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二战德军三大文件: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 共3册 决战欧洲的战略

【正版包邮】二战德军三大文件: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 共3册 决战欧洲的战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军
  • 军事历史
  • 战略战术
  • 闪击战
  • 隆美尔
  • 历史
  • 战争
  • 欧洲战场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bao127
商品编码:116317905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军事、历史爱好者
★帝国总参谋部的骄傲、战略家曼施泰因决战欧洲的战略思想!
★上兵伐谋,兵者诡道!曼施泰因亲笔回忆录,战略天才的宝贵遗产!
★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有三位德军将领、元帅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
让听到炮火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

内容简介:

《闪击英雄》
在这本战争回忆录中,古德里安以其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组建、发展、作战史及其经验教训,介绍了他率领德国装甲部队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行动,以及对法、苏作战经过,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关进行了评论。

《隆美尔战时文件》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整理隆美尔二战战时文档,讲述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罕见披露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失去的胜利》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我们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订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德国陆军元帅,出身于军官世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泰因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计划,先后任集团军群参谋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战指导上与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1945年5月被英军俘虏;1949年12月被战胜国判处18年徒刑,1953年因病获释。战后,被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种。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德国陆军将领,德国装甲兵和“闪击战”理论的创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将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颇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先后任装甲军军长、装甲集群司令、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5月10日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3年,因为在战争期间并未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而没有被列为战犯,于1948年被释放。之后一直在家中休养并撰写回忆录。

李德·哈特(B.H.Liddell Hart),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隆美尔战时文件》《大战略——间接路线》《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精彩书评: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日记》,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
——华为总裁 任正非

★蒋百里先生曾经说过:参谋总长是一定要有三分疯狂的气质,不怕他偏,偏到极点也就是正了。古德里安正是这样一个有偏见,有疯狂气质的名将。他的偏见也就是他的特点,这一本书令人欣赏的地方也是在这里。
——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 钮先钟

★隆美尔对于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于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的生动有力和有价值。

——李德·哈特


 

 

前言序言:

