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
叶曼女士:
半年前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男士,他今年四十岁,但看起来像三十多岁,学识、工作和性情都不错。起先我以为他到这个年纪还没结婚,大概是人太拘谨无趣,没想到见了面,他竟然谈笑风生,大概是对这种场面经验很丰富。
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斯文秀气,发型和穿着看起来自然随意,其实是很讲究的。言谈举止间仿佛有一点怪怪的,又说不出怪在哪里,勉强要形容,大概可以说有点娘娘腔。
都是朋友太热心,又为我们安排了几次见面的机会,我逐渐发现他的一些特质,他非常留恋青春、爱漂亮,谁要说他年轻英俊,他就最高兴了。其实他对女人并没有多大兴趣,只是善于应付,他最爱的是他自己。他很敏感、细心、多疑、富于联想,对政治一窍不通,喜欢艺术和人际关系。他性情温柔,一点也不强横,我对他颇有好感。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谈到同性恋者的气质,说的跟他很像,其实我已经有点怀疑他有这种倾向了。
请问我怎样才能试探出他是不是这样的人?还要不要继续跟他交往?要不要告诉朋友(她也许还不知情)别再费心了?
雅芳上
雅芳女士:
一个男人温柔、敏感、细心、多疑,不一定便是同性恋者。一个男人喜欢年轻漂亮,对女人没有多大兴趣,也不一定是同性恋者。甚至一个男人喜欢男人甚于喜欢女人,也不一定是同性恋者。
你看过太极图吧?一半阴,一半阳,不是树立直削地、壁垒分明地划分为二,而是回环宛曲地互入相含。同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人身亦然!女人身中有男性荷尔蒙,男人身中有女性荷尔蒙,假如所含的份数超过了定量,便会使女人有巾帼气概,使男人有娘娘腔了。
一个人选择爱恋对象的过程,通常经过三个阶段:自恋、同性恋、异性恋。所谓的同性恋,并不是指成人“性”的同性恋,而是对同性更喜欢、更倾心,对于异性都很厌恶。譬如青春期以前的男孩和女孩,他们可以和同性朋友整日缠腻在一起,有如青年男女在恋爱中,对于异性却厌恶排斥。
虽然是分了三个阶段,但是在每个阶段内,依旧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两种恋情,只是不太显著而已。
倘若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平常的发展,很容易停留在同性恋的阶段上,再加上情欲的冲动,便成为大家所知道的同性恋了。
譬如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因为爱自己俊美的容貌,临波独照,顾影自怜,终至憔悴以终,死后便化为水仙花。我们过年时的应景清供——水仙,便是这位自恋的精灵所化。但是他不是同性恋者,他至死都停留在自恋的阶段中。
安知你的男友不是水仙的化身?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水仙精魄,除非我们是十足的丑八怪。
叶曼答
珍惜眼前人
叶曼女士:
我是个离过婚、年近四十、而且有很好事业的女人。五年前,我和一个比我小十二岁的男人相爱,两人情投意合,早就打算结婚,但是他的家庭非常反对,不但逼他和我断绝关系,甚至用电话和书信对我谩骂,认为我玷污了他们的世家名声,诱拐了他们清白无知的孩子。恶毒的言语,常使我整夜地痛哭,我曾向他表示最好斩断情丝,免得两人痛苦,但是他却坚持不肯。可是对于结婚他也有些踟蹰,不敢再向前迈进一步。我便在这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精神受尽折磨。我应该怎么办?救救我,请给我指示一条我应该走的路。我真想知道,女人长于男人十二岁,便是玷污了他们的世家名声?一个离过婚,而错又不在我的女人,便不再有资格去恋爱?
