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稿抄校本鉴定

明清稿抄校本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先行,石菲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文献
  • 稿抄本
  • 校勘学
  • 鉴定
  • 古籍
  • 文献学
  • 历史
  • 中国古代文学
  • 版本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3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5181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清稿抄校本鉴定》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著名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稿本

一 稿本的种类

二 稿本的价值

三 稿本的鉴定

(一)有该书作者批校题跋者应作稿本例

(二)誊清稿本误作抄本例

(三)批校本实为稿本例

(四)编辑稿本误作抄本例

第二章 抄本

一 抄本的名目

(一) 写本

(二)精抄本

(三)影抄本

(四)旧抄本

二 抄本的价值

三 抄本的鉴定

(二)书法字体

(二)纸张

(三)印章

(四)讳宇

(五)题识跋语

明清藏书家稿抄本用纸特征表

第三章 批校本

一 批校本的价值

二 清代藏书家校本价值辨析

三 批校本的鉴定

明末清代校勘家之印章墨迹

趟宦光

赵琦美

钱谦益

冯舒

毛晋

冯班

陆贻典

叶树廉

钱孙保

钱曾

朱彝尊

季振宜

阎若璩

毛扆

何焯

王闻远

蒋继轼

宋宾王

吴焯

沈廷芳

惠栋

姚范

全祖望

卢文弨

谢墉

王呜盛

戴震

钱大听

……

后记























































前言/序言


《古籍书影:宋元珍稀善本图说》 内容简介 在中国浩瀚的文明长河中,古籍是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珍贵载体。它们如同凝固的时光,将先贤的智慧、时代的风貌、艺术的瑰宝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本书《古籍书影:宋元珍稀善本图说》并非一篇详尽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充满敬意的视觉与文字的探索,旨在带领读者走进宋元时期那令人神往的善本世界,通过精选的珍稀善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精湛的工艺水平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信息。 本书聚焦于宋元两代,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书籍的雕版印刷和纸张制作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发达,使得书籍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精美的印本。而元代,在继承宋代印刷技术的基础上,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书籍形制和装帧工艺。这些存世至今的宋元善本,不仅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更是承载着特定时代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的艺术品。 《古籍书影:宋元珍稀善本图说》精选了数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宋元珍稀善本,涵盖了经史子集、文学艺术、科技方志等多个领域。每一件善本的选取,都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它们或因其年代久远,或因其稀见程度,或因其精美的雕版印刷、优良的纸张墨色,或因其独特的装帧形式,或因其拥有重要的题跋、校语,而成为研究宋元时期书籍史、文化史、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图说”的形式。每一件善本都配有高质量的彩色影印图版,力求真实还原其原本的面貌。这些图版不仅展现了书籍的整体风貌,更细致地捕捉了雕版印刷的精细纹理、纸张的质感、墨色的深浅变化,以及一些珍贵的插图、题跋、校语等细节。读者可以通过这些高清图片,直观地感受到宋元善本的独特韵味。 与图版相辅相成的,是详尽而深入的文字说明。每一件善本的介绍,都将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史料价值与文献地位: 深入阐述该善本所属的著作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例如,它是否是某个重要学派的代表作?是否记载了某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否是某一领域开创性的著作?其在传承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书将力求挖掘其作为文献本身的深度价值。 二、 版本源流与鉴赏要点: 详细考证该善本的版本源流,包括其初刻、重刻、翻刻的情况,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指出其独特之处。同时,将着重介绍如何鉴赏此类善本,例如,如何从纸张的质地、颜色、韧性判断其年代;如何从墨色的浓淡、均匀程度、晕染情况识别其印刷特点;如何欣赏雕版印刷的刀法、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构图的匠心独运;如何通过装帧的形式(如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判断其年代和地域特色;以及如何解读题跋、印章、批语等附加信息,它们往往是考证版本、了解作者、追溯流传的重要线索。 三、 雕版印刷工艺的精湛展现: 宋元时期的雕版印刷,堪称是中国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通过对具体善本的展示,深入剖析其雕版印刷的工艺特点。例如,有的善本雕刻精细,笔画纤毫毕现,如同书法;有的善本字体端庄,排列整齐,墨色如漆;有的善本甚至带有精美的插图,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绘画与雕刻技艺相结合的成就。我们会特别关注那些印刷技术高超、版式设计精美的例子,让读者领略古人“一刀一木皆文章”的匠心。 四、 纸张与墨色的时代印记: 纸张和墨色是古籍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判断古籍年代和保存状况的关键依据。宋元时期,纸张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用纸也各有特色,有的纸质洁白细腻,有的则略显粗糙;有的纸张柔韧,不易破损,有的则比较脆弱。墨色同样如此,好的墨色应浓郁饱满,历久弥新,而劣质的墨则可能色泽暗淡,甚至洇散。本书将通过对每一件善本纸张的质感、颜色、厚薄以及墨色的深浅、均匀程度的细致描述,帮助读者了解宋元时期纸张和墨色的典型特征。 五、 装帧艺术的古韵流芳: 书籍的装帧,不仅是为了保护书页,更是书籍整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书籍的装帧形式经历了重要的演变,从早期的经折装、旋风装,到后来的蝴蝶装、线装,每一种装帧方式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书将对所选善本的装帧形式进行详细介绍,例如,宋代的蝴蝶装因其便于翻阅而流行,元代的线装则为后世所沿用。我们将展示不同装帧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保护书籍、增强阅读体验方面所起的作用。 六、 附录与研究价值: 在本书的附录部分,还将包含一些与宋元善本相关的辅助性内容,例如,一些重要的古籍版本学著作目录、宋元时期主要的藏书家介绍、宋元时期重要的印刷机构名称等,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宋元古籍的整体面貌。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这些珍稀善本对于当代研究的意义,它们不仅是古籍修复、版本校勘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宝贵实物资料。 《古籍书影:宋元珍稀善本图说》的编纂,凝聚了多位资深古籍研究专家和文献专家的心血。他们凭借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每一件善本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将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瑰宝,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宋元善本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国古代书籍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适合于一切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籍史、版本学、印刷史、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专业的学者、研究人员,还是对古籍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宋元善本世界的大门,提供一次难得的审美与知识的双重盛宴。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更多好奇与热爱,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对我来说绝对是一场惊喜。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尤其是那些非官方、非印刷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零散且难以系统。《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系统地为我梳理了明清稿抄校本的鉴定体系。 