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希圣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西汉史
  • 经济史
  • 学术著作
  • 丛刊
  • 历史研究
  • 西汉经济
  • 名家散佚
  • 近代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7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60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
字数: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共分四章,首先介绍了西汉以前中国经济发达不平和、封建制度分解等经济背景,进而介绍西汉初期的经济衰退现象、集权以及重农思想的开始。书中论述了西汉时期商业发展与土地集中的问题,商业发达,贱商政策失败,土地与财政进一步集中,致使更多的社会矛盾爆发,进而导致社会改革与农民革命的爆发,新朝推出新的社会政策,阶级统治在维持与崩溃中摇摆。

作者简介

  陶希圣(1899年—1988年),曾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大学、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

目录

第一章 西汉以前的经济
一 中国经济发达的不平均
二 农业发达与封建庄园
三 封建制度的分解
四 由战国到秦朝的经济发达
五 秦的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第二章 西汉初期的经济
一 漠之成立与商业衰退
二 封君制度的实质——附说奴隶制度
三 商业资本的抑制
四 这时期的经济思想
五 集权的企图及重农思想的展开

第三章 商业发达与土地集中
一 商业发达与贱商政策的失败
二 手工业大农场舆奴隶制度
三 高利贷的盛大及土地集中
四 封君阶级的衰落
五 市场开拓与财政集中
六 社会矛盾的爆发
七 经今文学家对社会问题之无力
八 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常平仓
九 土地集中与商业发达之加速

第四章 社会改革与农民革命的爆发
一 革命前夜的社会思想与古文经
二 新朝的社会政策
三 阶级统治的维持及崩溃

精彩书摘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
  没有集中的生产,当然没有生产劳动者的政权。分散于分散的农场之上做工的农民,在出卖生产物以购买农具肥料的时候,在贱买贵卖的商人之前,彼此之间立于相互竞争的关系。农民因此没有组织自己的统治阶级的能力。至于游民无产者乃是轻视劳动的不生产羣众。他们把生产的负担转嫁于农民与奴隶,他们不负荷社会的生存反成为社会的负荷。他们仰仗富豪的慷慨与国家的赒恤。他们不反对剥削制度。他们有组织暴动的能力。他们以暴动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他们使他们的首领以剁削农民无产者的势力而成功。
  但在刘邦成功的时候,农民巳分配耕地。齐楚的豪强徙入关中(公元前一九八年)土地兼并的现象一时打破了商业资本一时也衰落了。当时乘普遍暴动之后,人口凋零农业废弛。商业颓败。当时的人口,依通典的计算,「方之六圃十分无三」。依司马迁的记裁:「大都名城,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都市的衰落可想而知。
  一方面都市衰落,他方面土地秉并解散而土地分配于农民,这就是说中圃经济有回归到秦代统一乃至战圃时代以前的外观。
  ……