尽管我在事业上可以应付裕如,但对于自己的爱情却和幼稚的少女般无助,请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
迷失者
迷失者:
这个世界,还是男人统治的世界。一个七十岁的老男人,娶个十七岁的少女,至多被人风雅地嘲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却不会遭人反对。据报载:医学界研究结果,一个老男人若和至少小他二十岁的女人结婚,便能延年益寿。反过来说,女人是否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好像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给男人延年益寿,或是供洒扫烹调之用。你们相差不过十二岁,若是颠倒过来,就会被公认为最佳的匹配。这些传统观念是数千年男性中心社会所形成的。反正世间上,谁有权,谁就会制定便利自己的法律和社会规范。若没有18世纪的澎湃民主思潮,专制君主会主动地放弃君权?若没有百年来的女权运动,女人现在依然沉沦在次等人的阶级里。
你们若真的相爱,拿出勇气来,你若先犹豫,他便当然踟蹰了。但是千万不要勉强他,他若稍有难色,便须慎重考虑。爱情虽然有时需要一点牺牲,以测验其坚贞,但是代价不能太大。尤其对方是出身于比较重传统的家庭,假如他认为你大于他,是他吃亏;你是再婚,他是初婚,又是他吃亏;而且他还须和他的家庭断绝关系,更是他吃亏。这笔账,他算来算去,是你欠他太多,这样他对你的要求便会很苛刻。所以不要为难他,你只是自己表明无畏态度,最后的决定,由他去自己承当。成固可喜,败亦无伤,因为勉强得来的终归不长。
事实上,婚姻美满与否,并不在于年龄的差异多少。年龄相当的夫妻之中,离婚率并不低。老夫少妻的结合,丈夫依然移情别恋的也不少。真的爱情,不是任何忌讳限制所能阻挠的。问题是世上是否真有永恒不变的爱。
你们若真是两情深深相许,不要理会习俗,不要顾虑未来,就好好地珍惜眼前人,珍惜这当下情吧!我祝福你!
叶曼答
到此止步
叶曼女士:
我于半年前与一位男士萌发爱苗。这位男士貌不及我,而我才不及他。我不在乎他的外貌,但是我却害怕他会因学历的关系而不要我。我目前二十一岁,准备再考二专;二十九岁的他有硕士学位。我发现自己已经很爱他了,与他已有爱抚行为,但我也为将来的另一半是不是他而担忧,不知该顺着他好呢,还是该就此结束?他强调这是我的终身幸福,他不会责怪我的拒绝。但他又说,到了这种程度而中止,总好像少了什么。我很想知道他是真的爱我,还是把我当做发泄工具。
云珍敬上
云珍女士:
男女相爱,自然会进一步而有肌肤之亲。从耳鬓厮磨到爱抚、性交,都是在如痴如醉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不归路。自然安排了这个陷阱,于是怀孕、生育子女,动物便如此生生不已。
假如完全顺应这种本能发展下去,并无所谓是非得失。问题是万物之灵、百兽之长的人类,在本能之性以外,增加了很多的范围和理论。这原系为了减少男女间的纠葛与不幸,但主要还是为了便利男性的特权,以保存以男性为中心的整体。所以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可以拈花惹草,而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
数千年来,任凭如何防范禁止,总有不少越出常轨的情事发生。男人不过落个薄幸名,女人则饮恨终身,甚至以身相殉。积习至今,虽然男女社交公开,男女可以各有三朋四友,但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依然以贞操为先。所以,你也把贞操视为自己的终身幸福。
既然你们并不曾以终身相许,彼此仿佛都在逢场作戏。这种游戏便应到此止步,切莫迁就他,认为到了这种程度,若是中止,总觉少点什么。你就留点余地吧。你已经让步太多了,再进一步,吃苦受难的是你,而不是他。