本书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军队的主要将领之一,被誉为“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创造历史的人”,他的建军、作战思想是“闪击战”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在“闪击战”思想指导下,驰突沙场,横扫欧洲,世界为之瞠目,一时无以应对。可以说,如果没有古德里安,二战史的某些章节或许会是另一个写法。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军人兼地主家庭,不满13岁便被送入候补军官学校。他在此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作风、纪律的养成教育,学习了基本的文化课程,为其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7年11月,他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候补军官学校。学校给他的评语是:“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十分优秀”,“才华出众,积极进取,忠于职守”,“性格坚强,和蔼可亲,热爱本职”。他被德国总参谋部的军事学院录取,成为年轻的学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历任电台台长、参谋和营长等职,参加过凡尔登和索姆河等战役。自1922年4月,他开始接触并研究坦克作战理论与实践。自1931年至1934年,历任国防部运输兵监察司参谋长、机动作战部队参谋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参与研制新型坦克和创建德军、也是世界上首批装甲师。1938年3月和10月,奉命率部参加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行动。11月,晋升装甲兵上将,任快速部队长官,主管陆军的摩托化和装甲兵、反坦克兵、装甲侦察兵、摩托化步兵和骑兵的技战术训练。1939年9月率第19军参加侵波战争,首次实践“闪击战”理论。1940年5月,率部参加入侵西欧作战,经卢森堡、比利时,横扫法国北部,创日推进速度90余公里的记录。6月1日,古德里安就任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司令。7月19日晋升大将。1941年6月,率部参加侵苏战争,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和基辅合围战役中接连获胜。10月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后在莫斯科会战中受挫,遂被希特勒解职。1943年3月,出任装甲兵总监。1944年7月,代理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德军败降前夕,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矛盾,被再次免职,5月被美军俘虏,1948年6月获释。1954年5月病逝,终年65岁。
古德里安不仅戎马一生,勇猛善战,而且勤于笔耕,著述颇丰。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接连发表许多有价值的军事学术论文。战争期间因军务繁忙暂时搁笔,战后又重新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有:《装甲部队以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1937)、《注意!坦克!》(1937)、《西欧守得住吗?》(1950)、《一个士兵的回忆》(1950)、《决不会这样!》(1951)、《坦克—前进!》(遗作,由奥斯卡?蒙策尔少将编辑出版,1956)等著作;发表了《机动部队》、《装甲车辆及其防御》、《汽车行军中的侦察与防护》、《行进间和敌火下的坦克进攻》、《装甲战》、《装甲兵在未来战争中的角色》等20余篇军事学术文章。
《闪击英雄》(原书名为《一个士兵的回忆》)是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作者在这本战争回忆录中,以其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组建、发展、作战史及其经验教训,介绍了他率领德国装甲部队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行动,以及对法、苏作战经过,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领率机关进行了评论。该书问世后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在奥地利、英国、美国、巴西、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芬兰、南斯拉夫、波兰、俄罗斯和中国等国以各种文字出版。
在以执行命令为天职的古德里安来说,忠实执行希特勒的政策是其应尽的义务,他因此也就成了希特勒侵略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得力干将,尽管在作战的方式方法上与希特勒存有诸多分歧,但作为希特勒的帮凶难辞其咎。因此,我们所说的“闪击英雄”绝非这个意义上的英雄。我们认为,古德里安值得称道和值得借鉴之处在于,他的有关“闪击战”的建军、作战思想对丰富世界军事思想宝库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及其作风给予后人的多方面的启示。
“闪击战”德文为Blitzkrieg,即“闪电式战争”,是二战初期西方国家对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德国作战方法的一种形象表述。德国利用这种“闪电式战争”,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将波兰击倒,用1个半月先后击败荷、比、卢,继而降伏法国,四天突入俄国纵深200公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希特勒的卐字旗几乎插遍整个欧洲大陆。
“闪击战”理论是在大量使用坦克和飞机等机械化武器装备的条件下,赋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快速机动、速战速决等作战原则以崭新内容的一种作战思想。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主力隐蔽集中和展开于主要突击方向上;不宣而战,集中强大的装甲兵团,在强大的航空兵支援下,突然、迅速地突破敌方防御,分割并围歼敌军集团,向敌方纵深快速推进;与此同时,空军对敌方飞机场、交通枢纽、防御工事、军队集结地域、重要政治中心进行猛烈空袭,瘫痪敌人指挥、运输及作战能力,给敌方以强大的心理震撼。“闪击战”的核心是构成兵力兵器、尤其是装甲兵和航空兵的巨大优势,以及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
“闪击战”理论自出现至今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消失,而是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完善和变革。在未来战争中,全新的技术将为“闪击战”提供更加淋漓尽致表现的物质条件。古德里安之所以能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闪击战”思想,不仅是因为经过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正统培训的他,继承了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的传统思想和作风:“多做实事,少出风头,多些实在,少些虚假”,以及每个普鲁士-德意志参谋部军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质:“品行端正,聪明机智,谦虚朴实,先公后私,自信自强”,“决断力,责任心,应变能力,健壮体魄,忍耐力,以及勤奋上进”;更是因为他承袭了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创始人老毛奇的精髓,即以一个永远年轻、具有超前思维的头脑和敏锐眼光,先于他人捕捉到世界新技术可能会给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的蛛丝马迹,并能根据准确的预测,结合本国实际,对过时的作战原则加以大胆革新,不畏反动保守势力的种种嘲讽和压制,目标坚定地加以贯彻。正是这种能力和品质,使古德里安脱颖而出,使他的军事思想带有明显的超前性。当欧洲大国仍将呆板的阵地战奉为基本作战模式的时候,领先于世界、疾风暴雨式的“闪击战”,顷刻间冲破传统的牢笼,给战争注入无限活力,使战争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闪击英雄》德文版自问世已过去60多年。我们今天站在21世纪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翻译和出版这本书,其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这本书不仅可以为军事研究工作者提供研究二战史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使读者管中窥豹,从古德里安身上体察德意志民族的特质和优长,从其经历中寻觅到整个德意志民族成功的密码和钥匙。读者可以从普鲁士-德意志总参谋部的严谨、务实、超前、创新的传统中,从古德里安那种永远站在时代前沿的思维境界和创造性的幻想力,以及将这种幻想力与科学务实、百折不挠精神紧密结合的作风中,汲取启示和激励。