前言/序言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秦汉冶铁技术演变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辑录,专注于梳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复杂演变历程及其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军事能力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研究并非聚焦于宏观的政治史或制度变迁,而是深入到物质文化与技术史的交叉领域,力图通过对出土文物、传世文献中涉及的冶炼工艺、工具形制、矿石来源以及产品质量的细致分析,重建秦汉冶铁业的实际运作图景。 第一部分:技术溯源与早期发展(秦代奠基)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战国至秦代冶铁技术从块炼铁向生铁冶炼过渡的关键技术节点。重点剖析了秦代在统一六国后,为满足庞大工程(如长城修建、兵器标准化生产)的需求,对冶铁技术进行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管理。我们详细考察了当时可能采用的鼓风技术(如手控风箱与水力鼓风的初步应用)、燃料选择(木炭的质量与地域分布)以及炉体结构(马鞍形竖炉的典型特征)。通过对陕西、甘肃等地秦代遗址出土的铁铧、铁剑残件的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冶铁中心所采用的技术差异,并初步辨析了早期生铁产品中碳含量控制的水平与挑战。 第二部分:汉代冶铁技术的成熟与区域分化 进入西汉,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边防压力增大,对优质铁器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研究将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视为一个多中心、多路径并进的过程。 一、鼓风系统的革新与高炉雏形: 重点论述了汉代鼓风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连续性鼓风设备(如早期水排的雏形或大规模人力水车驱动的风箱系统)的推测与考证。这种技术进步直接导致了炉温的提高和生铁产量的增加,为后来的炒钢和灌钢工艺打下了物质基础。 二、官营与私营冶铁的互动: 详细梳理了汉代政府对盐铁业的专营政策下,官营冶铁体系(如郡国冶铁官署)的组织结构、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我们也利用地方志和考古报告,侧面研究了民间私营作坊在特定技术领域(如工具制造)可能存在的补充和竞争作用。 三、合金化尝试与质量控制: 区别于早期块炼铁的低效与不均,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汉代炼钢技术的实践。通过对出土兵器(如雁翎刀、铍)的微观结构分析,辨识了渗碳、锻焊、叠打等提高钢材性能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对灌钢技术——即将熟铁与生铁在二次冶炼中混合均匀的过程——的技术细节进行了复原性探讨。 第三部分:冶铁业对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深刻地重塑了社会面貌。本章聚焦于冶铁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农业生产力的飞跃: 铁制农具(犁铧、锄、镰)的普及是汉代农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我们分析了铁制犁铧的形制演变如何适应不同土壤类型,以及铁器使用对耕地面积扩展和粮食亩产的拉动作用,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兼并趋势。 二、军事后勤与国家权力: 汉军的远征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准化的铁制兵器供应。研究阐释了冶铁技术如何服务于国家军事战略,包括兵器制造的标准化流程对军队战斗力的维持、军工生产的组织模式如何反作用于国家对资源的垄断能力。 三、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与区域经济联系: 冶铁业的发展需要铁矿石、燃料(木炭)和水力等要素的配合。本研究通过分析当时主要的铁矿产区(如特定山脉的矿脉)与冶炼中心的地理关系,勾勒出秦汉时期跨区域的矿物、燃料和成品铁器的贸易网络,揭示了冶铁业如何成为连接不同经济区域的重要纽带。 第四部分:技术传播与文化意义 最后,本书探讨了秦汉冶铁技术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路径,以及这一技术体系在当时士人阶层中的认知。研究将冶铁技术的成熟视为古代中国技术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并讨论了这一时期在冶金学、材料科学方面积累的经验,如何为后世的宋元时期冶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埋下了伏笔。本书通过严谨的考古学、文献学和冶金学交叉研究,为理解秦汉物质文明的坚实基础提供了新的、技术层面的洞察。 (本书汇集了数位已故著名史学家的重要但零散的田野笔记、早期研究手稿及未刊发的会议论文,经现代整理和校注后首次系统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学术的尊重。作为一名热衷于历史典籍的读者,我深知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扎实的内涵,更要有与之匹配的外在。这部丛刊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做到了上乘,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踏入的知识殿堂充满了敬意。而且,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扉页的纹饰,装帧的工艺,都让人感觉到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的心血。这样的书,即使只是放在书架上,本身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别提它所承载的知识重量了。阅读的过程仿佛被一种仪式感包裹着,这种体验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初读此书,我立刻被其中严谨的论证结构所折服。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绝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结构。尤其是在探讨某个关键历史事件的经济动因时,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跨学科的视野进行剖析,将当时的生产关系、货币流通乃至劳动力分布等复杂因素一一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有力的分析框架。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看似枯燥的史料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赋税制度变迁的部分,作者层层递进的论述,犹如剥开洋葱般,将制度背后的权力博弈和阶层利益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绝不是一般普及读物能够给予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期阅读时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它保留了那个时代学者特有的那种沉稳、克制,甚至略显晦涩的笔调。它不像现代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流畅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转折,而是更注重概念的精确界定和逻辑链条的无懈可击。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去啃读那些需要反复咀嚼的句子,很多地方需要对照参考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微言大义。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种“慢”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放慢脚步,像历史学家一样去审视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和分量。这种对阅读耐心的挑战,最终换来的是对历史理解的厚度和精度,我想,这才是真正严肃的学术著作应有的姿态。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对于构建一个系统的近代经济史认知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所构建的那个经济图景,为理解后续更晚期的社会变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史料来源的交代,那种近乎于档案整理式的严谨,让读者在相信其结论的同时,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核心参考书目,其中引述或批判的许多观点,都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引用。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闲书,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问题意识去深入挖掘的工具书和思想库,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如果说学术著作有什么“情感”可言,那么这部书所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真相”的执着探索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谦逊继承。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总是非常审慎和客观,既不盲从,也不武断地否定,而是将其置于新的史料和理论框架下进行再评价。这种学者的风范,令人十分敬佩。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在历史迷雾中摸索的先辈学者们进行思想的碰撞。这种知识传承和批判性继承的氛围,对于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严谨、正直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论示范。

评分

陶希圣(1899—1988),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设计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第四组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评分

影印本好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经济:《西汉经济史》。这套民国书系,较为经典,不易见着,出版方出版了,方便读者,功莫大焉。内容虽然说不上很全面,深细也谈不上,但作为早期的该领域著作,还是值得注意的。这套书港台地区易见,但大陆地区很不好找,即使偶尔在孔夫子旧书网一见,价格也是老贵老贵的。感谢出版方,感谢京东商城。

评分

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

评分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

评分

搞活动买的,比在实体店要划算。难怪现在超市都在这里进货了呢,确实物美价廉

评分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经济:《西汉经济史》。这套民国书系,较为经典,不易见着,出版方出版了,方便读者,功莫大焉。内容虽然说不上很全面,深细也谈不上,但作为早期的该领域著作,还是值得注意的。这套书港台地区易见,但大陆地区很不好找,即使偶尔在孔夫子旧书网一见,价格也是老贵老贵的。感谢出版方,感谢京东商城。

评分

史学·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西汉经济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