至于学历、相貌、高矮,都是小问题,问题在于你们是否真心相爱?真心相爱便可结婚,结婚后生子或继续读书。假如彼此各怀异心,谁也没有真情,那么不要再玩这个游戏了。到此止步,方是正理。
叶曼答
法所不许,理所难容
叶曼女士:
我今年二十岁,曾有要好的异性朋友,但因意见不合而分开。
数月前我返乡探亲,住堂姊家,认识了堂姊二十四岁的儿子,在家里等着应征工作。以前我们很少见面,恰巧这次回来碰到了,他带我去许多风景区玩,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无所不谈。途中我看到一只很漂亮的稀有蝴蝶,而后他发现另一只,跟我原先看到的那只一样,恰好一对,我猜想是否我俩真的有缘——我很欣赏他坦率、爽直、热心助人的个性,以后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
在我和他交往的事被家人知道后,他们极力反对,说我们有亲戚关系,不可做男女朋友。但说真的,我很喜欢他,因是亲戚就不能在一起,不能谈论婚嫁吗?我是该听家人的话,还是应坚持自己的意见继续和他交往?我心中矛盾,一直打不定主意。
彷徨无助的人敬上
彷徨无助的人:
这不是你的家人赞成与否的问题,而是法律所不许可的。根据有关法律,旁系血亲及旁系姻亲之辈分不相同者,不得结婚。但旁系血亲在八亲等之外者,旁系姻亲在五亲等之外者,不在此限。你和他正是五等旁系血亲,所以依照法律,这种婚姻是违法的。
你若和他结了婚,你的父母将成为你堂姊的亲家,你的堂姊变成了你的婆婆,而你的伯父将成为你的祖父。两家的伦理关系一场大混乱。如此近亲既不能各序辈分,又不能断绝关系,将来的困扰是无法想象的。
即使你们爱到不顾法律,不顾伦理,难道也不顾及后代子孙?近亲结婚,根据遗传学,经常会生出身体畸形、智能低下的孩子,所以优生学也不赞成近亲结婚。我们的法律原来禁止同宗同姓的血亲如堂兄妹等结婚,主要原因虽也有优生学的观点,但还是因为中国社会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姑舅表亲、两姨表亲仍可结婚。目前已经认为姑舅表亲和两姨表亲血缘之接近不逊于堂兄妹,故亦加以禁止。
结婚虽是男女两个人的事,但是也不可任意独断独行。爱情也许会通过为小的困难而作出的牺牲,更能显露它的真纯;可是窒碍太多太大时,常会促使爱情更脆弱、更短暂。你还年轻,忘了他,时间会治疗你的伤痛。否则后患无穷,你绝不可以一意孤行。
叶曼答
低学历,小丈夫
叶曼女士:
我已经是过了而立之年、稍有成就的职业妇女,最近认识了一位比我小五岁、学历也低于我的大男孩。我们非常相爱,并且论及婚嫁。但是我的家人不赞成,怕这桩婚姻日后没有好结果。
请问低学历或小丈夫的观念,会不会影响日后的感情?即使结了婚,是否会造成夫妻间的暗礁?我很矛盾,请赐指示。
友华敬上
友华女士:
类似你的问题日渐增多,正可以反映出男女关系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在转变。
从前为了显示男性的权威,女人必须娇弱柔顺,而娇柔则是因为年岁小,需要保护。而在乡间,因为人力的问题,家中需要帮手,所以多的是小丈夫,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嫁个十二三岁的小丈夫也不稀奇,她几乎像第二个母亲般地带领照料他。只要两人一直生活在乡下田间,又无第三者介入,倒也能厮守到白头而两情不渝。
现在女人进入社会工作,虽然仍有性别歧视存在,但是若有真本领,照样可以崭露头角,不过也常常因此耽误婚期。可是她却另有一种成熟自信的美,并且具有精力充沛的魅力,特别吸引年轻的男人。
除去居心不良、想吃软饭的男人外,一般的男人在他们步入成年之际,欣赏、仰慕的是比他们成熟而又有成就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
而男女之间的友情却很容易变质,一旦超友谊的情愫发生,即使女方在事业方面是个女强人,至此因为传统习俗,也不免踟蹰犹疑,总觉得委屈了对方。世俗之见,自然更认为这荒诞不经——不经见,不经常。其实所谓“经”,还不是人制定的吗?