其次,这本书向世人展示了一场由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由发生、发展及其结局的全部轨迹,同时也再次验证了一条历史规律和真理——以战争起家,横行于世,终必将葬身于战争的火海。它一方面告诫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时刻警惕新的军国主义的抬头,团结一致,捍卫二战的胜利成果,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另一方面也向企图称霸地区和世界的黩武好战分子发出警告:玩火必自焚。战争从未给好战者带来任何利益和光彩,留下的只有千古骂名,万年遗臭。从这个角度说,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本书更具深远的意义。
后必须指出的是,古德里安虽在军事思想上称得上卓而不群,但其世界观却与希特勒一脉相承。古德里安不仅至死也没有对这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空前劫难表示过任何愧疚和反省,反而在书中为法西斯德军的侵略罪行进行开脱和辩解。就此而论,古德里安理应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公判。
本书译自《一个士兵的回忆》1979年德文版。除原书附录(21份作战指令及两份编制体制图)外,译者将全文译出,补齐了其他中译本删节的许多饶有趣味的部分。
译文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决战欧洲的战略:二战德军三大文件深度解析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陆军(Wehrmacht)高层决策层的核心思想、军事哲学以及影响其战略部署的关键文献。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三份被誉为研究德军战争机器的“圣经”级文件——《闪击英雄:关于突击战术的理论与实践》、《失去的胜利:元帅视角下的战争反思》以及《隆美尔战时文件:从北非到诺曼底的实战记录》背后的深层战略逻辑、战术演变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应用与最终局限性。 第一部分:闪击的艺术——《闪击英雄》的战术革命与战略意图 本书首先对早期战争中席卷欧洲的“闪击战”(Blitzkrieg)理论进行了细致的解构。《闪击英雄》,作为早期德军参谋部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刻阐述了机械化战争的精髓。我们探讨的重点在于: 一、理论基础与战术要素的重构: 闪击战并非仅仅是装甲兵的快速推进,而是一场结合了空地协同、无线电指挥以及集中优势兵力于突破点的立体攻势。本书将分析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核心人物如何将一战时期的渗透战术(Hutier Tactics)与新兴的装甲技术完美融合。重点剖析“装甲矛头”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快速火力投送”瓦解敌方纵深防御体系的心理防线。 二、心理战与时间效率: 闪击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敌方反应时间的最小化。《闪击英雄》揭示了德军对“决策瘫痪”的利用。我们将深入研究德军如何利用快速突破制造信息超载,迫使敌军指挥官陷入被动反应,而非主动规划。这部分内容将对比一战时期战壕战的消耗模式,突出闪击战在追求“决定性战役”方面的极端倾向。 三、局限性与战略溢出: 尽管闪击战在波兰和法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本书也将批判性地审视其内在的战略缺陷。闪击战高度依赖于完备的后勤保障、有利的地理条件以及对手的相对迟缓。一旦战线拉长,或遭遇坚韧的抵抗(如英伦上空或苏联的广袤平原),这种战术的过度集中反而会暴露其脆弱性。我们将探讨德军高层在何种程度上未能将战术胜利转化为持久的战略优势。 第二部分:帝国陨落的挽歌——《失去的胜利》中的战略反思 《失去的胜利》代表了德军高级将领,特别是那些经历过高层决策圈的元帅们,对战争历程的反思与辩护。本书关注的焦点在于大战略层面的失误与执行层面的困境: 一、战略目标的冲突与资源分配: 德军在战争中始终面临着“双线作战”的困境,以及“海陆空”军种之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我们将分析元帅们如何看待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例如,是优先确保对苏攻势的装甲力量,还是加强大西洋防御以应对盟军的海上优势。通过解读文件中的抱怨与建议,我们可以窥见希特勒个人意志对军事战略的干预如何扭曲了既定的作战计划。 二、东线僵局的必然性: 对于苏德战争的研判是《失去的胜利》的核心议题。本书将分析德军领导层对苏联工业潜力和人民抵抗意志的严重低估。我们着重研究1942年至1943年间,德军在战略调整上的犹豫与反复,例如从“巴尔博萨计划”的快速歼灭到“蓝色方案”的资源分散,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一步步将德军拖入无法挽回的消耗战泥潭。 三、技术与人员的代差: 元帅们的反思也触及了技术迭代的压力。我们将对比德军在诸如雷达、反坦克武器、空军质量等方面的技术进步速度与盟军(尤其是美国)工业化的惊人速度。本书旨在揭示,即使拥有卓越的战术头脑,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巨大差距最终如何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第三部分:实战中的适应与挣扎——《隆美尔战时文件》的微观视角 隆美尔的文件集提供了从“战地指挥官”视角观察战争的独特窗口,他的战场轨迹——北非沙漠到诺曼底海滩——构成了德军不同阶段作战环境的缩影。 一、沙漠中的机动哲学: 在北非,隆美尔完美地诠释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打出最大化的战术效果。本书将分析他在沙漠中对后勤线的“冒险”策略,以及他如何利用地形和快速反应来弥补装甲和空中力量的不足。这不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对有限补给线管理艺术的极致展现。 二、防御的艺术与“不可避免的败退”: 当战局转向欧洲本土,隆美尔的角色转变为防御体系的构建者,特别是在诺曼底登陆前夕。我们将详细研究他对“大西洋壁垒”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力图将防御体系从线性的静态工事转变为纵深交叉火力网。文件揭示了他在人力和装备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试图用工程学手段对抗盟军的绝对空中优势。 三、指挥链的压力与冲突: 隆美尔的文件记录了前线指挥官在面对中央决策层不切实际命令时的挣扎。他对于“要么赢,要么死”的战略指令的执行困境,反映了二战后期德军指挥结构中,个人军事才能如何被僵化的政治目标所钳制。 总结:战略决策的遗产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三份关键文件的交叉对比和深度剖析,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二战德军战略思维的立体模型。我们探讨的并非仅仅是“他们如何打赢了每一场战斗”,而是“他们为何最终输掉了整场战争”。通过解析这些战略文件,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在战术上登峰造极、但在战略规划、资源掌控和政治目标设定上存在根本性缺陷的军事力量,是如何在欧洲的宏大棋局中走向必然的终点。本书为理解现代战争的战略层面、指挥艺术的局限性以及技术进步与国家资源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令人惊喜。拿到手时,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没有廉价书籍的轻飘感。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略带沧桑感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插图部分,虽然篇幅有限,但清晰度和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军事部署和战役进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书时,是真正用心去尊重历史和尊重读者的,绝非那种粗制滥造、只求快速周转的“快餐读物”。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让人更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背后的厚重。

