对我来说绝对是一场惊喜。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尤其是那些非官方、非印刷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零散且难以系统。《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系统地为我梳理了明清稿抄校本的鉴定体系。 它非常有逻辑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讲解。比如在介绍“校本”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校勘方法和标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校勘标记”的详细解读,那些看似杂乱的圈、点、划,在作者的解释下,都变成了极具价值的信息,能够反映出校勘者的学识、态度,甚至是当时的学术争鸣。读完这部分,我再看到一些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校勘记录,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本古籍都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充满了智慧和故事。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赏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献。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非常硬核、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可能会充满各种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很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明清稿抄校本鉴定》的内容虽然专业,却写得相当有条理,而且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让原本枯燥的鉴定过程变得有趣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就像一位老先生在娓娓道来,从不同类型的写本入手,逐一分析其特征。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校本”的章节。我以前只知道“校勘”,以为就是改错别字,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校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校勘习惯、校勘的术语,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符号标记,这些细节都揭示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我曾尝试对照着书里的图例,去观察一些我认识的古籍版本,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杂乱的批注和圈点,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它们不仅是修正错误,更是研究者与文本对话的痕迹,是历史的回响。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古籍的解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教会了我如何“读懂”一本古籍的“前世今生”,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对古籍总觉得遥不可及,就像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古籍的看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古籍修复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明清古籍的微观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稿本”的讲解,以前总以为手稿就是随随便便写的东西,没想到里面门道这么多。作者从纸张的质地、墨的痕迹、字迹的风格,甚至是润笔的痕迹,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古代文人,在灯下伏案疾书,修改稿件的场景。书中的配图也非常关键,那些高清的局部特写,让原本抽象的鉴定特征变得具体可感。我尝试着用书里介绍的方法,去辨认一些自己收藏的老书,虽然经验尚浅,但确实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是教你“看”,更重要的是教你“懂”,让你明白这些细微之处为何重要,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籍文化,尤其是对明清时期古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入门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必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古籍背后丰富的生活和时代气息。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籍的版本信息。然而,市面上介绍古籍的版本鉴定类书籍,往往要么过于艰深,要么内容不够系统。《明清稿抄本鉴定》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读者揭示了明清时期稿抄本的鉴定秘诀。作者在介绍“抄本”时,不仅分析了纸张、装帧等外在特征,还深入探讨了抄写者的特点,比如笔力、字形、用墨习惯等,这些细微之处都成为了鉴定的重要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避讳”和“添改”的讲解,这部分内容让我理解了古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如何体现在古籍的字里行间。通过这些分析,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抄写者之间的“对话”,感受到古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流传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鉴定的技术,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探求,它让我对古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让我对传统的书籍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群体和他们的创作心血很感兴趣,总觉得手稿和抄本比印刷本更能体现作者的真实面貌。《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像一般的书籍介绍,而是深入到古籍最细微的层面,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的“证据”。 书中对于“稿本”的区分,让我对“未定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不仅讲解了纸张、墨色、字迹等物理特征,还深入分析了修改痕迹,比如涂抹、圈点、补充等,这些痕迹就像是作者思想的“指纹”,记录了他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抉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填墨”和“改字”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修改文章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读完这部分,我再看一些明清文人的手札,就能更容易地辨别出哪些是初稿,哪些是定稿,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修改时的情绪波动。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本稿抄本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它们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学术风貌和文人生活。
评分书挺不错,高大上的工具书~~~~
评分这是在京东商城购买了几次的了,主要是快,而且质量还相当有保障,支持京东
评分《 《简帛文献与 《简帛文献与古代史》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文献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的论文集。
评分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评分《明清稿抄校本鉴定》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著名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评分专业书,印刷精良,几乎绝版了还能买到。内容也很好
评分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简言之,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评分如果是抱着学习明清稿抄校本鉴定的目的来读此书的话,大概要失望了。此书共三百余页,而真正涉及稿抄校本的内容大概只有前九十九页,其中讲鉴定的文字大概还不到三分之一,以这么少的篇幅想要学习稿抄校本鉴定是不可能的。当然,即使文字再多,单靠书本知识也是不可能学会版本鉴定的。版本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实践性的学问,目验、摩挲多了自然也就会了,这当中没有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正如陈先生在《前言》中说的:“鉴别稿、抄、校本并无神秘之处,要在目验比较。若脱离实践,虽饱学而不能致焉。”要说稿抄校本鉴定的条条框框的理论,严佐之先生《古籍版本学概论》中十余页的篇幅就讲清楚了,陈先生这本书也没有说出新的东西来。
评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