低学历,小丈夫,只要你心中无此芥蒂,他心中无此自卑,便不会影响两个人的真情感。婚后是否幸福,全仗夫妻是否能相助互谅、彼此欣赏,而不在乎谁大谁小、谁弱谁强。
在日渐增多的婚变中,哪个不是男长于女?女比男大几岁不是暗礁,真正的夫妻暗礁,不是捏管得太紧,就是不再倾心专注对方。
叶曼答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叶曼女士:
一般男孩子都喜欢长发飘逸、性情柔顺、外表好看的女孩子。问她吃什么?随便。做什么?都可以。完全没有主见,才最适合男孩子的口味。
男孩子一旦遇上有自己意见的女孩子,就不敢追求了。
对于这种男孩子,您有何看法?对于这些在男孩子面前隐藏自己本性,装出柔弱无主见的女孩子,您又感觉如何?她们是否必须如此,方能获得男孩子的倾心呢?
秋子敬上
秋子女士:
凡是对待的,都分正反、强柔、主动被动等等,以显现其差别。一般阳性的总要表现出雄纠纠、刚强、主动等的姿态。相反的,阴性则要显出柔顺、被动、雌伏的姿态。本来这是比较趋向两极端的自然生态。事实上,男女阴阳,正如太极图所示,是相交互入的,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阳中的阴或阴中的阳成分太多太强,男人便显得娘娘腔,女人便被称为汤姆男孩()。
自从由母系中心社会衍变为男性中心社会后,部落间侵伐争战,唯武力是尚,女人因为生理的限制,怀孕哺乳等职责,自然必须依赖男人的保护。而从被征服一方掳获而来的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谄媚战胜一方的男人。谄媚男人的最有效方法,便是自己装得娇弱可怜,以显现男人的雄壮英武。如此逐渐仿效开来,女人刻意使自己柔弱,等而下之而至束腰、缠足,都是为了献媚于男人。
时至今日,男人依旧习惯并且喜欢这个调调儿,在许多现代社交礼节中,绅士的形象,便决定于他知道如何服侍淑女。而女人为了装成十足的淑女,便使自己在男人面前显得无主见、娇柔文弱——弱得可以随风而去,以满足男人强者的骄傲心态。这包括性感的长头发在内,那是代表某种不可言喻的意味。
无论强或弱,都是装腔作势。事实上,那位雄纠纠的大丈夫,常常是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小顽童。而那位娇滴滴的小女子,常常是惯作狮吼的泼辣妇。
每逢我看到这种场面,总觉得可笑又可怜。他们既然各尽所能地在表演,就让他们各取所需地去享受吧!
叶曼答
恋父情结
叶曼女士:
我今年二十岁,就读大学夜间部二年级,白天要工作。
我长得不丑,身材也很匀称,不少男同学和男同事向我献殷勤。奇怪的是,我对他们全无兴趣,我最欣赏的是班上的老师和公司里中年以上的主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使我心生爱慕。我虽然很惭愧,知道内心不正常,可是我对年轻的毛头小伙子,硬是不来电;只有年纪大的男人,才能让我动心。
我不敢告诉任何人,也不敢和女同学、女同事商讨,怕她们嘲笑,甚至宣扬。
您是否觉得我神经有毛病,情感不正常?您能指教我,并加以纠正吗?