它非常有逻辑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讲解。比如在介绍“校本”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校勘方法和标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校勘标记”的详细解读,那些看似杂乱的圈、点、划,在作者的解释下,都变成了极具价值的信息,能够反映出校勘者的学识、态度,甚至是当时的学术争鸣。读完这部分,我再看到一些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校勘记录,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本古籍都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充满了智慧和故事。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赏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献。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非常硬核、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可能会充满各种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很吃力。但出乎意料的是,《明清稿抄校本鉴定》的内容虽然专业,却写得相当有条理,而且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让原本枯燥的鉴定过程变得有趣起来。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就像一位老先生在娓娓道来,从不同类型的写本入手,逐一分析其特征。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校本”的章节。我以前只知道“校勘”,以为就是改错别字,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校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校勘习惯、校勘的术语,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符号标记,这些细节都揭示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我曾尝试对照着书里的图例,去观察一些我认识的古籍版本,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看似杂乱的批注和圈点,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它们不仅是修正错误,更是研究者与文本对话的痕迹,是历史的回响。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古籍的解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教会了我如何“读懂”一本古籍的“前世今生”,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对古籍总觉得遥不可及,就像博物馆里的展品,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但《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古籍的看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古籍修复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明清古籍的微观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稿本”的讲解,以前总以为手稿就是随随便便写的东西,没想到里面门道这么多。作者从纸张的质地、墨的痕迹、字迹的风格,甚至是润笔的痕迹,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古代文人,在灯下伏案疾书,修改稿件的场景。书中的配图也非常关键,那些高清的局部特写,让原本抽象的鉴定特征变得具体可感。我尝试着用书里介绍的方法,去辨认一些自己收藏的老书,虽然经验尚浅,但确实能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是教你“看”,更重要的是教你“懂”,让你明白这些细微之处为何重要,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书籍文化,尤其是对明清时期古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入门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必读。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古籍背后丰富的生活和时代气息。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籍的版本信息。然而,市面上介绍古籍的版本鉴定类书籍,往往要么过于艰深,要么内容不够系统。《明清稿抄本鉴定》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读者揭示了明清时期稿抄本的鉴定秘诀。作者在介绍“抄本”时,不仅分析了纸张、装帧等外在特征,还深入探讨了抄写者的特点,比如笔力、字形、用墨习惯等,这些细微之处都成为了鉴定的重要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避讳”和“添改”的讲解,这部分内容让我理解了古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如何体现在古籍的字里行间。通过这些分析,我仿佛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抄写者之间的“对话”,感受到古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流传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鉴定的技术,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探求,它让我对古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也让我对传统的书籍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群体和他们的创作心血很感兴趣,总觉得手稿和抄本比印刷本更能体现作者的真实面貌。《明清稿抄校本鉴定》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像一般的书籍介绍,而是深入到古籍最细微的层面,去挖掘那些不易察觉的“证据”。 书中对于“稿本”的区分,让我对“未定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不仅讲解了纸张、墨色、字迹等物理特征,还深入分析了修改痕迹,比如涂抹、圈点、补充等,这些痕迹就像是作者思想的“指纹”,记录了他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抉择。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填墨”和“改字”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修改文章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读完这部分,我再看一些明清文人的手札,就能更容易地辨别出哪些是初稿,哪些是定稿,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修改时的情绪波动。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本稿抄本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它们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学术风貌和文人生活。

评分

书挺不错,高大上的工具书~~~~

评分

这是在京东商城购买了几次的了,主要是快,而且质量还相当有保障,支持京东

评分

《  《简帛文献与  《简帛文献与古代史》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文献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的论文集。

评分

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评分

《明清稿抄校本鉴定》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著名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评分

专业书,印刷精良,几乎绝版了还能买到。内容也很好

评分

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无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简言之,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一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评分

如果是抱着学习明清稿抄校本鉴定的目的来读此书的话,大概要失望了。此书共三百余页,而真正涉及稿抄校本的内容大概只有前九十九页,其中讲鉴定的文字大概还不到三分之一,以这么少的篇幅想要学习稿抄校本鉴定是不可能的。当然,即使文字再多,单靠书本知识也是不可能学会版本鉴定的。版本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实践性的学问,目验、摩挲多了自然也就会了,这当中没有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正如陈先生在《前言》中说的:“鉴别稿、抄、校本并无神秘之处,要在目验比较。若脱离实践,虽饱学而不能致焉。”要说稿抄校本鉴定的条条框框的理论,严佐之先生《古籍版本学概论》中十余页的篇幅就讲清楚了,陈先生这本书也没有说出新的东西来。

评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