评分

坦率地说,初读这套书时,我对其中某些论述持保留意见。毕竟,历史研究总是在不断修正和推翻过去的定论,而涉及战争决策的文件,其背后必然交织着宣传、保密以及战后的自我辩护。我特别留意了对某些关键人物决策动机的分析,它们往往不像教科书里写得那样黑白分明。有些段落对于隆美尔等指挥官的个人魅力和战场直觉的描绘,显得有些“浪漫化”了,似乎刻意淡化了德军体制性缺陷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然而,正是这种略带“史诗感”的叙事风格,使得原本冰冷的军事数据变得鲜活起来,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扁平化为符号,而是努力去还原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决策者的挣扎与局限。所以,我会将这些内容视为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史家之言”,而非不可动摇的“终极真理”,并以此为基础,去寻求更多的佐证和反驳。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历史,尤其是二战欧洲战场的战略层面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往往过于侧重某一特定战役的宏大叙事,或者陷于枯燥的部门性文件罗列,缺乏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有效结合起来的深度。这套书(指代您提到的这套合集)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某场战役的胜负,而是试图去解构德军决策层在不同阶段的战略考量、资源分配的困境以及情报系统的局限性。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层参谋会议,而非单纯的旁观者。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当时资源有限,决策者如何权衡取舍”,这种代入感和智力上的挑战,远比单纯记住时间线和伤亡数字来得更有价值,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略”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

这套合集在时间跨度和信息密度上的平衡感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试图囊括二战中的所有细节,而是精准地锚定在德军决策核心圈层所产生的关键性文档和回顾录上,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集中且高效。我发现,仅仅通过阅读这三部核心文集,我对德军从“入侵波兰的战术创新”到“西线的高速推进”,再到后期“东线全面战略失误”的演变轨迹,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具逻辑性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后勤补给线在不同战场环境下如何制约战略实施的论述,非常深刻。这套书没有回避德军在技术和组织上的优势,但更着重分析了这些优势在面对广袤的地理空间、持续的人力消耗以及日益严峻的盟军工业动员能力时,是如何逐渐被磨损殆尽的。可以说,它提供了一份理解“进攻方如何失败”的绝佳案例分析。

评分

对于非军事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这套书的阅读门槛可能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其中涉及的军事术语和编制概念并不少。然而,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作战条令”或“高层会议纪要”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拼凑一幅庞大而复杂的历史拼图。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留下“德军很强”或“德军失败了”的简单结论,而是让你带着疑问去合上书本——为什么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早期计划,会在执行的泥潭中逐渐变形、最终走向崩溃?这种对因果链条的深度挖掘,远比看动作片式的战争电影来得更有回味无穷的价值。它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的厚度”浓缩在纸张之中,非常值得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二十世纪战争史的爱好者收藏和细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