文英敬上
文英女士:
世人都知道男人有恋母情结,很少有人谈到女人的恋父情结。女孩子从幼儿时代起,便知道如何利用女性的天赋——撒娇向父亲予取予求。父亲也是女儿心目中最初的崇拜人物。除非父亲太暴虐、太懦弱、太没出息,或是太不顾家,在女儿心目中,父亲总是很可爱的。很多女孩对父亲的评价常常超越对母亲的评价。
在传统观念上,父亲仿佛看重儿子远超过女儿,而内心喜爱女儿却远甚于儿子。儿子结婚,只会使父亲欣喜;女儿结婚,却常使父亲悲伤,甚至嫉愤。
尤其当男人老大时,父子的距离越加拉长,父女的关系却越发密切。这大约是男人老大时更需要温柔体贴,而女人天性中便具有母性的关爱,对于日渐衰老的父亲,视同幼儿般加以照料。
如果女孩子自幼丧父,缺乏父爱;或是女孩自幼便敬爱父亲;或是女孩很少从父亲处得到关爱,当她长大后,便会对年长的男人特别垂青。尤其是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若是早熟,对于毛头小伙子,总感觉他们幼稚肤浅;加上年轻人对于功成业就者和具有权威者的崇拜心理,她自然就对年长的男人更加动心了。
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却当真不得。因为年龄的差异,双方在心理、体力、嗜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距离,在实际生活里,是很难适应的。而且床笫之间无英雄,朝夕相处,一切形象都会幻灭,除非你能像对待父亲一样地对待他,否则他会成为一个老厌物。
叶曼答
不配做情痴
叶曼女士:
梅与我有近二十年的交情,真不忍心看她这样怀恨下去。我试过用多种方法协助她脱离苦海,无奈死心眼的她竟然是个情痴,对这一段情这么执著。
梅三十余岁,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三年前,她爱上了一位同事。不料,半年后,她就尝到了被遗弃的滋味。当她知道无法挽回对方的感情后,一直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怎样都无法唤醒她。
三年来,她想他的时候,就打电话找他,只要听见他接电话的声音,她就又爱、又恨、又满足地挂掉电话;如果是他的太太接听,梅就有一种报复的快感,让对方满头雾水,狐疑纳闷。
梅不知打了多少这种无聊的电话,也许就因为这些无言的电话,梅没有变成疯子。但是她经常似笑非笑地沉思,那失魂落魄的样子,让身为好友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爱莫能助。
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被这个负心人破坏了。有时候,我真想不顾一切地找他理论,掀开他的罪孽。然而,那又能换回梅以前甜美的笑容吗?
兰上
兰女士:
梅有什么资格被称为情痴?梅又有什么权利去破坏自己和他人的两个家庭?梅更有什么理由可以使人怜悯同情?
她明知别人有家室,却发生了这段暧昧情,她既对不起对方的妻子,也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对方可以背着妻子偷情,这种两相情愿的事,多是在逢场作戏,怎能说是情痴?她竟死缠不放,一切行为,近于无赖,既不值得同情,更不值得鼓励。
假如说,他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情,她便有权利如此做,那么请问,对方的妻子和她的丈夫的权利应该如何保障?她以为她是被人始乱终弃了,所以她有理由报复,所以你怜悯同情她。她又不是无知的少女,她又不是不知他已有妻室,她有什么理由搅得所有的人神魂不安?这和数月前那位女收费员用毒液泼洒情人妻女一样的心态,自私自利地以为自己在“爱”,便占尽了天下所有的理由,可以任意毁灭一切阻碍她的人物。这是什么歪理?这哪里沾得上“情痴”两字?
真正的所谓情痴,是这样一对相互情有独钟的男女。他们在重重阻挠之下,在情与理的矛盾之下,在既不愿伤害他人,而自己又不能割舍的煎熬之下,双双殉情,或饮恨而终其一生。梅的遭遇不过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偷情闹剧,大家好聚好散,让一场春梦了无痕迹就此过去,怎可以如此死皮赖脸地歪缠下去呢?
你千万不要在这场闹剧中做个帮闲的丑角,让梅自己去闹吧!帮助她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再赞美她是情痴了,把我这封回信拿给她看,看看是否能骂醒她的痴梦?
叶曼答
……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光看名字,以为会是一本探讨某种宏大哲学命题的作品,结果打开之后,才发现它完全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与其说是“宏大”,不如说是“细腻”。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不浅,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衔接,都显得格外考究。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刺激感十足的小说,而是更像一位智者,坐在你对面,用一种不疾不徐的语调,跟你讲述那些关于生命、关于过往、关于选择的故事。书中的一些情节,读起来会让人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咀嚼其中的滋味。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相遇,其实都充满了命运的痕 sulit。而那些曾经以为无法跨越的鸿沟,在时间的洪流中,却悄然被填平。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平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心灵鸡汤,直接给你灌输“积极向上”的观念,而是通过那些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细微的情感的?那些隐藏在表情背后,隐藏在只言片语中的情绪,是如何被如此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的?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一种将生活揉碎,再重新组合,赋予它新的意义的艺术。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回响”。读完之后,书中的某些场景、某些对话,仿佛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挥之不去。它没有那种让你读完立刻就能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浸润。书中的一些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一个穿着素色旗袍的女子,站在夕阳下的窗前,眼神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又或者,能听到小巷深处传来的吴侬软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将你拉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场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对情感的描绘,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爱,那种欲说还休的思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却又直击灵魂。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表达那些细腻的情感,而这本书,则像是一剂良药,提醒我们,那些深藏心底的,才是最动人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上。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信手拈来,却又经过了作者精妙的提炼和升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写,那种微妙的张力,那种不易察觉的情感变化,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哦,原来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来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这种共鸣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让你觉得,你并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你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映照。它更像是一种陪伴,在孤单的时候,翻开它,仿佛能找到一个理解你的人。它没有教你什么大道理,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洞察。它就像一杯温热的茶,虽然没有浓烈的香气,却能在寒冷的时候,给你带来温暖和慰藉。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个月,每次翻开,都像是走进了一个特别熟悉又无比陌生的世界。封面上的那个名字,当初吸引我的,是它背后那种仿佛承载了万千故事的厚重感。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做到了。书里的人物,与其说是被塑造出来的,不如说是从那些细微的、不经意的瞬间里生长出来的。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妥协,都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寥寥几笔,却能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仿佛能闻到雨后的泥土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种沉浸感,是很多书都难以给予的。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更多的是一种温润的叙事,娓娓道来,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每次读到某个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往往蕴含着深意;那些看似无声的举动,却饱含着浓烈的情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闪耀出了别样的光芒。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有过短暂的迷茫。因为它提供的叙事视角太过独特,它跳跃的时间线,它模糊的人物关系,都让我一开始有些难以适应。但正是这种“不同寻常”,反而激起了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作者的意图,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脉络。慢慢地,我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其实是一种刻意的设计。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一旦你理解了这种叙事方式,你就会被它深深吸引。那些曾经让你困惑的片段,会逐渐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书中的人物,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他们只是在各自的境遇中,做出最符合当时情境的选择。这种复杂性,反而让角色更加真实,更加令人信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遗忘”和“记忆”的探讨,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痕迹,那些在心底深处沉睡的片段,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又是如何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方向。这本书,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也是一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评分几乎涵盖了所有感情方面的问题。叶曼老师都给予了十分中肯地回答。叶曼老师不愧为国学大师,经过她的点醒,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迷途于情感中。
评分不错,用着很好,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不错,用着很好,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书的内容非常好,价格便宜。
评分书的内容非常好,价格便宜。
评分书的质量非常的好哟,送货速度也很快,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生平传略 第一章 负厚载重 一、蟒蛇投胎 嘉庆十六年(1811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的夜半时分,一个小生命在湖 南省湘乡 县诞生了。这个呱呱坠地的乳名为宽一的孩子,就是后来在清代称为“中兴大臣”的曾国藩。他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据说,曾国藩出生的那个晚上,曾国藩的曾祖父,年近七十岁的曾竟 希梦到蟒蛇 从空中降到梁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曾国藩就被人们认为是蟒蛇投胎 了。据湘乡县荷叶塘一带的人世代口耳相传的说法,成年后的曾国藩长得 和蟒蛇特别 像:他眼睛呈三角形,总是像要睡觉的样子但却充满了光泽,中等身材,走路很重,言语迟缓。不仅如此,曾国藩的性格也跟蛇很近似,因为他从小就很有心 计,即使是 很小的仇恨也记在心中,必定会以牙还牙。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九岁的 曾国藩随父 曾竹亭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开始读书。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发生 口角,主人 疼爱自己的孩子,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将曾国藩骂了一顿,在那里当塾师 的曾竹亭也 连连向主家赔不是。曾国藩把这件事暗自记在心里,到散学时,偷偷打破 了主家的金 鱼缸底,水干鱼死,这才消了心头之恨。十二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 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曾竹亭为此痛斥了他,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不让曾 国藩像邻居小孩一样嬉游,曾竹亭带着曾国藩到六里以外的九峰山古锣坪 定慧庵去读 书,每天很早出门,很晚才回来。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做 马骑的竹棍 系上绳子,往神王肩上一放,很生气地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 了!你一定要 看好我的马,如果我的马走了,我一定饶不了你!”因曾国藩有着一双似 闭非闭的三 角眼,个性内向,把什么事都搁在心里盘算,因此,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 号“闭眼蛇”。二、肩负重任 1.寒窗苦读得“早售”之喜 湘乡曾氏,从来未曾出过什么光宗耀祖之人。到了曾星冈这代,青年 时好吃懒做,到处游荡,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早岁失学”;到壮年,才好不容易混 上了地方士绅 的身份,这才以不做学问为羞耻。因此,他喜欢宴请文人雅士,并感到这 是很开心的 事情,同时,督促儿子曾竹亭一年到头辛苦读书,以期有所成。然而,偏 偏这位曾竹 亭天生就比较愚钝,“累困于学政之试”,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已四 十三岁,经 过了十七次考试才中了举,人了县学。所以,长孙宽一凝聚了祖父辈和父 辈光大门第 的全部希望。“平生因学而困苦,课徒传业者盖二十馀年”的曾竹亭,从 儿子八岁起就 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无论出门还是睡觉,从早到晚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 懂就再讲,颇有耐心。他对儿子说:“我虽愚钝,但对你这样愚钝的人进 行训告也不会 觉得烦的。”这样的家庭期望,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宽一而言走上学而优 则仕的道路自 然是理所当然了。宽一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也就是他五岁的时候就学认字,取学名 叫子城,字伯涵。“城”是“成”的谐音,也就是渴望儿子早日成龙。家中聘请陈 雁门做子城的 启蒙老师,以《千字文》为读本。曾国藩七岁多时,父亲曾竹亭因参加童子试屡试屡败,便设立私塾,取名字叫“利 见斋”,这个名字其实极为俗气,私塾中授徒十多人。子城从这时起跟着 父亲学习。一 共学了整整八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子城九岁,已经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了,开始 学习时文帖括。他练字时,先后临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帖。十岁时,弟 弟国潢出生了,曾竹亭叫子城写篇文章,说:“你现在有弟弟了,就以《兄弟怡怡》写 篇文章吧!”子城写成作文后,曾竹亭高兴地说:“文中出现了至情至性 之言,以后你 必能守孝悌之道,继承家业了!”道光四年(1824.年),曾子城随父第一次到长沙府参加童子试。一天,他父亲的 朋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到曾家来做客,见到了曾子城所作的试艺,赞不绝 口。曾竹亭 请欧阳凝祉出个题当面考考子城,欧阳凝祉叫他吟首诗,诗要以“青云共 登梯”为主题。诗写成后,欧阳凝祉称赞说:“这种语气分明是金华殿中人才会有
评分老先生一生的感悟,人从情而来,事由情而生,世间情万种,但谁也逃脱不了一个情字,推荐
评分这是我弟弟推荐给我的一本书,他说,很值得看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